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築曆史圖說

外國建築曆史圖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鬆茯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史
  • 外國建築
  • 建築設計
  • 曆史
  • 圖鑒
  • 西方建築
  • 建築文化
  • 藝術史
  • 建築風格
  • 建築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02044
版次:1
商品編碼:10061247
包裝:平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7
字數:9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外國建築曆史圖說》按照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將外國建築曆史劃分為三階段——即:上篇農業社會建築,中篇工業社會建築和下篇信息社會建築。在每一篇裏又按照建築曆史的發展階段劃分章節。上篇詳細闡述瞭包括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歐美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建築及其思潮;中篇著重介紹瞭現代主義建築的産生、發展、充實與提高;下篇則主要記述瞭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傢進入後工業社會——即信息社會對建築思潮、建築形態以及建築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作者在書中采取瞭列詞條的寫作體例,分項逐條展開深入細緻的闡述。全書精選墨綫圖及照片近800幅,並參考瞭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史料翔實、圖文並茂。
  《外國建築曆史圖說》可以作為廣大建築院校師生教授和學習外建史課程的參考用書,也是建築學專業與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等相關專業研究生應試和注冊建築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參考書。此外,《外國建築曆史圖說》也可以作為文化、藝術、旅遊等部門的廣大讀者瞭解西方建築遺産的知識讀物。

作者簡介

  劉鬆茯,1954年10月19日生,黑龍江省呼蘭縣人。1983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係。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外國建築史、當代西方建築思潮和當代西方建築美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普利茨剋建築奬獲奬建築師係列之《倫佐·皮亞諾》、《弗蘭剋·蓋裏》、《紮哈·哈迪德》、《理查德·羅傑斯》等著作。

目錄

前言
上篇 農業社會建築——作為手工藝産品的建築
1 奴隸製社會建築——偉大的古代文化
1.1 古埃及建築——第一批巨大的紀念性建築
1.2 古代西亞建築——塔廟與宮殿的興起
1.3 古希臘建築——永恒的魅力
1.4 古羅馬建築——帝國風貌的展示
2 中世紀建築——基督教文化
2.2 拜占庭建築(Byzantine Architecture)
2.3 羅曼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
2.4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
2.5 中古伊斯蘭建築(Islamic Architecture)
3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絕對君權時期的建築
3.1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of Italy)
3.2 意大利巴洛剋建築(Baroque Architecture of Italy)
3.3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Classicism Architecture of France)
3.4 歐洲其他國傢文藝復興建築
4 歐美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復古思潮建築
4.1 古典復興建築(Classical Revival Architecture)
4.2 浪漫主義建築(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4.3 摺中主義建築(EdectidSm Architecture3
中篇 工業社會建築——作為機械化産品的建築
5 現代主義建築之根
5.1 工程師的探索
5.2 新建築運動
5.3 一戰後的三股建築思潮
6 現代主義建築之乾
6.1 魏森霍夫住宅展覽會(The Weissenhofsiedlung,Stuttgart,1927年)
6.2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
6.3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
6.4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年)
6.5 弗蘭剋·勞埃德·賴特(Frank Lioyd Ngright,1867—1959年)
6.6 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年)
7 現代主義建築之果
7.1 超高層與大跨度建築
7.2 二戰後多元化的建築思潮
……
下篇 信息社會建築——作為高科技産品的建築
8 後現代主義建築——輿論的寵兒
9 解構主義建築——從文獻中誕生齣來
10 個性化的建築走嚮——“主義”的衰落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上篇 農業社會建築——作為手工藝産品的建築
  1 奴隸製社會建築——偉大的古代文化
  建築是人類社會的大型物質産品,建造它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在奴隸製社會中,奴隸主所占有的大量奴隸為其大規模地建造各類建築提供瞭必要的條件。恩格斯指齣:“采用奴隸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有以下三個方麵的特徵:
  其一是農業與手工業分工的實現,使大部分人能夠從事建築業,為大規模的建築活動提供勞動力;
  其二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工的實現,有瞭專業的建築師,建築師的地位很高,有的可以成為統治者的朋友;
  其三是戰爭經常爆發,戰爭破壞瞭舊的東西,也使獲勝者能夠獲得外族的建築文化,從而産生各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在奴隸製社會,建築特徵是十分突齣的。從宏觀上來說,奴隸製社會的建築有尺度宏大的特點。統治者不惜任何代價為其建造各種宮殿、陵墓和廟宇,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太陽神廟等巨石建築就是其中的重要代錶。奴隸製社會的建築還有藝術高超的特點,如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藝術令西方人推崇瞭兩韆多年,並一脈相承下來。
  在奴隸製社會,不同地區的政治製度是不同的。以古埃及和古代西亞為代錶的國傢和地區實行的是奴隸主中央集權專製製度。在這種製度下,國傢機器強大、政教閤一、王權無限。統治者掌握著中央的財政、軍事和工程等三大部門。這種製度導緻的建築風格是威嚴雄大、沉重壓抑、肅穆神秘、震懾人心。這些國傢和地區的建築是奴隸們在強大的壓力下建造起來的,這種壓力包括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因此奴隸們的積極性受到壓抑。
  以古希臘和古羅馬共和時期為代錶的國傢和地區實施的是奴隸主自由民民主製度。這種製度的當政者由選舉産生(不同於選拔),不是繼承世襲的;資産階級民主便是在這個古老的模式中孕育齣來的。在古希臘,人本(文)主義盛行,強調人的作用,認為世界上萬物唯有人的力量最偉大。他們強調人體美,把神擬人化,強調神就是有本領的人。正是因為有瞭這種早期的人文主義精神,這裏的建築尺度是宜人的,柱式也是擬人的;建築風格嚴謹完美,雄偉明朗,輕巧典雅。這種製度下的自由民有勞動的積極性,善於積極主動去創造。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對歐美建築有巨大的影響。
  總的說,奴隸社會建築藝術十分突齣,創造瞭許多建築上的奇跡,有些奇跡至今仍然是難解之謎。

前言/序言


《世界建築史:從中世紀到當代》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世界建築發展脈絡的梳理,聚焦於從中世紀晚期至今,各個時期、各個地區具有代錶性的建築風格、思潮與實踐。我們將跨越地理界限,穿越曆史長河,探索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運用智慧與技藝,塑造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並以此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技術水平以及審美觀念。 第一部分:中世紀晚期與文藝復興的曙光(約1300-1600年) 本部分將從哥特式建築的晚期輝煌切入,深入分析其在高聳結構、尖拱、飛扶壁等技術上的突破,以及它們如何營造齣神聖、莊嚴的宗教空間。我們將探究哥特式建築在法國、英國、德國等地的地域性演變,例如法國的放射式哥特與火焰式哥特,英國的垂直式哥特等,並關注其在世俗建築中的應用。 隨後,我們將迎來文藝復興的黎明。這並非是對過去的簡單復興,而是一種基於對古典世界重新認識和尊重的“再生”。本部分將詳細闡述人文主義思潮對建築設計的深刻影響,如何將人置於設計的中心,強調比例、和諧與秩序。我們將重點分析意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發源地,布魯內萊斯基、阿爾貝蒂、帕拉迪奧等大師的貢獻,解析他們對古典建築語匯(如柱式、拱券、穹頂)的創新運用,以及如何將之融入新的建築類型,如教堂、宮殿、彆墅等。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曆程,以及 Palladian 彆墅的典範意義,都將是本部分的重點考察對象。 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文藝復興在歐洲其他地區的傳播與變異,例如法國的文藝復興風格、英國的都鐸風格中的早期古典元素等,展現其跨文化的適應與融閤。 第二部分:巴洛剋、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的交響(約1600-1800年) 進入17世紀,歐洲建築迎來瞭巴洛剋時期。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巴洛剋建築如何通過宏偉的尺度、動感的麯綫、戲劇性的光影對比以及奢華的裝飾,來錶達權力的榮耀、宗教的輝煌以及情感的澎湃。我們將分析意大利的貝爾尼尼、博羅米尼等人在羅馬塑造的巴洛剋景觀,如聖彼得廣場的柱廊、聖卡羅四泉教堂的精妙設計。法國的凡爾賽宮將是巴洛剋在宮廷建築領域登峰造極的體現,其宏大的軸綫布局、精美的室內裝飾,無不彰顯著絕對君主的權威。 洛可可風格作為巴洛剋後期的一種更為精緻、輕盈的錶現形式,也將被詳細探討。我們將分析其細膩的裝飾、柔和的色彩、不對稱的構圖,以及如何將室內空間打造成充滿趣味與優雅的社交場所。 18世紀,隨著啓濛運動的興起,建築界對古典的追求重新被激發,催生瞭新古典主義。本部分將闡述新古典主義如何迴歸古希臘、古羅馬的純粹形式,強調理性、簡潔、對稱與秩序。我們將分析其對廓形、裝飾的剋製,以及對公共建築、紀念性建築的側重。以帕埃斯圖姆神廟的考古發現對建築師的啓發,以及魁奈剋的萬神廟、卡爾斯魯厄選帝侯宮殿等建築為例,展示新古典主義的理性美學。 第三部分:工業革命與現代主義的萌芽(約1800-1900年) 19世紀是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人類社會方方麵麵的時期,建築業也概莫能外。本部分將聚焦於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如鋼鐵、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的應用,以及它們如何挑戰傳統的建築形式與結構。我們將探討新古典主義的持續影響,以及在浪漫主義思潮下的復興主義風格,如新哥特式、新巴洛剋式等,它們是對曆史風格的重新詮釋與挪用。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重點關注新興建築類型的齣現,如火車站、博覽會展館、工廠、辦公樓等,它們的需求催生瞭對新結構、新空間的探索。例如,水晶宮在1851年倫敦博覽會上的驚艷亮相,展示瞭預製構件和玻璃幕牆的巨大潛力。埃菲爾鐵塔的建造,更是將鋼鐵的結構美學推嚮極緻。 本部分也將探討由技術驅動的新的建築思潮,如包豪斯早期對功能主義的探索,以及對標準化、模數化的思考,為20世紀的現代主義奠定瞭基礎。我們將分析奧托·瓦格納在維也納的城市規劃與建築實踐,以及路易斯·沙利文對“形式追隨功能”的論述,這些都預示著一個全新建築時代的到來。 第四部分:20世紀的激進探索與多元發展 20世紀是建築史上最為動蕩與變革的時期之一。本部分將深入剖析現代主義建築的崛起及其核心理念,包括功能至上、形式簡潔、反對裝飾、材料的真實性以及對社會進步的信念。我們將詳細介紹“現代建築四大巨匠”——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弗蘭剋·勞埃德·賴特——的理論與實踐。 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柱廊、自由平麵、自由立麵、橫嚮長窗、屋頂花園)如何顛覆傳統空間布局;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哲學及其對玻璃幕牆、開放空間的運用;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教育理念及其對建築、設計、藝術的整閤;賴特有機建築的思想,試圖將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都將是本部分的重點。 我們將考察現代主義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傳播與發展,例如國際主義風格在戰後城市重建中的影響,以及巴西現代主義的獨特地域特色。 然而,20世紀的建築並非隻有現代主義一種聲音。本部分還將探討現代主義的批判者與修正者,如新錶現主義、有機建築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在後現代主義思潮興起前,對技術、社會、文化等層麵進行反思的建築師。 第五部分: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與當代建築的多元圖景(20世紀末至今) 隨著20世紀中後期社會變革的加速,現代主義的普適性與理想化開始受到挑戰。本部分將深入分析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興起,它如何反思現代主義的冰冷與單調,重新擁抱曆史元素、象徵意義、地方特色以及消費文化。我們將探討後現代主義在建築手法上的多樣性,如摺衷主義、戲仿、拼貼等,以及其代錶人物如羅伯特·文丘裏、查爾斯·詹剋斯等人的理論貢獻。 進入21世紀,當代建築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與復雜性。本部分將梳理當代建築的主要發展趨勢,包括: 可持續性與綠色建築: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建築如何實現節能、環保、生態友好。我們將關注被動式設計、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綠色材料的研發等。 技術驅動的創新: 參數化設計、數字化建造、3D打印等新技術如何拓展建築的可能性,創造齣前所未有的形態與結構。 地域性與本土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重拾地方特色,尊重文化傳統,創造具有地域歸屬感的建築。 社會參與與包容性設計: 建築如何迴應社會問題,服務於更廣泛的人群,實現公平與包容。 跨學科的融閤: 建築設計與其他學科,如藝術、科技、社會學、心理學等,如何相互啓發,共同塑造未來。 我們將通過分析當代具有影響力的建築項目和建築師,如紮哈·哈迪德、雷姆·庫哈斯、安藤忠雄、阪茂、諾曼·福斯特等人的作品,來展現當代建築的豐富性和前瞻性。 總結與展望 《世界建築史:從中世紀到當代》不僅僅是對建築曆史的簡單迴顧,更是一次對人類創造力、技術進步、文化演變以及社會變遷的深度考察。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建築的解讀,讀者將能夠理解建築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産生,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形態。本書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建築的興趣,培養對空間環境的敏感度,並對未來建築的發展方嚮進行獨立思考。在浩瀚的建築史長河中,每一座建築都是一個時代的迴聲,一段文明的注腳,一頁人類進步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經曆瞭一場精心策劃的建築史“漫遊”。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他並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年代羅列或風格堆砌,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融閤在一個宏大的曆史脈絡下進行闡述。我特彆欣賞他對建築背後文化心理的挖掘,比如某種結構或裝飾元素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宗教信仰乃至氣候條件的。這種深層次的剖析,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結構解析變得鮮活有趣,充滿瞭人文關懷。讀完某一章節後,我常常會閤上書本,閉目思考那種文明是如何通過鋼筋水泥、石材磚瓦嚮後世發聲的。這種帶著思辨性的閱讀體驗,遠超瞭我對普通曆史讀物的期待,它促使我不僅僅停留在“看”建築,而是開始“理解”建築的內在邏輯和情感重量。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注釋部分印象格外深刻。在如今許多齣版物為瞭追求“快餐式”閱讀而精簡這些“輔助”內容的趨勢下,這本書在這一點上保持瞭令人贊嘆的專業操守。詳細的注釋不僅對齣現的生僻詞匯或典故進行瞭解釋,更重要的是,許多關鍵的理論論斷後麵都清晰地標注瞭原始齣處,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後續研究的指嚮性。我常常在閱讀中遇到某個觀點讓我特彆感興趣時,會立刻翻到後麵的注釋部分,去探尋更深層次的研究資料。這種對知識源頭的尊重和清晰的指引,體現瞭作者和齣版機構對學術誠信的堅定承諾。對於真正想要深入鑽研建築史的讀者來說,這些詳盡的參考資料,比主文本身可能更具探索的價值和實踐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其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專業知識與普通愛好者之間的橋梁。對於我們這些並非專業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許多建築學術著作往往因為術語過於密集而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在引入復雜的建築學術概念時,總是輔以極其清晰、形象的比喻或類比,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例如,在解釋某種拱券的受力原理時,作者描繪的場景非常生動,讓我瞬間明白瞭其力學上的精妙之處,而不是死記硬背公式。這種“化繁為簡”的功力,顯示瞭作者深厚的教學經驗和對知識傳播的熱情。它使得那些深藏於象牙塔中的專業知識,變得平易近人,極大地拓寬瞭普通讀者接觸和欣賞世界建築遺産的視野和深度。

評分

從內容編排上看,這本書的邏輯跳躍性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似乎故意打破瞭傳統的時間軸綫,而是圍繞著某種“核心母題”進行主題式的串聯。比如,某一章節可能集中討論“光綫在宗教建築中的象徵意義”,然後自然地從哥特式教堂過渡到拜占庭的穹頂設計,再跳躍到某種現代主義建築對自然光的運用。這種主題驅動而非時間驅動的敘事,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仿佛在參加一場跨越時空的建築設計研討會。每一次閱讀都會發現新的關聯點,舊有的知識體係被不斷地重構和激活。這種結構安排,不僅有效避免瞭閱讀疲勞,更重要的是,它訓練瞭讀者建立跨越地域和時代界限的比較性思維,這對任何一個希望深入瞭解世界建築史的人來說,都是極具價值的思維訓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斑駁的紋理,仿佛真的能觸摸到曆史的厚重感。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很考究,米黃色的紙張減少瞭印刷品的刺眼感,閱讀體驗非常舒適。更值得稱贊的是版式布局,每一頁的信息密度都經過瞭精心的權衡,文字和圖示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傳達效率,又營造齣一種沉靜、專注的閱讀氛圍。尤其是那些跨頁的大幅插圖,細節描繪得極其到位,光影的處理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臨現場感受那些宏偉建築的震撼。裝幀的細緻程度,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參考資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初次翻閱時,我就被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所摺服,它展現瞭齣版方對“曆史感”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讓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過程。

評分

質量非常不錯的,很好用的!

評分

說好瞭 無論如何 一起走到 未來的世界

評分

卻發現 追不到的 停不瞭的 還是那些

評分

為瞭考研買的,不錯,蠻詳細的

評分

隻是我 望著海麵 等著永遠 模糊瞭視綫

評分

不錯哦,沒有推薦錯!

評分

所有的書都非常滿意 除瞭物流慢點 但是以後還會在這買

評分

後麵參考文獻有個童什麼的作者名字沒印完整,被妹子發現瞭,給跪瞭,讓我說什麼好……

評分

東西很好用,包裝有點緊,書有皺起,速度很快當天買下午就到瞭,紙張很厚,很棒的一次網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