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活动为考察要点,在徽商赞助与明清艺术史发展这一问题上,梳理出一条明显的线索。同时对于徽商藏晶的出路作了初步交代。与徽商集团的兴衰相始终,明清时期的艺术晶投资和收藏活动一直都与其有着直接的联系,表明这现象并不像以往所认为的“附庸风雅”。同时,我们还可以借此视角考察明末清初社会变迁的整体趋势。
作者简介
张长虹,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专业方向为中国美术史,在明清美术史、近代美术展览等专业方向有一定的研究。先后在《文物》、《新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故宫博物院院刊》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译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卢辅圣/1
绪 论/1
一、关于艺术赞助/7
二、本课题的学术史回顾/9
三、本书的拓展与推进/12
四、本书的讨论范围/14
第一章 明中期鉴赏风尚的转移/17
一、王世贞的艺术观/19
二、贬宋崇元:明代鉴藏风尚的转移/26
三、王世贞的收藏活动与徽商的关系/36
第二章 晚明徽商与苏州艺术市场/41
一、吴地玩古时尚/43
二、苏州与徽州的联系与互动/50
1.苏州文人与徽州商人/50
2.徽人与苏州艺术市场/54
三、苏州时尚生活形成剖析/63
四、士商互动与江南社会变迁/68
第三章 晚明徽商对艺术品的赞助与经营/71
一、赞助方式/74
1.付钱或礼物请艺术家作书画/76
2.为人作书画或篆刻以为酬劳/79
二、艺术品经营方式/81
1.买卖或以物易物/81
2.代售/84
3.以艺术品抵债或作抵押/85
4.请人代购艺术品/86
三、收藏情况/87
四、藏品请人代为鉴定/88
五、晚明徽商鉴藏家的崛起/90
第四章 徽商赞助与艺术传播/97
一、明代画谱刊刻目的/104
二、徽州墨谱/112
三、画谱与墨谱的影响/119
第五章 石涛《黄山图》与徽商赞助群体/121
一、黄山有家淮有室:明清《黄山图》创作的历史情境/124
二、貌写家山:石涛与徽商的书画往来/130
三、石涛与徽商江世栋/143
第六章 明末清初江南艺术市场与艺术交易人/153
一、徽州市场与藏家/160
1.徽州藏家/161
2.徽州艺术品市场/167
二、徽商收藏家与江南艺术市场/168
1.来自江南地区的交易者/172
2.江南地区艺术品的流散与南北艺术品的交流/178
三、明清艺术交易入/183
四、明清艺术交易人与商路/194
第七章 明清徽商艺术收藏品的世守现象/199
一、艺术品的家族世守:江世栋与汪珂玉/202
二、借藏品增光:江世栋与方用彬/212
三、家族承传:世守现象形成的前提条件/216
1.战乱/217
2.家道中落/218
四、“子孙永宝”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219
1.“子孙永宝”问题的历史追溯/220
2.祖先崇拜与“孝”的观念/221
五、徽商世守现象体现出的家族承传与社会变迁/223
第八章 明清徽商与艺术品海外贸易/227
一、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230
二、海外贸易中的艺术品贸易/236
三、对日贸易中的徽商考察/239
主要参考书目/247
附 录/259
一、晚明程春宇《士商类要》所记苏州由四安至徽州府陆路/261
二、晚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记苏州府由广德州至徽州府水、陆路/261
三、石涛《黄山图》系列作品统计表/262
四、晚明休宁至扬州、仪真至徽州交通路线/264
五、汪珂玉一门鉴藏大事记/264
六、《味水轩日记》中胡雅竹资料/273
七、吴其贞鉴藏活动大事记/274
八、同一船的船头、船员人数、出港地变化表/308
九、江户时代输入日本的集帖/311
后 记/315
精彩书摘
这位吴治,据《歙志》记载,他“性善鉴古鼎釜蹲彝、法书名画之属。常游公卿间,伉率不韧而不及私,故诸公卿坦重之。北走汴宋燕齐,南走吴越闽浙,西走楚,直抵蜀,游峨嵋以归。居銮江之上……海内显者胜流无不知有梦竹先生”。可知是一位专门的艺术品商人。他因为特定目的,将赵孟烦篆书《千字文》抵押于王世贞家所开的当铺中。
另一种情况是有人为先人求作行状、墓志铭之类文者,以书画为贽礼。如宋人《晋公子重耳出亡图》一卷,纸墨如新,长二丈余,原为歙县吴氏物,张司马肖甫得之。肖甫卒,其子求志铭于王世贞,因以此卷为贽。即曾入徽州商人之手,后转卖于别人,终归于王世贞。
偶也有耍弄狡狯手段,从朋友处巧取豪夺之时。如詹景凤尝得宋拓《黄庭经》,“已而弁山王司马过,见之愕然,日:此尤物也,吾岂能令兄专有之。径持去。予固请还,公笑日:未闻《兰亭》赚去复有还理”。詹景凤,本休宁人,出身商人家庭。
所谓“徽人某子甲以四十干得二十册以去”,每册价格仅合二干钱,说明徽人在艺术品市场争夺中占得先机,待得别人欲购,已成吉光片羽,价格自然上升,王世贞通过关系尚花费了十干钱才得到一册。徽人吴孝父以书画的收购和买卖为主,有时请名家题跋以增价。而《晋公子重耳出亡图》亦自徽州地区流出,“原为歙县吴氏物”。王世贞友人詹景凤亦为徽州人,并经常与其在收藏上互通有无。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徽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吴人滥觞而徽人导之”基本近于事实,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介入艺术市场,徽商的确有能力影响明代中期以后的社会鉴藏风气。
前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学研究,尤其是徽商研究,成为海内外的热门学问之一。徽商经营行业的探讨,一时也成为研究热点,盐业、木材业、造纸业、典当业、印刷出版业等主要经营行业,吸引了众多历史研究者的眼光。与此同时,美术史学者也注意到徽商对于艺术品的持续兴趣与实际赞助行为,但在讨论这类现象时,更多的人还是将其归结为徽商的“附庸风雅”。历史学者王振忠首先意识到,徽商收藏艺术品未必如“附庸风雅”那么简单,背后可能含有商业目的。本书在此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明清史资料,将徽商的艺术赞助行为定性为徽商所开拓的经营行业之一。从书中的论证看,这一结论是可以成立的,尽管也会有一些争议,但我相信,本书作为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在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美术史学者和徽学研究者们都无法忽略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历史是复杂的,尤其是身处重本抑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人与文化艺术的关系,由于观念、习俗、话语权等等因素的制约,所留存的信息,不仅散乱芜杂,缺乏系统性,而且往往与其本来面貌发生诸多变异,必须通过发掘、梳理、归纳、提炼乃至转化的艰辛过程,才有可能获得揭示史实或接近史实的使用价值。本书的特色之一,是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镜花水月:晚清民初上海滩的物质文化与社会流动 本书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剧烈转型的背景下,上海这座新兴都市内部所展现出的独特物质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变迁。 本书的探讨范畴,旨在超越传统上侧重于政治史或纯粹经济史的叙事,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器物、空间与消费实践,如何成为个体实现社会身份构建与阶层流动的关键媒介。 第一部分:都市的兴起与物质景观的重塑 第一章:租界几何与空间秩序的建立 本章首先考察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规划布局如何从殖民地行政的需要出发,逐步演化为一种特定的城市空间秩序。重点分析公共空间(如林立的洋行、新式百货公司)与私密空间(如买办住宅、里弄建筑)之间的张力与互动。探讨西式建筑风格的引进如何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更迭,更是社会权力结构可视化的体现。租界内的“洋化”景观如何与周边的传统城市肌理产生碰撞、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上海独有的城市地理。 第二章:舶来品、模仿与本土工业的萌芽 上海作为远东的贸易中心,其物质文化景观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海量舶来品的涌入。本章细致梳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自欧洲、日本的纺织品、钟表、家具、日用杂货等在上海市场的流通情况。重点分析这些“新奇物件”如何被精英阶层率先采纳,并逐渐下沉至中产乃至部分工人阶层。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究本土手工业者和早期民族资本家如何应对这种进口冲击,通过“仿制”(模仿西方设计)和“改良”(结合本土审美与材料)的方式,催生出上海本地的轻工业生产线,例如上海牌家具、火柴、香烟的早期发展历程。 第三章:消费的仪式与“摩登”的构建 消费在晚清民初的上海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明确的社会表征手段。本章考察了百货公司、西餐厅、舞厅等新型消费场所的兴起。通过分析广告、时尚杂志和私人日记,本书揭示了“摩登”(Modern)概念是如何通过特定物质符号(如西装、连衣裙、化妆品、照相技术)被编码和实践的。对于女性而言,消费如何成为解放身体、展现新女性姿态的重要途径;对于男性买办而言,掌握最新消费知识与品味,如何巩固其在传统士绅与西方资本之间扮演的中介角色。 第二部分:中介者的生态与社会身份的锻造 第四章:买办的崛起与“双重忠诚”的困境 买办阶层是理解晚清民初上海社会结构的关键。本章详细剖析了买办群体在洋行、海关、银行等涉外机构中的职能与权力基础。他们不仅是商业的中介,更是文化的中介。本书将深入探讨买办群体在维护自身商业利益、适应西方规则与维系本土社会网络之间所承受的道德与情感压力。他们的财富积累往往伴随着与其传统宗族身份的紧张关系,这种“双重忠诚”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品味与家庭结构。 第五章:报馆、出版与知识的流通 印刷术和报纸在上海的繁荣,是物质文化传播的另一重要载体。本章分析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如何利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将新的科学知识、政治思潮和文学作品快速推向市场。重点考察了教科书、译著以及通俗小说的生产与消费链条。报纸广告如何成为物质文化信息的主要发布渠道,并塑造公众对新事物的认知与渴望。知识精英(如报人、学者)如何通过对新物质的讨论,间接参与到社会改造的话语权争夺之中。 第六章:家庭的物质重组与空间政治 上海的精英家庭是物质文化实践的最前沿。本章对比了传统宗族家庭在经历现代化冲击后的空间重组。新式洋房或公寓的设计,如何体现了家庭成员角色(如新式教育的子女、职业女性)的变化。家庭内部的陈设——从旧式家具到新式钢琴、电灯——象征着家庭权力关系的微妙转移。本书特别关注服务人员(如仆役、佣人)在这些新物质环境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接触与模仿,参与到物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 第三部分:器物背后的社会张力与文化认同 第七章:物质的道德维度:节俭与奢靡的辩论 随着财富的集中和消费的普及,围绕“什么是得体的消费”的社会辩论日益激烈。本章梳理了传统儒家伦理(强调节俭、务实)与新兴的城市消费主义(推崇新奇、炫耀)之间的冲突。社会评论家、地方士绅和政府官员如何通过文章、条例来规范公众的着装、宴饮和娱乐方式。这种对“体面”的集体焦虑,反映了精英阶层在快速社会流动中,试图通过对物质的掌控来确立其社会合法性的努力。 第八章:二手市场、仿制与物质的再循环 物质文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新购入的“新”物件。本章关注上海繁荣的二手市场(如旧货摊、典当行)的运作机制。洋货的淘汰速度极快,大量的旧物如何被重新分配、修补和再利用,构成了城市物质流通的“暗流”。二手市场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底层群体如何通过二手物品获得进入更高生活品质的“折扣门票”。同时,对西方名品的低成本仿制,也暴露了本土制造业在品牌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探索阶段。 第九章:物质记忆的消逝与留存 本书最后考察了晚清民初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被后来的历史叙事所选择性地记忆或遗忘。从早期的工业样品到被拆除的传统园林,物质的存在与消失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运作的结果。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物质残片的研究,重建一个更复杂、更具层次感的上海记忆,强调物质实践是理解社会变迁最直接、最具触感的证据。 结论:流光溢彩的都市幻影 上海的物质文化景观是一面映照社会剧变的棱镜。它展现了传统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其自我调适、模仿、抵抗与重塑的复杂过程。本书认为,晚清民初的上海人并非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明,而是主动地将舶来品和本土创新进行混合、重组,在物质的表象下,锻造出一种全新的、充满张力的都市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