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文化

中国兰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性远,马杨尘 著
图书标签:
  • 兰花
  • 中国传统文化
  • 园艺
  • 花卉
  • 植物学
  • 养花
  • 艺术
  • 文化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1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097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5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中国兰文化的发展历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即“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而为世所珍”之观点,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还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和佚事趣闻。见解独到,说理透彻,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马性远,男,1947年生,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期从事文化、教育、体育的教学与和行政工作。兴趣广泛,尤喜爱摄影艺术与艺兰。受父辈兰文化的熏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养兰,后潜心于兰文化的研究。著有《绍兴兰文化》《春兰谱》等著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兰颂
第一章 中国兰文化史略
第一节 植物兰与文化兰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兰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兰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兰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兰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兰
第七节 新时期的兰
第二章 兰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植物文化
第二节 兰花的品德
第三节 兰为君子
第四节 禅兰一味
第五节 吴越文化与兰
第三章 艺兰之道
第一节 兰道之八义一心
第二节 兰性与兰礼
第三节 兰艺与兰理
第四节 兰德与兰情
第五节 兰学问、兰引导与兰心
第六节 艺兰是一门综合学问
第七节 玩兰是一项休闲文化
第四章 鉴别与欣赏
第一节 东方兰与西洋兰
第二节 中西赏兰之异同
第三节 中国兰花的鉴别
第四节 中国兰花的欣赏
第五节 兰花展会
第五章 兰的人文精神
第一节 孔子赞兰
第二节 句践种兰
第三节 屈原佩兰
第四节 右军摹兰
第五节 涪翁艺兰
第六节 所南写兰
第七节 徐渭咏兰
第八节 郑燮画兰
第九节 鲁迅采兰
第十节 朱德爱兰
第十一节 总理赠兰
第十二节 少帅赏兰
第六章 诗画曲文
第一节 兰诗
第二节 兰词
第三节 兰赋
第四节 兰画
第五节 兰影
第六节 兰曲
第七节 兰文
第八节 兰著
第七章 轶事趣闻
第一节 兰花的别名
第二节 兰花传统命名方法
第三节 词汇与成语
第四节 字号与斋名
第五节 名兰纪事
第六节 兰性蕙质
第七节 兰人轶事
第八节 兰事趣闻
第九节 兰界百态
第十节 艺兰杂谈
第八章 兰花经济
第一节 兰花作为商品的特殊性
第二节 国兰的价格与交易规则
第三节 中国兰花产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兰文化史略
  第一节 植物兰与文化兰
  人们将物质分为原始物质和人化物质。老子将原始物质称之为“朴”,经过人们加工制作出来的各种物品,虽失去了原始物质的形态,但渗进了人的意志和理想,这种人化物质,老子称之为“器”。人化物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人化物质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即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人化物质仅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人化即“文化”。
  中国兰也有“朴”与“器”之分,即植物兰和文化兰之别。历史上有人曾将植物兰和文化兰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中国兰文化史的混乱。因此,在阐述中国兰文化史以前,有必要将植物兰和文化兰梳理清楚。
  中国兰简称国兰,是指兰科植物中的兰属植物的部分地生兰。在植物学中,兰科植物属单子叶植物纲。大多数兰科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兰科植物有根状茎和块根,有陆生、腐生、附生之别。兰科植物的种类群极其庞大,总共约有七百属、二万余种。我国拥有约一百五十余属、一万余种。兰属植物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属,约有五六十种。我国生长有三十余种,占全球兰属植物的一半以上。春天开花的春兰、初夏开放的夏蕙(蕙兰、九节兰,九华兰)、秋天开花的秋兰(四季兰)和初冬、冬季开花的寒兰和冬、春开花的墨兰均属地生兰。而初夏开花的台兰、风兰等属气生兰。平时我们称之为国兰的是指地生的春兰、蕙兰、秋兰、寒兰和墨兰。由于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只生长春兰、夏蕙(蕙兰)和秋兰等地生兰。因此,历史上文字记载的兰花,一般是指春兰、夏蕙(蕙兰)和秋兰。春兰植株矮小,叶长约20-40厘米,株叶4-6枚,2、3月份开花。花朵小巧玲珑,一般花开1-2朵,变种很多,幽香。夏蕙(蕙兰)植株高大,自然界生长的夏蕙(蕙兰)叶长50-100厘米,株叶6-10枚,4-5月份开花,花杆上生着9枚左右花朵,因此又叫九华兰。花比春兰大,一莛多花,开放时显得富丽堂皇,香气比春兰浓烈。秋兰最早开发于福建,因而也叫建兰。

前言/序言


《幽兰赋》 兰花,自古便被视为高洁、雅致的象征,其清丽脱俗的姿态,淡雅幽远的香气,深深契合了东方文化中对君子品格的推崇。本书《幽兰赋》并非详尽地梳理中国兰文化的历史沿革或品种分类,而是聚焦于兰花在中国文人墨客笔下所承载的独特精神意蕴,以及它如何在诗词、书画、哲学等多个维度中,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理想的具象化。 本书将从“兰之为物”的感性认知出发,描绘兰花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姿态:它常隐匿于深山幽谷,于寂静处绽放,这“不与群芳争艳”的低调姿态,恰恰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怀才不遇”、“遗世独立”的隐逸情怀。作者将引述大量古代诗文,如屈原《离骚》中“援兰椒兮秋菊,长无绝兮秋时”,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生命力,这些文字不仅描绘了兰花的形象,更赋予了它坚韧不拔、遗世独立的品格。 接着,《幽兰赋》将深入探讨兰花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兰花所代表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德,被视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儒家思想中,兰花常与君子品格相联系,是“君子之风”的写照。在道家思想中,兰花的自然无为、不慕虚荣,则与其“道法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本书将尝试解构这些哲学理念如何通过对兰花的观照而得以表达,以及这种精神内核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在艺术表现层面,本书将侧重于兰花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初现端倪,到唐宋时期绘画中的写意笔触,再到明清时期文人画中简洁疏朗的勾勒,兰花作为一种经典的绘画题材,其表现形式不断演变,但其所传达的高雅、孤傲、清逸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兰花画作,结合当时的绘画理论和艺术家的创作心境,解读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例如,我们将分析水墨画中如何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兰叶的劲挺与兰花的舒展,如何在墨色的浓淡干湿中表现出兰花的清幽与香远。 此外,《幽兰赋》还将触及兰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情感寄托。当文人遭遇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时,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孤独、寂寞、高洁的品格寄托于兰花之上。兰花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是他们保持精神独立和道德操守的象征。本书将通过分析王维、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笔下的咏兰诗,展现兰花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为诗人抒发情怀、表达志节的载体。 本书并非试图以科学的严谨性来分类和研究兰花,而是以一种文学的、哲学的、艺术的视角,去感受和解读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它不是一本关于兰花种植技术或种类辨别的指南,而是一次对“兰花精神”的深度追溯和品味。它希望通过对兰花意象的细致描摹,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情操、审美追求以及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 《幽兰赋》将以其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走进兰花的精神世界,感受那种“空谷传响,幽兰自芳”的独特魅力。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一株小小的兰花,能够承载如此深厚的情感,能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永恒象征。本书旨在呈现一种“以兰喻人,以兰明志”的文化现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领略到兰花的风姿,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对精神品格的坚守与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图书。在此之前,我对兰花的认识仅限于它是一种比较名贵的观赏植物,并不知道它在中国文化中竟然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对兰花和中国文化都有着深刻理解的行家。他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兰花是如何从一种植物,逐渐演变成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象征。《中国兰文化》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兰花的起源、演变,到它在哲学、文学、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体现,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兰花在古代绘画中的表现,那些寥寥数笔却意境无穷的兰花画作,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启迪,它让我对兰花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试图将其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名园艺爱好者,平时也喜欢养一些花花草草,但对于兰花,一直觉得它比较“高冷”,难以侍弄。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中国兰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兰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他将兰花的植物学知识、历史文化、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都融会贯通,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兰花品种的详细介绍,无论是从形态特征,还是从历史渊源,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兰花在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中的体现,那些与兰花相关的神话故事、节庆习俗,都让我看到了兰花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更是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看的。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我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评分

这本书啊,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觉得分量不轻,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实,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重量。我一直对兰花情有独钟,从儿时起,家里的老宅院里就有一盆几十年历史的墨兰,那股幽幽的香气,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水墨晕染的兰花,寥寥数笔却勾勒出兰花的清逸脱俗,让我立刻就想翻开一探究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他不仅仅在描绘兰花的形态,更是在讲述兰花背后的故事,那些文人墨客与兰花的雅集,那些帝王将相对兰花的偏爱,仿佛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兰花品鉴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品种兰花的特征,从叶片、花梗到花朵的形状、颜色、香气,一一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外行人也仿佛瞬间拥有了鉴赏的慧眼。读到关于兰花的诗词歌赋时,我更是沉醉其中,那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因为有了兰花的意象,变得更加悠远,更加动人。作者对兰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阐释,它早已超越了一株植物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品格的代表。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兰花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梅花的傲骨凌霜,却有一种淡淡的、内敛的、却又无比坚韧的美。这本书让我对兰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园艺爱好者的心头好,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我的兰花朋友们。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关于兰花的图鉴,最多就是介绍一些品种和养护技巧,毕竟市面上这样的书籍也算不少。然而,《中国兰文化》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预设。它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广阔,让我感到惊喜连连。从历史溯源开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兰花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被其中关于兰花在哲学思想中的体现所吸引,它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与儒家“君子比德于兰”的品格,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的解读,让我对兰花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承载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无论是写实的工笔画,还是意境悠远的水墨画,都将兰花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得出作者在图片的选择和编排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兰花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从屈原的《离骚》到历代文人骚客的咏兰诗篇,再到绘画、书法作品中对兰花的描绘,都让我看到了兰花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绽放光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远比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民族情怀的象征。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作者的每一句话,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感受兰花的芬芳。

评分

说实话,我对植物学知识算不上精通,平时也只是偶尔在公园里看到一些漂亮的花草,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所以,当我拿到《中国兰文化》这本书时,也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虽然涉及了很多专业知识,但他却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兰花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比如江南地区的兰花情结,与北方地区的兰花种植特点,都让我看到了兰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如何与地域文化相互浸润,形成独特的风貌。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详实,作者引用了很多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兰花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那些古代园林中的兰亭、曲廊,如何巧妙地将兰花融入其中,营造出高雅的意境,都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兰花本身,更是关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承载的文化,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体现。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搜索一些书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这样一来,我的阅读体验就更加丰富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很难用言语来准确描述,但却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而《中国兰文化》这本书,就是一本能够让你深深体会到这种“韵味”的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将兰花的形态、香气、品格,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兰花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超脱尘世的追求。书中的诗词歌赋赏析部分,更是让我沉醉其中,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因为有了兰花的映衬,显得更加意境深远。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兰花在哲学思想中的体现,它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明白,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去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那些描绘高洁品格的意象情有独钟。因此,当我看到《中国兰文化》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了。这本书将我一直以来对兰花的朦胧好感,升华成了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欣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感情,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兰花,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兰花在士人阶层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与“隐逸”、“高洁”、“不屈”等品质紧密相连,成为了历代文人精神的寄托。书中的诗词歌赋赏析部分,更是让我沉醉其中,那些千古名篇,因为有了兰花的点缀,变得更加悠扬动听。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兰花在哲学思想中的体现,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与儒家的“仁者爱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明白,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承载着民族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兰花只有模糊的印象,知道它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花,但具体有哪些品种,有什么文化内涵,却是一窍不通。《中国兰文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一点地带我走进了兰花的奇妙世界。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没有生硬的术语,而是娓娓道来,仿佛在和我聊天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兰花的花语和寓意的解读,那些“高洁”、“淡雅”、“君子”等词汇,因为有了兰花的具体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书中的历史故事也十分引人入胜,作者将兰花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让我对中国历史也有了更深的兴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兰花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应用,那些关于品兰、赏兰、画兰、咏兰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庭院中,与文人雅士一同品味兰花的香气,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意境。这本书让我对兰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而《中国兰文化》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兰花,更是以兰花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植物学的知识、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兰花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文化内涵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最初的简单赞美,到后来的复杂象征,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写实的、写意的兰花图,都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兰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那些关于兰花香料、兰花茶、兰花工艺品等内容,都让我看到了兰花是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兰花产生了由衷的喜爱。

评分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文化”,往往是一些比较宏大的、抽象的概念,比如礼乐、思想、哲学等等。《中国兰文化》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如何具体而微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之中的。作者以兰花为载体,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甚至生活习俗都串联了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兰花在士大夫阶层中的象征意义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代表着高洁的品格,更是一种远离世俗、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书中的图文并茂,那些精美的插图,不仅仅是图片的展示,更是作者对兰花形态、神韵的解读,我常常看着图,再结合文字,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喜欢书中对于兰花在不同朝代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汉代的朴素赞美,到唐宋的繁复描绘,再到明清的精致品鉴,每一个时期的特点都清晰可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一朵小小的兰花,也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让大家都能体会到,原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如此生动,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