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谭家明没法成为王家卫的时代过去之后,王家卫却成为了谭家明——当然,王家卫承袭的只是谭在形式上的紧张,精神上他比谁都松弛,所以他是把港产片从神经质带到另一种状态里让观众看见自己的一人:虚无。
周星驰的成功,是把大众对命运的不满转(软)化成了阿Q精神。
在兄弟情义的包装下,往往是男性对理想自我的放大,同时又是对想犯规的自己进行抑压。港产片为中国电影留下的大部分记录都是,也将是这类戏种的变奏。
复制是—种制度,不断生产类型电影来迎合市场需要的片厂也是一种制度。如果我们用前者来
内容简介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明星,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作者简介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
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
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
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白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
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
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
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
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
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
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
《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看着他在生活中风驰电掣,有时不免动了恻隐之心。
不是说细水长流吗?他想也不想就反驳:“我要大河奔流。”恨不得蜡烛两头烧。
一位编辑曾经苦口婆心写明信片劝他,希望他改改“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你”的脾气
他带着迷惑的忠情诉苦:“我再想想,我没有错呀,世界的确欠了我。”
因为说得诚恳,简直教人不得不为他掬一把同情之泪。
——迈克
目录
代序 星空无奇遇
Ⅰ 看上去很美
唯有业随身
忘了我是谁
小男人天堂
小聪明天下
英雄反英雄
历史交白卷
明星大过天
女人不是人
女人不可爱
香港大佬多
看上去很美
黄砖路
港产片
邵氏电影重来
——老调重弹的男性想象
我看邵氏
永怀嘉禾
Ⅱ 似是故人来
张看、看张
哥哥的星途
如果
和哥哥在柏林的日子
下一个张国荣几时出现?
谁爱梅艳芳
蝴蝶精·扫把精·camp精
被囚禁的精神领袖
记忆关海山
甘草白文彪
我们的沈殿霞
Ⅲ 以前的月亮
以前的月亮
百变李香琴
香港有个何莉莉
李琳琳:更早的张曼玉
黄淑仪:最早的Gigi
晴天霹雳
奇女子狄娜
李司棋:亦正亦邪的头号花旦
芳芳的旋律
芳芳的幽默感
芳芳的联想
“野蛮”阿姐
当汪明荃变身婆
姜大卫
狄龙
性感石修
谭家明二三事
钟记梦露
发哥老矣,尚可恋爱否?
修炼郭富城
Who’safraid of郑裕玲
没有秘密的刘嘉玲
玛姬的故事
玛姬词典
——关于游历、飘流与发现新大陆
林忆莲外传
忽而今夏
Ⅳ 终极范特西
香港明星哪里来?
为什么香港需要明星?
因为甜所以淡
胶纸
是刘嘉玲,还是张曼玉?
——谁是香港最后的女明星
香港女艺人的昨天与今天
娱乐十年
Ⅴ 如果·创意
给罗太写信
艺术教育inHongKong
迈克效应
妖男祭:罗文之死的启示
明星另一面
放潮流飞机!
吴霭仪
问候亦舒
黄碧云
附录 张先生,你知道吗?
精彩书摘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是以缺乏历史意识闻名。举个例子,我们的武侠片在胡金铨拍出《龙门客栈》之前是全无时代背景可言的,是因为曹太监在片中的形象一鸣惊人,港产武侠片的题材才从民间侠义提升至大是大非。一部部拍下来使明朝东厂成了中国人的盖世太保,宋朝抵御元人也是“宦官为患”以外的另一选择。
偏偏最精于历史考究的一位华人导演却从不碰武侠片——《杨贵妃》、《武则天》让唐朝的华丽重现人前,《王昭君》让汉朝后宫的低回顾影重拾颜色,还有《西施》、《缇萦》和后来的《倾国倾城》——李翰祥的强项碰巧也是他教老板头痛,又经常被影评人诟病的地方。因为他往往把对历史的钟情转化成对文物的欲望。由建筑、服装、大小摆设玩意到女体——是的。李大导就是有本领把历史变成他的投射物,再逼使观众戴上恋物的眼镜来看待历史。
譬如他对女人小脚的迷恋。所以在他一系列以明、清、民国为背景的电影里,许多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节是次要的,最花他心思的其实是如何让一些被他珍如拱璧的对象在银幕上发出光辉。相比于李翰祥的爱物.胡金铨便爱历史多了。据说如果不是在心脏病手术中没有醒来,筹备多年的《华工血泪史》的导演便会是他。胡李在题材的选择反映出“历史”在二人眼中的不同意义:于李它是小情趣,于胡它是大哉问。
大哉问的意思,是胡会通过电影探索他感兴趣的时代。既有认知,又有求知,激情之外,胡氏的学养更堪敬佩。他以明朝为背景的电影最多。反观李翰祥后期在邵氏的风月片有民初也有时装,但若论生动活泼,他以从小在北方耳闻目睹的野史(如《大军阀》)、传说(各式各样的奇谭)为题材的作品,便比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香港采风的社会怪现象强上许多、太多了。这是否说明一个人的历史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创意?愈是现在式的东西愈是难以掌握,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可以选择它对生命中哪段时间更为眷恋而跟肉体分道扬镰。
也就是说,你若不愿意,没有人能强逼你在什么时候做个什么人。
电影便是最好的时间锦囊.想永远封存流金岁月,你可以只看怀旧的老好电影,是的,历史既可以在记录中被传颂,也可以在模拟中被浪漫化、神话化。
偏偏经常被美誉为神话的香港,就是少了电影作的传。九六年由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可算是小小异数。故事围绕一对从大陆来港男女的十年聚散展开,并借用这个城市的十年兴衰见证二人生命的变迁。女主角张曼玉之所以凭该片捧奖无数,除了因为演出恰如其分.更重要是她的角色比起男主角黎明更能反映香港如何顷刻造就成功,又如何在弹指间一切成空。命运对人的残酷,使不甘受它播弄,但又没能力反过来掌控它的人不得不给它起个宣泄式的绰号,叫“母狗”。
《甜蜜蜜》拍于回归前夕,当时整个社会还是处于什么都热什么都炒的氛围里,谁会料到电影造就另一个香港神话(它让张曼玉成为继六十年代女星林黛之后被封为四届影后的唯一一人)的同时.原来香港己一步步走近神话的破灭?
之后一切都是历史。十年的苦果之一.是电影工业在香港的萎缩,也是电影文化在历史中的褪色。以往曾被寄望有机会成为东方荷里活,此时此刻只有i部电影可以响应历史。《女人·本色》是商界女强人在历遍金融、楼市、非典三劫之后的东山再起。《每当变幻时》是行将三十的卖鱼灰姑娘不甘心跟她共同进退的卖鱼佬是青蛙不是王子。最具野心的一部叫《老港正传》,由黄秋生饰演的左派电影院放映员,毕生梦想是到北京天安门前拍照留念,但是壮志未酬,便先经历与妻儿的生离死别。此片时空横跨五十年,除了角色们五味杂陈的人生之外,片中还不时加插老好电影的片段为历史点睛,使人在三部回归十年献礼中对它期望最殷——不是指望它故事有多少好看,演员有多少突出,而只是为那句说话平反有望——“香港电影是以缺乏历史闻名”。经历十年的痛定思痛,香港的电影人无论如何不能再交白卷了吧?
前言/序言
迈克读了我写的舒淇,说:“阁下干脆以后靠写明星文章维生好了。”
这么动听的恭维,实在愧不敢当。问题是,九十年代开到茶蔗,哪来这许多值得写的明星?不同采茶,也有别于摘葡萄,一年一度,总有甜的熟的,夹住酸的涩的一同诞生。要在本地伸手摘星,恐怕举高的一条胳臂,只会是徒劳的,鲜会得到满意答复的发问。
只能怪自己搭上了尾班船。
第一篇明星稿写甘国亮.也就是那篇日后不忘替自己吹嘘的青春残酷记录:执笔的时候只有十四岁,身穿玫瑰岗校服。写完温拿写汪明荃。七字尾的香港.电影的银幕不及无线翡翠台的荧幕大.尽管也得到机会写当时得令的王杏秀.到底只是电视明星——也只有电视明星了。
哪里似当年入世未深的西西、亦舒,与何莉莉、方盈、泰萍做拜把的朋友,一一写入少女的日记簿,我们在书报摊抛下几块铜板便任意翻阅偷窥。
小时候最饿南国电影与香港影画,下了校车,直奔茶楼面前的报摊:“特大号出了没有?”一日问得不果,第二日再回去,第三日还是白问,老觉得上帝和我作对,是为了从未诚心地念天主经。
其实也只是贪那些粒粒巨星的图片。学会对文字爱不释手.已是邵氏式微之后。
陆港交织的时代侧影:一部关于记忆、身份与变迁的纪实集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名称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陆港两地社会、文化、经济与个体命运交织变迁的深度纪实文集。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探讨了在高速城市化、全球化浪潮以及政治范式转变背景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挣扎、集体记忆的重塑以及文化冲突的张力。 这部作品的叙事核心,在于对“界限”的不断探寻与审视。它着眼于那些横亘在不同群体之间的无形之墙:地域的藩篱、经济阶层的鸿沟、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隔阂。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的窠臼,选择从具体的、微观的个体故事入手,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章节,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一、记忆的断层与重构:老香港的挽歌与新篇章的序曲 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追溯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段被许多人视为“黄金时代”的城市记忆。这部分内容,是对一个旧时代精神的深情回望。它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如制衣厂、玩具厂的喧嚣如何逐渐被高耸入云的金融大厦所取代。作者走访了深水埗、旺角等地的老店主、手工艺人,捕捉了他们口中关于“拼搏精神”、“狮子山下”这种集体信念的消逝与变异。 然而,这种怀旧并非简单的感伤。作者更关注的是,当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香港人”这一身份认同是如何在本土文化与强势的外部文化(包括来自内地的影响力)的冲击下,进行自我定义的。书中不乏对本土文化保育运动的记录,探讨了在快速拆迁与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留存那些承载着集体情感的城市肌理。 二、深南路的潮汐:经济融合下的个体流动与张力 本书的另一核心主题是人流的动态与经济的渗透。作者深入深圳、广州乃至珠三角腹地,观察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动能。这里的故事不再是关于怀旧,而是关于机遇、竞争和生存策略。书中描绘了“北上”的专业人士、寻求更低成本运营的港资企业,以及“南下”寻求更高生活质量或消费体验的香港居民。 重点呈现的是这种跨境流动带来的文化适应与摩擦。例如,在跨境学童的日常、口岸边境的日常通勤中,那些细微的语言差异(“港普”与“普通话”的博弈)、消费习惯的错位,都被细致捕捉。作者试图揭示,经济上的紧密连接,并不必然导向社会和情感上的完全融合,反而常常催生出新的区域隔阂感。 三、制度与生活的交响:法律、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对比研究 书中包含了对两地在社会治理和法律体系上的对比性观察。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一国两制”框架下,法律实践和社会运行的实际状态。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制度对个体生活轨迹的塑造作用。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社会福利体系设计上的差异,如何影响着居民的预期和选择。 在教育层面,书中呈现了家长们在两套教育体系中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这种选择背后折射出的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判。这是一场关于“选择权”的探讨,即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个人追求稳定、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路径有何不同。 四、都市的景观与符号:空间叙事下的身份政治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空间本身——高密度的居住环境、标志性的建筑符号,以及公共领域的表达方式。书中分析了特定城市景观如何被赋予政治含义或社会情绪。例如,中环的金融中心如何象征着某种全球资本的权力中心;而某些特定的公共广场或街道,又如何成为社会表达和集体记忆的载体。 这种空间叙事,是对“在场感”的追问。当城市的地貌不断更新,当记忆中的街道被夷为平地,人们如何在新的空间布局中重新锚定自己的位置?作者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城市边缘徘徊的群体,探讨了阶层固化与空间隔离对社会认同的侵蚀。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它通过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编织了一幅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图景。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快速的全球化与政治重塑的洪流中,“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何方?” 这些关于归属感、自主权与未来走向的根本性追问,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主题。它所捕捉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一个高度发达的亚洲都会群在面对未来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多层次的内心活动与社会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