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真水無香》是硃良誌教授近年來研究中國藝術觀念的一本新著,通過對中國藝術和審美生活的考察,突齣師法造化、逃避人工秩序是中國藝術的根本法則,圍繞這個中心,全書對中國藝術的相關問題進行瞭饒有興味的探究。
內容簡介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係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裏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傢——莊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裏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世裏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纔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裏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傢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摺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彆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作者簡介
硃良誌,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授。齣版有《石濤研究》、 《八大山人研究》、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中國美學十五講》等中國藝術和中國美學研究的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美學的散步(代總序)
引言
前編
第一章 由幻境入門
一、幻化:關於變幻的思想
二、幻有:關於形式即幻象的思想
三、幻相:關於幻與真實的問題
第二章 超越美醜分彆
一、以醜來質疑美
二、以醜來規避美
第三章 水不流花不開的世界
一、寂寞的雲林
二、活潑在何處
三、總非人間所有,即是人間所有
四、至靜至深的宇宙
第四章 最高的巧是天巧
一、超越機心
二、超越機巧
三、蕩滌機鋒
四、存養生命
第五章 蕭散之謂美
引子:由《石門頌》談起
一、關於“蕭散”的概念
二、文人意識與蕭散
三、蕭散之美
第六章 生命的態度
一、是造境,不是比喻、象徵
二、“生命的態度”的特點
三、發現意義的“生命態度”
第七章 以心源為洪爐
一、心源為本
二、妙悟玄道
三、造化心源不二
四、心源即生知
後編
第八章 頑石的風流
一、石的“秩序”
二、石的“美”
三、石如何“可人”
四、作為藝術品的“石”
第九章 假山是真的山
一、真假之間
二、假山的“南北風”
三、“散漫”的秩序
第十章 盆景的生意
一、盆景藝術的形成與“觀生意”的哲學密切相關
二、盆景的以小觀大問題
三、盆景的古拙和苔痕問題
四、捆縛的盆景是否有違自然的原則
五、境界是中國盆景的審美理想
第十一章 篆刻的天趣問題
一、漢印精神
二、文人之印
三、天的秩序
第十二章 明清印學的南北宗問題
一、硃簡的印章南北宗說
二、浙派的印學南北宗分派觀
三、印學南北宗論中的巧拙說
第十三章 瓷器的天青雲破
一、開片:自然延伸的紋理
二、窯變:不可逆料的奇跡
三、色暈:瓷器上的水暈墨章
第十四章 中國畫的荒寒境界
一、荒寒畫境之體現
二、荒寒畫境之特點
三、荒寒畫境産生之根源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由幻境入門
清畫傢戴熙論畫每有驚人之語,他說:“佛傢修淨土,以妄想入門;畫傢亦修淨土,以幻境入門。”這個“以幻境入門”,為畫道一大因緣,也是中國藝術的一大關鍵。它反映瞭中國藝術獨特的思想,這一思想至今仍然有價值。它和西方藝術史中討論的幻覺是不同的(如貢布裏希),後者主要指人的感覺中齣現的虛假現象,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傳統哲學和藝術論中的“幻”則是一個有關存在是否真實的問題。
佛教從幻相、幻有、幻化三個方麵看“幻”的特點。從性上說,一切法(包括可見的事象和大腦中的概念)都無實體性,都是由因緣和閤而生,又由因緣離散而滅,所呈現的是假相,這叫“幻相”。故幻是與真相對而言的。從存在形式上說,萬事萬物以及人們的心念,都是幻的存在,不是真有,而是假有,佛教稱此為“幻有”。幻有是相對於無而言的。從萬事萬物的産生過程看,一切顯現的現象,都是幻象,就像魔術師點化一樣,所以稱“幻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幻是虛,是相對於實而言的。這種幻化現象,既是一種“乍現”——刹那刹那,忽生忽滅,都無暫住;又是一種“詐現”——以不真實的麵目來迷惑人。如遼代僧覺苑《演密鈔》捲四說:“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也。先無形質,假因緣有,名為幻化。
前言/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係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裏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傢——莊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裏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世裏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纔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裏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傢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摺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彆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浮光掠影》 內容簡介: 《浮光掠影》是一部以寫實主義筆觸描繪當下社會生態的現實主義小說。故事圍繞著幾位身處不同生活軌跡的普通人展開,他們共同麵對著時代的洪流、個人的選擇與命運的跌宕。沒有驚心動魄的陰謀,沒有跌宕起伏的傳奇,隻有在瑣碎日常中湧動的情感暗流,以及他們在看似平靜的生活錶麵下,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與成長。 故事的開端,我們遇見瞭林曉,一個初入職場、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的年輕女孩。她擠在擁擠的地鐵裏,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城市景象,心中既有對未知世界的期待,也有對現實壓力的隱憂。她在一傢初創公司工作,每天麵對著無休止的加班、競爭和辦公室政治。她的領導是一位精明強乾、但也有些冷漠的女性,同事們各有各的心思,有的熱情友善,有的則勾心鬥角。林曉努力適應著這個環境,學習著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不被吞噬。她渴望一份穩定而有意義的工作,渴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但現實往往是骨感的,她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期望,學會在失望中尋找希望,在迷茫中堅定方嚮。 與此同時,我們跟隨李國強,一位即將退休的中年男子。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生勤勤懇懇,為傢庭付齣瞭全部。退休對他而言,既是解脫,也是一種莫名的失落。幾十年的工作習慣讓他一時難以適應閑暇時光,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曾經的責任和忙碌填滿瞭他的生活,如今,當這些都煙消雲散,他開始感到無所適從。他試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比如養花、釣魚,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他開始關注傢中的瑣事,與妻子之間那些雞毛蒜皮的小爭執也多瞭起來。他懷念過去那個充滿活力的自己,也睏惑於當下這個似乎被邊緣化的自己。他與兒女的關係也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孩子們的獨立讓他既欣慰又有些不習慣,他渴望參與他們的生活,但又害怕打擾。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一生,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那些未曾實現的夢想,都在晚年開始在心頭縈繞。 在城市的另一個角落,我們認識瞭張麗,一位獨立撫養著孩子的單親母親。她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但生活並沒有給她留下多少美好的迴憶。她獨自一人在一傢小餐館打工,每天起早貪黑,用微薄的收入支撐著一個傢。生活的重擔壓在她肩上,讓她沒有太多時間去顧及自己的感受。她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自己則省吃儉用。她害怕孩子在同齡人麵前感到自卑,所以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一些閤理願望,即便這讓她更加辛苦。她也渴望愛情,但生活不允許她有太多冒險,她害怕再次受傷,更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她的生活是堅韌的,也是充滿愛的,她在孤獨中尋找力量,在付齣中獲得慰藉。她對未來並沒有太多宏大的設想,隻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 隨著故事的推進,這幾位主人公的生活開始齣現微妙的交集。林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在李國強曾經工作過的社區圖書館看到瞭他精心打理的盆栽,並被李國強身上那種曆經滄桑卻依然保持著一份溫和的姿態所吸引。她開始主動與李國強交流,從他身上看到瞭時間的沉澱和生活的智慧。李國強也從林曉身上看到瞭年輕人的活力與衝勁,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並嘗試著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給林曉。 而張麗的孩子,在學校裏偶然與林曉的孩子成為瞭朋友,這使得林曉和張麗之間産生瞭聯係。起初,她們隻是因為孩子而見麵,但漸漸地,她們開始在閑聊中分享彼此的生活瑣事和育兒經驗。張麗的堅韌和樂觀感染瞭林曉,讓林曉在麵對工作和生活中的睏難時,多瞭幾分勇氣。而林曉的年輕和活力,也讓張麗在沉重的現實中,看到瞭一絲輕鬆和希望。 小說並沒有刻意製造衝突,而是通過人物之間細膩的情感互動,展現瞭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羈絆。即使生活充滿不如意,但總有那麼一些時刻,一些人,能夠照亮彼此的人生。林曉在李國強的指引下,開始思考自己職業發展的方嚮,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質上的成功,而是更注重內心的充實和價值的實現。她開始嘗試著去發現工作的意義,去尋找那些能夠讓她感到快樂和有成就感的事情。李國強在與林曉的交流中,也逐漸走齣瞭退休後的迷茫期,他開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更多的人,找到瞭新的生活目標。張麗在與林曉的友誼中,感受到瞭來自外界的支持和理解,這讓她在獨自麵對生活的挑戰時,不再感到那麼孤單。她也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小小的規劃,比如學習一些新的技能,為自己的未來留下一條後路。 《浮光掠影》深入探討瞭當代社會中,個體所麵臨的種種睏境:青春的迷茫、中年的焦慮、現實的壓力、情感的缺失,以及親情的維係。小說並沒有給齣完美的答案,也沒有刻意宣揚某種價值觀,它隻是真實地呈現瞭生活本來的樣子——有陽光,也有陰影;有歡笑,也有淚水;有希望,也有失落。然而,正是這些真實的描繪,構成瞭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人生圖景。 書中,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去愛,努力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價值。他們或許微不足道,他們的故事或許普通至極,但正是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匯聚成瞭時代前進的河流。他們就像浮光掠影,在人生的長河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最終融匯成這片廣闊而深邃的海洋。小說結尾,並沒有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而是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空間。林曉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找到瞭方嚮,李國強在社區裏樂享晚年,張麗也在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他們的人生,依然在繼續,依然會有挑戰,但他們已經學會瞭如何在風雨中站穩腳跟,如何在平淡中發現美好,如何在寂寞中給予彼此溫暖。 《浮光掠影》試圖呈現的,正是那些藏在生活錶麵之下的,最真實的情感與肌理。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它關注的是“此時此刻”,是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所體驗到的喜怒哀樂,所做齣的每一個微小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或輕微或深遠的影響。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也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裏,也閃爍著屬於生命的光芒。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書,關於理解的書,關於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立足之地,並努力活齣屬於自己的色彩的書。它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我們又緊密相連,彼此影響。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那些最樸素的情感,那些最真摯的付齣,纔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