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年来对近代欧洲咖啡馆以及类似的公共消费空间之研究有很大进步,但关于中国茶馆则成果甚少,王笛的书大大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况。这项研究意味着对中国茶馆以及它们在城市现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学术探索的一大发展。《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写作上乘,清晰明快,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点放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茶馆,指出茶馆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为流行的大众消费场所,并产生了独特的商业和消费文化,以及充满斗争的公共领域。他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哈贝马斯的理论视野,将茶馆与全球的类似场所如咖啡厅、啤酒馆、酒馆等进行对照考察,实践了多学科和比较研究的路径。
——《商业史评论》(Business HistoryReview)
王笛深谙成都历史和档案,所以他能够非常细致地考察茶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出色地完成 了这项很有价值的研究。
——周锡瑞(Joseptl W.Esherick),圣迭戈加州大学
当我一边喝茶、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各种成都茶馆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因素都生动地 呈现在我的脑海里,精神随之一振。王笛令人信服地证明,茶馆是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缩影。书 中所使用的资料令人欣喜和惊叹。
——全大伟(David Strand),迪肯森学院
本书提供了大量非常详细的成都茶馆的新资料、新信息。王笛把我们带入一个中国大城市内 部,使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鲜活实在的日常生活。
——白德瑞(Bradly W.Reed),弗吉尼亚大学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子——早茶
第1章 导言——城市、茶馆与日常文化
城市和茶馆
茶馆的攻击者与捍卫者
城市史视野中的茶馆
茶馆叙事中的地域论
茶馆的生态与环境因素
资料与文本解读
第一部 茶馆与社会
第2章 闲茶——悠闲与休闲
坐茶馆与吃闲茶
社交——一个社区和信息中心
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惯习
茶馆休闲的多重角色
第3章 娱乐——戏园与观众
茶馆——民间艺人之谋生地
剧目与地方戏改良
茶馆戏园——新的公共舞台
观众
娱乐控制
大众娱乐与休闲政治
第4章 群体——阶级与性别
商人和小贩
人以群分
阶级畛域
性别歧视
公共生活的集体选择
第二部 茶馆与经济
第5章 经营——小本生意的管理和竞争
数据分析
资金和财务
经营和管理
税务负担
环境和卫生
小本生意的生命力
第6章 公会——周旋在行业与国家之间
组织结构
价格控制
组织抗税
协调关系
限制数量
国家控制与行业利益
第7章 堂倌——艰难环境中的挣扎生存
“茶博士”
在男人的世界讨生活
茶社业工会
艺人工会
性别冲突与性骚扰
男女茶房的社会形象
性别、劳工与国家
第三部 茶馆与政治
第8章 讲茶——超越国家的控制
袍哥大爷
摆茶碗阵
茶馆讲理
国家权力之外的社会力量
第9章 混乱——日常生活的冲突
日常纠纷
为生计而挣扎
“借刀杀人”
茶馆与邻里的矛盾
暴力阴影下的茶馆生活
军人和战时混乱
公共生活的末日?
第10章 秩序——公共空间的政治
从改良到革命(1900~1916)——重新打造茶馆
军阀统治(1917~1936)——政治动乱中的茶馆
抵抗的政治(1937~1945)——“吃茶与国运”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
一个时代的结束(1945~1950)——严密控制茶馆
千变万化的政治万花筒
第11章 结论——地方文化与国家权力
一个微观世界
日益增强的国家干预
比较视野中公共领域与公私关系
时空转换中的公共生活
茶与酒的对话
小商业和日常文化的凯旋
尾声——寻梦
附表
征引资料目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言
城市和茶馆
成都地处相对封闭的长江上游地区,成都平原被众山环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北方,人们聚居在村庄里,但成都平原的农民则是散居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可见独立的农舍点缀在田野上一丛丛竹林之中。成都历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对她不吝赞美之词,如“最好的城市之一”、“一个小北京”、“像京都一样的古典风情”等等。直至19世纪末,当沿海城市由于西方冲击经历剧烈变化之时,成都得以保留其传统,到成都的西方人惊奇地发现,“西方对成都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都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从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为34万-35万人;1930年代到40年代,为44万-45万人,1945年其人口规模达到74万人的顶峰,1949年降至65万人。成都有城墙环绕,整个清代只有四个城门与外界相通。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代,又开凿了三个城门。
在城墙之内,成都还有两个被城墙包围的小城,即少城(又称“满城”)和皇城。少城位于城西,清代为旗人居住,一堵城墙把其同大城分离开来,但辛亥革命后这个城墙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而为一。皇城为汉代遗址,明代重修,位于成都城中心,周围御河环绕,内称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虽然清廷覆没后其不断遭到破坏,但幸存到20世纪60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摧毁(见地图1)。
喝茶作为中国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着漫长的历史,正如民谚所称:“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今日世界饮茶之习源于四川,远可追溯到西周,秦统一中国后,方传到其他地区,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在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文人骚客经常描写他们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清代画家郑板桥据称是“茶竹双痴”,作画时茶与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渗绿色”,然后“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显然郑板桥试图远离世俗的尘嚣,在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茶馆不可能营造这样一种心境。在成都,虽然茶馆具备了茶竹两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馆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们去那里不仅是喝茶,也追求济济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种公共生活之氛围,这或许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众与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调。
前言/序言
我对茶馆的兴趣,应该说是始于1980年代写《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时,但当时所有到手的关于茶馆之资料,不过是傅崇矩晚清所编《成都通览》上的寥寥数语(也是人们广泛引用的资料)和1980年代初陈茂昭在《成都文史资料选辑》上的一篇回忆,虽然资料的缺乏使我难以对茶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这个课题一直在我脑中萦绕。在为《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关于茶馆的记录,遂逐渐萌生了专门就茶馆写本专著的念头。1998年,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权力、文化与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in Power, Culture, and History),宣读了我第一篇关于茶馆的论文《闲人和忙人——20世纪初成都茶馆与公共生活》,这篇论文2000年发表在美国《城市史杂志》上,修改后的中文本次年又以《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发表在《历史研究》上。2001年当《街头文化》英文本交出版社后,我便全力以赴进行这本《茶馆》的写作。
2003年初稿成形后,便开始了漫长和艰苦的修改过程,其间众多学者耳提面命,还在国内外利用演讲该主题的机会,听取大家高见。稿子每从头到尾大改一次,我另存一份电脑文件,等书最后定稿,整整12个版本!虽然不能说我对本书完全满意了,但最后与最初版本相较,真有天壤之别。从第一篇论文到专著出版,其间刚好经历了10年。
西方历史学家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人类学者,对一个地区进行孜孜不倦的长期田野考察。写作《跨出封闭的世界》使我对四川的社会和文化有了宏观的理解,但《街头文化》和本书以成都为中心,这个城市的微观世界令我心醉。我现在正在撰写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茶馆与公共生活,也是以成都为焦点。这三本书可以算是一个中国城市微观史和成都叙事的“三部曲”吧。在《街头文化》中,我的焦点放在精英和大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抗上。但本书的中心则是两个基本线索,一个是在20世纪上半叶,国家角色日益加强,国家支持的现代化不断削弱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另一个是在国家权力深入地方的过程中,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竭力对抗现代化所推行的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
刚开始这个研究计划时,由于资料的缺乏,原来是打算利用有限资料写一本百年成都茶馆的历史,但由于从成都市档案馆发现的丰富的有关茶馆档案,使我决定以1950年(成都被解放军接管是1949年12月27日)作为分界,写两本书。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成都市档案馆发现有关茶馆档案时的兴奋之情,甚至回美国时也不放心将资料托运,一直随身携带,不敢让其须臾离开自己的视线,生怕丢失。在英文本出版后,便想尽快能使本书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十分高兴中译本顺利完成。这里借用中文本出版的机会,简要将我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与理论思考作一些交代。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并产生了独特的商业和消费文化,以及充满斗争的公共领域。他利用大
评分
☆☆☆☆☆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评分
☆☆☆☆☆
评分
☆☆☆☆☆
城市史、微观史的经典作品。王笛的视野与一般国内学者迥异。
评分
☆☆☆☆☆
质量好,送货速度快。王笛的书,总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收获从来都是那么的多。,近年来对近代欧洲咖啡馆以及类似的公共消费空间之研究有很大进步,但关于中国茶馆则成果甚少,王笛的书大大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况。这项研究意味着对中国茶馆以及它们在城市现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学术探索的一大发展。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写作上乘,清晰明快,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这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斯坦福大学社,2003)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点放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茶馆,指出茶馆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为流行的大众消费
评分
☆☆☆☆☆
还没有看过。。。。。。。
评分
☆☆☆☆☆
经典社科作品,活动收入。
评分
☆☆☆☆☆
还不错了!!!!!!!!!!!!!!!!!!!!!!!!!!!!!!!!!!!!!!
评分
☆☆☆☆☆
很好,资料翔实,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