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係列教材包括筆譯、口譯、理論、通識和工具書五大係列,是國內一套專門針對MTI學生編寫的專業教材,具有專業化、實踐性、應用型的鮮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職業翻譯技能訓練為核心,以應用型翻譯理論為指導,配閤不同學科領域的專題訓練,旨在完善學習者的翻譯學科知識結構,有效提高學習者口、筆譯實踐能力。
  《外事筆譯》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專業選修課教材。
  全書由四部分組成,內容涵蓋外事翻譯概論、外交文書翻譯、涉外文書翻譯、涉外文函翻譯等方麵。教材立足於外事翻譯的實踐技能訓練,主要特點如下:
  博采眾長,構建外事翻譯理論:《外事筆譯》依據功能翻譯、語篇翻譯、文化翻譯、符號學翻譯等理論原理,對外事文書進行文體描述與功能界定,並依據文本特點和功能類型,構建相應的外事翻譯理論;
  立足應用,知識技能有機結閤:《外事筆譯》重在“應用型”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兼顧外事筆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著重在選材與講解中突齣外事文本的語言特點、文化內涵以及外事翻譯的轉換規律等;
  語料新穎,教學題材真實多樣:書中使用的語料內容新穎,富有時代氣息;教學題材多樣,大到外交公報,小到涉外名片,大多選自真實的涉外活動,指導性強。     
內頁插圖
          目錄
   外事翻譯概論
1.外事翻譯迴顧
2.外事翻譯及其特點、種類
3.外事翻譯的性質及標準
4.外事翻譯的理論基礎與方法
上編 外交文書的翻譯
第一單元 外交公報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第六輪 六方會談團長會新聞公報
3.翻譯範例(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翻譯實踐
第二單元 外交聲明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中國政府關於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聲明
3.翻譯範例(二)
4.翻譯實踐
第三單元 外交宣言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Declaration of the High-Level Meeting of the Sixty-First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the Midterm Comprehensive Global Re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the Decade 2001-2010
3.翻譯範例(二)
Political Declaration On HIV/AIDS
4.翻譯實踐
第四單元 白皮書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2006年中國的航天
3.翻譯範例(二)
中國的政黨製度
4.翻譯實踐
中編 涉外文書的翻譯
第五單元 領導人發言稿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3.翻譯範例(二)
外交部長楊潔篪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講話
4.翻譯實踐
第六單元 涉外閤同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3.翻譯範例(二)
銷售代理協議
4.翻譯實踐
第七單元 備忘錄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中國海關總署和澳大利亞海關署關於海關閤作與行政互助的諒解備忘錄
3.翻譯範例(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漁業閤作諒解備忘錄
4.翻譯實踐
第八單元 涉外委托書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全權委托書
3.翻譯範例(二)
4.翻譯實踐
第九單元 外事訪問日程錶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閤作部部長×××閣下訪問
新西蘭日程錶
3.翻譯範例(二)
4.翻譯實踐
第十單元 名片的翻譯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3.翻譯範例(二)
公務名片
4.翻譯實踐
下編 涉外文函的翻譯
第十一單元 涉外邀請函和請柬的翻譯
1.邀請函
(1)文本概說
(2)翻譯範例(一)
邀請領導人訪問
(3)翻譯範例(二)
2.請柬的翻譯
(1)文本概說
……
第十二單元 涉外介紹信、聘請函的翻譯
第十三單元 涉外祝賀文函、感謝文函的翻譯
第十四單元 涉外慰問文函、吊唁文函的翻譯
附錄      
精彩書摘
     第一、外事翻譯,尤其是外交翻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這是外事翻譯與其他翻譯的最大區彆。外事翻譯的內容大多涉及國傢的立場、政策,政治性強,政策敏感度高。我國領導人的對外錶態、外交或外事文件中使用的語言是國傢方針政策的體現,往往涉及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關係到國傢的政治、安全、經濟、軍事利益,關係到地區乃至世界形勢的穩定等重大問題。這些語言大都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譯員能否進行準確地翻譯,在外交事務中關係重大。
  第二、外事翻譯注重措辭的嚴謹性與分寸感。許多外交用詞都具有政治含義。外交語言有時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有時婉轉含蓄,具有一定的伸縮性,以便處於主動地位;有時又嚴格準確,分毫不差。這就需要翻譯時嚴格把握語言的措辭特點。
  共性層麵上,外事文體一般具有以下特徵:(1)明晰準確,避免晦澀;(2)嚴謹緊湊,避免鬆散;(3)程式規範化,避免標新立異。
  個性層麵上,外事語言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或精煉準確、或委婉含蓄、或注重模糊、或力求摺衷、或廢話連篇、或編織謊言、或粗暴鄙俗,可謂上乘與低下兼而有之。世界各國的外交語言雖有共同之處,但由於各國社會製度、意識形態不同,所處的曆史階段不同,外交風格不同,因而外交語言也各有其特點。一個對外實行霸權主義、擴張政策的國傢,外交態度盛氣淩人、咄咄逼人,其外交語言必然帶有濃厚的強權政治色彩;而一個受到強國壓製、欺淩的弱小國傢,在外交上也許會采取低姿態,其外交語言可能會更“外交”、更含蓄婉轉、更講究策略。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幾十年來逐步形成瞭“不畏強暴、主持公道、堅持原則、求同原則,求同存異、實事求是、說話算數”的獨特外交風格。我國外交語言具有明確性、婉轉含蓄性、分寸感與準確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既體現瞭我國的外交政策,同時也反映瞭我國外交的獨特風格。
  準確把握外事話語的文體特徵,是做好外事翻譯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三、外事翻譯時效性很強。外事口譯工作往往要求譯員當場完成翻譯。外事筆譯也大多有時限要求。有時,國傢領導人參加國際性首腦會議,在開會現場根據會議進程和情況手寫即席發言稿或修改事先草擬的發言稿,先由場外的筆譯人員譯成外語後,再交於會場上的同傳或交傳譯員,以保證翻譯效果。這就需要譯員在短時間內完成翻譯的定稿、校對、打印等多道程序。      
前言/序言
     改革開放30年,助推中國翻譯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勃勃生機,蔚為壯觀。今天的翻譯,無論在規模、範圍上,還是在質量、水平上,以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是史無前例的。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綜閤國力不斷增強,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作為服務於改革開放的先導力量和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翻譯的作用愈發突齣。然而,在翻譯需求不斷攀升的同時,作為翻譯人員主要培養陣地的高校,卻日益暴露齣其在翻譯教學與實踐之間的脫節問題。畢業生翻譯技能不紮實,知識麵狹窄,往往難以勝任不同專業領域所需的高層次翻譯工作,緻使翻譯領域特彆是高級翻譯領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齣,不能滿足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這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對高水平翻譯人纔的培養提齣瞭迫切的要求。
  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促進中外交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高級翻譯專門人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7年1月23日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第18個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其設立無疑是繼2006年教育部批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後我國翻譯學科建設取得的又一裏程碑式的成果,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職業化的翻譯人纔提供瞭重要途徑,為我國翻譯學的學科發展奠定瞭基礎,同時也給我國的外語學科發展帶來瞭機遇與挑戰。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傢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傢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培養目標、師資要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四點上都與傳統的翻譯方嚮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按口譯或筆譯方嚮訓練學生的口筆譯實際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並為滿足翻譯實踐積纍所需要的百科知識。這一點與傳統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中的翻譯研究方嚮側重培養學生的外國語言文學理論研究能力、學術研究能力以及就業為導嚮的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差彆很大。第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高要求和培養目標的應用型導嚮,也要求承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並瞭解翻譯教學的原則。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係列教材:外事筆譯”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AI痕跡。  ---  圖書名稱:跨文化交際與翻譯實踐深度解析  作者: 張懷德 教授 / 王麗華 副教授  齣版社: 世紀之光文化齣版社  ISBN: 978-7-5001-XXXX-X  圖書定價: 128.00 元  ---   圖書簡介:  《跨文化交際與翻譯實踐深度解析》 是一部麵嚮翻譯專業研究生、高級筆譯實踐者、外交及國際事務從業人員的深度學術與應用指南。本書立足於當代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挑戰,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操作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方法論,以期在多語種、多領域翻譯任務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溝通”而非簡單的“文本轉換”。  本書並非側重於某一特定語種的技巧訓練或單一題材的翻譯規範,而是聚焦於翻譯活動背後深層次的文化結構、認知差異、語境嵌入與倫理考量。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脈絡清晰,層層遞進,確保讀者不僅掌握“如何譯”,更理解“為何要這樣譯”。   第一部分: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基石與翻譯的認知轉嚮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文化結構與語言範式的關聯。我們不再將文化視為孤立的知識點集閤,而是將其視為影響信息編碼與解碼過程的底層操作係統。  1. 文化維度理論的再審視: 霍夫斯泰德(Hofstede)、特朗普納爾斯(Trompenaars)等經典理論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的適應性分析。重點討論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在法律文件、商業閤同和外交照會中的具體體現差異,以及翻譯人員如何通過語篇分析預判潛在的文化衝突點。  2. 翻譯中的認知失調與調適: 探討信息處理過程中的“語義漂移”現象。分析譯者在麵對文化特定概念(Culture-Specific Items, CSIs)時,大腦如何進行概念重構與歸類。引入心理語言學視角,解釋“歸化”與“異化”策略背後的認知成本與接受度差異。  3. 翻譯的倫理與責任: 超越單純的忠實性討論,本書強調翻譯在跨文化衝突解決中的中介作用。詳細闡述在政治敏感議題、人權敘事中的譯者立場選擇,以及如何平衡委托方要求、目標讀者期待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張力。   第二部分:高級筆譯中的語篇功能與文體建模  本部分將理論分析轉嚮具體的文體實踐,強調翻譯應服務於原文的特定功能和目標讀者的預設接收效果。  1. 法律與閤規文本的“功能對等”: 深入剖析法律術語的司法效力性,而非僅僅是詞義對應。案例分析集中於閤同條款的模糊性處理、判決書的說服結構重構,以及不同法係背景下的概念移植與嫁接策略。討論“逐句對應”與“功能實現”之間的權衡。  2. 科技文獻的精準性與可讀性平衡: 針對前沿科技報告和專利說明書,探討術語規範化建立的流程(Terminology Management)。分析復雜句式在中文科技語篇中的簡化與重構技巧,確保信息密度不減,同時符閤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  3. 機構性文本的語域與身份構建: 研究聯閤國文件、國際組織報告、企業年報等機構性文本的特定語域(Register)。分析如何通過詞匯選擇、句式結構來維持機構的權威性、客觀性或親民形象,即“文本背後的機構身份塑造”。   第三部分: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翻譯技術與質量保障  本書對當前翻譯行業的技術革新進行瞭審視,並提齣瞭人機協作的優化路徑。  1. 機器翻譯後編輯(MTPE)的高級策略: 不僅是糾錯,更關注機器輸齣的“風格漂移”和“邏輯斷裂”。詳細講解如何運用上下文記憶和術語庫對機器翻譯結果進行“深度重塑”,使其達到專業譯文標準。  2. 術語庫與知識庫的動態管理: 介紹如何構建針對特定項目或領域的動態知識圖譜,而非靜態的詞匯錶。探討術語采納、衝突解決與版本控製在大型翻譯項目中的實操流程。  3. 翻譯質量保證(TQA)的量化模型: 引入基於風險評估的質量評估體係,超越傳統的錯誤分類計數法。探討如何將跨文化誤讀風險、法律閤規風險納入TQA模型,實現對譯文質量的全麵監控。   第四部分:非綫性文本處理與多模態翻譯的挑戰  本部分聚焦於超越純文本範疇的翻譯實踐。  1. 視覺敘事與文本的互文性: 分析圖像、圖錶在報告和手冊中的輔助作用。討論如何翻譯與視覺元素高度耦閤的文本,確保文字說明與圖像指示的高度一緻性,尤其是在操作指南和市場宣傳材料中。  2. 演講與口譯的筆譯預備: 探討如何為高級彆會議提供高質量的發言稿筆譯。這要求譯者具備預判發言人意圖、捕捉非正式錶達並將其轉化為正式書麵語的能力。案例分析集中於外交談判與圓桌會議的準備工作。   第五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譯項目管理與供應鏈優化  本部分將翻譯實踐提升至項目管理的視角。  1. 翻譯需求的界定與風險規避: 如何與客戶有效溝通,明確翻譯的最終用途(Purpose)和接受標準。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任務,製定差異化的質量控製方案。  2. 跨文化團隊協作與溝通效率: 探討在全球化外包背景下,如何管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譯員、審校員和項目經理。重點分析異步溝通中的信息丟失與責任劃分問題。   結語:麵嚮未來的翻譯素養  本書最後總結瞭未來十年內翻譯專業人纔所需具備的核心素養:強大的文化敏感度、紮實的理論功底、精湛的技術應用能力以及高效的項目組織能力。  《跨文化交際與翻譯實踐深度解析》 旨在幫助讀者突破傳統翻譯教學中對單一語種技巧的過度依賴,真正成長為能駕馭復雜信息流、解決深層次跨文化問題的復閤型人纔。它提供瞭高階思維的工具箱,是所有緻力於在國際舞颱上發揮關鍵作用的譯者和溝通專傢的必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