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工程师手册(第2版)》是焊接专业的综合性工具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应用。 取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阐述均符合焊接工程师的需求。
汇集了焊接工程师最常用而又不易记忆的符号、公式和书籍等资料。
阐述了焊接过程中的物理行为和冶金行为,以及与金属焊接性密切相关的焊接裂纹问题。
介绍了工程中的各种焊接方法及设备,包括电弧焊、电阻焊和其他焊接方法及设备。
以焊条、焊丝和焊剂为重点,提供了焊接材料的性能参数及选用方法。
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及其焊接工艺。
介绍了焊接应力与变形、结构强度和结构设计等。
除介绍生产中常遇到的焊接工艺过程设计、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质量检验外,还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焊接工艺装备的设计和计算方法,以及需用的相关资料。
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篇 综合资料
第1章 符号
1.1 希腊字母
1.2 标准代号
1.2.1 中国标准代号
1.2.2 国外部分标准代号
1.3 数学符号
1.4 物理量名称及其符号
1.5 化学元素符号
1.6 图形符号
1.6.1 机械图样中常用符号
1.6.2 焊接图形符号
1.6.3 电工系统图常用图形符号
1.6.4 常用液压及气动图形符号
1.7 我国钢铁产品牌号及其统一数字代号中字母的涵义
1.8 焊接材料型号牌号中的代号
1.9 电焊机型号中的符号
1.9.1 电焊机型号的编制
1.9.2 电焊机型号中符号的含义
1.10 焊接方法的英文缩写字母
1.11 焊缝无损检测符(代)号
1.12 焊缝工作位置的符号
第2章 单位及其换算
2.1 单位与单位制
2.2 国际单位制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2.2.1 国际单位制及其构成
2.2.2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2.3 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2.3.1 常用空间、时间和周期的量和单位
2.3.2 常用力学的量和单位
2.3.3 常用热力学的量和单位
2.3.4 常用电学及磁学的量和单位
2.3.5 常用光学及声学的量和单位
2.4 简易单位换算
2.4.1 米制倍数与分数单位换算
2.4.2 英制与米制单位换算
2.4.3 市制单位换算
2.4.4 温度换算公式
第3章 常用公式、数据和资料
3.1 基本与常用物理常数
3.2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各元素的物理性能
3.2.1 化学元素周期表
3.2.2 各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能
3.3 工程制图常用基础资料
3.3.1 图纸幅面和格式
3.3.2 标题栏与明细栏
3.3.3 比例
3.3.4 字体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
3.3.5 图线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
3.4 常用计算公式及运算
3.4.1 常用数学公式
3.4.2 常用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
3.4.3 常用几何体的计算公式
3.4.4 常用理论力学公式
3.4.5 常用材料力学公式
3.4.6 常用电工学公式
3.5 钢铁材料基础资料
3.5.1 钢铁及其热处理基础资料
3.5.2 常用钢材的品种及规格
3.5.3 钢铁材料硬度及强度换算
3.6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
3.6.1 常用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3.6.2 常用材料的熔点、导热率及比热容
3.6.3 常用材料的密度
3.6.4 材料的滑动摩擦因数
3.7 常用有机与无机化工产品及盐类的性质
第二篇 焊接物理冶金
第1章 焊接及其分类
1.1 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
1.2 焊接的分类
1.3 各种焊接方法基本特点与应用
1.4 焊接方法的选择
第2章 焊接物理
2.1 焊接热过程及其特点
2.1.1 概述
2.1.2 焊接的热源
2.1.3 焊接热传导
2.1.4 焊接热循环
2.2 焊接电弧及其特性
2.2.1 焊接电弧
2.2.2 电弧的构造及其电压分布
2.2.3 焊接电弧的最小能量消耗特性
2.2.4 焊接电弧的热特性
2.2.5 焊接电弧的电特性
2.2.6 焊接电弧的力学特性
2.2.7 拘束电弧
2.2.8 磁场对电弧的作用
2.3 焊丝的加热、熔化与熔滴过渡
2.3.1 焊丝的加热与熔化
2.3.2 熔滴过渡
2.4 母材的熔化与焊缝的形成
2.4.1 母材的熔化与熔池的形成
2.4.2 熔池的形状与焊缝的形成
第3章 焊接冶金
3.1 液相冶金
3.1.1 液相冶金过程特点
3.1.2 焊接时对金属的保护
3.1.3 焊接冶金反应区及其反应条件
3.1.4 气相对金属的作用
3.1.5 熔渣及其对金属的作用
3.2 凝固冶金
3.2.1 焊接熔池凝固的特点
3.2.2 熔池结晶的一般规律
3.2.3 熔池结晶线速度
3.2.4 熔池结晶的形态
3.2.5 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3.2.6 焊缝一次结晶组织的改善
3.2.7 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
3.2.8 焊缝中的气孔与夹杂
3.3 固相冶金
3.3.1 焊缝金属的固态相变
3.3.2 焊接热影响区的固态相变
3.3.3 焊接连续冷却转变图及其应用
第4章 焊接裂纹
4.1 概述
4.1.1 裂纹的危害
4.1.2 焊接裂纹的分类及其特点
4.2 焊接热裂纹
4.2.1 结晶裂纹
4.2.2 液化裂纹
4.2.3 多边化裂纹
4.3 焊接再热裂纹
4.3.1 再热裂纹的发生及其特点
4.3.2 再热裂纹的形成机理
4.3.3 再热裂纹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4.4 焊接冷裂纹
4.4.1 冷裂纹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4.4.2 冷裂纹的形成机理
4.4.3 冷裂倾向的判据
4.4.4 防止冷裂纹的措施
4.5 层状撕裂
4.5.1 层状撕裂的特征与危害
4.5.2 层状撕裂的形成机理
4.5.3 影响层状撕裂的因素
4.5.4 防止层状撕裂的措施
4.6 应力腐蚀裂纹
4.6.1 应力腐蚀裂纹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4.6.2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4.6.3 防止应力腐蚀裂纹的措施
第三篇 弧焊方法及设备
第1章 弧焊电源
1.1 弧焊电源的类型、基本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1.1.1 弧焊电源的类型
1.1.2 弧焊电源的基本特点和适用范围
1.2 对弧焊电源的基本要求
1.2.1 对弧焊电源外特性的要求
1.2.2 对弧焊电源调节特性的要求
1.2.3 对弧焊电源动特性的要求
1.2.4 对弧焊电源的其他要求
1.3 交流弧焊电源
1.3.1 弧焊变压器
1.3.2 矩形波交流弧焊电源
1.4 直流弧焊电源--弧焊发电机
1.5 直流弧焊电源--弧焊整流器
1.5.1 弧焊整流器的分类
1.5.2 硅弧焊整流器
1.5.3 晶闸管式弧焊整流器
1.5.4 晶体管式弧焊整流器
1.6 脉冲弧焊电源
1.6.1 脉冲弧焊电源的基本原理
1.6.2 脉冲弧焊电源的种类、特点与应用
1.6.3 晶闸管式脉冲弧焊电源
1.6.4 晶体管式脉冲弧焊电源
1.6.5 部分脉冲弧焊电源技术数据
1.7 逆变式弧焊电源
1.7.1 逆变式弧焊电源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1.7.2 逆变式弧焊电源的分类、特点及应用范围
1.7.3 逆变式弧焊电源的基本电路
1.7.4 典型逆变弧焊电源介绍
1.7.5 各类逆变弧焊电源的比较
1.7.6 部分逆变式弧焊电源的技术数据
1.8 弧焊电源的现状与发展
1.9 弧焊电源的选择、使用与维修
1.9.1 弧焊电源的选择
1.9.2 弧焊电源的安装
1.9.3 弧焊电源的使用与维护
1.9.4 弧焊电源的故障与检修
第2章 焊条电弧焊
2.1 概述
2.1.1 定义与工作原理
2.1.2 工艺特点
2.1.3 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2.2 焊接设备
2.2.1 弧焊电源
2.2.2 辅助器具
2.3 焊接材料--焊条
2.4 焊条电弧焊接头的设计与准备
2.4.1 接头的设计与选用
2.4.2 坡口的制备
2.4.3 焊接位置
2.4.4 焊接衬垫与引出板
2.4.5 装配与定位焊
2.5 焊条电弧焊的焊接工艺
2.5.1 焊前准备
2.5.2 焊接参数
2.5.3 焊条电弧焊操作技术
2.5.4 后热与焊后热处理
第3章 埋弧焊
3.1 概述
3.1.1 基本原理
3.1.2 优缺点
3.1.3 分类
3.2 适用范围
3.2.1 材料范围
3.2.2 厚度范围
3.3 埋弧焊的自动调节系统
3.3.1 实现焊接过程自动化的一般要求
3.3.2 电弧自身调节系统
3.3.3 电弧电压自动调节系统
3.3.4 等速与变速送丝系统性能的比较
3.4 埋弧焊机
3.4.1 组成与分类
3.4.2 通用埋弧焊机的主要技术要求
3.4.3 埋弧焊机的电源
3.4.4 送丝和行走机构
3.4.5 焊接机头调整机构
3.4.6 易损件及辅助装置
3.4.7 典型通用埋弧焊机
3.4.8 现代先进埋弧焊机的基本特点
3.4.9 国产埋弧焊机技术数据
3.5 焊接材料--焊丝与焊剂
3.6 埋弧焊接工艺与技术
3.6.1 焊缝形状与尺寸及影响因素
3.6.2 焊接接头设计与坡口加工
3.6.3 组装和定位焊
3.6.4 引弧板与引出板
3.6.5 焊接衬垫与打底焊
3.6.6 焊前和层间的清理
3.6.7 自动埋弧焊接常规工艺与技术
3.6.8 高效埋弧焊接工艺与技术
3.7 埋弧焊常见缺陷及防止
第4章 钨极氩弧焊(TIG焊)
4.1 概述
4.1.1 原理与分类
4.1.2 TIG焊的工艺特点
4.1.3 TIG焊的优缺点
4.1.4 适用范围
4.2 TIG焊的极性、阴极清洗作用和直流分量
4.2.1 电弧的静特性
4.2.2 阴极清洗作用
4.2.3 交流TIG焊的直流分量
4.3 钨极氩弧焊(TIG)焊机
4.3.1 TIG焊接过程的一般程序
4.3.2 TIG焊机的组成
4.3.3 焊接电源
4.3.4 引弧和稳弧装置
4.3.5 焊接电流衰减装置
4.3.6 焊枪
4.3.7 供气系统和水冷系统
4.3.8 送丝机构和焊接小车
4.3.9 典型的通用TIG焊机技术数据
4.4 焊接材料
4.4.1 钨极
4.4.2 保护气体
4.4.3 填充金属
4.5 焊接工艺与技术
4.5.1 接头形式与坡口
4.5.2 焊前清理
4.5.3 装配
4.5.4 电流类型与极性选择
4.5.5 钨极的选择与使用
4.5.6 一般焊接工艺
4.5.7 停止焊接
4.6 特殊TIG焊接技术
4.6.1 脉冲钨极氩弧焊
4.6.2 TIG点焊
4.7 典型应用
4.7.1 奥氏体不锈钢薄膜板对接焊
4.7.2 固定管全位置TIG焊
4.7.3 管与管板焊接
4.8 工艺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4.9 安全技术
第5章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5.1 概述
5.1.1 基本原理
5.1.2 分类
5.1.3 优缺点
5.1.4 适用范围
5.2 保护气体
5.2.1 对保护气体的基本要求
5.2.2 保护气体对电弧性能的影响
5.3 焊丝
5.4 焊丝的熔滴过渡
5.4.1 影响焊丝熔滴过渡形式的主要因素
5.4.2 各种熔滴过渡形式特性对比与应用
5.5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设备
5.5.1 焊接电源
5.5.2 焊枪
5.5.3 送丝系统
5.5.4 供气与水冷系统
5.5.5 控制系统
5.5.6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机及其选用
5.6 MIG焊接工艺
5.6.1 工艺特点
5.6.2 焊接材料选择
5.6.3 焊接参数
5.6.4 典型MIG焊接参数
5.7 MAG焊接工艺
5.7.1 工艺特点
5.7.2 常用氧化性混合气体及其适用范围
5.7.3 焊丝的选择
5.7.4 典型的焊接参数
5.8 CO2气体保护焊
5.8.1 工艺特点
5.8.2 冶金特点
5.8.3 焊接材料
5.8.4 CO2焊设备
5.8.5 CO2焊接参数
5.8.6 操作要点
5.8.7 CO2焊接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5.9 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电弧焊
5.9.1 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工艺特点
5.9.2 药芯焊丝
5.9.3 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工艺
5.10 熔化极脉冲气体保电弧护焊
5.10.1 脉冲喷射过渡过程及其特征
5.10.2 工艺特点
5.10.3 焊接参数
5.11 窄间隙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
5.11.1 基本特征
5.11.2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11.3 焊接工艺
5.12 CO2电弧点焊
5.12.1 特点与应用
5.12.2 常用接头形式
5.12.3 焊接工艺
5.13 气电立焊
5.13.1 操作原理
5.13.2 优缺点
5.13.3 适用范围
5.13.4 焊接设备
5.13.5 焊接材料
5.13.6 焊接工艺
5.14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新发展
5.14.1 高效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5.14.2 波形控制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第6章 等离子弧焊
6.1 概述
6.1.1 等离子弧及其形成
6.1.2 等离子弧的特性
6.1.3 等离子弧的类型
6.2 等离子弧焊的工艺特点与适用范围
6.2.1 工艺特点
6.2.2 适用范围
6.3 等离子弧焊的分类
6.4 等离子弧焊设备
6.4.1 设备组成
6.4.2 焊接电源
6.4.3 焊枪
6.4.4 国产等离子弧焊机及技术数据
6.5 等离子弧焊接的双弧问题
6.6 等离子弧焊工艺
6.6.1 焊接接头
6.6.2 装配与夹紧
6.6.3 等离子弧焊气体的选择
6.6.4 焊接参数
6.7 等离子弧焊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第7章 螺柱焊
7.1 概述
7.2 拉弧式螺柱焊
7.2.1 瓷环保护拉弧式螺柱焊
7.2.2 短周期拉弧式螺柱焊
7.3 电容放电螺柱焊
7.3.1 电容放电螺柱焊焊接过程
7.3.2 电容放电螺柱焊设备
7.3.3 电容放电螺柱焊焊接工艺
7.4 螺柱焊材料的组合及其焊接性
7.5 螺柱焊的发展方向
7.6 螺柱焊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7.6.1 螺柱焊方法的选择
7.6.2 螺柱焊方法的应用
第四篇 电阻焊方法及设备
第1章 电阻焊基础
1.1 概述
1.1.1 电阻焊的分类
1.1.2 电阻焊的优缺点
1.2 焊接的热量及其影响因素
1.2.1 焊接的热量
1.2.2 影响焊接热量的因素
1.3 热平衡及温度分布
1.3.1 热平衡
1.3.2 温度分布
1.4 焊接循环
1.5 金属材料电阻焊的焊接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2章 电阻焊设备
2.1 概述
2.1.1 分类
2.1.2 电阻焊设备的基本构成
2.1.3 电阻焊设备的型号编制方法
2.1.4 电阻焊设备的通用技术条件
2.1.5 电阻焊电源的负载持续率
2.1.6 电阻焊机的技术经济指标
2.1.7 电阻焊机的工作循环
2.2 各类电阻焊电源的电气性能
2.2.1 单相工频电阻焊电源
2.2.2 三相低频电阻焊电源
2.2.3 二次整流电阻焊电源
2.2.4 电容储能电阻焊电源
2.2.5 逆变电阻焊机电源
2.3 点焊机
2.4 凸焊机
2.5 缝焊机
2.5.1 缝焊机类型
2.5.2 缝焊机滚轮的传动
2.5.3 缝焊机滚轮的导电
2.5.4 部分国产缝焊机的技术数据
2.6 对焊机
2.6.1 对焊机的组成与分类
2.6.2 机架与导轨
2.6.3 送进机构
2.6.4 夹紧机构
2.6.5 部分国产对焊机的技术数据
2.7 电阻焊机的控制器
2.7.1 控制器的功能
2.7.2 控制器的分类、特点和选用
2.7.3 控制器的基本单元线路
2.7.4 国产点、凸、缝焊机控制器技术数据
第3章 点焊工艺
3.1 熔核的形成及对其质量的一般要求
3.1.1 熔核的形成
3.1.2 对熔核质量的一般要求
3.2 点焊方法的种类
3.3 点焊接头的设计
3.4 点焊电极及电极握杆
3.4.1 点焊电极
3.4.2 电极握杆
3.5 点焊工艺
3.5.1 焊前工件表面清理
3.5.2 点焊的焊接参数
3.5.3 点焊时电流的分流
3.5.4 不等厚或异种材料点焊
3.5.5 常用金属材料点焊工艺要点
第4章 凸焊工艺
4.1 概述
4.1.1 凸焊的工艺特点
4.1.2 凸焊的优缺点
4.1.3 凸焊的适用范围
4.2 凸焊工艺
4.2.1 凸焊接头设计
4.2.2 凸焊电极
4.2.3 凸焊的焊接参数
4.2.4 常用金属的凸焊要点
第5章 缝焊工艺
5.1 概述
5.1.1 缝焊的基本形式及其工艺特点
5.1.2 缝焊的优缺点
5.1.3 缝焊的应用
5.2 缝焊用的电极
5.2.1 电极的形状
5.2.2 电极尺寸
5.2.3 电极材料
5.2.4 电极的正确选择与使用
5.3 缝焊的焊接参数及其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5.4 缝焊的接头设计
5.5 常用金属材料缝焊工艺要点
5.5.1 低碳钢的缝焊
5.5.2 镀层钢的缝焊
5.5.3 不锈钢与高温合金的缝焊
5.5.4 铝合金的缝焊
5.5.5 钛合金的缝焊
第6章 对焊工艺
6.1 电阻对焊工艺
6.1.1 接头的形成与所需的基本条件
6.1.2 电阻对焊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6.1.3 焊接工艺
6.2 闪光对焊工艺
6.2.1 闪光对焊的工作原理
6.2.2 闪光对焊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6.2.3 焊接工艺
6.2.4 闪光对焊新技术
6.3 典型零件的对焊
6.3.1 线材的对焊
6.3.2 型材的对焊
6.3.3 管材的对焊
6.3.4 板材的对焊
6.3.5 环形零件的对焊
第五篇 其他焊接方法及设备
第1章 电渣焊
第2章 电子束焊
第3章 激光焊
第4章 摩擦焊
第5章 扩散焊
第6章 冷压焊
第7章 爆炸焊
第8章 超声波焊
第9章 气焊
第10章 钎焊
第11章 高频焊
第12章 热切割
第六篇 焊接材料
第1章 焊条
第2章 焊丝、焊带与焊剂
第3章 焊接用保护气体
第4章 电极
第七篇 金属材料的焊接
第1章 焊接性及其试验方法
第2章 碳钢的焊接
第3章 低合金钢的焊接
第4章 耐热钢的焊接
第5章 不锈钢的焊接
第6章 铸铁的焊接
第7章 铝及铝合金的焊接
第8章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
第9章 钛及钛合金的焊接
第10章 异种金属的焊接
第11章 金属材料的堆焊
第12章 热喷涂
第八篇 焊接结构
第1章 焊接应力与变形
第2章 焊接接头
第3章 焊接结构的破坏
第4章 焊接结构设计
第九篇 焊接结构生产
第1章 焊接工艺过程设计
第2章 焊接工艺评定
第3章 焊接工艺装备及其设计
第4章 焊接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第5章 焊接检验
第6章 焊接生产的安全与劳动保护
附录A 我国焊接专业及其相关标准目录
附录B 国内外焊接材料型(牌)号对照
附录C 各国不锈钢及耐热钢牌号对照
参考文献
可以看出,闪光对焊的基本特征是先闪光后顶锻。
1.闪光的形成及其作用
带电两工件端面轻微接触时,总是少数突出点先短接,这些触点流过电流而熔化,于是在两端面之间形成液态金属过梁。由于金属过梁电流密度很大,很快便发生蒸发和爆破。随着动夹具的缓缓推进,过梁得以不断生成又不断爆破。在蒸气压力和电磁力作用下,爆破的液态金属微粒不断从接口间向外喷射出来,形成闪光的火花。
在闪光过程中,接触面上的平均电阻远大于工件本身的电阻,因此,接触面上的析热就成为整个闪光对焊的主要热源。所以连续不断的闪光过程就是对焊接部位的加热过程。随着端面温度升高,过梁爆破速度加快,这时动夹具推进速度也须逐渐加大。闪光过程结束前,整个待焊端面必须形成一薄的液态金属层,并在一定深度上使金属达到塑性温度,为后面顶锻实现焊接创造条件。
对闪光过程的要求是稳定而强烈,稳定是指闪光过程连续不断,中间不发生断路或短路;强烈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有相当多的金属过梁产生和爆破。由于闪光时金属蒸气和微粒发生强烈氧化,在接口间隙中气体介质的含氧量将减少,其氧化能力降低,这对提高接头质量有利。如果闪光过程发生中断、短路或强烈度降低,则接口处的这种自保护作用将减弱。
2.顶锻及其作用
闪光结束后,两工件快速靠拢,把液态金属及氧化物在凝固前挤出接合面,使洁净的塑性金属紧密接触,在顶锻力作用下使之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以促进再结晶,形成共同晶粒而获得牢固的接头。
顶锻的时机、速度和顶锻力的大小是获得优质接头的关键。闪光结束的同时必须使两焊件快速靠拢,否则接口间隙中受氧化程度增加,故顶锻要及时而快速。而且在顶锻过程中不能过早地切断电流,否则上述间隙气体介质的自保护作用将消失,端面金属将被强烈氧化;也会因端面金属已冷却,氧化物难以从间隙中挤出去而成为焊接夹杂的缺陷。
3.预热及其作用
在闪光之前对焊件进行预热有以下几个目的。
1)减小需用功率。可以在小容量焊机上焊接断面较大的工件,因为预热能激发闪光过程。
2)降低焊后冷却速度。有利于防止易淬火钢接头在冷却时产生淬火组织和裂纹。
3)缩短闪光时间。既提高生产率又可减少闪光留量的消耗,这对贵重金属焊接更有意义。
预热是在同一焊机上进行,分电阻预热和闪光预热两种方法,前者是将两工件端面紧密接触后进行脉冲通电,后者是通电后再把两焊件端面交替地接触和分开,每接触一次要激起短暂的闪光过程,故又称断续闪光预热。
但是,预热闪光焊延长了焊接周期,使生产率降低;也使焊接过程自动化更加复杂;预热控制难度大,尤其对展开型截面,如薄板或薄壁管等的焊接,很难得到均匀的预热。若预热程度不一致,则会降低接头质量的稳定性。
……
噶昂开始看,还是有明显的错误公式,但是数量不多,专业人士都能看出来。希望不会有焊接的专门知识错误。
评分期望已久的好书
评分送货快,服务号,搞活动买更划算
评分不错,东西很全,冲着它来的
评分不错,东西很全,冲着它来的
评分设计,研发,实际应用较好
评分书很好,京东活动很给力啊
评分焊接工程师必备,相见恨晚!
评分经常拿来翻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