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译、口译、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一套专门针对MTI学生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内容简介
《笔译理论与技巧》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专业必修课教材。全书分五个单元,共十八课,以有代表性的翻译定义为切入点,简要介绍翻译研究界对翻译的多元理解与阐述,有助于学习者开阔理论视野,丰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书中译例丰富,语料新鲜,时代感强,多取自实际工作场景,均为作者长期翻译实践及教学的积累;通过译例的比较与分析传授笔译实践技巧,再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习者活用技巧,举一反三,提高翻译实战能力;精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散谈文章,进一步激发学习者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兴趣,引发其对翻译的思考与探索。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单元 认识翻译
第一课 翻译的定义种种
第二课 翻译理论中“学”与“术”
第二单元 翻译的句法策略精要
第三课 顺句操作
第四课 变词为句
第五课 句式重构
第六课 增删重组
第三单元 翻译的语义策略精要
第七课 句义引申
第八课 句义阐述
第九课 句义变通(一)
第十课 句义变通(二)
第四单元 翻译的实用策略举隅
第十一课 对外宣传材料之英译策略
第十二课 会展、仪式名称之英译
第十三课 中国社会特色词语英译
第十四课 社科文著汉译五诀
第五单元 译者的综合素质
第十五课 八项要求
第十六课 推敲译文
第十七课 修炼汉语
第十八课 译海作舟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 课堂热身练习
附录二 翻译散谈文选
附录二 翻译练习参考译文
附录四 课堂热身练习参考答案
精彩书摘
第一单元 认识翻译
第一课 翻译的定义种种
学习或研究翻译首先应当了解“何谓翻译”?而给翻译下定义似乎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一个翻译定义我们似都耳熟能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而流畅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或思想。这个翻译定义,或者说这一类的翻译定义,虽说没有错,但是都太简单,也太笼统了些,对于我们要比较深入地认识或理解翻译现象是缺乏揭示性的。在正式讨论翻译的定义之前,有必要先对“翻译”(translate)这个词作个简略的词源考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翻译本来的含义作个铺垫。
英语动词translate源自于拉丁词translatus,而translatus又是transferre的过去分词。在拉丁语里,transferre的意思是carry或transport,指的是背负物件将其转移至另一地方。词根trans本身含有时空变迁的意思,而ferre除了“负重”与“搬运”的意指外,还有endure与suffer的含义(Gentzler2001:166)。据此,translate的深层含义可以完整解释为:把某一样东西,穿越一定的时间或空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整个过程对搬运者而言是要经受痛苦或磨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解释的确道出了翻译的本质。当然,还应补充一点的是,如西班牙大哲学家加塞特(Jose Ortega Gasset)所言(Venuti,2000:49—63),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经历的不仅有“痛苦”(misery),更有“辉煌”(splendor)。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勃勃生机,蔚为壮观。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然而,在翻译需求不断攀升的同时,作为翻译人员主要培养阵地的高校,却日益暴露出其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毕业生翻译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往往难以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翻译工作,致使翻译领域特别是高级翻译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年1月23日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第1 8个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其设立无疑是继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后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我国的外语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师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四点上都与传统的翻译方向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口译或笔译方向训练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满足翻译实践积累所需要的百科知识。这一点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翻译研究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别很大。第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导向,也要求承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并了解翻译教学的原则。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名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笔译理论与技巧》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聚焦于介绍一本不同于您提供的书名所暗示内容(即非MTI笔译教材)的图书。 --- 译者之镜:跨文化语境下的文本重塑与阐释 本书聚焦于: 翻译实践中的深层认知、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以及翻译本体论的哲学思辨。 目标读者: 资深翻译工作者、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博研究生、需要深入理解翻译理论源流与批评方法的专业人士。 --- 第一部分:翻译哲学的基石——从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 本书的开篇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探讨翻译活动超越词汇对等这一初级层面的本质。我们摒弃了将翻译视为“代码转换”的机械论观点,转而深入剖析翻译行为在人类认知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一、翻译本体的溯源与演变: 本章追溯了翻译思想的早期萌芽,从西方的“圣经翻译论战”到东方“信、达、雅”的千年争论。我们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翻译研究的几次重大转向: 1. 早期结构主义的局限: 分析乔姆斯基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早期影响,以及其在处理语境和意图时的结构性短板。 2. 社会语言学的介入: 探讨霍姆斯的“地图”、德弗奈的“场景理论”如何将翻译活动置入社会与历史的动态场域中。 3. 文化转向的深水区: 重点阐述了韦努提的“归化”与“异化”辩证法,以及对翻译中权力关系(如殖民主义遗留问题)的反思性审视。 二、诠释学与翻译伦理: 翻译是最终极的诠释行为。本部分引入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概念,探讨译者如何带着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去“理解”和“重构”源文本。我们深入探讨了翻译的“不可避免的失真性”,以及如何在其边界内实现最大的忠诚。 “透明的”译者幻象: 批判性分析“隐形译者”模式,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必要回归。 翻译伦理的灰色地带: 讨论在政治敏感、意识形态冲突或商业利益驱动下,译者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决策机制。这不是教授具体技巧的章节,而是关于“翻译的良知”的深刻讨论。 第二部分:文本的微观结构与跨语际操作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宏观的哲学思辨,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具体文本层面,但其深度远超基础的“词典查阅”与“句法匹配”。本部分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语篇分析,实现深层意义的转移。 一、语篇连贯性与衔接手段的跨文化差异: 本章通过大量对比实例,揭示不同语言系统(如高语境的中文与低语境的英文)在组织信息流、构建逻辑关系上的系统性差异。 主题/焦点结构分析: 如何在目标语中重建源语文本的“信息新旧”对比和叙事重心。 修辞格的“不可译”困境: 不仅限于比喻、双关,更扩展到文化特有的幽默感、讽刺手法在不同文化受众中的接受度分析。我们探讨了是“解释”还是“转述”修辞意义的策略选择。 二、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应: 专门探讨非实用性文本(尤其是文学和诗歌)的翻译挑战。我们侧重于文本的“文体特征”和“韵律结构”的保留或重构。 声音的翻译: 分析语感、节奏感、口语化处理在不同语言中的实现路径。例如,如何将文言文的凝练感转化为现代英语的精准性,而非简单的直译。 叙事声音(Voice)的重建: 探讨译者如何通过对特定词汇、句法结构的选择,重现原作者独有的“语调”和“个性”。 第三部分:翻译实践中的认知科学与技术干预 现代翻译研究已不可避免地与认知心理学及新兴技术相融合。本部分将翻译视为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任务,并审视技术如何辅助(而非取代)人类的深度理解。 一、译者认知负荷与错误控制: 本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分析高难度翻译任务(如法律条款或复杂科研报告)中译者大脑的处理机制。 专业术语的激活与提取: 探讨术语知识如何在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之间高效流动。 “暂停-修正”循环的优化: 分析资深译者与初级译者在处理歧义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路径差异,强调对“第一反应”的批判性审视。 二、机器翻译后编辑(Post-Editing)的理论边界: 我们不将机器翻译(MT)视为简单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预译文本”进行批判性审视。 机器翻译的系统性偏差: 分析当前主流神经网络模型(如Transformer架构)在处理指代消解、长距离依赖和文化特异性表达上的固有缺陷。 人类编辑的价值增值: 明确指出后编辑工作的核心在于“意义的校准”和“语篇的润饰”,而非单纯的语法修正。这需要译者具备超越机器的语境敏感度和文化洞察力。 结语:面向未来的翻译学视野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翻译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翻译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技能,它是一门关乎人类交流本质、文化存续与知识传播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我们鼓励读者将所学的理论工具,用于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每一次翻译选择,将每一次文本的转移,都视为一次审慎的跨文化对话与重塑。 本书的特点: 1. 理论深度优先: 侧重于阐释翻译理论的源流、哲学基础和批评视角,而非提供速成的技巧手册。 2.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语言学、哲学诠释学、认知科学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3. 批判性导向: 鼓励读者对既有翻译范式提出质疑,培养独立的研究与实践能力。 本书不包含以下内容: 针对特定考试(如MTI入学考试或CATTI)的应试技巧或模拟题解析。 基础的词汇学习、语法讲解或初级翻译练习。 特定领域的术语速查表或翻译软件(如Trados, MemoQ)的界面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