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周恩来

我的伯父周恩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秉德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1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00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我的父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字数:2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总要叮嘱自己,永远以伯伯为镜子,查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做人就要做伯伯这样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人……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一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你们要向工农学习,拜他们为师,和群众打成一片。离开群众,你们将寸步难行,你们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
  我作为国家的总理,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一向反对“衣锦还乡”的旧习俗,希望在全党、全国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风尚。我如果这样要求别人,是不是就应该首先从自己家里人要求起?否则我再说什么也没有力量。
  ——周恩来
  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我手中有点权也是真的,但这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人中南海
Part.1 丰泽园内第一次见伯伯,他与爸爸长得真像:火车站上第一次见七妈,引起了一个“亲妈”的故事。
Part.2 我和小伙伴们好几次提着在中南海捞起的小鱼小虾作为“进贡”,和毛主席一起午餐。我还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笑着答应说:“你是个学生,我给你题个‘好好学习’行不行”?

第二章 西花厅的手足情
Part.1 为了妈妈能工作,大弟秉钧和大妹秉宜都住进了西花厅。爸爸的历史问题成了我心里久久不能治愈的隐痛。
Part.2 我的爸爸并非对革命没有丁点儿贡献,但正因为他是周恩来的弟弟,他心甘情愿一切听从哥哥的安排,哪怕在自己的一生中留下永远的遗憾。
Part.3 夫妻情深数十载,七妈当年痛失爱子,身临险境,伯伯机警地救她脱险。
Part.4 闪亮的金耳环,道出了朱大娘的“皇亲国戚”缘。妈妈翻出了四十多年前七妈写来的数张便条。
Part.5 伯伯、七妈要求我们自强自立,不能因为伯伯而有任何特殊化
Part.6 伯伯身为国家总理,仍不忘过去的老战友、老部下,更不忘在他投身革命前的老同学、老朋友。

第三章 敬老养老是伯伯的家风
Part.1 1949年冬天,六爷爷被接进北京城,他成了伯伯亲自批准聘请参加政府工作的周家唯一的亲属。
Part.2 伯伯又从淮安接来了八奶奶,最后是他为老人家养老送终。
Part.3 六爷爷过八十大寿,伯伯扎上围裙,亲自下厨房做了两道家乡菜:梅干菜烧肉、清蒸狮子头。
Part.4 1928年,伯伯和七妈去莫斯科参加“六大”时,引起特务怀疑,我爸爸和四爷爷掩护了他们。
Part.5 并不太懂革命道理的爷爷,最惦着闹革命的儿子,心甘情愿,独自孤独漂泊。
Part.6 爷爷去世前没能与我伯伯见上最后一面,伯伯恸哭不已,悲痛欲绝。竟然对我七妈大发雷霆。

第四章 职业选择的标准,就看国家的需要
Part.1 七妈严肃地叮嘱我:不要想靠伯伯的关系,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北师大女附中,我开启了理想的航船。
Part.2苏联《乡村女教师》的电影牢牢抓住了我的心,我决心要上北京师范学校,准备当一名中国的乡村女教师。
Part.3我们姐弟六人中,有四个当过兵,伯伯的态度截然不同,当然原则只有一个: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
Part.4“如果讲出你是周总理的侄女,造反派一定不会隔离审查你的!”我坚决地摇摇头。
Part.5 周秉德怎么可能是周恩来的亲戚?!即便是,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要真是,她能和我们一样受这份罪?

第五章 夏情不能承受之轻
Part.1 18岁刚刚工作不久的我,接到了丘比特之箭。于是,我知道了潇洒漂亮的伯伯为什么热烈地追求长相并不出众的七妈,也第一次体味到:爱情除了甜美之外,还有更深更丰富的内涵。
Part.2 中苏关系的日趋紧张,注定我与留苏回国的大学生有缘无分,直到26岁,我还待字闺中。
Part.3 从“天上”掉下个俊小伙,竟是与伯伯有至交的沈钧儒老先生的长孙,我们把正式结婚的日子定在了“十一”,婚礼那天七妈亲自送来贺礼。

第六章 全国“大跃进”,西花厅“门庭冷落车马稀”
Part.1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我成为参建密云水库20万水利大军中的一员,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我天天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只是纳闷:伯伯和七妈为何一年之中竟有大半年不在西花厅?
Part.2 1958年,西花厅门庭冷落,“离右派只剩了五十米”的伯伯,内心寂寞痛苦。在共产党内历来以自我批评最多的伯伯,写检讨时竟久久踱步,语塞字穷。
Part.3 在修建密云水库的工地上,找不到全国“浪漫主义”的“大跃进”,伯伯六次来到水库工地,从选定坝址到大坝质量,一抓到底,至今让首都受益!

第七章 “文革”中飞来横祸
Part.1 15岁的小妹乘火车突然来到西安,紧紧抱在怀中的小挎包里只装着一封七妈的亲笔信。
Part.2 爸爸是半夜里被秘密逮捕的,抄家的解放军只查了爸爸的抽屉。出门前还叮嘱妈妈这事要保密,对儿女也不要说,邻居问起来,就说
出远门了。
Part.3 真没想到,满月后第一个登门看望的人,正是抓爸爸的人,他一句话让我定了心:“你爸爸被抓,就因为是周恩来的弟弟!”

第八章 苦涩的辉煌
Part.1 有人利用三十多年前敌人制造的“伍豪事件”来整伯伯,而此事竟成了伯伯生前未了的遗愿。
Part.2在“完成历史任务”和“延长自己生命”这两个无法两全的问题上,伯伯选择了前者。生命等于工作,在伯伯来说不是一句空话、大话。
Part.3我见不到伯伯,却在电话中对伯伯发出“声讨”,伯伯坦然地提到:“就是有这一天也是正常的。”
Part.4 因为我的一时疏忽,失去了与伯伯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这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Part.5 我太不平了,忠诚无二的伯伯竟被无情批判为“迫不及待抢班夺权”!我太惊诧了,身患癌症的伯伯从第一次手术到最后一次,都是他亲自写病情报告!

第九章 “带着全家向无产阶级投降”
Part.1 1982年4月18日下午,相隔整整16年,爸爸、妈妈才又一次走进西花厅。此时,伯伯离世已经整整6年,可是18年前的夏天,伯伯给全家人讲话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Part.2 今天你们来,是因为你伯伯病危时握着我的手说:“一切都拜托你啦!”他拜托我的事,我处理得都比他想象的要好,有的出乎他的意料。
Part.3 七妈说:今天我倒要说说我的委屈。你们做了名伯父的侄儿、侄女,名兄的弟弟、弟媳妇,有压力;我做了名夫之妻,你们伯伯是一直压我的。
Part.4 1982年7月11日,七妈向我、秉钧谈自己的遗嘱:十年后的这一天——1992年7月11日七妈去世。
Part.5 我与丈夫沈人骅相濡以沫34年,他走后,我体会到了他的人生价值,也想到了在他生前我们共同的心愿:向伯伯、七妈学习,死后将骨灰撒进大海,回归自然。

第十章 百年纪念千般思索
Part.1 百年诞辰,百种纪念,百场活动,自然萌发出百种感慨,千般思索!
附:周氏家表
后记
再版后记
周恩来曾祖以下世系表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这本书虽然价格有点儿贵,但纸张真不错,比便宜书的纸张好多了,终于明白“一分钱一分货”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啊不错不错啊不错

评分

这本书不错,不错。挺好,还没看,刚看完了再来追评。总而言之,这本书我很喜欢。还挺优惠,速度挺快。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孩子老师推荐的

评分

看电视剧后一直都很想买这本书,包装很好,快递员态度很好。

评分

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民国。在这本书中,讲叙了民国时期不少的历史人物、不少的历史典故,其写作手法,虽然还算幽默,但给人的感受仍是沉重的。不过,此书给人最大的感悟是,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是严谨的,因为它没有美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也没有神化任何一个历史典故,这样的态度,才尽显真实,也才更让人相信:这写的才是历史。   一直以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关注与获得,大多来源于教科书,但教科书因篇幅有限,往往会选择性报道,使得人物的形象,没那么生动形象,甚至有呆滞化之嫌,好人便一好到底,坏人便一坏到底。这样的历史灌输法,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也往往让人产生疑问:好人就没有坏的时候么?坏人就没有做过一件好事么?   在《长袍与牢骚》一书中,其对历史书写的态度,便是:不美化!不神化!不异化!还原一个个走下神坛、有血有肉、并非完人却勇于担当的血性人物。如柳亚子、如蒋廷黻、如张君劢、如胡适、如成舍我等等。这才是历史,也可能更贴近于真相,毕竟,人无完人,过于完美的塑造,反而让我们有一种敬畏感,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感。   对于柳亚子的认知,我们一直停留在他诗歌盖世上,曾和毛主席对诗,不过对他本人的性格却少有了解,而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柳亚子其实“牢骚太甚”,也有些看不起人、有些自负;再如胡适,我们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高高的神坛上,殊不知胡适的身体,也经常患病,且经常住院治疗,最终去世也是因为没有“遵医嘱”,这样的真相,或许更加拔高了胡适,但却让人知道,生死病死是自然规律,哪怕你是“伟人”,也难逃病魔的恶爪;再如张学良,从历史书上有限的知识里,我们知道他发动了“西安事变”,顾全了国共合作的大局,但我们却不知道,张学良其实是一个听不见他人意见的“公子哥”,且有过拥兵自重的表现……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我们很难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得,但这样的历史,却更加引人入胜。   众所皆知,每个人都是两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过于地脸谱化,是不真实的。对待历史的态度,真实是最大的生命,没有了真实,便没有了历史,这是最起码的底线,所以,再看历史时,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人物的“两面性”,这样我们了解的历史,才是更加真实的历史。   更好地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如果历史本身,便是切片化的、不全面的,显然可能形成“误导”,只有真实地贴近历史、贴近真相,才不会“误人子弟”。挺好的,对历史的另一种解释,希望后续的给力,内容也很丰富。我读了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有独到之处。——樊树志(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易中天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就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一直以来很喜欢易老师的文字。——韩寒(著名作家)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颗文化原子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