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

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浩然 著
图书标签:
  • 丰子恺
  • 漫画
  • 传记
  • 人生哲理
  • 文化艺术
  • 中国近现代史
  • 情感
  • 励志
  • 经典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01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44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缘缘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页数:1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

内容简介

《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以丰子恺漫画风格绘画丰子恺,后附加年表,是不可多得的关于丰子恺漫画的书籍。《缘缘丛书》共有四部:《丰子恺书法字典》、《丰子恺杨柳画谱》、《丰子恺书衣掠影》和《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让读者领略到丰子恺艺术贡献的全貌,为读者了解丰子恺这位先贤大师打开了一扇大门,也填补了丰子恺研究的某些空白。

作者简介

吴浩然,1974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自幼爱好书画和藏书,因痴迷丰子恺艺术,2004年定居在丰子恺的故乡——浙江桐乡。书画风格继承和发扬“子恺书法”和“子恺漫画”,发表漫画300余幅;因收藏丰子恺书籍颇丰,藏书楼被丰子恺研究会会长叶瑜荪命名为“恺缘搂”,2006年被评为“嘉兴市十大藏书家”之一。现为丰子恺研究会理事。编著有“缘缘丛书”四部:《丰子恺书法字典》、《丰子恺杨柳画谱》、《丰子恺书衣掠影》、《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

前言/序言

我父亲曾为鲁迅先生的好几篇小说画过连环插图。父亲去世后,我常常在想:要是有人为父亲的一生画一本连环画该多好啊!
可是,连环画不像单幅画那么容易画。如今能画连环画的人越来越少了,更不用说要求写实的画风。首先,画的人要熟悉我父亲的生平,能编写连环画的不多不少的说明文,然后根据每幅图的内容画出一幅幅画来。对于画中的真实人物还必须画得神态相似。背景也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要找这样一个全才,实在困难啊! 这件事因此就一直耽搁下来。 父亲好像冥冥之中知道了,竟给我送了一个人才来。他就是本书的青年作者吴浩然。浩然喜欢我父亲的作品,喜欢我们故乡——浙江省桐乡市较浓的文化气息,竟路远迢迢地从山东举家迁来桐乡落了户。他在业余时间又作画又写字还写文章。他的字画都学我父亲的风格。
《墨痕与心香:中国近现代文人画家的精神图景》 一部跨越百年,探寻中国近现代文人精神脉络的深度画传合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生平,而是以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自晚清风云变幻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国文人画群体所经历的剧烈转型、坚守与革新。我们试图构建一幅由多位重要画坛巨擘共同构筑的精神图景,揭示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以笔墨为载体,承载家国之思、生命哲学与审美理想。 本书精选了包括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以及岭南画派的奠基者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内的十余位在不同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家。他们不仅是技艺的集大成者,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他们的生命轨迹与艺术创作,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骨架。 第一辑:旧邦新命——传统的回响与西风的冲击 本辑深入剖析了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文人画面临的深刻危机与机遇。我们将考察清末民初士大夫阶层对“衰落的艺术”的集体焦虑。 笔墨的“拯救”者: 重点探讨徐悲鸿如何将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能力融入中国画的骨骼之中,他对于“写实救国”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对传统文人画中“写意”边界的重塑尝试。书中详尽分析了其马匹题材的创作心理,如何将西方英雄主义叙事投射到东方的传统题材上。 南派的开拓者: 聚焦岭南画派,分析高剑父、陈树人如何大胆吸收日本“四条屏”的设色技巧和西方光影观念,在题材上引入现代都市风貌与异域风光。他们的“折衷中外,融汇古今”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在文化冲突中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实践。我们对比分析了他们早期作品与晚年作品中,对“国画”本体性焦虑的消解过程。 齐老的“大朴若拙”: 探讨齐白石在步入“知天命”之后,如何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写意画的洒脱与个人对市井生活的深刻洞察融为一炉。他的成功,标志着“雅”与“俗”的界限在艺术领域内被有力地打破,为后来的艺术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辑:时代的回响——家国情怀与个体精神的坚守 这一部分聚焦于抗战时期及建国初期的艺术生态,探讨了在国家命运与个人生命紧密交织时,艺术家们如何选择他们的“笔墨立场”。 潘天寿的“石破天惊”: 深入剖析潘天寿在困境中如何发展出他那充满力量感和结构张力的独特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与山水,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对传统笔墨的极限拉伸和结构重组,表达出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对形式法则的极致追求。书中会细致比对其不同时期的“荷花图”与“奇石图”,解读其内部的张力结构。 张大千的“行走的山水”: 描摹张大千在动荡年代中,从敦煌临摹到泼墨泼彩的转变历程。敦煌的壁画对他造型基础的夯实,以及随后他在海外对中国山水画的推广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着重分析了他对“传统”的戏仿、继承与超越,以及他对自我艺术身份的不断建构。 诗意与哲思的交融: 这一章节还会涉及如傅抱石、李可染等一批在写景山水中融入现代哲学思考的大家。他们如何从传统的“卧游”转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再发现,并用新的光影和笔墨语言来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与描摹。 第三辑:文人画的断代与传承——论“形”与“神”的未来走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新中国成立前后,艺术体制化对文人画创作生态带来的深远影响。 院校教育体系的塑造: 探讨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在国家艺术政策导向下,对传统中国画教育理念的系统性调整。这既带来了规范化的优势,也引发了关于“学院派”与“民间性”、“写意”与“工笔”之间张力的讨论。 超越流派的共性: 总结这些艺术大师在看似迥异的风格背后,共同维系的“文人”底色——即对修身养性、诗意栖居的终极追求,以及对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禅宗)的间接继承。他们共同确立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基调:艺术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自我娱悦,而是介入现实、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介。 本书的撰写风格力求扎实、考据严谨,避免使用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书信、画论以及原作细节的细致分析,还原这些艺术巨匠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其创作决策背后的复杂心理动因和美学考量。读者将从中获得一个立体、多维、充满张力的近现代中国画坛群像。它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中国剧变中作画为人”的集体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一半,我被书中对丰子恺先生人生轨迹的描绘深深打动。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浓缩了他一生精华的传记。从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到中年时期的抗战岁月,再到晚年的淡泊宁静,书中的文字如同娓娓道来的故事,将丰子恺先生的坎坷与坚持、痛苦与释然,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些关于他如何在战乱中保持艺术创作的篇章,让人肃然起敬。他用画笔记录下时代的变迁,用温暖的笔触抚慰人心的创伤,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人生中几位重要人物的描绘,比如他的老师、他的友人,这些关系网络的勾勒,让丰子恺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书中的画作配以翔实的文字解读,使我不再仅仅是欣赏他的画,更能理解画作背后的情感与意境。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认识,从一个艺术家的层面,上升到了一个思想者的层面。

评分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心境,才能画出如此淡泊宁静的画作?《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启示。书中对丰子恺先生晚年生活的描绘,充满了智慧与哲理。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看淡了世事的变迁,最终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他用“漫画”的形式,传递着对人生“缘”的理解,那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让我深思。书中的文字,虽然不长,但字字珠玑,充满了东方哲学特有的韵味。我喜欢他对于“缘”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一种微妙联系。这种“缘”,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也体现在他的每一幅画作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多少,而在于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珍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也变得宁静了许多,仿佛也沾染上了丰子恺先生那份淡然的气质。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便被它别致的设计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雅致,色彩搭配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温润的艺术气息。我一直对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情有独钟,他的画笔下,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仿佛都披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辉,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场景,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这样的爱好者带来了一份惊喜。我期待它能更深入地展现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不仅仅是他的画作,更希望通过画作的解读,去了解他的人生哲学,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感悟。我很好奇,在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思考。这本书能否将他的艺术与人生巧妙地融合,呈现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丰子恺,这一点让我充满期待。画传的形式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将视觉的享受与文字的解读相结合,相信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像夏日午后的一缕清风,拂去心灵的尘埃,带来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未将丰子恺先生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大师,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那份难得的童趣和率真。书中的许多画作,捕捉的都是生活中最细微的瞬间:孩子们嬉戏的场景,老人们休憩的姿态,还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田园风光。丰子恺先生的画,总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纯真年代的怀念,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而这本画传,更是通过文字,将这份情怀延展开来。它让我感受到,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教育理念的探讨,那种将艺术与生活、教育与人生融为一体的思考,充满了智慧。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过于匆忙,是否忽略了那些平凡的美好。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缘缘人生:丰子恺画传》中找到了许多共鸣。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无论是构图、意境,还是人物的神态,都充满了东方特有的韵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展现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精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丰子恺先生艺术创作理念的阐释,比如他对“漫画”的理解,他如何将西方的艺术手法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相结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艺术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他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师生情谊,以及他对佛教哲学的体悟,这些都为理解他的艺术和人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丰子恺,一个将艺术、人生、哲学融为一体的智者。它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彩解读。

评分

内容很丰富,值得一看,好书

评分

内容很丰富,值得一看,好书

评分

内容很丰富,值得一看,好书

评分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评分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写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评分

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当时的子读作”TSU“。

评分

适合小朋友启蒙,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