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用彤著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汉魏南北朝
  • 中国佛教
  • 历史
  • 宗教
  • 两晋
  • 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
  • 史学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0687
商品编码:10155680184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汤用彤 著 著作 定  价:7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80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00687 分汉代之佛教
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汤用彤创建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体系,使印度哲学和中国佛教史研究进入新时期。他的相关研究凸显了佛教史在历史学科中的价值和地位,也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开辟出新途径。他通过研究佛教中国化进程,总结出文化移植发展的普遍规律,不但为中国史学研究增添了瑰宝,而且丰富了世界历史研究和宗教学的宝库。他创立的研究范式对世界范围的佛教史界影响深广。凡是欲对中国佛教进行研究的学者,都不得不去研读他的著述。可以说,汤著是中国佛教研究目前不可超YUE的一座里程碑。
汤用彤 著 著作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生于甘肃通渭。中国近代有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3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学(包括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1947年,被原中央研究院选为院士、评议员,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平办事处主任。1949年1月后。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2年至1964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
《佛陀的足迹:从印度到东土的千年回响》 在漫长的文明长河中,人类的智慧与信仰交织,共同雕刻出精神世界的瑰丽图景。其中,佛教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东方宗教,其思想的传播与演变,不仅深刻影响了亚洲大陆的文化形态,更对全球思想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佛陀的足迹:从印度到东土的千年回响》,并非以史料梳理或年代编年为导向,而是试图描摹佛教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在漫长的旅途中,如何孕育、蜕变,并最终深深扎根于不同土壤的生动图景。 本书的叙述,将从佛教的源头——古印度——开始。我们不会沉溺于繁复的宗派纷争,也不会拘泥于艰涩的哲学辨析,而是尝试去捕捉那股最原始的、由释迦牟尼佛所点燃的智慧之火。在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婆罗门教的盛行、社会等级的森严,以及对生命苦乐的深刻洞察,共同构成了佛教思想诞生的沃土。我们会探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理解其“四圣谛”与“八正道”为何能成为无数人心灵的灯塔,如何指引人们超越烦恼,寻求解脱。我们会窥见早期佛教僧团的日常生活,感受那份宁静、简朴与自我约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口耳相传,将佛陀的教诲播撒开去。我们也将简要提及阿育王时代佛教的兴盛,那段辉煌时期,佛教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成为连接帝国疆域、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其向外传播的种子,也正是在此时悄然播下。 然而,真正的史诗,往往发生在跨越山川河流的迁徙之中。佛教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其非凡的适应与融合能力。本书将重点描绘佛教如何一步步踏上“东传”之路,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与文化碰撞。我们会想象,当第一批来自西域的僧侣,身着染着异域风情的袈裟,带着古老梵文的经卷,出现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时,他们带给中华大地的是怎样的震撼与好奇。沿途的绿洲城邦,如龟兹、于阗,它们如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驿站,汇聚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僧人与艺术家,共同翻译、雕刻、塑造着佛陀的形象,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 当佛教的种子抵达中华文明的腹地,它并没有简单地取代原有的文化基因,而是与其展开了一场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嫁接”。书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佛教在汉地传播的早期阶段,那是一个充满摸索、误解与吸收的过程。佛教的“无我”、“涅槃”等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孝”、“仁”等观念产生共鸣又或是摩擦?那些高僧大德,如支谦、竺法护,他们如何殚精竭虑,将浩瀚的梵文经典转化为中国人易于理解的文字,并在译经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使其更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那些最初传入的佛教经典,如《四十二章经》,它们如同一枚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唤醒了人们对彼岸世界的想象。 然而,真正的深刻融合,则需要时间的发酵与文化的洗礼。本书将着力描绘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如道家、儒家,进行互动,从而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我们会观察,当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相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禅宗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它如何摆脱了对繁复经典与仪式化的过度依赖,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简洁而直观的修行方式,为何能在中国士人心目中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天台宗、华严宗等学派的建立,它们如何系统地梳理佛教思想,并融入了中国式的哲学辩证,构建起宏大精密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些宗派的形成,是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并焕发出独特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本书并非局限于汉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区域。佛教的东传,并非单线进行,它在朝鲜半岛、在日本等地区,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会简要提及佛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播路径,以及它们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与宗教实践。例如,日本的净土宗、禅宗,它们在吸收中国佛教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日本的审美情趣与民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宗派风格。 在描绘佛教传播的过程中,本书将着重展现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个体与群体。那些默默无闻的翻译者,他们以毕生之力,架起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那些苦行僧侣,他们跋涉万里,将佛法甘露带给遥远的国度;那些虔诚的信徒,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着佛陀的智慧。我们还将关注佛教艺术的演变,从早期犍陀罗风格的融合,到中国本土化的石窟造像,再到日本精致的佛画,这些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佛教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它们见证了佛教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命力。 本书所追求的,并非罗列枯燥的史实,而是试图捕捉一种精神的流动,一种思想的生长。它关注的是,当佛陀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如何被浇灌、滋养、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庇护一方心灵。它探讨的是,佛教思想如何不断地被解读、被转化、被创新,从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并为人类文明贡献着宝贵的智慧。 最终,《佛陀的足迹:从印度到东土的千年回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去理解佛教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各地的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成就,最终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东西的精神纽带。这趟旅程,是智慧的探索,是信仰的传承,更是人类文明多元而精彩的生动写照。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感受佛陀智慧之光,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回响至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著作,着实让我领略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融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入,将佛教如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扎根、发展,并最终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塑造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位关键译师和论师的论述,他们不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建筑师。读罢全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山河破碎,却又精神昂扬的时代,感受到了佛法在乱世中带给人们的精神慰藉与力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教派之间的互动和张力分析得颇有洞见,不再是刻板的年代划分,而是将历史脉络展现得更为生动立体。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微观剖析,让我对中古佛教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佛教史,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教义的传入,更是在描绘一个社会如何接纳、改造外来信仰的过程。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寺院碑刻、石窟造像背后的人间烟火气挖掘出来。比如书中对庐山慧远及其净土思想的论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化,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士族阶层对生命终极关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鲜活了起来。它让我意识到,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佛教,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心理革命,而非简单的宗教信仰更迭。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润物无声的转变。

评分

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落入传统史书的窠臼——堆砌史料,缺乏洞见。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的论述角度新颖且富于批判性。它没有简单地赞颂佛教的“功绩”,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内在矛盾和外部阻力,特别是与道教和儒学的张力,被描绘得颇具戏剧性。书中对“格义”现象的剖析尤为精辟,点明了早期佛教思想本土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读”与“重塑”,这种坦诚和深入,使得全书的学术品位相得益彰。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佛教如何“成为中国”的深度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从北魏的统一译经到南朝的玄学思辨,过渡自然,脉络清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南北文化差异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过度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展示了他们在吸收和转化佛教义理时所展现出的不同侧重。例如,北方更注重实践和仪轨,而南方则在义理的辨析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文化高地”概念的理解。唯一的遗憾是,对于普通信众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日常生活影响,似乎着墨稍少,如果能加入更多社会史的视角,想必会更加丰满。

评分

我对这部书的整体印象是:资料的扎实与观点的独到并存,但阅读体验上有些许起伏。书中对一些特定宗派的源流考证颇为详尽,尤其是对涅槃学派早期思想演变的梳理,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较为清晰的版本之一。然而,在某些章节,特别是涉及到哲学思辨的论述时,行文略显晦涩,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需要反复咀悦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尽管如此,其考据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引文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佐证了作者的论点,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带着笔记去细读的学术力作,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史料地图,引领我们探索佛教中国化的复杂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