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原价:25.00元
作者:韩霞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649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文历法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应该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在介绍它的基本内容之前,先简述其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综合文献学,校勘学、历史学、哲学,中西古历学、数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分析,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夭文历法史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衰落
中国古历的沿革
中国古历的分期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理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综述
三垣二十八宿
二十四节气
合天为历法之本
改历原因之考察
以谶纬为历本
第二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献考
第一节 古代典籍中的中国天文
甲骨文中的天文历法
金文中的天文学
《诗经》中的天文学
《周易》中的天文学
二十四史中天文律历诸志
第二节 古代天文学考古
从出土文物谈起
出土文物中的天文学
对于宇宙的理性思考
少数民族的天文历法
第三章 古代历法和历法成就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历法
历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天干地支和生肖
纪时制度
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法成就
回归年长度的确定
岁差的测定
节气和置闰
恒星月和近点月的研究
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天象纪事
第一节 美丽的星空
太阳黑子和极光
日、月食纪事
新星与超新星
彗星和流星
第二节 奇妙的宇宙
天河上的美丽传说
星宿王国的“中心”
天地与宇宙
流星雨和陨石
第五章 吉代的观天仪器和计时仪器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观天仪器
构思精巧的简仪
历史久远的浑象
圭表
日晷
西域仪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
古代的漏刻
机械计时器
其他计时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第一节 唐朝以前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司马迁
刘歆
张衡
祖冲之
第二节 唐朝及以后的天文学家
一行
沈括
朱熹
郭守敬
徐光启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将天文历法与这些深层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并非只是机械地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深入挖掘了天文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宗教、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天圆地方”、“天人感应”等思想的论述所吸引,这些观念如何体现在天文历法的构建中,以及它们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得到了精彩的解读。书中对“观象授时”的探讨,让我深刻理解了“天道”在中国古代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君权神授与天文观测之间的紧密联系。我特别喜欢关于“历法”与“政治”关系的章节,它揭示了历法在巩固统治、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关键作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天文历法相关的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辞赋,这些文学元素的加入,使得原本可能显得严肃枯燥的科学内容,充满了人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独特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文化史、思想史。
评分我一直对神秘的古代文明很着迷,而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更是其中的翘楚。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过程,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他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历法制定的影响,例如,为何某个朝代会选择推行新的历法,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些都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书中关于“朔望月”、“恒星年”、“回归年”等基本天文概念的解释,清晰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令我尤为赞叹的是,作者对不同古代历法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演变进行了梳理,例如,简仪、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如何促进了历法精度,以及阴阳合历的巧妙之处。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古代天文学家(如张衡、一行等)的故事,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成就,让这些冰冷的科学知识瞬间有了温度。我尤其喜欢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章节,它不仅解释了节气的科学原理,还深入挖掘了节气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乃至文学艺术中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人民如何用智慧和勤劳,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规律,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构建起一套独具东方智慧的时间体系。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过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科普、略显枯燥的书籍,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例如,书中对“历法”本身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是政治统治、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的基础。我对书中关于“五星运行”、“日月食预测”等章节的讲解尤为着迷,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考证,揭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凭借有限的工具,在观测中发现宇宙的奥秘,并发展出高度精准的预测模型。书中关于“观象授时”的论述,更是让我理解了古代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天文观测,以及天文学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其他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这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九执历”、“推步法”等复杂计算方法的介绍,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细节,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图解,让我大致把握了其核心思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并非只是单纯的观测者,更是集数学家、哲学家、工程师于一身的智者。
评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虽然我本身对天文历法涉猎不深,但作者以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知识娓娓道来。我常常被书中描绘的古人观星测时场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仰望星空的时代。书中对不同朝代天文观测的仪器、方法以及历法演变的梳理,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关于节气、二十八宿、以及不同历法体系如何相互影响和发展的章节,讲解得既清晰又富有条理,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作者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呈现在我眼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天文历法中的体现,书中解释了古人如何将天象变化与人事、自然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套独特的宇宙观。这种将科学与哲学、文化融合的视角,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觉得天文历法是枯燥的数字和符号,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宇宙、认识自然、规范生活的一种智慧结晶。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古籍中的星图、仪器的复原图,都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它激发了我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天文史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作者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让我亲身感受古人仰望星空时的敬畏与好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天文观测的细节描写,例如,他们如何利用简单的仪器,如圭表、浑天仪,来测量天体的角度、方位和周期。书中对历法修订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让我了解到历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进步的。我对书中关于“十二律”、“十二月”与天文现象之间关系的阐释,印象深刻,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天文仪器和技术,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岁差”、“章动”等早期天文学概念的讨论,虽然这些概念在现代天文学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古代,能够初步认识到这些现象,实属不易。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古代历法中的一些争议和不足,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分析,这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深感钦佩。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