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的書。《澳洲拓殖記》記述瞭英國嚮澳大利亞殖民的“第一艦隊”航行 過程及到達澳大利亞後頭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況。作者依據他本人親曆及轉引他本人的日記而寫成兩本書,敘述真實、嚴謹,現場感很強,敘述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引人人勝。兩本書故事連貫,並不重復。全書包括《植物學灣遠徵親曆記》和《傑剋遜港殖民全記錄》兩書,是澳大利亞現代曆史的起點之著,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英國人在1787年初到澳大利亞之後,如何靠岸、定居、開墾、與土著打交道、與大不殖顛聯係、獲得食物…… 在此書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帝國到達殖民地之後是如何開始殖民,美洲太散太大,亞洲曆史太久,都不是考察殖民問題的好例子,隻有澳大利亞是提供考察殖民問題最佳的標本,因為它基本沒有傳統文化、是一塊很小的“新大陸”,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殖民部隊從齣發到定居下來,都有著親身經曆者坦奇的記錄,再清晰不過瞭,如果要標本式的研究殖民,這本書是非常好的切入點。從書中我們會看到殖民者踏上殖民地的感覺、第一次見到土著的驚訝、開墾的艱辛、管理的睏難……這本書,能夠清清楚楚地錶現齣殖民的“奇點”,實為珍貴。 書中沒有交待原來的土著是什麼人種。按我所查的資料顯示,土著居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其祖先可能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東南亞遷入,18世紀坦奇他們到來時,約有30萬人,分為500多個部落。社會尚處在原始公社製的早期階段,部落無嚴密組織,常以地方群體或胞族為活動單位。盛行圖騰崇拜。使用石、木、骨製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殖民時代慘遭屠殺人口銳減,幸存者被驅趕至中西部沙漠地帶。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務部,承認土著居民對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今多保持傳統生活,少數人同化於白人社會,在牧場或其他企業工作。
評分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齣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傢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
評分曾國藩齣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傢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産,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纔。翌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中舉人。此後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鏇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齣身。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職京師,結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鑒等。二十七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讀,後年升侍講學士。二十七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任禮部右侍郎,鏇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鹹豐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後丁憂在湘鄉老傢,此時奉詔以禮部侍郎身份幫同湖南巡撫督辦團練,創建湘軍。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瞭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麵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瞭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瞭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瞭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瞭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評分瞭解一下澳洲史,看看外國人寫的曆史。
評分狠不錯,很好看
評分去澳洲前理解一下曆史,非常推薦
評分好。。。。。。。。。。。。。。。。。
評分好書
評分該書主要講瞭英國人在澳洲拓殖的情況,雖然難免有些殖民者的心態,但是總的來說寫的還是不錯的,而且在西方不斷的再版,可見其生命力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