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后形成了
内容简介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理查德(Richard)福音派新教会的传道土,兼任柏林孤儿院院长。魏格纳的哥哥库尔特是位自然科学家,姐姐托尼是位画家。
青少年时代的魏格纳勤奋好学,曾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又称柏林大学)学习。1905年他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更喜欢气象学,那时的气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
目录
弁言
《海陆的起源》导读
序
第一篇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1章 大陆漂移学说
第2章 与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
第二篇 证明
第3章 地球物理学的论证
第4章 地质学的论证
第5章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论证
第6章 古气候学的论证
第7章 大地测量学的论证
第三篇 解释和结论
第8章 地球的黏性
第9章 大洋底
第10章 硅铝圈
第11章 褶皱与断裂
第12章 大陆边缘
第13章 大陆漂移的动力
译后记
附录 地质学现代革命的伟大奠基者
精彩书摘
这两个大陆连同格陵兰一起原是连接为一个陆块的,到了白垩纪末,它们才被格陵兰附近的一个枝状断裂所扯破,更北一带则到了第四纪时才破裂,以后大陆块就彼此漂移开来。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本书里,凡是为浅海所淹没的大陆棚,我们都看作
是大陆块的一部分,所以陆块的边界在很多地方并不以海岸线为准,而是以
深海底的陡坡为准。
同样,我们认为:直到侏罗纪初期,南极大陆、澳洲、印度与南非洲还
是相连接的。它们并和南美洲一起接合为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虽然有时候
部分地区为浅海所淹没)。在侏罗纪、白垩纪与第三纪时它分裂为破碎的小
块,然后各自向四方漂散。第1、第2图中的三张复原图就表示着这些陆块片
分别在石炭纪后期、始新世和第四纪后期漂离的经过。至于印度,情况稍有
不同。它原来是以一个长形的地带和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虽然它大部分确曾
被浅海所淹没)。自从印度一方面与澳洲分离(在下侏罗纪),另一方面和马
达加斯加岛分离(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后,由于印度不断地逐步移近亚洲,长形地带与亚洲的连接部分才一再压缩褶皱拢来,形成今日世界上最巨大
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以及亚洲高原的许多褶皱山脉。
在别处,大陆块的移动和大山系的起源也有着因果联系。南北美洲在向
西漂移中,由于受到古老的冷却的坚硬的太平洋底的阻挠,它们的前缘部分就褶皱成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延到南极洲。澳洲陆块(包括仅为陆棚相隔的新几内亚在内)的情况也是一样。年轻高大的新几内亚山
脉形成于陆块移动方向的前缘。如附图所示,这个移动的方向在它和南极洲
分裂的前后是不同的。当时东海岸是移动方向的前缘。接着,在靠近这个海
岸前方的新西兰山脉也褶皱起来;其后由于移动方向的改变,这带山脉就脱落在后方,成为花彩岛。今日澳洲东部的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ts.)
形成年代更早,它形成于澳洲与南极洲分离以前的陆块移动前缘。它和南北
美洲较古的褶皱即所谓前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系的基础)是同时代的产物。
除了向西漂移以外,我们也看到在大范围内陆块向赤道的冲击。巨大的
第三纪褶皱带的形成就和这个运动有关。这个褶皱带从喜马拉雅山延伸为阿
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当时这些山地是位于赤道带以内的。
上述新西兰古海岸山脉脱离澳洲陆块而形成花
……
前言/序言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海陆的起源》 一本探索地球最深刻奥秘的书籍,揭示我们所知的世界如何形成。 你是否曾凝视着辽阔的海洋,好奇那无垠的水面之下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你是否曾仰望巍峨的山脉,思考它们是如何从平原拔地而起?我们的星球,这个在我们脚下运转了亿万年的巨大岩石球,究竟是如何从混沌中脱颖而出,形成如今千变万化的地貌?《海陆的起源》这本著作,便将带领我们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史诗级探索,深入追溯地球表面那壮丽而又复杂的地质演化历程。 本书并非仅限于罗列枯燥的地质年代和岩石类型,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科学的严谨与探索的激情融为一体。它以“海陆的起源”这一宏大主题为主线,巧妙地串联起地球科学领域一系列关键的发现和理论。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回顾人类认知地球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古人对大陆和海洋的朴素想象,到近代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演,逐步揭开地壳运动的神秘面纱。 历史的长河,科学的足迹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往往带有神话色彩的解读。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然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尝试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书中将首先梳理早期地质学的发展脉络,介绍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智慧火花。例如,早期科学家们对化石的关注,如何让他们意识到地球的古老和变迁;对大陆边缘形态的观察,又如何引发了关于大陆板块是否曾经连接的猜想。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被誉为“科学元典”的经典理论是如何逐渐孕育和成熟的。从早期将地球视为一个冷却收缩的球体的观点,到后来对地幔对流等动力学机制的初步认识,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作者将详细解读,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当时的科学背景下被提出、被验证,又如何在后续的研究中被修正和完善的。《海陆的起源》并非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试图还原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让读者体验从疑惑到顿悟的科学精神。 板块构造:统一地球科学的宏伟理论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无疑将聚焦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突破之一——板块构造理论。这个理论犹如一把钥匙,瞬间解开了无数关于地震、火山、海沟、山脉形成之谜。我们将详细解析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地球坚硬的外壳(岩石圈)并非完整一体,而是被分割成若干个巨大的、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块。这些板块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相互运动,挤压、碰撞、分离,共同塑造着地球表面的每一寸土地。 书中将生动地描绘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离散边界(Divergent Boundaries):这是大陆分离、海洋扩张的地方。读者将了解到,海底扩张的证据是如何被发现的,例如洋中脊的形成,以及地幔物质如何在此处涌出,形成新的地壳。大西洋的形成,便是离散边界作用的典型例证。 汇聚边界(Convergent Boundaries):这是板块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区域。本书将深入探讨几种不同的汇聚类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例如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引发剧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例如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一个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个大洋板块之下,形成深邃的海沟和岛弧链。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两个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巨大的地壳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转型边界(Transform Boundaries):这是两个板块相互平行滑动,而没有显著的板块扩张或汇聚的区域。圣安德烈斯断层便是转型边界的典型代表,其滑动也可能引发强烈的地震。 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精美的图示,将这些抽象的地质过程可视化,让读者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如何驱动了山脉的隆起、海盆的形成、地震的发生以及火山的喷发。 深海之谜与大陆漂移的浪漫 《海陆的起源》还将带领读者潜入深邃的海洋,探索海床的秘密。我们知道,大海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与大陆的命运息息相关。本书将介绍洋盆的形成机制,以及海底地形的丰富多样性,从绵延万里的洋中脊,到深不见底的海沟,再到广阔平坦的洋底平原。 同时,本书也将对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后续发展进行详细阐述。从早期科学家对大陆海岸线惊人的相似性,以及跨越大陆的化石和地层证据的困惑,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尽管当时缺乏有效的动力学解释,但其直观的证据至今仍令人惊叹。本书将梳理,为何大陆漂移的观点在当时遭受质疑,以及后来板块构造理论如何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解释了大陆为何会“漂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改变彼此的位置,重塑地球的地理格局。 地球的生命脉搏:地质作用的动态演变 地球并非一个静态的星球,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其表面时刻发生着各种地质作用。除了板块运动,本书还将触及其他重要的地质过程,它们共同作用,塑造着我们眼前的世界: 火山活动:火山不仅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也是形成新地貌的重要力量。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火山(盾状火山、锥形火山等),以及火山喷发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 地震:地震是板块构造活动最直接的体现。我们将了解地震的成因、传播方式,以及地震对地壳结构的影响。 侵蚀与风化:虽然板块构造塑造了宏观的地貌,但风、水、冰等外力作用则在细节上雕刻着地球的表面。本书将探讨风化作用如何分解岩石,侵蚀作用如何搬运物质,以及沉积作用如何堆积成新的地层。 造山运动:山脉的形成是地球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相互作用的杰作,也是板块构造最直观的证据之一。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造山带,以及山脉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 面向未来的思考 《海陆的起源》并非一本停留在过去的书籍。它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入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正拥有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来探索地球的内部,例如地震波层析成像、卫星大地测量等,这些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来观测地球的动态。 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前沿的科学问题,例如地幔柱的形成与作用,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以及地球的长期演化趋势。我们对海陆起源的理解,也为我们预测未来的地球环境变化,理解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 阅读《海陆的起源》,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当你再次眺望地平线,你将不仅仅看到远方的地平线,而是能想象出那背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能理解那高耸的山脉和浩瀚的海洋是如何在板块的舞蹈中诞生的。你将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去感受地球的澎湃生命力,去思考人类与这个星球之间那深远而又奇妙的联系。 《海陆的起源》是一本献给所有对地球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的书籍。它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的叙事方式,为你开启一扇通往地球内部的窗户,让你深刻理解我们所知的世界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形成的。这本书将点燃你的求知欲,激发你的探索精神,让你在阅读中,与伟大的科学家们一同,触摸地球最古老、最深刻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