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我平时对书法尤其是古文字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辨识一些细微的隶书字形变化时力不从心。市面上那些通行的字帖或字典,往往只是给出标准写法,对于那些在不同碑刻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异,尤其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异体字,讲解得不够深入。而这本《隶书辨异字典》,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作者显然在大量碑刻的考证上下了极深的功夫,每一个收录的字形,都配有详尽的源流考证和不同时期的形体对比。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笔画结构相似、极易混淆的字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对于“之”和“矢”在汉隶中的演变路径,书中不仅展示了它们在不同碑帖中的面貌,还辅以清晰的图示分析了导致形体分化的具体笔法差异。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浩瀚的碑林之中,由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逐一辨识和分辨那些沉默的文字遗迹。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十分清晰,查阅起来非常顺手,即便对于初学者,也能通过图示化的方式快速掌握要点,绝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古籍注疏。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用性和直观感受的读者,很多专业的书法理论书籍对我来说,上手难度太高,总觉得像在啃石头。但这本书在保持极高学术水准的同时,做到了令人惊叹的“可操作性”。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对比图例占据了显著篇幅,并且这些图例的选取极其精准,往往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或最容易混淆的几种形态进行并置。我个人最喜欢它在解析某个特定笔画的处理时,会用不同字例来佐证。比如,它对隶书“蚕头燕尾”中“燕尾”的形态变化分析,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斜出、平挑到内擫,每一种处理方式背后的书写逻辑都被梳理得清清楚楚。这使得我不再死记硬背某个字的固定写法,而是理解了隶书在结构上的自由度与规范之间的平衡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了你如何“看”隶书,而不是仅仅教你怎么“写”隶书。对于那些致力于临摹出古朴自然神韵的书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捷径——理解造字逻辑,方能得其神韵。
评分说实话,初次拿到这本字典时,我有点被它的厚度和内容的广度给震撼到了。我本来期望的是一本能快速查找对应写法的参考书,但它提供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套系统梳理隶书演变脉络的教材。我过去阅读汉碑时,经常遇到的困境是,面对同一块碑帖上的几个字,虽然大致能认出是哪个字,但总觉得某个笔画的书写方式与其他碑帖上的略有不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彻底解决了我的“感觉对但无法言明”的困境。它的“辨异”部分做得极其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异体字,而是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地域、时代甚至书写者的个人习惯等深层原因。这种挖掘字形背后的“为什么”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赏能力。我现在再看隶书作品,眼光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一笔一画,而是能洞察到其内在的结构逻辑和历史背景。对于一个希望从书法爱好者晋升到研究门槛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它的专业性,已经达到了可以作为高校书法专业教材的水平,严谨到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毕竟研究古代文字,清晰的墨迹呈现至关重要。许多旧版书法字汇集,因为纸张老化或印刷技术限制,导致一些细微的洇墨、剥蚀的痕迹在扫描或影印后变得模糊不清,这对于辨别细微的结构差异是致命的。然而,《隶书辨异字典》的每一个字形样本,都经过了精心的图像处理,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我拿它对照我收藏的一些拓片原貌,发现书中呈现的细节几乎完美还原了碑刻的原始风貌,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字体较小或笔画纤细的篇章时,这种高品质的呈现使得辨识工作变得轻松许多。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献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字典是“复印件”,那么这本书简直就是“高清原片”的呈现。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查阅那些极具挑战性的字形时,能够充满信心,知道自己正在参考的是最可靠的视觉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隶书的认知,它带来的颠覆性是巨大的。过去,我总以为隶书的规范性是极强的,每个字只有几种标准写法。但这本字典通过大量的“异”的展示,揭示了汉魏时期隶书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生命力和地域性差异。它似乎在告诉我,隶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活泼”得多,它在不同地域、不同功能(如墓志、题记、摩崖)的书写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这种对“变异”的系统性梳理,为深入研究隶书的地域风格和书法史演变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在其他任何隶书专著中从未见过的字形组合,这让我对古代书家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隶书基础,渴望突破瓶颈,进入更高层次研究领域的同道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地图”,它不仅标明了已知的地标,还指出了通往那些鲜为人知秘境的路径,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重宝。
评分字小了些,还有收录了那么多刘炳森的字有多大价值值得商榷。
评分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字形优美,扁而较宽。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至今不衰。
评分查阅方便,选字精到,很实用。
评分包装太简单,已损坏精装书籍。
评分编者很辛苦。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评分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评分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评分。。。。。。。。。。。。。。
评分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