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彩色插圖,超值珍藏。他14歲大學畢業,18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被譽為曠世神童,他無可遏製的好奇心,使他成為一位罕見的百科全書式人物,他的理論被應用在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所有領域,他被譽為信息時代的隱秘英雄……他就是控製論之父——維納。
科學元典是科學史和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豐碑,是曆經時問考驗的不朽之作,讓我們一起仰望先賢,迴眸曆史,體悟原汁原昧的科學發現。
內容簡介
《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藝復興時期現代科學誕生以來,經過足夠長的曆史檢驗的科學經典。為瞭區彆於時下被廣泛使用的“經典”一詞,我們稱之為“科學元典”。我們這裏所說的“經典”,不同於歌迷們所說的“經典”,也不同於錶演藝術傢們朗誦的“科學經典名篇”。受歌迷歡迎的流行歌麯屬於“當代經典”,實際上是時尚的東西,其含義與我們所說的代錶傳統的經典恰恰相反。錶演藝術傢們朗誦的“科學經典名篇”多是錶現科學傢們的情感和生活態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學傢生活的話劇颱詞,它們可能膾炙人口,是否屬於人文領域裏的經典姑且不論,但基本上沒有科學內容。並非著名科學大師的一切言論或者是廣為流傳的作品都是科學經典。
這裏所謂的科學元典,是指科學經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類智識史和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豐碑,是理性精神的載體,具有永恒的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牟言
《人有人的用處》導讀
序言 一個偶然性的宇宙觀念
第一章 曆史上的控製論
第二章 進步和熵
第三章 定型和學習:通信行為的兩種模式
第四章 語言的機製和曆史
第五章 作為消息的有機體
第六章 法律和通信
第七章 通信、保密和社會政策
第八章 知識分子和科學傢的作用
第九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十章 幾種通信機器及其未來
第十一章 語言、混亂和堵塞
精彩書摘
不過,單從這點來看《人有人的用處》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本書中,維納不僅為研究社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點及方法,而且還描繪齣未來社會的圖景,警示將來會齣現的問題以及提齣應對的方法。現在的讀者也許會對60年前的這些觀點不屑一顧,然而,維納的警告在許多方麵仍然有著振聾發聵的效果。
比起《控製論》來,《人有人的用處》更像是一本普及讀物,它沒有一個公式,而《控製論》中滿篇皆是數學公式,使絕大多數讀者不知所雲。不過,請注意,本書並不因此而好懂,這與維納特有的行文風格有關。他的文章似乎結構散漫,缺乏條理,讀者很難一眼就看齣他究竟想要說什麼。仔細閱讀之後,也許纔能夠悟齣其中許多道理。
同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讀者《人有人的用處》齣版的時代背景。當時是冷戰時代,美蘇之間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同時由於原子彈的爆炸以及隨之而來的軍備競賽,科學與科學傢已走嚮曆史的前颱。這時,胸懷世界的維納從學術的象牙之塔走齣來,認真考慮世界的未來。他以控製論為武器,尖銳地批判美國的資本主義製度以及軍事工業體製,顯示齣他個人的反抗。最後,他走嚮倫理、道德及宗教的問題,這些思想已在本書中有所反映,最終齣現在他的《上帝與高蘭閤股公司》(1964)中。這是否是人類生存最後一根稻草,我不知道。
前言/序言
《科學素養文庫·科學元典叢書: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 本書簡介 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從未停止過對自身以及所處世界的探尋與理解。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現代的科學革命,每一次重大的認知飛躍都伴隨著對“人”的定義、對“社會”的構建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而控製論,作為一門研究係統、信息、反饋與控製的跨學科科學,為我們理解人與社會的復雜動態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抽象理論的著作,它更是一次深入社會肌理的探索,一次對人類行為模式、組織結構以及社會演化機製的精妙剖析。本書的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學識,將控製論的核心思想——如反饋、信息、目標導嚮、係統平衡等——巧妙地應用於對人類社會現象的解讀。它揭示瞭,無論是微觀個體間的互動,還是宏觀社會組織的運行,都遵循著某種“控製”的邏輯。這種控製並非是強製性的壓迫,而是信息流動的引導,是係統為達成特定目標而進行的自我調節與優化。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學科壁壘,將原本專注於工程、技術領域的控製論概念,提煉升華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思維框架,並以此來審視人類社會這一最復雜、最精妙的係統。作者首先從控製論的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信息如何在係統中流動、反饋如何影響係統的穩定性,以及目標設定在係統運作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看似技術性的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生動的社會學意義。例如,反饋機製可以被理解為社會輿論、群體行為的相互影響,而信息的有效傳遞和處理,則是社會穩定運行的命脈。 隨後,本書將視角轉嚮社會。作者認為,社會並非一盤散沙,而是一個高度耦閤、相互關聯的動態係統。個體、傢庭、社區、國傢乃至全球,都構成不同層級的子係統,它們之間通過復雜的“信息鏈”和“反饋環”緊密相連。例如,經濟的波動如何影響社會情緒,政策的發布如何通過信息傳遞引發公眾的反應,這些都是典型的社會反饋機製。本書深入分析瞭在這些係統中,信息是如何被收集、處理、傳遞和利用的,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社會成員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走嚮。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於“目標”在社會係統中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無論是個人的人生目標,還是國傢的發展戰略,抑或是某個組織的運作宗旨,都構成瞭社會係統前進的方嚮。作者通過控製論的視角,闡釋瞭目標設定如何引導資源分配、如何塑造集體行為,以及如何通過反饋機製來評估目標的達成度並進行動態調整。這為我們理解社會發展、政策製定以及個體選擇提供瞭全新的思路。 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進一步地探討瞭控製論在現實社會中的具體應用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作者分析瞭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組織管理、甚至教育和政治體製等領域,如何或明或暗地受到控製論原理的指導。例如,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製,可以看作是一種由供需信息驅動的價格反饋係統;而一個高效的政府,則需要能夠準確收集民情信息,並通過政策反饋來優化社會治理。 然而,本書並非一味地宣揚控製論的優越性。它也審慎地探討瞭在控製論的應用過程中可能齣現的風險與挑戰。例如,過度的信息監控可能導緻個體自由的喪失,僵化的反饋機製可能阻礙社會的創新與進步,而錯誤的或不閤理的目標設定,則可能將整個社會引嚮歧途。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以及在追求“控製”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失控”。 《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便是不具備深厚數學或工程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象的理解。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信息在社會中的作用: 認識到信息不僅是知識,更是連接個體、組織和社會的紐帶,是社會運行的“燃料”和“信號”。 洞察社會運行的內在邏輯: 把握社會係統如何通過反饋機製進行自我調節,如何應對外部變化,以及如何趨嚮穩定或演化。 審視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理解個體行為如何受到社會信息和反饋的影響,以及個體如何通過參與信息流動來塑造社會。 思考社會治理與發展的方嚮: 從控製論的角度,重新審視政策製定、組織管理等問題,思考如何構建更有效、更健康的社會係統。 警惕技術與社會融閤的潛在風險: 認識到在擁抱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對社會結構和個體自由帶來的負麵影響。 本書的問世,是對人類認識自身和社會的一次重要貢獻。它不僅為科學愛好者提供瞭理解復雜社會現象的全新工具,也為社會科學傢、政策製定者、以及任何關心社會發展的人士,提供瞭一麵深刻反思的鏡子。在信息爆炸、社會變革加速的今天,理解“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無疑是幫助我們 navigating 這個復雜世界的重要一步。 本書所呈現的,是一種關於“智能”的廣闊視野。這種智能,既存在於精密的機器之中,也彌漫於錯綜復雜的人類社會。它關乎如何接收與處理信息,如何做齣決策,如何通過反饋來校正方嚮,最終達成目標。而“人”之所以有其獨特的用處,恰恰在於我們作為擁有意識、情感和創造力的主體,能夠在這場信息與控製的宏大博弈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控製論提供的,是理解這一角色的“框架”,而人類的智慧與選擇,則決定瞭這個框架的最終“內容”。 《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的閱讀體驗,將是一次思維的啓濛,一次視野的拓展。它將促使讀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去理解那些無形的力量是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又如何能更好地駕馭這些力量,共同走嚮一個更理性、更健康、更具活力的未來。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深入思考的經典之作,它將引導我們去發現,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背後,隱藏著深刻而共通的“控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