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書說文部目》從識篆和學習篆刻的角度說,臨習說文部目,可增強識篆能力。因為我國漢字大都由各種偏旁部首組成,掌握瞭部首,即可按部首的編排組閤瞭解字形結構,許多漢字亦均可據此認識,並旁通其‘八書’規律。王福庵是位篆刻傢,他的篆字幾乎可以直接入印,故對學習篆刻的人來說,也是好的入門範本。我們相信,此書的齣版發行,必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王福庵書說文部目》作者王福庵書穴說文部目鑼五百四十字篆書一冊,為我社所藏,解放前曾影印齣版。一九七九年齣版時,為便於初學,編者曾加以注釋,冊後並附《怎樣寫小篆》一文及圖例。王福庵是現代著名書法篆刻傢,西泠印社創辦人之一。浙江杭州人。原名壽祺,後更名王提,字維季,號福庵,晚號持默老人。館室名麋硯齋。生於一八八O年,卒於一九六O年。擅篆、隸、楷、行書,精研文字學,工篆刻。一生緻力於書法篆刻和金石文字,刻印二萬餘方,深得浙派神髓,更發展瞭典雅安詳、雋秀工整的風格,為當今印壇巨擘。有《福庵藏印》、《糜硯齋印存》、《糜硯齋作篆通假鑼》、《王福庵篆阮嗣宗詠懷詩》等行世。
穴說文解字鑼自漢代成書以來,即受到曆代學者專傢的重視,是學習和研究篆書最基礎的工具書。清代鹹豐年間楊沂孫、吳大徵等都書寫過《說文部目》。他們或參以金文(大篆)結體,或吸取秦詔版筆意。而王福庵這本《王福庵書說文部目》,是標準的小篆字體,繼承瞭李斯秦篆的玉箸風格,又受到清代中期鄧石如、吳讓之的影響,對用筆有所發展,在玉箸綫條勻圓光潔的基礎上,略加提按頓挫,因而更富於筆意,筆畫於圓暢中含跌宕之趣,於勻整中寓變化之美。其結體端莊工整,較秦刻石如泰山、嶧山等略舒下腳,更顯得疏密相生,俊逸生動。
王福庵,原名壽祺(一八八○·七·十七·——一九六○·三·二·),更名褆 ,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70歲後自號持默老人。浙江仁和(杭州)人。近代篆書大傢,隸書也寫得不錯。精篆刻,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王福庵的篆書是標準的“玉筯篆”,綫條圓潤,結體勻稱,點畫一絲不苟,與秦篆比,少金石味而以文氣勝。但王福庵篆書在點畫安排上過分的平鋪直敘,因而被人譏為算子書。
父同柏,精究金石,有《石鼓文集聯》、《塘棲士心》、《武林叢話》等書傳世。福庵先生幼承傢學,於文字訓詁、詩文,皆富修養。十餘歲即以工書法篆刻聞於時。年二十五,與葉銘、丁仁、吳隱等創設西泠印社於西湖孤山,共相擘劃,以底於成。早歲以其精擅之算術及測繪技術服務於鐵路。一九二二年曾漫遊湘楚鄂渚。後應邀赴北京任印鑄局技正,共事者有唐醉石、馮康侯諸公,皆並世俊彥,時全國官印,悉由印鑄局篆鑄。又兼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監定委員,《金薤留珍》之輯,與有力焉。—九三○年南歸,定居上海,鬻藝自給,於四明村置屋一所,日夕鑽研是間,所詣益進。好蓄青田舊石,所藏極富,自稱印傭。得未刻之石,暇則奏刀以自存。海內外求印者門限為穿,生平刻印,數以萬計。
其印初宗浙派,後又益以皖派之長,復上究周秦兩漢古印,自成體貌;整飭之中,兼具蒼老渾厚之緻;偶擬明人印格,亦時有會心。尤精於細硃文多字印,同道罕與匹敵者。於近代印人中,允稱翹楚。瀋禹鍾《印人雜詠》有詩詠之:『法度精嚴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諳。並時吳趙能相下,鼎足會分天下三。』並注雲:『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謹,尤精熟六體,叩之隨筆舉示,不假思索。與吳昌碩、趙叔孺同時各名一傢。』詞人姚景之曾有《百字令》一首題其印稿:『窮年□□,守高曾,直欲嬴劉淩越。心事韆鞦惟我在,此席伊誰能奪?鑿白利硃,周規摺矩,脫手鋒鋩發。勒銘纔調,鏡涯催老華發。 堪嘆力盡雕龍,一編矜重,抵搖簽瓊牒。料得斯文天未喪,真宰潛通臣頡。兵象同論,矽符閤契,異代淵源接。清風據幾,衝襟長葆貞潔。』蓋道其絕藝也。
四十六歲時,因手撥電風扇開關觸電傷腦,曾臥病兩年,愈後每伏案稍久,即感頭暈目眩。此後,刻印必仰臥於藤榻之上,右手執刀,左手握石以外,小指上懸以小鏡,兩手擎空*作,邊刻邊以小鏡照示,習以為常,作邊款亦復如此。胸間石屑遍陳,不之顧也。因印麵嚮下,刀鋒取勢較難,於筆力不無影響。喜吸煙,凡刻印寫字,唇間必含—煙鬥,煙之熄滅與否在所不計,以為如此可助文思,否則便感若有所失。書工數體,金文、小篆,均勻整而勁健;晚年從漢洗文字悟得天趣,參以繆篆排疊之法以作篆隸,樸厚古拙,尤獨齣冠時;隸楷亦自齣機杼,彆樹一幟。平居和易,樂於扶掖後輩。不獨悉心傳藝,即對生活上睏難者,亦竭力相助。弟子中若韓登安、頓立夫、吳樸堂等,皆深受其沾惠。餘一九五九年夏遊滬,以張魯盫之介而得濛款接,福老知餘曾從學康侯先生,乃執康翁曩時所書青綠山水紙扇相見,意至殷渥。後並贈餘『師承魏塚傳心得;功自蘭亭換骨來』篆聯,及《頌鼎》臨本。是時手已顫甚,惟晨起短暫時間可作書,若摹《頌鼎》,非數日不能畢。拜領之餘,餘感愧交並者再。福老晚年,被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及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並任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委會主任。以攝護腺腫脹開刀未能愈閤,尋復轉化為肺炎,不治逝世。
著有《說文部屬檢異》—捲、《麋硯齋作篆通假》十捲;藏印曾編成《福庵藏印》十六捲;自刻印有《羅刹江民印稿》八捲、《麋硯齋印存》二十捲(有一九三六年輯本、一九三八年續輯本、一九四七年宣和印社輯本)。三四十年代,福老為友好所集古印及名傢印譜撰序至多,不下數十篇,文字雙美,生輝譜錄,時有精湛見解,匯輯成編,亦—印學佳著。福老逝世前—年,已將畢生刻印精品三百餘方獻諸上海博物館。逝世後,其夫人遵照遺誌,將傢藏三百餘印,及書畫碑版四百餘種捐贈西泠印社,以裨後學士思至善也。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漫遊。它以一種極為細膩且富有層次感的筆觸,勾勒齣瞭古代文人對文字源流的探索軌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某些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耐心與洞察力。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學者觀點異同的對比分析,處理得極為精妙,既沒有陷入故紙堆的僵化敘述,也沒有為瞭追求新穎而進行牽強的附會。相反,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說文”體係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審視、被修正、又被繼承下來的。那種對學術脈絡清晰的梳理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底蘊和高度的學術自覺性,讀罷讓人不禁感嘆,文字背後的精神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博大。
評分這本《王福庵書說文部目》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古典韻味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閤。初次上手,那厚重的紙張觸感就讓人心生敬意,那種略帶紋理的質地,仿佛能感受到時光沉澱的重量。書脊的設計簡潔而不失莊重,燙金的標題在光綫下若隱若現,透露齣一股低調的奢華感。內頁的排版布局堪稱藝術品,字體的選擇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間距疏密得當,讓人在長時間的翻閱中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每一頁的留白處理都極為考究,恰到好處地引導著讀者的視綫,使得整個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簡單的信息接收。對於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它成功地將傳統學術的嚴謹性,通過精良的物質載體,以一種近乎儀式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這種對外在形式的極緻追求,無疑是對內容本身最高的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巧妙,它並非那種一闆一眼的學術工具書,反而帶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故事性。在解讀那些看似枯燥的部首歸類時,作者總能穿插一些曆史軼事或者與作者生平相關的觀察,使得原本嚴肅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看到王福庵先生伏案沉思的場景。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領略文字學的魅力。而且,書中某些段落的論證邏輯嚴密到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推導齣最終的判斷,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遠比直接灌輸知識來得有效和深刻。它成功地將一個古老的學問,用現代人樂於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裝和呈現瞭齣來。
評分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高強度訓練,但絕非枯燥乏味的那種。它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智力迷宮,每一次深入,都能找到新的齣口和更廣闊的視野。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收尾部分所流露齣的那種對文化傳承的深切關懷,那種對古人治學精神的由衷敬佩之情,透過紙墨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飽含情感的學術錶達,極大地升華瞭這本書的價值,使其從一本單純的工具書,躍升為一部具有人文厚度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漢字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義,更是對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心理結構有瞭一層更深刻的體悟,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知識增益和思維拓展。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程度,簡直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隨便翻開任何一頁,你都能注意到作者在注釋和引文處理上的細緻入微。參考文獻的標注規範得令人安心,每一個引用的齣處都清晰可查,這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座可靠的知識燈塔。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於一些曆史語境的還原,做得極其到位,它沒有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判古人的做法,而是努力去理解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為什麼會産生那樣的學說和分類方法。這種深植於曆史語境的理解,避免瞭許多同類著作中常見的“後見之明”的偏頗,體現齣一種真正的尊重與學術良知。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負責任的闡釋。
評分很快,很好!
評分幫朋友買的,不清楚好不好。
評分可以
評分好。。。。。。
評分好書好服務好快遞,一切都好。
評分好
評分質量不錯,物流很快,滿意!
評分學習學習,練練書法和性情
評分正版,送貨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