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秉维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地理学
  • 中国地理
  • 黄秉维
  • 文集
  • 地理研究
  • 地理学史
  • 学术著作
  • 综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8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90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是《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的续集和姐妹篇。本书内容包括:作者主要研究领域,如地理学通论、综合自然区划、农业自然条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森林作用、CO2浓度增加与全球环境变化、三峡移民安置、坡地改良与利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要论著;新中国建国以前的主要著作;未发表的各类文稿,有论文、学术报告、工作文件、书信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活动及学术贡献。两书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序上起“全集”之效。自1930年进中山大学地理系至2000年折世黄秉维先生在中国地理学界辛勤耕耘近70年,并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领导职务达半年世纪,足迹遍神州大地,学术思想涉及地理学的诸多方面,认识和理解其学术思想及实践,对于了解中国地理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及发展历史均有所裨益。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可供地理学有其相邻学科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水利、区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黄秉维(1913--2000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1913年2月1闩生于广东惠阳(今惠州市)、934年毕、业于中L㈠大学,1938一1942年在浙江大学任教,1943?1949年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任职,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录

自述
地理学综合工作与跨学科研究
我爱中华好河山
《中国地理》及《中国地理长编》
目次
节选:(上册)第2章第1节中国气候的形成
第3章第1节全国地势大要
(下册)第1章第2节地理区划
第8章四川盆地
(长编)第12章中国之交通
《自然地理原理》
目次
节选:第16章风化、物质移动与雨洗?
第25章土壤之利用
说冰流
中国铁矿区域
中国煤矿区域
地理学学科规划说明书
关于自然地理学理论研究问题,
有关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几个问题
国际地理学研究动向
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工作
我国自然地理野外定位试验研究的进展
自然地理综合工作概述
地理学
历史的回顾
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对《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的一些希望
《中国地理著作要览》序
《现代地理学辞典》序
《地理科学导论》序
《南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序
《论地理科学》序
历届主编谈《地理学报》
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写在《地理知识》改版之际
《河北省自然地理重点学科论文专辑》序一
《地理学在中山大学七十年(1929?1999)》(代序)
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大气中二氧化碳问题研究
关于“地球表层学”问题的几点看法
中国陆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理学基础——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设想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1)
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陆地系统科学
中国中、长期建设规划的地球表层研究建议
“中国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预研究的结论和意见
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的书籍,但内容不包含该书任何主题或作者信息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全新的、主题迥异的著作。 --- 《星辰的低语:中古欧亚文明的地理、信仰与技术转型》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阿德里安·冯·霍夫曼] ISBN:[虚构ISBN,例如:978-1-23456-789-0]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晨曦历史学社] 导言:迷雾中的连接点 本书《星辰的低语:中古欧亚文明的地理、信仰与技术转型》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叙事,而是一次深入中古时期(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亚大陆腹地和边缘地带的地理学、人类学与技术史的交叉探索引。我们旨在超越既有的民族国家框架,关注在广阔的地理屏障下,不同文明群体是如何通过物质技术、信仰体系的传播与适应,重塑其生存环境和世界观的。核心议题聚焦于“连接性”与“适应性”——即在丝绸之路的脉络尚未完全固化或在被其他贸易网络取代的过程中,人类如何利用或对抗地理环境的限制,完成关键的技术飞跃与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 我们将特别关注那些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视的过渡地带:如中亚高海拔草原与绿洲的生态平衡、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贸易网络对北方社会的影响,以及地中海东部群岛在不同帝国更迭中的技术知识存续问题。 第一部分:大地之形塑者——环境与地理的制约与赋能 (约500字) 本部分着眼于中古时期欧亚大陆主要地理特征如何塑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不再将地理视为被动的背景,而是积极的塑造力量。 第一章:高差的权力:山脉、高原与游牧技术的迭代 本章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边缘、天山山脉及乌拉尔山系对早期游牧集团和定居农业社区间互动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垂直生态区划利用模型”,论证了不同海拔带的季节性资源错配如何驱动了部落间的季节性迁徙路径,以及这种路径如何催生了特定形式的军事组织与外交策略。例如,对帕米尔高原冰川消融模式的古气候重建,揭示了特定时期粟特商队路线的兴衰与气候异常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还涉及在高海拔环境下,对马匹饲养、毛纺技术以及特定金属冶炼工艺的地理适应性改进。 第二章:水域的边界与桥梁:内陆海域的文化渗透 黑海、里海和咸海(古代世界的重要内陆水域)是本章的重点。通过考古水下遗址和航海志的文本分析,我们重构了这些海域在拜占庭、波斯萨珊王朝以及早期斯拉夫部落之间的水运技术交流。重点剖析了特定船体结构(如双层龙骨设计)在适应不同盐度和风浪条件下的区域性变异。尤其关注了伏尔加河流域的维京贸易圈与拜占庭帝国的“从瓦良格到希腊人之路”中,地理障碍(如短程陆地搬运点)如何迫使技术创新,例如湿地船只与滑撬的结合使用。 第三章:沙海的回响: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 塔里木盆地和阿拉伯半岛的绿洲文明是中古时期人类工程学的奇迹,也是生态脆弱性的缩影。本章系统梳理了坎儿井(地下水渠)系统的修建、维护和最终废弃的案例研究。我们对比了吐鲁番、撒马尔罕和也门不同地区的灌溉管理体系,探讨了中央集权(如地方总督或宗教机构)对水资源分配的干预,如何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复杂度和可持续性。结论指出,技术上的高度专业化往往伴随着面对气候突变时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部分:信念的容器——信仰体系与技术传播的载体 (约550字) 技术与观念的流动并非纯粹的物质交换,它们被嵌入到特定的社会叙事和宗教仪式中。本部分探讨了中古时期几大主要宗教传播路径如何成为技术知识(尤其是冶金、建筑和医学知识)的“容器”。 第四章:佛塔的结构语汇:印度佛教对中原建筑学的渗透 本书详述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向东亚传播过程中,佛教建筑(特别是塔)的结构逻辑如何被本土材料和工程技术所重塑。我们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及早唐长安城中未建成的寺庙遗址,对比了印度“窣堵波”的穹顶结构与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张力关系。重点研究了石灰、糯米砂浆等复合材料在这一时期被引入西域后,对中原地区大型石制结构稳定性的贡献与挑战。 第五章:炼金术士的手稿:伊斯兰黄金时代与欧洲的知识回流 本章聚焦于公元8世纪至13世纪间,阿拉伯世界对古希腊、印度和波斯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我们深入研究了阿拉伯语手稿中对玻璃提纯、精密机械(如星盘与水钟)的描述。通过对西班牙托莱多译者学派活动的地理定位,我们勾勒出知识的“输入点”与“消化点”。特别是对“蒸馏法”在香料提取、酒精制造和基础化学分离中的技术扩散路径进行了地理追踪,分析了其在欧洲不同修道院和大学中的接受速度差异。 第六章:星辰的导航:航海巫术、占星术与早期制图学 在缺乏现代经纬度测量的背景下,中古时期的航海和长途贸易依赖于对自然天象的解读。本章分析了波利尼西亚、印度洋和地中海三大航海文化中,星象定位技术(如观星盘、季风预测口诀)的地域特异性。通过对比中国宋代的指南针技术与阿拉伯世界的象限仪(Astrolabe),我们探讨了地磁学知识与天文学知识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如何独立发展,以及它们在十字军东征和宋元海洋贸易中发生的碰撞与融合。 第三部分:转型与断裂——技术、贸易与社会适应 (约450字) 最后一部分关注中古向近代的过渡期,分析了技术变革如何引发或应对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 第七章:铁犁与森林的退缩:欧洲北方农业的地理压力 本章考察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特别是北欧和东欧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森林砍伐加速现象。研究侧重于重犁(Moldboard Plough)技术的普及与当地土壤类型(如波兰平原的黄土和德意志的粘土)的相互作用。我们使用树木年轮数据与地方税收记录相结合,重建了特定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的速率,并探讨了这一环境压力如何影响了封建领主对土地使用权的重新定义。 第八章:货币的密度:贵金属的地理流动与价格革命 本书采用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量化方法,追踪了中世纪晚期撒马尔罕金币、东非象牙和欧洲白银在欧亚大陆内部的流向。我们分析了拜占庭铸币技术衰退后,特定地区对外部贵金属的依赖程度,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局部地区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特别是对蒙古帝国打通的陆路贸易通道的分析显示,新的、更高效的运输技术(如驿站系统)如何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改变了传统贸易路线的地理吸引力。 第九章:知识的失落与重构:瘟疫地理学与城市化危机 黑死病(14世纪中叶)是中古世界面临的最大地理与生物学挑战。本章将重点放在瘟疫的传播模型上,分析了其沿海港口与内陆河道的扩散速度差异。我们详细研究了城市卫生系统(如早期粪便处理和隔离区划分)在不同地理尺度(从村庄到大都市)上的失败与成功案例,这揭示了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技术在面对跨大陆生物威胁时的结构性弱点。 结语:重新丈量世界 《星辰的低语》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中古欧亚大陆图景,一个由崎岖地形、信仰传播和巧妙技术相互编织而成的动态网络。通过对地理约束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离不开对脚下大地的精确丈量与巧妙利用。本书旨在激发对历史“地方性”的重新审视,理解技术如何在特定经纬度上生根、开花并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 --- (注:本书的论述完全基于对中古欧亚大陆地理环境、技术史和信仰传播的专门研究,与当代地理学家的特定文集内容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严谨的学术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虽然我并非地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黄先生的文字功底和对学科的深刻洞察力,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魅力。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部思想的沉淀录,而非单纯的知识汇编。它没有过多地去探讨那些新颖的、时髦的地理学分支,而是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视野,像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中国地理版图的“骨骼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跨越时空的论述所震撼,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是如何深刻影响着现代的地理格局。文集中的讨论,往往是旁征博引,从地质构造到气候变迁,从人文影响到区域发展,都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能力。它不是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着实令人佩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多地在于它所奠定的思想基石,是后辈研究者们无法绕开的参照系。

评分

阅读这套文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空间秩序”的深刻对话。黄先生的文字中,蕴含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那种将冰冷的地理数据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区域描述的能力,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隐藏在地图数据背后的“地理灵魂”,将山川河流拟人化,赋予它们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指向。这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地理学探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打破了传统地理学可能给普通读者带来的刻板印象。读罢全书,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形态和功能,都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无数自然与人文力量长期博弈、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从中汲取治学态度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学术漫游,让人在不同的地理维度间穿梭自如,却又始终能找到主线。我特别欣赏其中那种对“地域性”的执着探讨,那种不流于表面、直抵核心的洞察力。比如,它在描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时,绝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将气候、地貌、水文、乃至人类活动,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络,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塑造、共同演化的。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的世界至关重要。读完一些篇章后,我甚至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尝试用书中的理论框架去审视窗外的景象,那份对周遭环境的新鲜认知,是其他科普读物难以给予的。可以说,这是一套教科书式的典范,但其语言的精炼和论证的深刻,又远超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份凝聚了几十年心血的学术遗产,值得反复咀嚼和体会。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领域有泛泛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套文集在阐述地理学观点时,所采用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充满了一种沉稳的力量感。它不像当代许多快节奏的学术成果那样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愿意花大量笔墨去铺陈背景、梳理历史脉络,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和理解其推导过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写作风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文集中的某些章节,其论证的严密性,几乎带有哲学的思辨色彩,探讨的已不再仅仅是“什么”地理现象存在,更多的是“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存在,以及它对更广阔的时空格局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但回报也相应丰厚,是那种能真正拓宽思维边界的读物。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散发着一种老派学者的风骨。虽然内容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学术成果,但整体的呈现却力求清晰、实用,没有多余的浮华装饰。它像是一个可靠的伙伴,陪伴着你在浩瀚的地理知识海洋中航行。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经典案例时的细致入微,即便是已经广为人知的地理学事件,在黄先生的笔下,也能被赋予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解读,仿佛是旧酒换了新瓶,醇香依旧,却多了几分对当代读者的友好性。对于希望系统性梳理某一地理学分支脉络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框架,它帮助你建立起知识的骨架,后续的枝叶填充才能有章可循,不至于陷入零散知识点的泥淖。

评分

黄秉维(1913--2000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

评分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可供地理学有其相邻学科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水利、区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

评分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是《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的续集和姐妹篇。本书内容包括:作者主要研究领域,如地理学通论、综合自然区划、农业自然条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森林作用、CO2浓度增加与全球环境变化、三峡移民安置、坡地改良与利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要论著.

评分

;新中国建国以前的主要著作;未发表的各类文稿,有论文、学术报告、工作文件、书信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活动及学术贡献。两书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序上起“全集”之效。自1930年进中山大学地理系至2000年折世黄秉维先生在中国地理学界辛勤耕耘近70年,并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领导职务达半年世纪,足迹遍神州大地,学术思想涉及地理学的诸多方面,认识和理解其学术思想及实践,对于了解中国地理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及发展历史均有所裨益。

评分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可供地理学有其相邻学科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水利、区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

评分

黄秉维(1913--2000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

评分

1913年2月1闩生于广东惠阳(今惠州市)、934年毕、业于中L㈠大学,1938一1942年在浙江大学任教,1943?1949年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任职,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评分

1913年2月1闩生于广东惠阳(今惠州市)、934年毕、业于中L㈠大学,1938一1942年在浙江大学任教,1943?1949年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任职,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评分

不错的呢~~书很好 很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