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始编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时,目的主要是要把中国历代各个政权的疆界和政区画出来;政区要求画出一二级政区的治所、界线和所有县级治所,此外还要择要画出一些著名地名。要达到这个目的,比例尺就不能大到几百万(五六百万至二三百万)分之一,一个政权的疆域就不能不按大政区划分成好几幅(几幅至二三十幅)。这种图幅我们称为分幅图,这是图集的主体。我们的编绘工作所能达到的详密精确度赖以表达,我们对有关学术界所能作出的贡献也藉此显示。当时我们仅仅认为既然一个时期分画成了好几幅图,就不得不将这几幅用小比例尺综合为一幅,我们称之为总图(后来称为全图),供综览这一时期的概貌之用。因此在每一时期的分幅图完成后,我们就将全组图幅交给制图同志,让他们缩编成全国总图。内容原则上视比例尺而定,一般只能画出一级政区界线治所,不画县治和其他小地名,二级政区只画治所不画区界,治所不能全画则听由制图者随意取舍。这样画出来的总图,在编者心目中一般不予重视,对其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不事审核。当然,有些时期有些边区并无分幅图,只靠分幅图是拼不成总图的,编者还得对这些边区画上一些部族名和山川名。那毕竟只是藉以避免空白而已,其详确程度是远远赶不上分幅图的。总之,当时我们的编图工作侧重于分幅图,对总图比较忽视。而当时这种思想实质上是错误的。
评分前一个缺点我们在八十年代将原先的内部本改编为公开发行本时已有所纠正。我们对前后变化较大的若干历史时期如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不再只画一幅分幅图的综合图,都酌情加画了几幅全图。后一个缺点则将由出版这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予以补救。
评分《两汉时期之相人术与汉代社会》(1.3万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五期。
评分《论“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的周期性问题》(0.86万字),《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2004年6月)
评分第二,选篇。我们所选名篇,多为先秦、两汉之作,如前四史、子书和大部分经书等,这些名篇恰为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学者注释最多的篇章。如《周易》一书,几千年来对其诠释、研究之书竟达三千余种,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相媲美,堪称世界之最。对其他名篇的注释也往往超过原文几倍、几十倍,这些注释是“小学”资料的渊薮,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选这些篇章,非常便于教师展开讲授“小学”内容。
评分汝企和,男,1949年10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汉族。如企和为翻译家汝龙之子。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于北师大历史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
评分书不错,考研用,包装好
评分好书,京东快寄也很快,满意的网购。
评分《对完善校勘学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1.2万字),上海《图书馆杂志》2005年年刊,2006年10月出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