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评分《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突出上述特色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第一,知识介绍。我们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实用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摘编为短文,置于每册书之首,并精选历代名家关于小学的论述若干篇,附于短文之后。讲课时,将上述内容适当穿插于各篇课文之间进行讲解(其中易懂者则作为练习让学生翻译)。这样安排,首先是将“小学”知识摆在课本最突出的位置,以引起学生充分重视。而更为重要的是切实以这些知识贯穿全部教学始终,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从而最终达到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阅读中难题的目的。
评分读惯了繁体,再看简体总觉得怪怪的。
评分五十年代始编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时,目的主要是要把中国历代各个政权的疆界和政区画出来;政区要求画出一二级政区的治所、界线和所有县级治所,此外还要择要画出一些著名地名。要达到这个目的,比例尺就不能大到几百万(五六百万至二三百万)分之一,一个政权的疆域就不能不按大政区划分成好几幅(几幅至二三十幅)。这种图幅我们称为分幅图,这是图集的主体。我们的编绘工作所能达到的详密精确度赖以表达,我们对有关学术界所能作出的贡献也藉此显示。当时我们仅仅认为既然一个时期分画成了好几幅图,就不得不将这几幅用小比例尺综合为一幅,我们称之为总图(后来称为全图),供综览这一时期的概貌之用。因此在每一时期的分幅图完成后,我们就将全组图幅交给制图同志,让他们缩编成全国总图。内容原则上视比例尺而定,一般只能画出一级政区界线治所,不画县治和其他小地名,二级政区只画治所不画区界,治所不能全画则听由制图者随意取舍。这样画出来的总图,在编者心目中一般不予重视,对其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不事审核。当然,有些时期有些边区并无分幅图,只靠分幅图是拼不成总图的,编者还得对这些边区画上一些部族名和山川名。那毕竟只是藉以避免空白而已,其详确程度是远远赶不上分幅图的。总之,当时我们的编图工作侧重于分幅图,对总图比较忽视。而当时这种思想实质上是错误的。
评分要掌握字词,不外乎形、音、义三个方面。众所周知,古人对汉字的形、音、义,千百年来已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集中反映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当中。这三项专门之学作为本科生课程,一向由中文系开设,历史系本科生迄今很少有设这些课的。然而作为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适当引入“小学”的实用部分却完全必要。 本部教材首次出版于1999年,迄今将近十年。总体来说,这一教材最大的特色是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此三学古代合称“小学”)内容统领全书。这主要基于如下考虑:课程目的的要求,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质的区别,以往教学实践的启示和中学文言文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评分分幅图果然可以由于详密精确而为学者赞赏,但每一个历史时期只能显示某一年代的疆域政区,看不到这一时期的前后变化,对学者而言也还有一个不可低估的缺点。何况图集的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学者,应该尽可能争取为广大读者服务。由于以分幅图为主体,结果全图集多至五百多页,不能不分订为八册,如此巨著,怎能普及,怎能为广大读者服务?
评分前一个缺点我们在八十年代将原先的内部本改编为公开发行本时已有所纠正。我们对前后变化较大的若干历史时期如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不再只画一幅分幅图的综合图,都酌情加画了几幅全图。后一个缺点则将由出版这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予以补救。
评分代表性论文:
评分《论“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的周期性问题》(0.86万字),《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2004年6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