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企业应用开发的实践得益于多种新技术的出现,多层的面向对象平台(如Java、.NET)已经日渐平常。这些新工具和新技术有能力构建更强大的企业应用程序,但是在实现上还不太容易。由于开发人员未能充分理解有经验的对象程序开发人员在架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企业应用中经常存在一些共同的错误。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就是面向企业应用开发者的,可帮助他们迎接这种艰难挑战。《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的作者Ma riin Fowler注意到,尽管技术本身存在变化——从Smalltalk到
内容简介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作者是当今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专业,他在一组专家级合作者的帮助下,将40多种经常出现的解决方案转化成模式,终写成这本能够应用于任何一种企业应用平台的、关于解决方案的、不可或缺的手册。《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获得了2003年度美国软件开发杂志图书类的生产效率奖和读者选择奖。《企业应用架构模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开发企业应用的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的主体,是关于模式的详细参考手册,每个模式都给出使用方法和实现信息,并配以详细的Java代码或C#代码示例。此外,整《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中还用了大量UML图来进一步阐明有关概念。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是为致力于设计和构建企业应用的软件架构师、设计人员和编程人员而写的,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及软件学院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福勒(Martin Fower),是一位独立咨询顾问,他运用对象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已经超过十年。他的顾问领域包括健康管理、金融贸易,以及法人财务。他的客户包括Chrysler,Citibank,UK National Health Service,AndersenConsulting,NetscapeCommunications。此外Fowler也是objects、UML、patterns技术的一位合格讲师,他是《AnalysisPatterns》和《UML Distilled》的作者。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模式列表
引言 1
0.1 架构 1
0.2 企业应用 2
0.3 企业应用的种类 3
0.4 关于性能的考虑 4
0.5 模式 6
0.5.1 模式的结构 7
0.5.2 模式的局限性 9
第一部分 表述
第1章 分层 12
1.1 企业应用中层次的演化 13
1.2 三个基本层次 14
1.3 为各层选择运行环境 15
第2章 组织领域逻辑 19
2.1 抉择 22
2.2 服务层 23
第3章 映射到关系数据库 25
.3.1 架构模式 25
3.2 行为问题 28
3.3 读取数据 29
3.4 结构映射模式 30
3.4.1 关系的映射 30
3.4.2 继承 33
3.5 建立映射 34
3.6 使用元数据 35
3.7 数据库连接 36
3.8 其他问题 38
3.9 进一步阅读 38
第4章 Web表现层 39
4.1 视图模式 41
4.2 输入控制器模式 43
4.3 进一步阅读 43
第5章 并发 45
5.1 并发问题 45
5.2 执行语境 46
5.3 隔离与不变性 47
5.4 乐观并发控制和悲观并发控制 48
5.4.1 避免不一致读 49
5.4.2 死锁 49
5.5 事务 50
5.5.1 ACID 51
5.5.2 事务资源 51
5.5.3 减少事务隔离以提高灵活性 52
5.5.4 业务事务和系统事务 53
5.6 离线并发控制的模式 54
5.7 应用服务器并发 55
5.8 进一步阅读 56
第6章 会话状态 57
6.1 无状态的价值 57
6.2 会话状态 58
6.3 存储会话状态的方法 59
第7章 分布策略 61
7.1 分布对象的诱惑 61
7.2 远程接口和本地接口 62
7.3 必须使用分布的情况 63
7.4 关于分布边界 64
7.5 分布接口 64
第8章 通盘考虑 67
8.1 从领域层开始 67
8.2 深入到数据源层 68
8.2.1 事务脚本的数据源 68
8.2.2 表模块的数据源 69
8.2.3 领域模型的数据源 69
8.3 表现层 69
8.4 一些关于具体技术的建议 70
8.4.1 Java和J2EE 70
8.4.2 .NET 71
8.4.3 存储过程 71
8.4.4 Web Services 72
8.5 其他分层方式 72
第二部分 模 式
第9章 领域逻辑模式 76
9.1 事务脚本(Transaction Script) 76
9.1.1 运行机制 76
9.1.2 使用时机 77
9.1.3 收入确认问题 78
9.1.4 例:收入确认(Java) 78
9.2 领域模型(Domain Model) 81
9.2.1 运行机制 81
9.2.2 使用时机 83
9.2.3 进一步阅读 83
9.2.4 例:收入确认(Java) 84
9.3 表模块(Table Module) 87
9.3.1 运行机制 88
9.3.2 使用时机 90
9.3.3 例:基于表模块的收入确认(C#) 90
9.4 服务层(Service Layer) 93
9.4.1 运行机制 94
9.4.2 使用时机 96
9.4.3 进一步阅读 96
9.4.4 例:收入确认(Java) 96
第10章 数据源架构模式 101
10.1 表数据入口(Table Data Gateway) 101
10.1.1 运行机制 101
10.1.2 使用时机 102
10.1.3 进一步阅读 102
10.1.4 例:人员入口(C#) 103
10.1.5 例:使用ADO.NET数据集(C#) 104
10.2 行数据入口(Row Data Gateway) 106
10.2.1 运行机制 107
10.2.2 使用时机 108
10.2.3 例:人员记录(Java) 108
10.2.4 例:领域对象的数据保持器(Java) 111
10.3 活动记录(Active Record) 112
10.3.1 运行机制 112
10.3.2 使用时机 113
10.3.3 例:一个简单的Person类(Java) 113
10.4 数据映射器(Data Mapper) 115
10.4.1 运行机制 116
10.4.2 使用时机 119
10.4.3 例:一个简单的数据映射器(Java) 119
10.4.4 例:分离查找方法(Java) 123
10.4.5 例:创建一个空对象(Java) 126
第11章 对象-关系行为模式 129
11.1 工作单元(Unit of Work) 129
11.1.1 运行机制 129
11.1.2 使用时机 133
11.1.3 例:使用对象注册的工作单元(Java) 134
11.2 标识映射(Identity Map) 137
11.2.1 运行机制 137
11.2.2 使用时机 139
11.2.3 例:标识映射中的方法(Java) 139
11.3 延迟加载(Lazy Load) 140
11.3.1 运作机制 140
11.3.2 使用时机 142
11.3.3 例:延迟初始化(Java) 142
11.3.4 例:虚代理(Java) 142
11.3.5 例:使用值保持器(Java) 144
11.3.6 例:使用重影(C#) 144
第12章 对象-关系结构模式 151
12.1 标识域(Identity Field) 151
12.1.1 工作机制 151
12.1.2 使用时机 154
12.1.3 进一步阅读 154
12.1.4 例:整型键(C#) 154
12.1.5 例:使用键表(Java) 155
12.1.6 例:使用组合键(Java) 157
12.2 外键映射(Foreign Key Mapping) 166
12.2.1 运行机制 167
12.2.2 使用时机 169
12.2.3 例:单值引用(Java) 169
12.2.4 例:多表查询(Java) 172
12.2.5 例:引用集合(C#) 173
12.3 关联表映射(Association Table Mapping) 175
12.3.1 运行机制 176
12.3.2 使用时机 176
12.3.3 例:雇员和技能(C#) 177
12.3.4 例:使用直接的SQL(Java) 179
12.3.5 例:用一次查询查多个雇员(Java) 182
12.4 依赖映射(Dependent Mapping) 186
12.4.1 运行机制 186
12.4.2 使用时机 187
12.4.3 例:唱片和曲目(Java) 188
12.5 嵌入值(Embedded Value) 190
12.5.1 运行机制 190
12.5.2 使用时机 190
12.5.3 进一步阅读 191
12.5.4 例:简单值对象(Java) 191
12.6 序列化LOB(Serialized LOB) 192
12.6.1 运行机制 193
12.6.2 使用时机 194
12.6.3 例:在XML中序列化一个部门层级(Java) 194
12.7 单表继承(Single Table Inheritance) 196
12.7.1 运行机制 197
12.7.2 使用时机 197
12.7.3 例:运动员的单表(C#) 198
12.7.4 从数据库中加载对象 199
12.8 类表继承(Class Table Inheritance) 202
12.8.1 运行机制 202
12.8.2 使用时机 203
12.8.3 进一步阅读 203
12.8.4 例:运动员和他们的家属(C#) 203
12.9 具体表继承(Concrete Table Inheritance) 208
12.9.1 运行机制 209
12.9.2 使用时机 210
12.9.3 例:具体运动员(C#) 210
12.10 继承映射器(Inheritance Mappers) 214
12.10.1 运行机制 215
12.10.2 使用时机 216
第13章 对象-关系元数据映射模式 217
13.1 元数据映射(Metadata Mapping) 217
13.1.1 运行机制 217
13.1.2 使用时机 218
13.1.3 例:使用元数据和反射(Java) 219
13.2 查询对象(Query Object) 224
13.2.1 运行机制 225
13.2.2 使用时机 225
13.2.3 进一步阅读 226
13.2.4 例:简单的查询对象(Java) 226
13.3 资源库(Repository) 228
13.3.1 运行机制 229
13.3.2 使用时机 230
13.3.3 进一步阅读 231
13.3.4 例:查找一个人所在的部门(Java) 231
13.3.5 例:资源库交换策略(Java) 231
第14章 Web表现模式 233
14.1 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 View Controller) 233
14.1.1 运行机制 233
14.1.2 使用时机 234
14.2 页面控制器(Page Controller) 235
14.2.1 运行机制 235
14.2.2 使用时机 236
14.2.3 例:Servlet控制器和JSP视图的简单演示(Java) 236
14.2.4 例:使用JSP充当处理程序(Java) 238
14.2.5 例:代码隐藏的页面控制器(C#) 241
14.3 前端控制器(Front Controller) 243
14.3.1 运行机制 244
14.3.2 使用时机 245
14.3.3 进一步阅读 246
14.3.4 例:简单的显示(Java) 246
14.4 模板视图(Template View) 248
14.4.1 运行机制 249
14.4.2 使用时机 251
14.4.3 例:分离的控制器,使用JSP充当视图(Java) 252
14.4.4 例:ASP.NET服务器页面(C#) 253
14.5 转换视图(Transform View) 256
14.5.1 运行机制 256
14.5.2 使用时机 257
14.5.3 例:简单的转换(Java) 257
14.6 两步视图(Two Step View) 259
14.6.1 运行机制 259
14.6.2 使用时机 260
14.6.3 例:两阶XSLT(XSLT) 264
14.6.4 例:JSP和定制标记(Java) 266
14.7 应用控制器(Application Controller) 269
14.7.1 运行机制 270
14.7.2 使用时机 271
14.7.3 进一步阅读 271
14.7.4 例:状态模型应用控制器(Java) 271
第15章 分布模式 275
15.1 远程外观(Remote Facade) 275
15.1.1 运行机制 276
15.1.2 使用时机 278
15.1.3 例:使用Java语言的会话bean来作为远程外观(Java) 278
15.1.4 例:Web Service(C#) 281
15.2 数据传输对象(Data Transfer Object) 285
15.2.1 运行机制 285
15.2.2 使用时机 288
15.2.3 进一步阅读 289
15.2.4 例:传输唱片信息(Java) 289
15.2.5 例:使用XML实现序列化(Java) 293
第16章 离线并发模式 295
16.1 乐观离线锁(Optimistic Offline Lock) 295
16.1.1 运行机制 296
16.1.2 使用时机 298
16.1.3 例:领域层与数据映射器(Java) 298
16.2 悲观离线锁(Pessimistic Offline Lock) 302
16.2.1 运行机制 303
16.2.2 使用时机 305
16.2.3 例:简单锁管理对象(Java) 305
16.3 粗粒度锁(Coarse-Grained Lock) 310
16.3.1 运行机制 310
16.3.2 使用时机 312
16.3.3 例:共享的乐观离线锁(Java) 312
16.3.4 例:共享的悲观离线锁(Java) 316
16.3.5 例:根对象乐观离线锁(Java) 317
16.4 隐含锁(Implicit Lock) 318
16.4.1 运行机制 318
16.4.2 使用时机 319
16.4.3 例:隐含的悲观离线锁(Java) 319
第17章 会话状态模式 321
17.1 客户会话状态(Client Session State) 321
17.1.1 运行机制 321
17.1.2 使用时机 322
17.2 服务器会话状态(Server Session State) 322
17.2.1 运行机制 322
17.2.2 使用时机 324
17.3 数据库会话状态(Database Session State) 324
17.3.1 运行机制 324
17.3.2 使用时机 325
第18章 基本模式 327
18.1 入口(Gateway) 327
18.1.1 运行机制 327
18.1.2 使用时机 328
18.1.3 例:私有消息服务的入口(Java) 329
18.2 映射器(Mapper) 331
18.2.1 运行机制 332
18.2.2 使用时机 332
18.3 层超类型(Layer Supertype) 332
18.3.1 运行机制 332
18.3.2 使用时机 333
18.3.3 例:领域对象(Java) 333
18.4 分离接口(Separated Interface) 333
18.4.1 运行机制 334
18.4.2 使用时机 335
18.5 注册表(Registry) 335
18.5.1 运行机制 336
18.5.2 使用时机 337
18.5.3 例:单子注册表(Java) 337
18.5.4 例:线程安全的注册表(Java) 338
18.6 值对象(Value Object) 339
18.6.1 运行机制 339
18.6.2 使用时机 340
18.7 货币(Money) 340
18.7.1 运行机制 341
18.7.2 使用时机 342
18.7.3 例:货币类(Java) 343
18.8 特殊情况(Special Case) 346
18.8.1 运行机制 347
18.8.2 使用时机 347
18.8.3 进一步阅读 347
18.8.4 例:一个简单的空对象(C#) 347
18.9 插件(Plugin) 348
18.9.1 运行机制 349
18.9.2 使用时机 350
18.9.3 例:ID生成器(Java) 350
18.10 服务桩(Service Stub) 352
18.10.1 运行机制 352
18.10.2 使用时机 353
18.10.3 例:销售税服务(Java) 353
18.11 记录集(Record Set) 355
18.11.1 运行机制 355
18.11.2 使用时机 356
参考文献 359
精彩书摘
我虽然没有从事过早期批处理系统时期的任何工作,但我认为当时的软件工作人员不会太关注层次的概念,只要编写操作某些文件(ISAM、VSAM等)格式的程序,这就是当时的应用。它不需要层次。
20世纪90年代,随着客户/服务器系统的出现,分层的概念更明显了。这样的系统是一种两个层次的系统:客户端包括用户界面和其他应用代码,服务器端通常是关系型数据库。常见的客户端工具如VB、PowerBuilder和Delphi。这些工具使得构建数据密集型应用非常容易。因为它们的用户界面控件通常都是SQL感知的。因此,可以通过将控件拖拽到“设计区域”来建立界面,然后再使用属性表单把控件连接到后台数据库。
如果应用仅仅包括关系数据的简单显示和修改,那么这种客户/服务器系统的工作方式非常合适。问题来自领域逻辑:如业务规则、验证、计算等。通常,人们会把它们写在客户端,但是这样很笨拙,并且往往把领域逻辑直接嵌入到用户界面。随着领域逻辑的不断复杂化,这些代码将越来越难以使用。而且,这样做很容易产生冗余代码,这意味着简单的变化都会导致要在很多界面中寻找相似代码。
另外一种办法是把这些领域逻辑放到数据库端,作为存储过程。但是,存储过程只提供有限的结构化机制,这将再次导致笨拙的代码。而且,很多人喜欢关系型数据库的原因之一是SQL是一个标准,允许他们更换数据库厂商。尽管真正更换数据库厂商的用户寥寥无几,但还是有很多人希望拥有这种选择,并且没有太大的附加代价。由于存储过程都是数据库厂商私有的,因此普通用户被剥夺了这种选择权。
在客户/服务器方式逐渐大众化的同时,面向对象方式开始崛起。面向对象为领域逻辑的问题找到了答案:转到三层架构的系统。在这种方式下,在表现层实现用户界面,在领域层实现领域逻辑,在数据源层存取数据。这种方式使你可以将复杂的领域逻辑从界面代码中抽取出来,单独放到中间层,用对象加以建模和组织。
……
前言/序言
“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
—ChristopherAlexander
本书是面向对象大师MartinFowler继《AnalysisPatterns》、《UMLDistilled》、《PlanningExtremeProgramming》、《Refactoring》之后的又一力作。
“温故而知新”。Fowler在本书中再次向我们证明了《礼记》中这句古训的震撼力—他在回头审视自己及同仁多年来从事企业应用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后,归纳总结了40多种企业应用架构的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好的企业应用架构?如何设计好的企业应用?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企业应用在某些方面比其他软件(如电信通信软件)复杂得多:纷繁复杂的企业数据、“不合逻辑”的业务规则、变化莫测的用户需求,等等。环顾四周—CORBA、J2EE、.NET—企业应用开发技术可谓“前仆后继、层出不穷”,开发平台的种类之多就更不必说。
招式套路可以千变万化,扎实深厚的“内功”却是始终如一!虽然企业应用涉及的软件技术不断翻新,但是基本的架构及设计思想却没有太多变化。将以前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加以适当调整,并应用到当前的问题上,是最高效的做法。在一组专家级合作者的帮助下,Martin将40多种经常出现的解决方案转化成模式,最终融会成这本“内功心法”。在仔细研读、用心揣摩本书之后,希望它能够帮助你应对任何一种企业应用平台,驾驭任何一种企业应用技术—无论是现在的技术还是未来的技术。
熟悉Fowler的读者都知道,这位大师的写作风格可谓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本书也是一样。前8章是关于企业应用的背景知识,如分层架构、Web表现、业务逻辑、数据库映射、并发、会话、分布策略,等等。在此基础上,随后的各章分别对与这些背景知识相关的设计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其他设计模式的书一样,本书从模式的使用场景、解决方案、UML表示等方面予以介绍,详略有致。就连示例的编程语言的选取—Java和C#—也是与他的写作风格一脉相承的。
夜已深,窗外依旧是绵绵不断的早春小雨。让我们酌一杯清茶,一起来品味大师的话,一起来品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苦涩与甘甜—
“模式的关键点是它们源于实践。必须观察人们的工作过程,发现其中好的设计,并找出‘这些解决方案的核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一旦发现了某个模式,它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来说,价值之一是能够撰写这样一本参考书。你不必通读本书的全部内容,也不必通读任何一本有关模式的书。只需要了解到这些模式都是干什么的、它们解决什么问题、它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就足够了。这样,一旦你碰到类似问题,就可以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模式。那时,你再深入了解相应的模式也为时不晚。”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一部献给复杂业务软件开发者的实践指南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构建稳定、可维护且能够随着业务发展而扩展的企业级应用,始终是软件开发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这些应用往往承载着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并支持日益增长的用户群体。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企业级应用在设计之初便埋下了隐患,导致后期维护成本高昂,功能迭代缓慢,甚至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一书,并非宏大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实践指南,旨在帮助开发者们识别并解决在设计和实现企业级应用时常见的各种架构难题。本书的主旨在于提供一套经过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模式”——这些模式是前人在反复实践中提炼出的、针对特定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它们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富有弹性的设计原则和可复用的蓝图,能够指导开发者们以更清晰、更健壮的方式构建复杂系统。 本书内容围绕着企业级应用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展开,并深入剖析了其中关键的“模式”。 一、数据映射与持久化 现代企业应用无一不与数据打交道。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访问是应用的核心功能之一。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应用程序对象与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映射,这是解决数据库集成问题的关键。 数据映射器 (Data Mapper):这一模式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独立于应用程序对象和数据库的存储细节进行数据持久化。它充当了业务对象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抽象,使得业务对象无需了解其数据是如何存储的,而数据存储的改变也不会直接影响到业务逻辑。这种分离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仓库 (Repository):仓库模式提供了一种更高级别的抽象,用于封装对一组特定领域对象的集合的访问。它隐藏了数据访问的具体实现细节,使得领域对象能够通过简单的集合接口来获取、添加、修改和删除数据,而无需关心是直接访问数据库、调用数据映射器,还是通过其他任何数据访问技术。 单位工作 (Unit of Work):当需要执行一系列数据库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保证原子性(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时,单位工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负责跟踪在一个事务中发生的所有对象变化,并协调最终的写入操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这对于处理复杂的业务交易至关重要。 行数据网关 (Row Data Gateway):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式,它将数据源中的一行记录映射到一个对象,该对象提供访问该行数据的属性和方法。它主要用于简化对数据库行的直接操作,但相对来说,它与业务逻辑的耦合度较高,不如数据映射器和仓库模式灵活。 二、领域模型设计 业务逻辑是企业应用的核心价值所在。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业务规则,并使其易于理解、修改和扩展,是领域模型设计的关键。《企业应用架构模式》提供了一系列模式来帮助开发者构建富有表现力的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 (Domain Model):本书强调了领域模型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包含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的、富有表现力的对象模型。与充血模型相对的贫血模型(仅包含数据,逻辑分散在服务层)相比,领域模型将业务逻辑封装在相应的对象中,提高了内聚性,使得业务规则更易于管理。 事务脚本 (Transaction Script):虽然本书推崇领域模型,但也客观地介绍了事务脚本模式。这种模式将业务逻辑组织成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处理一个事务。它的优点是简单易懂,适合简单的应用。然而,随着业务逻辑的复杂化,事务脚本模式容易导致代码的重复和难以维护。 服务层 (Service Layer):服务层模式用于封装应用程序的功能,提供客户端与领域模型之间的接口。它协调业务对象执行业务任务,并充当应用程序的入口点。服务层可以有效地隐藏领域模型的复杂性,并为客户端提供一致的访问方式。 领域事件 (Domain Event):当领域模型中发生某些重要的事情时,可以发布一个领域事件。其他感兴趣的组件可以订阅这些事件,并在事件发生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有助于实现松耦合的系统,使得组件之间能够解耦,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三、用户界面与表现层 用户界面是用户与应用交互的窗口,其设计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应用的可维护性。本书同样关注了用户界面架构的模式。 MVC (Model-View-Controller):尽管 MVC 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模式,本书将其置于企业应用架构的语境下进行讨论,强调了其在分离关注点、提高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方面的作用。模型代表数据和业务逻辑,视图负责展示,控制器处理用户输入并协调模型和视图。 MVP (Model-View-Presenter):MVP 是 MVC 的一种变体,它引入了 Presenter(表现器)的角色,负责视图和模型之间的交互。Presenter 接收来自视图的事件,然后更新模型,并指示视图进行更新。这种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视图的可测试性,因为它将视图逻辑与业务逻辑分离得更彻底。 MVVM (Model-View-ViewModel):MVVM 模式在现代前端开发中尤其流行,它通过 ViewModel 来连接 Model 和 View。ViewModel 负责暴露 Model 的数据和操作,并通过数据绑定机制与 View 进行交互。这种模式极大地简化了 UI 的开发和维护。 四、分布式系统与架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分布式系统已成为构建高可用、可扩展应用的必然选择。本书也探讨了在分布式环境中常见的架构模式。 远程过程调用 (Remote Procedure Call - RPC):RPC 允许一个进程调用另一个地址空间(通常在另一台计算机上)中的过程或函数,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然而,RPC 存在着紧耦合、难以处理网络故障等问题。 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提供了一种异步的通信机制,允许应用程序通过发送和接收消息进行交互。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解耦度和容错性,能够有效地处理瞬时的高并发压力。 服务总线 (Service Bus):服务总线是一种更复杂的中间件,它能够集成多个异构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提供统一的通信和消息路由功能。这在大型企业中,用于整合各种遗留系统和新服务时尤为关键。 API 网关 (API Gateway):API 网关作为所有外部 API 请求的入口点,负责请求路由、身份验证、授权、限流、监控等功能。它简化了客户端的调用,并为后端服务提供了一层统一的管理和保护。 五、其他重要模式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本书还涵盖了许多其他在企业应用开发中至关重要的模式: 注册对象 (Registry):注册对象模式提供了一种集中式的方式来存储和检索共享对象,避免了全局变量的滥用,并简化了对象的查找和管理。 身份验证与授权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这些模式是保障系统安全的基础,本书会探讨如何设计健壮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以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功能和数据。 重构 (Refactoring):重构是提高代码质量、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的重要手段。本书强调了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进行重构的重要性,并会指导读者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代码重构。 本书的价值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凭空臆想出一套理论,而是基于大量实际项目中的经验总结。书中提出的每一个模式,都对应着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通过学习这些模式,开发者们可以: 避免“重复造轮子”:许多问题是通用的,他人已经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学习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在已经被解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提升代码质量:模式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良好的设计原则,如高内聚、低耦合、关注点分离等。遵循模式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代码的质量。 提高可维护性:清晰的架构和模块化的设计,使得代码更容易理解、修改和扩展,从而降低长期的维护成本。 增强团队协作:模式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和沟通框架,使得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设计意图,提高协作效率。 应对复杂性:企业级应用往往极其复杂,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分解和管理这种复杂性。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参与企业级软件开发的人员,包括软件架构师、开发人员、技术负责人以及对软件架构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初出茅庐的开发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架构师,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它将帮助您构建更健壮、更灵活、更易于维护的企业级应用,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的持续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构建卓越的企业级应用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追求,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正是您手中那把解锁高品质软件开发的钥匙,它将引导您穿越迷雾,直达设计的彼岸,打造出真正能够驱动业务增长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