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軋製過程自動化(第2版)》一書自從2005年齣版以來,受到瞭金屬壓力加工和自動化等專業的師生與工程技術人員的歡迎和好評。該書反映瞭當今現代化軋製過程的最新技術和新成就;闡明瞭軋製過程自動化的原理和具體內容;打破瞭專業界限,實現瞭各相關專業學科的有機聯係;適應瞭高等院校教學的要求和教改的趨勢。該書的第1版在1986年齣版的時候曾被認為是教材的創新,並於1992年榮獲瞭全國優秀教材奬。本次第3版仍基本保留瞭原書的體係,力求積極反映當代軋製過程自動化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新成就,在第2版內容的基礎上,各主要章節都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並補充瞭一些必要的新技術和新知識,其中包括:更新和完善瞭計算機控製係統、軋件跟蹤、帶鋼熱連軋和冷連軋厚度自動控製、帶鋼闆形自動控製、熱軋闆帶鋼寬度自動控製和厚闆平麵形狀控製的內容;新增加瞭薄帶材厚度自動控製和帶鋼全連續軋製時的動態變規格控製;在提高控製係統穩定性和厚度精度方麵采取的一些新技術等,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瞭教材內容。
《軋製過程自動化(第3版)》主要是針對材料成型與控製工程專業本科教學使用編寫的,部分內容可以供研究生選修或教學使用。《軋製過程自動化(第3版)》也可作為自動控製類等有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由於《軋製過程自動化(第3版)》作者中包括瞭寶鋼等先進企業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編寫,其數據、實例來自現場有代錶性的先進控製設備,因此《軋製過程自動化(第3版)》亦非常適閤有關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和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0 緒論
0.1 軋製過程自動化的基本概念
0.2 軋製過程自動化的發展概況
0.3 軋製過程自動化的必要性
0.3.1 高精度軋製技術
0.3.2 軋製生産過程日趨連續化
0.3.3 自由程序軋製技術
0.3.4 智能化軋製技術
0.3.5 軋製速度不斷提高
0.3.6 軋製生産的形式和規模日趨專業化和大型化
0.3.7 用戶對産品精度和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0.4 本課程的內容和要求
1 軋製過程自動化與計算機控製係統
1.1 自動控製係統的基本組成和對控製係統的基本要求
1.1.1 控製係統的基本形式
1.1.2 閉環控製係統的組成及其基本環節
1.1.3 對控製係統的基本要求
1.1.4 現代控製理論在軋製過程自動化中的應用
1.2 計算機控製係統的基本類型和其應具備的性能
1.2.1 計算機係統結構簡介
1.2.2 計算機控製係統的發展
1.2.3 控製用計算機應具備的性能
1.3 軋製過程計算機控製係統實例(係統結構和任務分配)
1.3.1 熱連軋(工藝)物料流程
1.3.2 熱連軋計算機控製係統
1.3.3 熱軋計算機控製係統的特點
2 軋件跟蹤
2.1 軋製生産綫上的數據區和數據流
2.1.1 原始數據區及其數據的輸入
2.1.2 計算值數據區
2.1.3 實際值數據區
2.1.4 跟蹤信號數據區
2.1.5 其他數據區
2.1.6 主要數據區中數據的流動
2.2 軋件跟蹤的目的和方法
2.2.1 跟蹤的目的
2.2.2 跟蹤的方法
2.3 闆帶鋼熱連軋生産綫上軋件的跟蹤
2.3.1 跟蹤區域的劃分和跟蹤功能
2.3.2 加熱爐區域闆坯的跟蹤
2.3.3 粗軋區帶鋼的跟蹤
2.3.4 精軋區帶鋼的跟蹤
2.4 其他軋製過程中軋件的跟蹤
2.4.1 冷連軋闆帶材軋製過程中軋件跟蹤的特點
2.4.2 初軋軋製過程中軋件跟蹤的特點
2.4.3 厚闆軋製過程中軋件的跟蹤
2.5 麵嚮對象的軋件跟蹤設計
2.5.1 跟蹤單位的確定
2.5.2 軋件映像的建立
2.5.3 軋件跟蹤的過程
3 位置自動控製
3.1 位置自動控製係統的基本組成和結構
3.2 位置控製的基本要求和控製的基本原理
3.2.1 位置控製的基本要求
3.2.2 理想定位過程的理論分析和控製算法
3.2.3 位置控製量的實際計算和控製方式
3.3 提高位置控製精度和可靠性的措施
3.3.1 間隙的消除
3.3.2 重復設定
3.3.3 啓動聯鎖條件的檢查
3.4 位置控製係統程序的公用性和程序的組成
3.4.1 程序的公用性
3.4.2 程序的組成
3.5 存儲程序控製的位置自動控製(SPC—APC)
3.5.1 存儲程序控製的基本含義
3.5.2 SPC.APC的構成和功能
3.6 具有可編程序控製器的位置自動控製(PLC.APC)
3.6.1 可編程序控製器的基本含義和組成
3.6.2 飛剪機的PLC.APC的控製原理
3.7 軋鋼車間中其他典型輔助設備的位置設定計算及其控製
3.7.1 立輥開口度的設定計算
3.7.2 側導闆開口度的設定計算及其控製
3.7.3 推鋼機行程的設定及其自動控製
3.7.4 闆坯抽齣機行程的設定及其自動控製
4 厚度自動控製
4.1 闆帶鋼厚度波動的原因及其厚度的變化規律
4.1.1 闆帶鋼厚度波動的原因
4.1.2 軋製過程中厚度變化的基本規律
4.2 厚度自動控製的基本形式及其控製原理
4.2.1 反饋式厚度自動控製的基本原理
4.2.2 前饋式厚度自動控製的基本原理
4.2.3 監控式厚度自動控製的基本原理
4.2.4 張力式厚度自動控製的基本原理
4.2.5 金屬秒流量AGC控製的基本原理
4.2.6 液壓式厚度自動控製的基本原理
4.2.7 軋製力AGC(P.AGC)控製係統的基本原理
4.2.8 相對值AGC(鎖定AGC.LKON—AGC)控製係統的基本原理
4.2.9 絕對值AGC(ABS—AGC)控製係統的基本原理
4.2.1 0動態設定型AGC(D—AGC)控製係統的基本原理
4.3 帶鋼熱連軋厚度自動控製係統
4.3.1 Siemens的軋機模數控製(MMC)的壓力AGC
4.3.2 Smith預估器在某熱連軋廠熱連軋厚度監控中的應用
4.3.3 自動扇形和前饋校正功能
4.3.4 BISRA-AGC控製係統
4.3.5 帶鋼熱連軋帶鋼頭部厚度設定及其自適應控製
4.4 帶鋼冷連軋厚度自動控製係統
4.4.1 2030mm冷連軋機的主要設備組成
4.4.2 2030mm冷連軋機厚度自動控製係統功能組成
4.4.3 冷連軋機厚度自動控製效果的分析
4.4.4 1420mm冷連軋機厚度自動控製係統的特點
4.5 帶鋼全連續軋製時的動態變規格控製
4.5.1 概述
4.5.2 動態變規格楔形過渡段主要參數的確定
4.5.3 現場應用的動態變規格楔形段參數確定方法討論
4.5.4 動態變規格控製策略
4.5.5 動態變規格時的計算機自動控製過程分析
4.5.6 熱連軋動態變規格軋製(又稱無頭軋製)
4.6 厚度自動控製係統中的補償控製原理和措施
4.6.1 支撐輥偏心的補償控製
4.6.2 油膜厚度的補償控製
4.6.3 闆帶鋼寬度的補償控製
4.6.4 壓下補償值的計算和控製
4.6.5 帶鋼尾部補償值的計算和控製
4.6.6 加減速補償
4.6.7 軋製效率補償值的計算
4.7 薄帶材軋製時的厚度自動控製
4.7.1 概述
4.7.2 二十輥軋機AGc係統的組成
4.7.3 二十輥軋機AGC係統控製特點
4.7.4 二十輥軋機AGC係統運行模式
4.7.5 二十輥軋機AGC控製係統
4.7.6 二十輥軋機輥形調整的液壓控製係統
4.7.7 二十輥軋機AGC控製係統能達到的控製指標
5 帶鋼闆形自動控製
5.1 帶鋼闆形概念
5.1.1 何謂帶鋼闆形
5.1.2 帶鋼闆形缺陷的種類
5.1.3 用戶對帶鋼闆形的要求
5.1.4 闆形控製方法的曆史發展
5.2 帶鋼闆形控製的基本理論
5.2.1 闆形缺陷的錶示方法
5.2.2 帶鋼平直條件
5.2.3 闆形的改善方法
5.2.4 輥係彈性變形理論
5.2.5 軋輥的壓扁變形
5.2.6 軋輥的熱凸度及磨損
5.3 CVC輥型及軋機變形解析
5.3.1 CVC輥型理論
5.3.2 CVC軋機輥係彈性變形模型
5.3.3 CVC軋機輥係彈性變形解析
5.4 帶鋼闆形的檢測與控製
5.4.1 闆形檢測技術
5.4.2 闆形目標麯綫的確定
5.4.3 闆形自動控製的實現
5.5 闆形調控機構設定計算
5.5.1 設定計算的功能與特點
5.5.2 設定計算的控製策略
5.5.3 設定計算方法的分類
……
6 厚闆平麵形狀自動控製
7 連軋時的張力設定計算和張力的自動控製
8 平整時帶鋼伸長率自動控製
9 熱軋闆帶鋼寬度自動控製
10 熱軋過程中帶鋼的溫度自動控製
附錄粗軋跟蹤修正的各種情況
主要英文縮寫及說明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其次從靜態誤差上分析,一旦誤差偏大,滿足不瞭工藝要求時也需要改善。
由此可見,校正環節對閉環係統來講是必要的,它不僅可改善動態性能,提高係統的穩定性能,而且可改善係統的誤差,滿足工藝要求。
1.1.2.4放大環節(中間環節)
校正環節齣來的信號通常比較小,與執行機構所要求的輸入信號不匹配,則必須經過放大環節。放大環節有兩方麵作用,一是信號本身的放大;二是功率放大。這一環節的選取完全取決於執行機構的入口信號要求,如果執行機構本身要求輸入信號很小,校正環節輸齣的信號無論從功率角度還是從幅值角度都已足夠,則放大環節可以省略。
1.1.2.5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要根據被控對象來選擇,例如被控對象為軋鋼機的輥子轉速,則執行機構可選用交流電機或直流電機,目前發展方嚮是選用交流(調速係統);如果被控對象為輥子輥縫,則執行機構可選用電動壓下裝置或液壓壓下裝置。
通常執行機構可選用電氣的、液壓的或氣動的設備來擔負。
1.1.2.6被控對象
被控對象是控製係統所要控製的具體對象,它們可以是某個生産設備或某個生産流程等,如加熱爐、輥道、軋機、精軋過程等。再根據被控對象實際情況選擇具有決定意義的而又能被監測到的量作為被控製量(即係統輸齣量),由於許多被控對象具有多個要求控製的量,這類係統稱為多輸齣係統,與此同時對應的輸入量也不是一個,因此這類係統稱為多輸入、多輸齣係統,軋製過程自動化係統就屬於這類係統。
1.1.2.7檢測裝置與物理量變換(反饋迴路)
檢測裝置要檢測齣係統的輸齣量,例如輥縫、齣口厚度、電機轉速、溫度等等,它們通常為非電量,而係統的輸入信號通常為電氣量,這就存在一個物理量轉換問題。由於反饋量與輸入量之間在數量級方麵必須相匹配,因此還存在一個比例大小問題。這些問題在檢測裝置中都要獲得解決。在反饋迴路中還可加一些其他功能,最常用的為濾波器,這是因為檢測裝置的輸齣量中有時會含有某些乾擾信號,這種乾擾信號對係統無好處,應加以取消或限製到允許範圍內,為此要加濾波器。
前言/序言
《軋製過程自動化(第2版)》一書自從2005年齣版以來,受到瞭金屬壓力加工和自動化等專業的師生與工程技術人員的歡迎和好評。該書反映瞭當今現代化軋製過程的最新技術和新成就;闡明瞭軋製過程自動化的原理和具體內容;打破瞭專業界限,實現瞭各相關專業學科的有機聯係;適應瞭高等院校教學的要求和教改的趨勢。該書的第1版在1986年齣版的時候曾被認為是教材的創新,並於1992年榮獲瞭全國優秀教材奬。本次第3版仍基本保留瞭原書的體係,力求積極反映當代軋製過程自動化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新成就,在第2版內容的基礎上,各主要章節都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並補充瞭一些必要的新技術和新知識,其中包括:更新和完善瞭計算機控製係統、軋件跟蹤、帶鋼熱連軋和冷連軋厚度自動控製、帶鋼闆形自動控製、熱軋闆帶鋼寬度自動控製和厚闆平麵形狀控製的內容;新增加瞭薄帶材厚度自動控製和帶鋼全連續軋製時的動態變規格控製;在提高控製係統穩定性和厚度精度方麵采取的一些新技術等,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瞭教材內容。
本書主要是針對材料成型與控製工程專業本科教學使用編寫的,部分內容可以供研究生選修或教學使用。本書也可作為自動控製類等有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由於本書作者中包括瞭寶鋼等先進企業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編寫,其數據、實例來自現場有代錶性的先進控製設備,因此本書亦非常適閤有關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和使用。
《軋製過程自動化(第3版)》是一部麵嚮普通高等教育的“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深入探討瞭現代金屬軋製生産過程中自動化技術的核心理論與實踐應用。本書旨在為冶金工程、自動化、機械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及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全麵、係統的知識體係。 本書內容聚焦於軋製過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涵蓋瞭從基礎的軋製原理到先進的自動化控製策略。全書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由淺入深,力求使讀者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時,能夠理解復雜係統的設計與運行。 第一部分:軋製過程基礎與自動化需求 在介紹自動化技術之前,本書首先係統迴顧瞭軋製過程的基本原理。這部分內容包括: 軋製工藝概述: 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軋機(如熱連軋、冷連軋、棒材軋機、型材軋機等)的工作原理、軋製參數(如軋製力、力矩、軋製道次、延伸率等)的計算方法,以及影響軋製産品質量的關鍵因素。 軋製過程中的物理現象: 深入分析瞭金屬在軋製過程中的塑性變形機理、應力應變狀態、溫度變化規律以及軋件的幾何形狀演變。這為理解後續自動化控製的目標提供瞭必要的物理基礎。 軋製産品質量要求: 闡述瞭現代金屬材料對尺寸精度、錶麵質量、組織性能等方麵的嚴格要求,從而引齣自動化控製在實現這些高精度、高質量目標中的關鍵作用。 傳統軋製過程的局限性: 分析瞭人工操作在精度、效率、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麵的不足,強調瞭引入自動化技術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軋製過程檢測與測量技術 精準的檢測與測量是實現軋製過程自動化的前提。本部分詳細介紹瞭各種用於監測軋製過程關鍵參數的傳感器和測量係統: 軋件尺寸測量: 涵蓋瞭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尺寸測量技術,如機械式測量裝置、激光掃描儀、圖像處理係統等,重點分析瞭它們在不同軋製環境下的適用性和精度。 軋製力與力矩測量: 介紹瞭用於測量軋製力的傳感器(如測力計、壓力傳感器)和測量軋製力矩的裝置,以及這些測量結果在過程控製中的應用。 軋件溫度測量: 探討瞭紅外測溫儀、熱電偶等溫度測量技術,以及溫度對軋製過程參數和産品質量的影響。 軋件錶麵質量檢測: 介紹瞭光學檢測、機器視覺等用於檢測軋件錶麵缺陷的技術。 位移與速度測量: 講解瞭編碼器、測速發電機等用於測量軋件位移和速度的設備,以及它們在實現軋件跟蹤和位置控製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軋製過程自動化控製係統 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詳細介紹瞭實現軋製過程自動化的各種控製係統和方法: 軋製過程控製器的基本原理: 講解瞭 PID 控製、模糊控製、自適應控製等經典和現代控製理論在軋製過程中的應用。 軋製速度控製: 闡述瞭如何通過控製軋輥轉速來調節軋件的延伸率和生産節奏,包括恒綫速度控製、恒張力控製等。 軋製力控製: 詳細介紹瞭自動軋製力控製(AGC)係統的結構和控製策略,包括液壓 AGC、液壓伺服 AGC 等,以及它們在保證軋件厚度精度中的作用。 軋件厚度控製: 深入探討瞭不同厚度控製策略,如基於軋製力反饋的厚度控製、基於軋件反饋的厚度控製,以及聯閤控製方法。 軋件寬度與形狀控製: 介紹瞭通過調整軋輥竄動、軋輥形狀、邊輥調整等手段實現對軋件寬度和橫截麵形狀的控製。 軋件長度與送坯控製: 講解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送坯速度和軋製道次來實現對軋件長度的控製。 溫度控製: 介紹瞭加熱爐的溫度控製以及軋製過程中溫度的監測與調節方法。 多變量耦閤控製: 探討瞭軋製過程中各參數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如何設計協調一緻的多變量控製係統來優化整體性能。 軋製過程的優化與調度: 介紹瞭如何利用優化算法和生産調度技術來提高生産效率、降低能耗。 第四部分:先進軋製自動化技術與發展趨勢 本部分展望瞭軋製自動化技術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嚮: 模型預測控製(MPC): 介紹瞭 MPC 在復雜軋製過程中的應用,其優勢在於能夠考慮未來的擾動和約束,實現更優的控製效果。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在軋製中的應用: 探討瞭如何利用神經網絡、專傢係統、機器學習算法等來提高軋製過程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故障診斷、智能預測、自學習優化等。 數字化與智能化軋製: 討論瞭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等概念在軋製行業的應用,以及如何構建數字化、互聯互通的軋製生産綫。 軋製過程的仿真與虛擬現實: 介紹瞭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對軋製過程進行建模、分析和優化,以及虛擬現實在人員培訓和工藝設計中的應用。 綠色軋製與節能技術: 探討瞭如何在自動化控製的框架下實現節能降耗、減少排放,推動軋製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第五部分:實例分析與工程實踐 本書通過具體的工程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閤,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軋製過程自動化技術: 不同類型軋機自動化係統詳解: 選取瞭典型的熱連軋、冷連軋、棒材軋機等自動化係統,詳細分析其控製結構、關鍵控製迴路、參數設定及實際運行效果。 典型故障分析與排除: 結閤實際生産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分析故障原因,並提齣相應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自動化係統的調試與維護: 介紹自動化係統的調試流程、參數整定方法以及日常維護要點。 案例研究: 選取若乾成功實施軋製過程自動化改造的案例,分析其技術創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大量引用實際工程案例,使讀者能夠學以緻用。 內容全麵係統: 覆蓋瞭軋製過程自動化的主要技術領域,為讀者構建瞭完整的知識框架。 注重前沿技術: 介紹瞭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軋製領域的應用前景。 結構清晰,易於理解: 語言簡潔明瞭,邏輯性強,適閤作為教材使用。 《軋製過程自動化(第3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用性和前沿性於一體的專業教材,將是冶金行業相關從業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