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考察了南宁政权在面临强大外患内乱的威胁下,为了生存不能不发展,在原有的军事体制之外,接纳地方的武装力量,创立新的制度,是对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一项重大修正,反映了南、北宋政权不同的特质。由于宋廷充分利用江南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作为国防后盾,推动防御策略,确立了背海立国的形势,才能与金、蒙相抗衡,达一百五十余年之久,这些经由宋廷组织、团结、承认、而实质存在的各种民间自卫武力或地方军,不仅与南宋时代的正规军,同时并存,更是支撑南宋政局与赵宋政权相始终的武装力量。然而地方武力自主性强,若任其膨胀、发展,也可能是朝廷的一项威胁,如果有效的掌握,使这些武装力量成为供宋廷驱策的工具而不至成为尾大不掉甚至叛乱、夺权之资,自然是对地方武力倚赖,更殷的南宋朝廷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
黄宽重,1949年生,台湾宜兰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日本东洋文库终身海外名誉研究员。长年致力于历史学及人文学之跨领域研究,尤专研宋史,先后发表近百篇论文、四本论文集,以及《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理宗时代的和战、边防与流民》、《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与《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等四本专书;近年亦大力推动唐宋史学界跨朝代国际研究合作。
曾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讲座教授,与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讲座教授。2006年荣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2007年获“教育部”颁赠教育文化三等奖章,并四度荣获“国科会”优等研究奖助。现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万年讲座教授,受聘担任中兴大学副校长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篇 地方军
第一章 广东摧锋军
第二章 福建左翼军
第三章 湖南飞虎军
第二篇 民间自卫武力
第四章 宋廷对民间自卫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
第五章 两淮山水寨——地方自卫武力的发展
第六章 茶商武力的发展与演变
第七章 经济利益与政治抉择——宋、金、蒙政局变动下的李全、李璃父子
第八章 山城与水寨的防御功能——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
结论 南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地方武力为中心的考察
参考书目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二篇 民间自卫武力
第五章 两淮山水寨——地方自卫武力的发展
七、余论
两淮山水寨在南宋民间武力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武装团体。它是在战火弥漫的环境里,面对敌人侵陵而有家破人亡、丧失田产之虞的两淮百姓,为捍卫家园,选择险峻的山水堡寨作为防卫的据点而组成的武装力量。这些地方武力,仗恃着地利,在金、蒙进犯时,发挥了守卫乡里、巩固疆土的作用,也具有稳定时局的意义;不过,这些民间自卫武力各自独立,自主性强,以致力量分散,难以汇集成集体的抗敌战力。
根据研究,南宋时代正规军总数约为四十万,末期在两淮驻兵则约十七八万。①这样的兵力仍有难以应付金、蒙之势,因此,积极团结、组训边界的民间武力,使之成为军民联防的力量,共同维护边界的安宁,是势所必须的。宋廷为了凝聚民问武力,协助捍卫乡土,采取种种奖励措施外,更藉由团结编组的方式,将之纳入民兵、保伍或军队等官方所能掌控的不同的体系中,并配合正规军的调度,从事防御任务,成为与南宋相终始的边防重要力量。
然而两淮百姓长期被征调当差服役,或参与组织训练乃至教阅的活动,不仅有碍农务,更影响生活质量。由于战区生活资源匮乏,需要向外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朝廷能提供资助,则听命于官府,接受领导;反之,地方官苛扰,百姓反感之余,若金人以贸易之利相诱,那么战时相互厮杀的敌人,可能转而为生活资源的提供者或支持者,原先存在的敌我意识,转趋模糊。宋廷疑惧之余,遂加强控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遂时现紧张,影响彼此的互信与互动。
前言/序言
我从大学三年级起对宋史有兴趣。不过,当时论著所了解的宋代,都环绕着与“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国策有关的议题,而且以北宋为主,对南宋历史的讨论相当有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宋代,我把研究焦点集中于南宋。
在探讨南宋历史的过程中,最吸引我的课题就是南宋地方武力。我研习宋史之余,喜欢阅读一些近现代的人物传记,发现清末民初有红枪会、白狼等自卫武装力量,一直到抗战时期,各地仍有不同形式的民间武力。这些讯息使我相信民间武力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涓滴细流,不曾枯竭,宋代的情形,也当如此。从这个视点来观察,将与以往所认识“强干弱枝”体制下、地方武力不存在的看法,出现相当大的差距。尤其到南宋,由于立国形势的转变,宋廷为了生存与发展,除了掌控正规军之外,应当还允许有不同形式的地方武力存在。然而,学界可能囿于传统观念或受资料的限制,对南宋地方武力的研究,仍留下相当宽广的开发空间。为了填补这个论域的空白,我从撰写博士论文开始,便以宋金对峙时期活跃于两国边境上,而被宋廷视为义军的武装力量,作为研究主题。希望进一步对宋朝境内的地方武力进行较具深度的探讨,深一层剖析蕴含于集权中央国策下的历史发展,赋予南宋史新的时代意义。
1985年,我趁到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的机会,向刘子健教授请教有关南宋地方武力的问题,并且利用葛思德图书馆(Gest Library)搜藏的图书文献,写成《南宋飞虎军》一文。这篇文章是经过师友多次讨论后完成的,不仅是我研究南宋地方武力的第一个个案,并且以此为基点。确定日后系列论文的大致架构和写作模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探讨南宋地方武力的历史著作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研究,但此简介将不涉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而是基于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来构建: 《金戈铁马下的社稷重塑:宋代地方防卫体系的演变与权力流动研究》 导论:乱世中的权力碎片与地方秩序的重构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特指北宋至南宋过渡期及存续期间)地方军事与安全机制的学术专著。它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议题:在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宋代,地方力量——无论是官方的军事建制,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武装团体——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生成、发展、相互渗透,并最终影响了国家治理结构与社会安全格局的。 宋朝,一个以文治著称的王朝,其军事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府兵制衰亡后,募兵制成为核心,但中央对地方武力的绝对控制并非一成不变。本书旨在揭示在朝廷的军事部署与地方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张力与动态平衡,尤其关注那些游离于正式建制之外、却对地方稳定乃至国家安危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武装力量。我们认为,理解宋代的“地方武力”,必须超越单纯的军事史范畴,将其置于财政、行政、宗族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复杂背景中加以考察。 第一部分:中央集权的军事辐射与地方武装的生成机制 宋代对军事力量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程度。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宋代中央军事制度的演变,特别是宋初对藩镇割据遗留问题的清算,如何导致了对地方军事指挥权的高度集中。然而,这种集中并未完全消弭地方武装的需求。 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的“厢军”与“禁军”在地方的部署模式。厢军作为地方常备武装,其职能、人员构成与训练水平,直接反映了中央财政对地方防务投入的倾向性。本书通过大量的诏令、户籍档案和地方志资料,重构了厢军的实际战斗力与社会地位,指出其在许多边陲或动荡地区,已然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军事骨干。 此外,本书着重分析了中央政府为应对突发性战事或灾患,在地方临时编练“募兵”或“保甲”的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情况。保甲制度,这一看似以维护治安为主的民间组织形式,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军事意图。它如何渗透到乡村社会结构之中,如何与地方士绅阶层发生权力绑定,以及其在战时被动员时所展现出的潜力与局限性,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地方精英的主导权与自卫体系的萌芽 当中央的军事辐射未能完全覆盖所有角落,特别是面对流寇、边境冲突和内部社会矛盾激化时,地方精英阶层便开始扮演起组织防卫力量的关键角色。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社会结构内部的军事化趋势。 我们深入探讨了地方豪强、宗族领袖以及士绅在维护地方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一些偏远或防御薄弱的地区,地方精英利用其经济实力和人脉网络,组织、供养乃至训练私人武装。这些武装的性质极其复杂,它们既是维护地方治安、对抗盗匪的有效力量,也可能成为地方势力扩张的工具。本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力求辨明这些“自发”武力的组织形态、武器来源以及与地方官府关系的微妙性。 一个关键的分析视角是“名义与实质”的背离。地方精英如何在争取朝廷认可的同时,巧妙地保持对这些武装的实际控制权,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我们考察了如“团练”等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揭示了它们如何成为连接官方武力与民间自卫力量的桥梁或缓冲带。 第三部分:权力流动、冲突与地方安全的政治经济学 地方武力的存在,必然带来权力结构的变化。本书的第三部分旨在探讨这些武装力量与地方行政、财政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催生出新的权力中心。 我们分析了地方军费的筹集与使用模式。在中央财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地方官员和地方武装团体在军粮、军械的筹措上拥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这种“财权”与“军权”的结合,使得一些地方军事首领或支持他们的士绅集团获得了超越其官方身份的实际影响力。 此外,本书还着重探讨了地方武力在不同社会危机中的角色转换:从平抑民变到抵御外敌,再到地方势力间的利益冲突。这些武装力量的行动逻辑,反映了宋代政治体制在面对持续性压力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分权”或“委托”的治理策略。我们试图描绘出一幅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在官方建制与民间实践之间,不断流动、协商与重构的动态图景。 结论:地方武力对宋代国家形态的深层影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宋代地方武力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主张,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理解,不应被单一的“中央集权”叙事所限制。正是这些官方体系中的“地方化”倾向,与民间自卫力量的“制度化”尝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宋代独特的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和平时期展现出韧性,但也为后世埋下了权力分散的隐患。通过对这些“非主流”武装力量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王朝在维护其统治合法性与实际控制力方面所付出的复杂努力与内在矛盾。 本书适合对中国宋代史、军事制度史、社会结构史及区域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研究生及历史爱好者阅读。全书基于对馆藏碑刻、地方志、宋代奏议档案及私人著述的广泛爬梳与交叉印证,力求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与富有洞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