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相对整个宇宙来说,人类只是极其微不足道的渺小尘埃,甚至是尘埃中的尘埃。但人类的好奇心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眼前,而是早已伸向宇宙深处。
在望远镜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类只能通过肉眼看到眼前可见的一小部分宇宙。16世纪以前,人们都认为自己脚下的土地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一切日月星辰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分布。16世纪初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与其他行星一样,都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这在当时是一种激进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宗教界批判哥白尼的说法违背了《圣经》,而意大利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却支持日心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宇宙无限说,认为宇宙是广阔无限的,没有中心,也没有界限;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而太阳这样的恒星在宇宙中有无数颗;所有星体都会诞生和死亡,只有无限的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布鲁诺四处宣扬他的宇宙无限说,惹怒了罗马教廷,最终被宗教裁判机构以“异端”的罪名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十年后,望远镜刚刚诞生不久,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用望远镜进行观测,发现宇宙中有无数肉眼看不到的星星,因此证实了布鲁诺的说法。但布鲁诺提出的“无限”只是空间概念上的无限,并不包含时间概念上的无限。
1990年以前,人类只能在地面观测宇宙。1990年4月24日,以著名天文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爱德温·哈勃为名的太空空间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通过“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从此人类可以直接观测太空空间,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哈勃望远镜在发射升空后进行了深空探索,将观测到的星系区域选取一小块放大,然后在选取的区域中再选取一小块放大,就这样不断选取不断放大,而每一次放大所得的图片都显示出密密麻麻的星系,由此可见宇宙的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
目前,科学家们主要依据宇宙的背景辐射来对宇宙进行观测。我们知道是宇宙是膨胀的,无论是光还是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时间向宇宙诞生的初期反推,就会发现,当宇宙的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它内部的密度仍然是很大的,其中的电子会发生游离,就像水蒸发变为蒸汽一样。在碰到电子的时候光会发生偏移和散射,无法直线前进。这就像光在通过水蒸气时也会发生散射,所以在雾气中我们会看不清对面的东西一样。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因为内部充满游离态的电子,光无法自由通过,所以这时的宇宙是不透明的。随着宇宙不断向外膨胀,温度也随之降低,当宇宙的年龄到了约10万年时,温度已经下降到3000度。这时,电子与质子发生了结合,不再对光产生阻碍,宇宙开始变得透明了。所以,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宇宙,都是宇宙诞生10万年以后的景象了。宇宙中的光从诞生之日起,已经行走了137亿年,宇宙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发生的所有故事,都能从这些光里一窥究竟。
到了1992年,美国的NASA通过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次看到了全天宇宙的模样。这颗卫星从不同的角度测量了宇宙中古老的光子的强度,组成了120亿年前宇宙的图景。科学家们借由这个观测结果第一次证实了宇宙早期的形状是扁平的,从宇宙诞生之日就在不停地膨胀,温度也不断下降。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以及研究宇宙问题的权威史蒂芬·霍金教授曾经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根据他和他的团队的研究,我们所处的宇宙很可能具有一个美妙的几何结构,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有些相似。他还举例说,这种形状就像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的作品一样令人不可思议又非常着迷。霍金教授的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很多喜爱埃舍尔作品的人心生喜悦,但是,考虑到霍金教授以及他的团队用来研究宇宙形状的依据是弦理论,而这一理论目前还是一种未经证实的理论,所以他的说法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进行这个研究的团队将首次试图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宇宙中的空间缠绕问题,在过去,这种方法从未被考虑过进行这类研究。如果科学家们能够建立起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释宇宙大爆炸后是怎么形成一个能够自我支撑的空间的,在这个空间里,引力和量子力学也将能够实现统一。参与这项研究的一位科学家说,使用弦理论搭建宇宙的模型,是一种从未尝试过的全新途径。
宇宙的形状如果从语言角度来描述,可以说它是一个多重曲面镶嵌在一起的整体。这个整体拥有无限重复的扭曲的面,每个曲面之间又紧密相连。这个结构与埃舍尔的作品“圆形极限”十分类似。这一类的艺术品都表现出了反复出现的镶嵌在一起的周期性的图案,让我们得以在有限的面积中得到一种无限和递增的观感。而且,尽管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二维的平面图案,但是体现出了空间的曲面结构。
在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环环相扣的反复出现的图案,这些图案首尾相连,从中心出发一直延展到边缘,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无限延伸的。这些图案在二维的平面上看起来是以固定的系数一直在缩小的,而且是无限的。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到一个双曲空间中,每个图案的大小将不发生变化,每个图案都是相同的。因为在空间中无法进行平铺,所以在一个多维空间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扭曲的图形,以一个固定的频率如波浪般起伏。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沉稳而深邃的学者气质,但绝不故作高深。它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仿佛一条清晰的河流,引领读者从时间的起点一路向下游流淌。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设置的“思考暂停”环节,那些简短的总结性段落,像是为读者整理思路的驿站,让人在信息洪流中得以喘息和消化。比如,当谈及星系碰撞的壮观场景时,那种冷静的科学描述与背后潜藏的巨大能量之间的张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是压迫感,而是被广阔知识所拥抱的舒适感。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以宇宙的时间尺度来审视人类短暂的一生,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格局,让我对日常的琐碎和烦恼看得更开、更淡。这无疑是一本能够提升人生境界的著作。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深,毕竟“宇宙简史”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性。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陷入无休止的公式推导和技术术语的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包装在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举个例子,作者讲述引力如何塑造星系结构时,那种如同雕塑家对待粘土般的细致描写,让我对引力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更具象化的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而且,书中对于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比如望远镜技术的迭代,所赋予的篇幅,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累积性。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宇宙图景,是无数代人接力探索的结果,而非凭空出现的真理。这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展现,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部分之一,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编辑和排版也令人称道。即便我们不谈内容,仅从装帧和阅读舒适度来看,它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字体选择恰当,留白适宜,使得即便是长篇的论述,也不会造成视觉疲劳。内容上,作者在宏大叙事中穿插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或科学史轶闻,无疑是点睛之笔。它们像是闪烁在黑暗宇宙中的小行星,为严肃的科学主题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和趣味性。这种将严肃知识与轻松叙事完美融合的能力,是区分优秀科普作品和普通教材的关键所在。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仅吸收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知识,更像是在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沙龙,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进行了一次深入且愉快的对话。它成功地架起了科学殿堂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深奥的宇宙学变得可亲近、可感悟。
评分这本“宇宙简史”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宏大探险。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学概念,转化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宇宙画卷。我尤其喜欢他对早期宇宙图景的描绘,那种从奇点爆发到星系初成的演化过程,被叙述得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到膨胀宇宙的加速扩张,我仿佛能感受到时间本身的拉伸与变形,那种面对无限尺度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书中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虽然承认了人类认知的局限,但其对未来探索方向的引导,却让人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智慧光芒,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久久沉浸在星辰与光影交织的梦境之中。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资深的科学爱好者感到满足,同时,其叙事的流畅性,也足以让初次接触宇宙学的读者毫不费力地被深深吸引。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认知刷新”感。很多我过去在科普片中模糊了解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系统而有力的支撑和拓展。特别是关于时间箭头的讨论,书中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宇宙命运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熵增”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这不再是抽象的物理定律,而成为了理解万物归宿的哲学基石。此外,书中对不同宇宙学模型的对比和辩驳,展现了科学的活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争议的探索场域。这种开放性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欲望。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照着窗外的夜空,试图将书中所描绘的遥远星云与眼前的景象建立联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提供的。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宇宙拉近到读者的内心世界,让人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一直都很信赖京东,货品质量有保证,配送速度快!
评分印刷装订都很好,给小孩买的。
评分太一般,说的我早就知道了
评分京东卖的确实是真东西,在优惠活动下确实非常的划算,希望多多推出优惠的活动,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诚意,不要经常搞下架啊,提价啊,没货啊什么的,国家也不管管。
评分霍金是个奇迹,应该好好看看
评分可以,,,好评
评分看着包装还挺好的,没开始吃,不知道口感怎么样
评分哈哈哈哈哼哼哈嘿恍恍惚惚很好很好
评分品质过硬,封面包装精美,价格实惠,性价比很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