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齊锡生 著,楊雲若,蕭延中 譯
圖書標籤:
  • 軍閥政治
  • 中國近代史
  • 北洋政府
  • 政治史
  • 軍事史
  • 民國史
  • 地方勢力
  • 政治紛爭
  • 曆史研究
  • 社會變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1750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577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外文名稱: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8
字數:246000
正文語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是眾多海外中國研究獨樹一幟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創性貢獻在於,並未囿於傳統的史學描述範式-把“軍閥政治”視為由擁兵自重的武夫所組成的軍政集團,聚焦於軍閥的逸聞趣事,而是在占有豐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權力均勢係統”和“角色行為規則”為觀照,試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和社會心理等多重曆史要素中,勾勒齣全方位政治運作的多元圖景。研究思路獨特,創見迭齣,熔曆史與理論於一爐。讀者既可從中感知軍閥個體的特殊行為慣習,又能從中把握政治生態演變背後的北洋式邏輯,堪稱一部跨學科研究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齊锡生,早年畢業於颱灣東海大學,後赴美國深造,主修國際關係和政治學,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67-1992年任教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Chrepel Hill),1992-2002年參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建校工作並任曆史係主任。曾先後在美國多所大學和中國颱北“中研院”從事研究工作。研究興趣包括中國近代以來的內政外交問題、國際關係理論和軍備戰略問題。著作尚有:Nation a list China at Wat:Military Defeats andPolitical Collapse,1937-1945(1982)、Politics of Disillusionmen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der Deng Xiaoping,1978-j989(1991)、Toward a Global Communjty of Scholars(1997)等。
  年青時業餘愛好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等。老來希望能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語。目前仍在做學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西方學者治軍閥史,有兩書印象深,一本是陳誌讓先生的《軍紳政權》,另一本就是齊锡生先生的這本《中國的軍閥政治》。齊先生曆史書寫得很有社會科學的味道,但文字卻相當平易,一點都不晦澀,其中對軍閥派係網絡的分析,絲絲人扣,讀來如醍醐灌頂,每每恨不得“呀”的一聲叫齣來。近代軍閥的背景,是中國人一次嘗試的西方民主製度,軍閥本身,也是國人現代化的産物,為何橘越淮而北而變枳,絕非痛罵幾句封建軍閥所能明瞭。齊锡生先生是國學底子很厚實的海外華人學者,站在外麵往裏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一本小冊子,不厚,相信隻要翻開,肯定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軍閥派係的齣現
曆史背景
1911-1917年軍隊的作用
1917-1920年軍人派係的産生
結論

第三章 軍閥派係的構成
個人關係的結閤
自身利益的考慮
意識形態上的聯係
這些因素在派係結閤中的作用

第四章 軍事能力:招募新兵
第五章 軍事能力:訓練
紀律性方麵的訓練
技術訓練
結論

第六章 軍事能力:武器和戰術
武器
戰術和戰略
結論
關於地理的重要性

第七章 經濟能力
固定的收入來源
特殊的收入來源
軍閥財經政策的評價

第八章 軍閥政治的行為準則
個人行為準則的特點
對待其他軍閥的行為準則
基於政治閤法性價值的行為考量

第九章 中國的政治係統
靜態分析的局限性
軍閥政治的係統分析
中國軍閥政治的發展階段
結論
附錄一 1916-1928年間政治軍事領導人年錶
附錄二 1916-1927年間各省最高軍事長官年錶
附錄三 1916-1928年大事年錶
附錄四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

精彩書摘

  在閤法的政治製度的角度研究中還存在另一種可稱之為“兩極路徑”的錶現形式,這個路徑強調這個國傢中的政治分裂,亦即在北方,軍閥是很強大的政治力量;而在南方,則處於高度的政治覺醒並結閤在國民黨的領導之下。在談及“北”和“南”兩方時,他們認為中國有點類似“兩極”的局麵,即在兩個政治地理區域之間存在著直接對抗。①這種研究方法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因為它誇大瞭南方的作用,並把北方的政治軍事力量看成是一個毫無區彆的範疇。它還傾嚮於認為,南方的組織特徵就是在這段時期中的大部分時間沒有真正掌權。此外,以這種方法進行研究,使不少學者陷於許多爭論,例如關於憲政和閤法性問題,這對於大部分彆的政治角色來說,最多隻有一些附帶的聯係。
  “兩極”研究路徑之所以不能令人滿意,其原因有四:一、所謂“北洋集團”決不是一個統一和鞏固的集團,在這個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裏,這個集團的成員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鬥爭;二、南方同樣為不斷地齣現內部的傾軋和騷擾,也不是一個統一的集團;三、在這兩個集團的重要角色之間經常有交叉的聯閤;四、一直到這個時期的後期,國民黨纔在南方真正建立起一個堅強的根據地。它的早期存在是名義上的,無關緊要的。在這些年中,政治活動以某些關鍵的北洋軍閥為中心,國民黨的存在(或不存在)對北洋軍閥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這種研究方法更多地提供一種勝利者對曆史的解釋,卻很難公正地判斷北洋軍閥在國民黨成為強力角色之前,曾長期地控製著當時的政治局麵。

前言/序言

  作為《中國的軍閥政治》一書的作者,得知該書能夠以中文齣版,當然感到特彆欣慰。這還要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的幾位老師的厚愛,他們仔細求實的翻譯工作,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編輯們在編排校對等工作上的幫助,纔使本書得以問世。謹此要嚮他們再三緻謝。
  撰寫本書的初意,是個人在學生時代對中國近代史的愛好的延伸。最早的構思和初步成品,萌芽於做研究生的時期。成書則是在學校教書的時期。但是對我個人而言,雖然時隔多年,最值得懷念的,還是自己在做學生的時代,因為攻讀這個課題而得到的一些啓發。
  在學生時代,最初找題目當然也經過瞭一些思考,主要的考慮有兩方麵:一是可以找到足夠的材料去進行研讀,二是在當時學術界的成果中還留有空間,允許後學者去做一個有原創性的嘗試。剩下來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瞭。
  對於本書所探討的問題的本質,該說的都已經在書中說瞭。因此不擬在這個篇幅中繼續發揮。倒是當年寫此書的過程中,有兩三件小事,或許值得嚮讀者們略為報告。
  一是師生的關係。看過本書的讀者們,一定會熟悉卡普蘭(MononA.Kaplan)教授的名字。他是我做研究生時芝加哥大學的國際關係教授。他在當時剛剛提齣瞭一套新的國際關係理論,和傳統學派非常不一樣,甚受學術界重視。我作為一個初進研究院的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精通國際關係,歐美外交史,博弈論,心理學,音樂和文學,等等,但是偏偏並不十分瞭解中國。然而經過瞭幾番討論之後,他錶示願意做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而我也認為可以在他的指導下,學到許多課內和課外的知識。因此,雙方就把關係定下來瞭。

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國軍閥政治的興衰與圖景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動蕩而復雜的曆史時期——從民國初年袁世凱去世到國民政府基本統一全國的十二年間,中國政治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軍閥勢力及其政治生態。這段曆史,猶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充滿瞭權力鬥爭、地方割據、民生凋敝以及民族復興的微弱曙光。我們試圖剝離紛繁復雜的錶象,深入剖析軍閥政治的根源、發展脈絡、運作模式及其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一、 亂世的序麯:民國初年的政治真空與軍閥的崛起 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建立瞭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然而,共和的理想並未能迅速照亮整個中國。民國初年,政治舞颱上的權力真空與各方勢力的博弈,為軍閥的崛起提供瞭土壤。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雖然一度穩固瞭中央的統治,但其稱帝的野心最終導緻瞭全國性的反抗,也加速瞭中央權威的瓦解。袁氏政權垮颱後,曾經被其掌控和分化的地方軍事力量,搖身一變,成為瞭新的政治實體——軍閥。 這些軍閥,大多齣身於清末的舊軍隊,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地盤和財政來源。他們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盤根錯節,既有相互勾結、分贓的聯盟,也有你死我活的明爭暗鬥。他們的權力來源,主要依靠對軍隊的絕對控製,並以此作為與中央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甚至直接挑戰中央的權威。本書將重點梳理這一時期主要軍閥集團的形成過程,例如皖係、直係、奉係等,分析他們的地域分布、領導人物、勢力構成以及各自的政治抱負。我們將考察他們是如何利用戰爭、政治聯姻、地方資源等手段來擴張和鞏固自身勢力的。 二、 軍閥割據的邏輯: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的拉鋸 軍閥政治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山頭林立”,國傢被切割成一個個由軍閥實際控製的勢力範圍。這種割據並非簡單的地域分割,而是伴隨著復雜的政治博弈。中央政府(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早期)始終在努力維持其統治的閤法性和影響力,但往往力不從心。軍閥們一方麵宣稱效忠中央,另一方麵則獨立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甚至發行自己的貨幣、關稅。 本書將深入探討軍閥割據背後的邏輯。這既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地方勢力與中央權力長期博弈的延續,也是近代中國在政權轉型時期,中央權威未能有效建立和鞏固的直接産物。我們將分析軍閥如何利用“地方自治”的口號來掩蓋其割據的事實,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拉攏地方士紳、士族、商會等,構建起一套適應其統治的社會經濟體係。與此同時,中央政府(或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則不斷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如政治收編、經濟援助、軍事打擊等,來收迴失去的權力,但往往收效甚微。我們將細緻描繪中央與地方在這一時期的拉鋸戰,以及由此帶來的國傢分裂與動蕩。 三、 軍閥的政治運作:權力、利益與策略 軍閥並非簡單的“土皇帝”,他們也具備一定的政治策略和運作能力。他們的政治活動,圍繞著爭奪和維持權力展開,其中涉及復雜的利益集團的博弈。本書將聚焦於軍閥的政治運作模式。 軍事擴張與戰爭: 戰爭是軍閥擴張和鞏固勢力的主要手段。我們將梳理這一時期主要的軍事衝突,分析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果,以及戰爭對軍閥勢力格局的影響。同時,我們也會探討軍閥如何利用戰爭來消耗對手、獲取資源,以及戰爭對普通民眾造成的深重災難。 政治聯盟與背叛: 軍閥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他們會根據利益需求,時而結盟,時而背叛。我們將剖析這些政治聯盟的形成機製,以及導緻其破裂的原因。例如,皖係與直係的對抗,直係與奉係的角力,都充滿瞭策略與算計。 經濟掠奪與財政基礎: 軍閥的權力離不開經濟支持。本書將分析軍閥是如何通過控製地方稅收、鹽務、關稅、土地等資源來積纍財富,並將其轉化為軍事力量的。同時,我們也會關注軍閥的經濟政策對地方經濟和民生的影響。 與外國勢力的勾結: 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國列強的乾涉是影響軍閥政治的重要因素。我們將揭示不同軍閥集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分析他們是如何利用外國勢力來壯大自己,以及外國勢力又是如何通過扶持不同軍閥來維護自身在華利益的。 四、 軍閥政治的社會影響:民生凋敝與社會變遷 軍閥政治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廣大的中國民眾。連年的戰亂、無休止的掠奪、沉重的賦稅,使得民生凋敝,社會動蕩不安。本書將著重探討軍閥政治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 戰亂與流離失所: 頻繁的戰爭導緻大量人口逃離傢園,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農村經濟遭受破壞,城市也難以幸免。 經濟凋敝與民生睏苦: 軍閥的經濟掠奪,阻礙瞭正常的經濟發展。苛捐雜稅、通貨膨脹,使得民眾生活舉步維艱。 社會秩序的崩潰: 法律法規在軍閥控製的地區往往形同虛設,社會治安惡化,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民族危機加劇: 軍閥混戰削弱瞭中國的整體實力,為列強提供瞭可乘之機,進一步加劇瞭中國的民族危機。 然而,在黑暗的亂世中,也孕育著變革的種子。軍閥政治的混亂,也客觀上催生瞭新的社會力量的覺醒,例如知識分子的反思、工人階級的興起、以及國民黨等政治力量的不斷發展。本書將在分析軍閥政治負麵影響的同時,也隱約勾勒齣中國走嚮統一和現代化的艱難曆程。 五、 軍閥時代的終結與曆史遺産 本書的敘事將聚焦於1916年至1928年這段時期,但對這段曆史的考察,必然會觸及到其前因後果。我們將分析國民革命的興起,特彆是北伐戰爭的勝利,是如何最終打破軍閥割據的局麵,實現形式上的國傢統一。盡管統一的道路充滿麯摺,軍閥勢力在錶麵上被消滅,但其所代錶的某些政治文化和權力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後來的曆史留下瞭印記。 軍閥政治是一個充滿血與火的時代,也是一個值得深入反思的時代。本書希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細緻梳理和深刻剖析,幫助讀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脈絡,認識到國傢統一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以及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教訓。我們將力求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呈現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軍閥政治圖景,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這段復雜曆史的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重的曆史質感,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動蕩不安、風起雲湧的年代。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本精密的電影劇本,將那個時期的人物關係、權力博弈、以及各種戲劇性的事件一一呈現。我期待它能夠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解讀軍閥政治的成因和影響。例如,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清末民初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為何會催生齣如此復雜的軍閥割據局麵?那些軍閥,他們僅僅是為瞭爭權奪利,還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自己的地盤尋找一種生存和發展的模式?我特彆好奇,在那個普遍貧睏和混亂的年代,普通民眾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的?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軍閥的統治對民眾生活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描述,更能深入到對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對曆史現象的深層解讀,從而幫助我理解那個時期中國社會特有的生存邏輯和文化特質,讓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那個時代,以及它對當下中國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

當我看到《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立即感覺到一股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這十幾年,仿佛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漫長的“陣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細緻入微的筆觸,去描繪那個時代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書中的人物,我設想,不僅僅是那些赫赫有名的軍閥,也應該包括那些在權力鬥爭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政治傢、外交官,甚至是一些被曆史遺忘的幕後操縱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軍閥政治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從袁世凱稱帝的失敗,到各地軍閥的崛起,再到北洋政府的權力鬥爭,以及最後國民黨北伐的進程。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當時的中國社會經濟狀況如何,這些經濟因素又是如何影響瞭軍閥的形成和發展?我特彆好奇,在那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各種新思潮是如何與軍閥政治相互作用的?例如,民主、科學、民族主義這些觀念,在軍閥眼中又意味著什麼?這本書如果能夠將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等多個維度融閤在一起,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曆史畫捲,那將是一次非常震撼人心的閱讀。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動蕩不安的氣息。當我看到它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充滿混亂、權力鬥爭和地方割據的時代。1916年袁世凱去世,宣告瞭北洋政府的脆弱統治,而1928年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標誌著軍閥時代的結束。這十五年,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應該會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這個時期中國政治肌體的病竈。它或許會描繪齣那些手握重兵的軍閥們,他們的齣身、他們的野心、他們如何通過武力擴張和政治聯姻來鞏固自己的勢力。書中是否會生動地展現齣不同派係之間的明爭暗鬥,例如皖係、直係、奉係的恩怨糾葛,以及他們與南方革命政府的復雜關係?我期待它能不僅僅是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能夠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揭示齣那個時代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洪流的交織。例如,那些身處其中的小人物,他們的生活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那些知識分子、商人、普通民眾,在這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又將如何掙紮求生,尋找齣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期的中國社會,不僅僅是政治的舞颱,更是無數個體悲歡離閤的集閤。

評分

讀到《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個風雲變幻、英雄輩齣的年代。這本書在我看來,絕非僅僅是關於軍事力量的羅列,更應該是一部關於權力、欲望和理想的史詩。我設想,作者會花費大量筆墨去刻畫那些影響曆史進程的軍閥巨擘,比如段祺瑞、曹錕、張作霖、吳佩孚等等。他們的軍事纔能固然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他們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手腕,他們如何在北洋政府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治舞颱上縱橫捭闔,如何運用外交手段、收買人心、甚至挑撥離間來壯大自己。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軍閥割據的根源,除瞭外部乾涉,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因素?例如,辛亥革命後,中央權威的真空,地方經濟的自主性,以及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這些是否共同催生瞭軍閥政治的土壤?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個列強環伺、民族危機深重的年代,軍閥們是否也有過對國傢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思考?或者,他們隻是沉醉於個人權力的擴張?這本書若能解答這些疑問,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麵映照中國近代轉型期復雜性的鏡子,讓我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深刻啓示。

評分

《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這個書名,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充滿瞭好奇和想象。我總覺得,那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異常“野蠻”而又充滿“活力”的階段,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想象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去審視軍閥政治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它或許會從宏觀層麵分析,軍閥割據如何阻礙瞭國傢的統一和現代化進程,如何導緻瞭經濟的凋敝和民生的睏苦。但同時,我更期待它能挖掘齣軍閥時代的一些“意外”的積極麵,比如,某些軍閥在地方上的統治是否也推動瞭當地經濟的發展,或者為當地民眾提供瞭一定的治安保障?書中是否會探討,軍閥政治的齣現,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也是對舊式中央集權體製的一種反叛,是否為日後更具活力的政治格局埋下瞭伏筆?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分裂的時代,中國人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他們又是如何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中,孕育齣新的思想和文化。這本書如果能跳齣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論,去呈現那個時代的復雜性、矛盾性,以及其中蘊含的生命力,那將是一次非常精彩的閱讀體驗。

評分

在作者筆下,文物不因歲月流逝而消退美之閃光。

評分

小地點,長時段的曆史研究,切入點視角獨特,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小地點,長時段的曆史研究,切入點視角獨特,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為理解中華民國,本書並不采取直綫敘述,而是以專題章節的形式提供對於中國轉型這一中心主題的深度闡發,再將它們綜閤起來,編織入整體的敘述。盡管本書是按時間先後順序推進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種更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幾十年中的特定方麵:政治、社會關係、思想、外交、經濟以及其他主題。因此,本書避免單一的故事綫索,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反教科書的作品。將其摶為一體的是貫穿這一時代內外的一係列重復齣現的主題。通過檢查不同顔色的絲綫,我們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樣織成的。

評分

戰爭與革命是中國近代曆史的兩大主題,該書緊扣主題寫作,好!

評分

,戰爭與政治及學術有廣泛的空間可作

評分

論述瞭從先秦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傳統史學的發展狀況與主要特徵,是英文世界第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史學史著作。全書著重探討兩方麵問題:關注每個時代官方與私傢史書的編撰;重視史學思想與曆史觀念的探討。既給讀者提供瞭係統的中國史學史知識,又給讀者呈現齣中外學術界當下的研究信息。

評分

不能忽略的好書

評分

恰好是我很需要補中的一個階段的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