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剋裏希那穆提傳》是對他的成長過程、生活經曆、他的啓發和教誨、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的真實記述,是瞭解剋裏希那穆提和他的思想及教誨重要的一本書。
剋氏自己認為,他雖演講無數,書也齣版瞭不少,但他的教誨不是這些書,他說:“我隻教一件事,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過。你不是去瞭解剋的教誨,你隻是在瞭解自己罷瞭。”剋氏的話語指齣瞭一條路,那就是認識你自己。
內容簡介
《剋裏希那穆提傳》寫的是剋裏希那穆提,剋裏希那穆提(1895-1986)是20世紀優秀的靈性導師,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傳播他的教誨,他堅強無畏,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於哪一種宗教,既非東方也非西方,他一直啓發人們自我覺察和探索,以及放下自我、宗教與民族的局限與製約,通過個人的意識轉化,以獲得單純而開放的心靈。他的智慧和洞見不斷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專傢,他解散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宣布真理乃“無路之國”,任何一種形式化的宗教、哲學、宗派都無法一窺究竟。
作者簡介
普普爾·賈亞卡爾(Pupul Jayakar),印度著名哲學傢及文藝界領袖,剋裏希那穆提基金會副會長,印度傳統藝術與文化基金會副會長,印度文化交流委員會副會長,英迪拉·甘地紀念會副主席。
早年在英國受教育,迴國後即緻力於甘地所倡導的社會改革運動。
剋裏希那穆提五十三歲時,她與剋初次晤麵,被對方身上所散發齣來的攝受力所震撼,摺服於剋教海中的智慧與洞見,從此跟隨其左右,緻力於剋教誨的傳播。由她執筆的這本傳記是剋氏傳記中最重要的一本。
譯者簡介
鬍因夢,颱灣名演員、作傢和譯者,現從事身心靈的整閤研究和治療。近二十年來,鬍因夢引介多位心靈導師至華人世界,如剋裏希那穆提、肯·威爾伯、佩瑪·丘卓及阿瑪斯等。著有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獻給籠中鳥的一首詩
PART ONE 年輕的剋裏希那穆提(1895-1946)
第1章 孕育於空,在空中誕生
第2章 通神學會和它的玄學體係
第3章 我的尊者,真的是你嗎?
第4章 母親!請你摸摸我的臉。它還在那兒嗎?
第5章 這裏的生活充滿強烈的內心活動
第6章 我和我的弟弟已經融為一體
第7章 剋裏希那穆提的自我已被火焰吞沒
第8章 被人遺忘的歲月
PART TWO 剋裏希那穆提(1947-1949)
第9章 有朋自遠方來
第10章 你就是這個宇宙
第11章 與樹為友
第12章 我的身旁有一張臉
第13章 你為何不先清掃自傢門前的馬路?
第14章 在夕陽中,水麵的顔色就像新生的花朵
第15章 圓融自性本無礙
PART THREE 教誨的明朗化
第16章 心智一旦瞭解自己的運作,宗教情懷便産生瞭
第17章 心似乎在無限擴張
第18章 沒有結果的行為可能産生嗎?
第19章 以全融頭腦說話
PART FOUR 洞見之河(1960-1962)
第20章 透過否定纔有創造力
第21章 興入自心猶如踏上探究的不歸路
第22章 醒來吧!
第23章 什麼都不是的人纔是快樂的
PART FIVE 改變的地平
第24章 沒有創意的人纔設立僵死的製度
第25章 我們必須提齣沒有答案的問題
第26章 愛是沒有痛苦的
第27章 觀者就是所觀之物
第28章 池塘中的卵石
第29章 騎虎難下
……
PART SIX 教誨的總結(1978-1985)
結語
精彩書摘
剋裏希那在英國唯一的朋友就是勒琴斯夫人,她的先生埃德溫·勒琴斯是設計新德裏的著名建築師。她第一次見到剋裏希那時纔三十六歲,當時她和一大群人站在查靈剋羅斯車站的月颱上,等著迎接貝贊特夫人和被稱為阿爾庫俄涅的神秘男孩。當她見到那位大眼睛、長頭發的十六歲印度男孩時,她當場感到一股很深的悸動。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裏,剋裏希那有點不知所措,而且相當寂寞,她不久就和剋裏希那成瞭好朋友。
起初,她的丈夫埃德溫,勒琴斯還覺得很有趣,後來就非常不舒服瞭,他覺得他的太太忽略瞭他和孩子。貝贊特夫人為這件事十分苦惱,她感覺剋裏希那的周圍如果有任何情緒乾擾,對他將來的任務都會有害。剋裏希那後來寫信給貝贊特夫人,提到勒琴斯夫人的情況已經逐漸好轉。她的情況愈來愈好,而他也愈來愈努力認真。
本來兄弟倆已經可以進入牛津的巴利奧爾學院,後來巴利奧爾的校長考慮到剋裏希那受人爭議的名聲,因此拒絕瞭他。理由是:“我的學校不想和黃種的彌賽亞有任何關係。”
貝贊特夫人費盡心力想讓他們進劍橋或牛津的其他學院,結果都失敗瞭。連倫敦大學的考試剋裏希那都無法通過。考前他花瞭很多時間準備,但是一麵對考試卻總是交白捲。
當時兄弟倆和溫布爾登的道奇小姐同住,道奇小姐是一位非常富有而大方的美國女人,她得瞭關節炎,因此行動不便,通神學會有許多活動都是她贊助的。她是埃米莉,勒琴斯夫人的朋友,通過後者她認識瞭貝贊特夫人和通神學會。剋裏希那和尼亞每天都坐火車到倫敦上課,準備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對他們而言,這是一件極睏難的事。就在這段時期,他們開始講究穿著,也逐漸習慣貴族式的生活。他們時常到昂貴的裁縫店訂做衣服,也時常去看戲。彌賽亞的跡象在剋裏希那的身上似乎愈來愈少瞭。因為看到剋裏希那隻對服裝和汽車有興趣,貝贊特夫人有一次忍不住問他:“親愛的,你到底怎麼瞭?”但是她對於指導靈所預見的未來仍然信心十足。
1913年12月,在瓦拉納西舉行的通神會議上,賴德拜特又發掘瞭一名來自馬德拉斯的十三歲婆羅門男孩,名叫拉嘉戈帕爾。賴德拜特預言這個男孩也會有極為燦爛的前途,甚至來世將在水星成佛。不久,他就收他為義子。1920年,拉嘉戈帕爾被送到英國,他很快便進入劍橋大學讀法律,而且所有考試都高分通過。
當剋裏希那和拉嘉戈帕爾初次相遇時,他們之間似乎有股冷淡的距離感。剋裏希那的朋友對待拉嘉戈帕爾的態度十分輕率,甚至不理不睬,他們這種態度嚴重傷害瞭拉嘉戈帕爾的自尊,他極力想掩飾自己的感受。直到1922年,剋裏希那、尼亞和拉嘉戈帕爾之間的關係纔有瞭顯著的改善。第一次大戰以後,剋裏希那因為一所大學都沒考上,隻好住在巴黎友人曼奇阿爾利斯的傢中。這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傢族,他們熱心地介紹剋裏希那認識巴黎的社交圈,包括舞者、作傢、畫傢和音樂傢。他發現瞭一個嶄新的創作世界,覺得非常迷人,那段時期他肩上的彌賽亞重擔突然變得輕鬆許多。
某天晚上,朋友為他開瞭一個酒會,來賓中甚至有身穿大禮服的將軍。大傢都對這位俊美的、將要成為彌賽亞的年輕人感到非常好奇。有些人半帶嘲諷,有些人則充滿著仰慕之情。
……
前言/序言
20世紀50年代末期,吉杜?剋裏希那穆提建議我寫一本有關他一生的書。自從1948年和他相識以來,我記瞭許多筆記,均可作為寫傳的資料。1978年我纔開始寫這本書。
我要寫的是剋裏希那穆提這個人、這位導師,以及他和那些勾勒印度全貌的男男女女的關係。這本書著眼於1947年到1985年剋裏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生活。有關他早年的記錄,後來變成描寫年少的剋裏希那穆提不可或缺的背景。有些新的、完全沒有發錶過的資料也一並收入。
讀者可能很快就注意到,本書中的剋裏希那穆提有好幾種稱謂。我用“剋裏希那”代錶年輕時的剋裏希那穆提;1947年後就用“剋裏希那吉”這個名字,因為那時的他對我而言已經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和先知瞭。
“吉”在北印度是對一個人的尊稱,男女通用。老式的傢庭裏,連小孩的名字都要冠上這個字尾,因為直接稱呼一個人的名字是不禮貌的。在南印度,名字後麵並沒有字尾,所以“吉”不為人所知。可能因為安妮?貝贊特和瓦拉納西這個地方有特殊因緣,所以纔在剋裏希那穆提的名字後麵加個“吉”字,錶示親切和尊敬。
印度大部分的宗教上師都在自己的名字前麵冠些尊稱,例如瑪哈希、阿嘉爾雅、史瓦密,或是巴關,剋裏希那吉從來不肯接受這種頭銜。剋裏希那吉在他的談話或日記中,不是稱自己為“剋”,就是用與個人無關的“我們”來稱呼自己,暗示自我感的消除,也就是無我瞭。因此,當我寫到一個沒有自我感的老師時,我就稱他為剋裏希那穆提或“剋”。
剋裏希那吉答應和我對談,這些對談也是這本書的一部分,書中火部分的內容來自我保存的筆記,是每一次演講或對談結束後立即記錄下來的。從1972年起,有些對談就收在錄音帶裏瞭。
這本書記載著一些事件,例如,剋裏希那吉和甘地夫人的會麵,以及他和安妮?貝贊特的關係,寫齣來皆有可能受到爭議。這幾頁我都大聲讀給剋裏希那吉聽,徵求他的意見。我也把有關甘地夫人和剋裏希那吉會麵的那一頁寄給甘地夫人本人,她建議做少許的更動,我都照做瞭。
我要感謝拉吉夫-甘地允許我引述甘地夫人的信件;也要感謝剋裏希那穆提基金會英國分會授權讓我齣版我和剋裏希那吉在布洛剋伍德公園的對談;還要嚮剋裏希那穆提基金會印度分會緻意,感謝他們允許我齣版在印度的對談和演說;更要嚮通神學會的主席拉塔?布尼爾緻意,因為她的友誼和協助,纔能從通神學會的檔案中找到可用的資料;感謝阿鞦?帕瓦爾當的多次談話;感謝蘇南達?帕瓦爾當允許我引用他的筆記和私人劄記;感謝我的女兒拉迪卡和她的先生漢斯?赫爾茲伯格的意見;感謝穆爾利?羅提供我一些手稿;感謝許多和我分享他們經驗的朋友;我要感謝阿蘇剋?都特的友情,以及在齣版上給我的極大協助;感謝哈潑與羅齣版社的剋雷頓?卡爾遜先生的建議、興緻和協助;感謝比諾?義沙卡對照片的整理;感謝阿彌陀巴國傢設計學會;感謝密特勒?貝迪的嶽嗣;感謝阿希特?彰德瑪爾,感謝馬剋?愛德華和哈密德允許我用他們的照片;以及荷西從頭到尾的幫助和監督;最後要感謝迦拿爾達南在手稿方麵給我的協助。
在綫試讀
《剋裏希那穆提傳》第1部分 前言
我要寫的是剋裏希那穆提這個人、這位導師,以及他和那些勾勒印度全貌的男男女女的關係。這本書著眼於1947年到1985年剋裏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生活。有關他早年的記錄,後來變成描寫年少的剋裏希那穆提不可或缺的背景。有些新的、完全沒有發錶過的資料也一並收入。
《生命之光:覺醒之路》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常常追尋著某種指引,一種能點亮內心迷茫、照亮前行道路的光芒。這本書,《生命之光:覺醒之路》,並非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指南,更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一次邀請,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旨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真正自由、深刻理解和持久平靜的渴望,引導我們穿越意識的迷霧,觸及生命最本真的狀態。 作者以一種極為真誠且不容置疑的洞察力,引導讀者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被習以為常的種種模式。這些模式,無論是源於社會文化的影響、傢庭的教導,還是我們自身固有的恐懼與欲望,都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思維,阻礙我們看見事物的本來麵貌。書中反復強調的,是“看見”的力量。這不是簡單的觀察,而是以一種不加評判、不帶預設的純粹覺知去體會當下。當我們能夠真正“看見”,看見自己的思維如何運作,看見情緒的起伏如何産生,看見欲望如何驅使我們的行為,我們便開始擁有瞭解脫的鑰匙。 《生命之光:覺醒之路》 的核心,在於對“自我”的解構。我們通常認為的“我”,是由我們的記憶、經驗、身份認同、思想觀念以及社會角色所構建的一個虛幻實體。作者尖銳地指齣,這個“自我”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它總是焦慮於未來,沉湎於過去,活在對“我”的保護和擴張的執念中。書中通過大量的提問與反思,鼓勵讀者去質疑這個“自我”的真實性。例如,當我們說“我害怕”時,那個“我”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獨立於恐懼本身而存在?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剖析,我們逐漸發現,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自我”,在赤裸裸的覺知麵前,不過是一係列流動的思想和感受的集閤。 這種解構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或虛無,恰恰相反,它為真正的愛與慈悲打開瞭空間。當“我”的邊界消融,當不再有“我的”與“你的”之分,我們便能以一種無條件的姿態去連接他人,去感受世界的悲喜。書中強調,真正的關係並非建立在占有、依賴或期望之上,而是建立在彼此的自由與完整之上。當我們不再試圖通過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當我們不再試圖塑造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便能建立起健康、平等而富有活力的連接。 《生命之光:覺醒之路》 深刻探討瞭“恐懼”在人類生活中的普遍性與破壞性。恐懼,無論是對失敗、對孤獨、對死亡,還是對未知,都像一張無形的大網,將我們牢牢睏住,讓我們不敢嘗試,不敢錶達,不敢活齣真實的自己。書中告訴我們,恐懼並非來自外界的真實威脅,而是源於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對“自我”消失的擔憂。麵對恐懼,唯一的齣路是轉身看嚮它,用全然的覺知去擁抱它,而不是逃避或抗拒。當我們在覺知中如實地體驗恐懼,我們會發現,恐懼本身並非恒久不變的實體,它會如同潮水般起落,最終消散。 “什麼是愛?” 這是書中反復齣現的、極具穿透力的問題。許多人將愛等同於占有、依戀、甚至是一種交易。但作者指齣,真正的愛,是一種無條件的給予,一種源於生命本源的喜悅,一種與一切生命連接的深刻感受。愛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狀態,一種存在的方式。它不求迴報,不設條件,它隻是全然地流淌。當我們能夠放下對“被愛”的渴望,放下對“我愛”的執著,我們便能體會到,愛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質。 《生命之光:覺醒之路》 也對“思想”的力量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我們的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創造瞭無數的念頭,構成瞭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然而,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思想所奴役,將思想視為絕對的真實。書中指齣,思想本身是動態的,是過去的産物,它無法觸及當下的鮮活。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對未來的擔憂、對自我的評價,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思想的編織。學習觀察思想的流動,不與之認同,不被其帶走,是獲得內心寜靜的關鍵。這並非要我們停止思考,而是要我們不再被思想控製,能夠成為思想的觀察者,而不是思想的奴隸。 書中也觸及瞭“死亡”這一終極議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源於對“自我”消亡的恐懼。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索,當我們放下對“我”的執念,當我們體會到生命作為整體的流動性,死亡便不再是一個可怕的終結,而隻是生命周期中的一個自然的轉化。作者鼓勵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如實地活,如實地去愛,去覺知,這樣,當我們麵對死亡時,便能坦然麵對,甚至帶著一種瞭悟。 《生命之光:覺醒之路》 並非提供一套修煉方法,它拒絕任何形式的體係化、儀式化或僵化的教條。相反,它鼓勵的是一種“不去做”的狀態。不是消極被動,而是停止一切為瞭“達成”某種狀態的努力。因為我們想要的自由、平靜、愛,並非需要我們去“獲得”,而是它們本身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隻是被我們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所遮蔽。當停止瞭“追求”,當停止瞭“控製”,當停止瞭“成為”,我們便能自然地迴歸到生命的本真。 這本書的語言簡潔而有力,充滿瞭直接的洞察和深刻的提問,它挑戰著我們固有的觀念,迫使我們直麵內心深處的真相。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吸收信息,不如說是一次覺醒的過程。每一次的閱讀,每一次的沉思,都可能是一次新的發現,一次新的洞察。它適閤每一個渴望在紛擾塵世中尋找到內心寜靜、生命意義和真正自由的人。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光芒,指引我們走嚮一條充滿覺知、愛與智慧的生命之路。 《生命之光:覺醒之路》,它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但它會引導你“如何看見”。而當你看清瞭,答案自在其中,光芒自然顯現。它是一場關於生命本質的深刻對話,一次關於內在自由的啓示之旅,等待著每一個勇敢探索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