这本《论语》译注的装帧设计也相当别致,很有收藏价值。纸张的质感很舒服,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有一种仪式感。排版也很合理,原文、译文、注释清晰地分开,互不干扰,但又相互呼应,阅读体验极佳。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内敛而又雅致的风格,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却处处透着一股文化底蕴。每次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内容方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易引起争议的段落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他不会轻易断言,而是呈现多种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比如,对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解读,作者就结合了当时社会背景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分析了“坦荡荡”并非简单的心胸开阔,而是源于对道义的坚守和内心的澄明,而“长戚戚”则是因为患得患失和内心的不安。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是在认真地与我们一同探索《论语》的智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
评分对于《论语》这样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市面上译注的版本层出不穷,选择一本好的译注本确实不容易。我个人偏爱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版本。这本书的译文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基础上,语言也相当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生涩难懂。作者在注释时,也并非堆砌冷僻的知识点,而是紧密围绕文本,解释词义,阐明典故,补充背景,让读者能够更顺利地理解原文。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解读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作者会非常有耐心地层层剖析,比如关于“礼”的阐释。他不仅仅解释了“礼”的外在表现,更深入挖掘了“礼”所承载的内在精神——敬意、秩序和和谐。通过对不同篇章中关于“礼”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对比,让我看到了“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贯穿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之中。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论语》的魅力在于它的“言简意赅”,但这也往往意味着很多句子需要深入的解读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这本译注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似乎非常了解读者在阅读《论语》时可能遇到的困惑,并在译注中给予了恰当的引导。我喜欢它在翻译时,对一些关键的词语会给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 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作者是在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例如,在解读“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仁”是什么,而是通过分析“终食之间”所暗示的时间长度,以及“违”字的深层含义,让我们体会到孔子对于“仁”的坚持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实践。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论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孔子思想的精髓。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非常“接地气”。作者的语言风格很亲切,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很多时候,我会在读到某个句子时,突然间恍然大悟,觉得孔子说的这些话,放到今天的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比如,书中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解释,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他身份地位如何。这种“发现”的喜悦,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种与古人对话,与智慧碰撞的过程。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解读一些看似遥远的政治或伦理概念时,也能巧妙地联系到现代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作者不会生硬地套用,而是通过类比和引申,让我们看到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例如,当读到“政者,正也”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字面的解释,而是引申到现代社会中关于“公信力”、“透明度”等话题的探讨,让《论语》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也很有趣。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很有意思的《论语》译注本,虽然我之前也读过不少《论语》的解读,但这一本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这本书的译文很考究,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白话,而是尽量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语感,读起来有一种古朴而又亲切的感觉。每次读到一些熟悉的句子,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本译注本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和“习”之间关系的细腻把握,以及“说”字背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充实感,远非简单的“开心”二字可以涵盖。 而且,这本书的注疏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注重梳理孔子思想的脉络,将看似零散的论述串联起来,让我更能理解孔子在不同语境下说这些话的深意。比如,在讨论“仁”的时候,作者会结合《颜渊》、《宪问》等篇章,细致地分析“仁”的多种表现形式,从孝悌到忠恕,再到克己复礼,层层递进,让我对这个核心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有时,作者还会引用历代名家的解读,提供不同的视角,这让我意识到《论语》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意义。
评分很实惠,书也还不错,若有些插图会更好
评分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猜金泽是蛇?
评分《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评分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猜金泽是蛇?
评分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很实惠,书也还不错,若有些插图会更好
评分正在使用中,感觉还不错,就是有点小了
评分很喜欢,发货很快,送货也很快,不要运费
评分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年)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无妨参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