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积伟,章宏甲,黄谊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8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076117
版次:2
商品编码:1005732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字数: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材,第1版曾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修订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内容包括:绪论、流体力学基础、能源装置及辅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密封件、基本回路、系统应用与分析、系统设计与计算和附录等。每章都有习题,《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附有习题参考答案。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的特点是:将液压部分与气动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编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列举了大量工程实例;除一般机械工业外,适当扩大所涉及的工业领域范围;重视先进技术,突出比例控制系统和集成化元件的应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剪裁上充分考虑认知规律,编撰体系深入浅出,好教易学。另外,《液压与气压传动习题集》可与本书配套使用。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第三节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
第四节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应用
第五节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进展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
第一节 工作介质
第二节 流体静力学
第三节 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
第四节 气体状态方程
第五节 充、放气参数的计算
第六节 管道流动
第七节 孔口流动
第八节 缝隙流动
第九节 瞬变流动
第十节 穿透多孔物质的液流
习题

第二章 能源装置及辅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压泵
第三节 油箱
第四节 液压辅件
第五节 气源装置
第六节 气动辅件
第七节 管件
习题

第三章 执行元件
第一节 直线往复运动执行元件
第二节 旋转运动执行元件
第三节 设计计算
习题

第四章 控制元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阀心的结构和性能
第三节 常用液压控制阀
第四节 常用气动控制阀
第五节 液压叠架阀、插装阀和多路阀
第六节 液压伺服控制阀
第七节 电液比例控制阀
第八节 电液数字控制阀
第九节 气动比例/伺服、数字控制阀
第十节 气动逻辑控制元件
第十一节 集成式多功能元件
习题

第五章 密封件
第一节 密封的作用与分类
第二节 密封件的材料
第三节 常用密封件
第四节 新型密封件
第五节 组合式密封件
第六节 防尘圈
第七节 旋转密封件
第八节 胶密封与带密封
习题

第六章 基本回路
第一节 液压基本回路
第二节 气动基本回路
习题

第七章 系统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液压系统应用与分析
第二节 气动系统应用与分析
习题

第八章 系统设计与计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压系统设计与计算
第三节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举例
第四节 气动程序控制系统设计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绪论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以流体(液压液或压缩空气)作为工作介质对能量进行传递和控制的一种传动彭式,相对于机械传动来说,它是一门新技术。但如从1650年帕斯卡提出静压传递原理,1850年开始英国将帕斯卡原理先后应用于液压起重机、压力机等算起,也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而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工业上的真正推广使用,则是在2真)世纪中叶以后的事。近几十年来,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且渗透到液压与气动技术中并与之密切结合,使其应用领域遍及到各个工业部门,已成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节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液压系统以液压液作为工作介质,而气动系统以空气作为工作介质。两种工作介质的不同在于液体几乎不可压缩,气体却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基本工作原理、元件的工作机理以及回路的构成等诸方面是极为相似的。下面以图o.1所示的原理图来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
  图0.1所示为液压千斤顶的示意图。向上提手柄5使小缸4内的活塞上移,小缸下腔因容积增大而产生真空,油液从油箱1通过吸油阀2被吸人并充满小缸容积;按压手柄使小缸活塞下移,则刚才被吸人的油液通过压油阀3输到大缸7的下腔,油液被压缩,压力立即升高。当油液的压力升高到能克服作用在大活塞上的负载(重物C)所需的压力值时,重物就随手柄的下按而同时上升,此时吸油阀是关闭的。为要把重物能从举高的位置放下,系统中专门设置了截止阀(放油螺塞)8。
  图O一1中两根通油箱的管路如通大气,则图0.1变成气动系统的原理图。这种情况下,上下按动手柄5,空气就通过阀2被吸人,经阀3输到大缸7的下腔。在这里,因气体有压缩陸,不像液压系统那样,一按手柄重物立即相应上移,而是手柄需按动多次,使进人大缸7下腔中的气体逐渐增多,压力逐渐升高,一直到气体压力达到使重物上升所需的压力值时,重物便开始上升。在重物上升过程中,也不像液压系统那样,压力值基本上维持不变(因是举起重物),因气体可压缩陸较大的缘故,气压值会发生波动。
  图0-l所示的系统不能对重物的上升速度进行调节,也没有防止压力过高的安全措施。但就从这简单的系统,可以得出有关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一些重要概念来。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电动机(图中未画出)带动液压泵4旋转,经过滤器2从油箱1中吸油。油液经液压泵输出进入压力管10后,在图O.2a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开停阀9、节流阀13、换向阀15进入液压缸18左腔,推动活塞17和工作台19向右移动,而液压缸右腔的油经换向阀和回油管14排回油箱。
  如果将换向阀手柄16转换成图0.2b所示的状态,则压力管中的油将经过开停阀、节流阀和换向阀进入液压缸右腔,推动活塞和工作台向左移动,并使液压缸左腔的油经换向阀和回油管排回油箱。
  工作台的移动速度是由节流阀来调节的。开大节流阀,进入液压缸的油液增多,工作台的移动速度增大;反之,工作台的移动速度减小。
  为了克服移动工作台时所受到的各种阻力,液压缸必须产生一个足够大的推力,这个推力是由液压缸中的油液压力产生的。要克服的阻力越大,液压缸中的油液压力越高;反之压力就越低。输入液压缸的油液流量是通过节流阀调节的。液压泵输出的多余的油液须经溢流阀7和回油管3排回油箱,这只有在压力支管8中的油液压力对溢流阀钢球6的作用力等于或略大于溢流阀中弹簧5的预紧力时,油液才能顶开溢流阀中的钢球流回油箱。所以,在图示系统中液压泵出口处的油液压力是由溢流阀决定的,它和液压缸中的油液压力不同。
  如果将开停手柄11转换成图o.2。所示的状态,压力管中的油液将经开停阀和回油管12排回油箱,不输到液压缸中去,液压泵出口处的压力就降为零,这时工作台就停止运动。
  第二节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一、系统的组成
  由图0-2可知,液压系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能源装置——把机械能转换成油液液压能的装置。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液压泵,它给液压系统提供压力油。
  2)执行元件——把油液的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元件。有作直线运动的液压缸,或作旋转运动的液压马达。
  3)控制调节元件——对系统中油液压力、流量或油液流动方向进行控制或调节的元件。例如图0-2中的溢流阀、节流阀、换向阀、开停阀等。这些元件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功能的液压系统。
  4)辅助元件——上述三部分以外的其他元件,例如油箱、过滤器、油管等。它们对保证系统正常工作有重要作用。
  气压传动系统,则除了能源装置——气源装置,执行元件——气缸、气马达,控制元件——气动阀,辅助元件——管道、接头、消声器外,常常还装有一些完成逻辑功能的逻辑元件等。
  二、系统的图形符号表示
  图0-2a所示的液压系统图是一种半结构式的工作原理图,直观性强,容易理解,但绘制起来比较麻烦,系统中元件数量多时更是如此。图0-3所示是上述液压系统用液压图形符号绘制成的工作原理图。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可使液压系统图简单明了,便于绘制。
  我国制定的“液压与气动”图形符号(GB/T786.1—2001)可参见附录B。
  第三节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
  液压传动有以下一些优点:
  1)在同等的体积下,液压装置能比电气装置产生出更大的动力。在同等的功率下,液压装置的体积小,质量轻,即其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液压马达的体积和质量只有同等功率电动机的12%左右。
  2)液压装置工作比较平稳。由于质量轻、惯性小、反应快,液压装置易于实现快速起动、制动和频繁的换向。
  3)液压装置能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可达2000),它还可以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速。
  4)液压传动易于对液体压力、流量或流动方向进行调节或控制。当将液压控制和电气控制、电子控制或气动控制结合起来使用时,整个传动装置能实现很复杂的顺序动作,也能方便地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
  5)液压装置易于实现过载保护。
  6)由于液压元件已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液压系统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都比较方便。
  7)用液压传动实现直线运动远比用机械传动简单。
  液压传动的缺点是:
  1)液压传动在工作过程中常有较多的能量损失(摩擦损失、泄漏损失等),长距离传动时更是如此。
  2)液压传动对油温变化比较敏感,它的工作稳定性很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它不宜在很高或很低的温度条件下工作。
  3)为了减少泄漏,液压元件在制造精度上的要求较高,因此它的造价较高,而且对工作介质的污染比较敏感。
  4)液压传动出现故障时不易找出原因。
  气压传动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空气可以从大气中取得,同时,用过的空气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处理方便,万一空气管路有泄漏,除引起部分功率损失外,不致产生不利于工作的严重影响,也不会污染环境。
  2)空气的粘度很小,在管道中的压力损失较小,因此便于集中供气和远距离输送。
  3)压缩空气的工作压力较低(一般为0.3~0.8MPa),因此,对气动元件的材质要求较低。
  4)气动系统维护简单,管道不易堵塞,也不存在介质变质、补充、更换等问题。
  5)使用安全,没有防爆的问题,并且便于实现过载自动保护。
  ……

前言/序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1版曾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自2000年5月出版以来,为众多高等院校所选用,受到读者普遍欢迎,至今已先后重印7次,并于2002年10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但是,近年来液压与气动技术又有长足进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展开,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本书进行全面修订。本次修订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更新和修订。对编写体系作少量微调,以更好地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和符合认知规律。
  2)根据不同学时的教学要求,采用打x的办法,按少学时和多学时两种不同规格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加好教易学(打x的章节供多学时专业或学生g~NN)。但仍保持各自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删除陈旧内容,增添新型元件。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集成式多功能元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
  4)对第七章系统应用与分析的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和补充,更突出先进技术的应用,并拓宽了专业面。
  5)在第八章系统设计与计算的气动部分中增加了目前应用广泛的电.气程序控制和PIE控制的内容。
  6)对书中的插图进行全面审查和清理,更正了第1版中的错误,使其更加规范和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为适应教材改革要求,满足教学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委托东南大学王积伟为第一作者,全权主持本教材的修订工作。因此,本书由王积伟、章宏甲、黄谊任主编。参加本次修订工作的有王积伟和许映秋。全书最后由王积伟修改定稿。
  本书由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廷圻教授和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萧子渊教授主审,他们对书稿进行了细致的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东南大学郁建平、南京榆富液压机电公司韩卫东为本书提供了技术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本书依然难免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2版)》的特点是:将液压部分与气动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编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书中列举了大量工程实例;除一般机械工业外,适当扩大所涉及的工业领域范围;重视先进技术,突出比例控制系统和集成化元件的应用;全书在剪裁上充分考虑认知规律,编撰体系深入浅出,好教易学。另外,由王积伟主编的《液压与气压传动习题集》可与《液压与气压传动(第2版)》配套使用。

评分

第六节 管道流动

评分

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好评吧

评分

第六节 管道流动

评分

  我抬头看看女主人,她正睡得香呢。我在她怀里拱了拱,她还是不醒。我没了主意——要不要大叫一声,把那位老大爷吵醒呢?

评分

内容充实,质量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第一节 液压系统应用与分析

评分

第一节 液压系统应用与分析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