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中国法帖史》虽系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之工具之典,然帖中有人伦,有历史,有学术,有法则,以史载之,便成艺术之史册。曩者,碑帖之学称为“黑老虎”,此故有墨以黑色之意,实乃畏于渊深芜杂难以探底求真之意也。此书以三十万言,耙梳千年法帖之兴起,陈述各代之珍本而举其要,钩沉各地之类别而不遗缁珠,志与表相穿插,断代与通史相衔接,得著史之要领也,成读史之方便法门,堪称大观必也。
作者简介
彭兴林,笔名杏林,一九四九年出生在山东昌乐县麻家河村一大户人家。一九八五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在西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欧亚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任职。性嗜古,善书画。出版有《禅宗书法》、《中国古典山水大系》、《中国碑帖精粹》及《中国古代珍惜法书》等多部著作。
现为文化散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法帖汇刻伊始
第二章 宋代法帖
第一节《淳化阁帖》
一、《阁帖》的资料整理与汇刻
二、《阁帖》价值与缺失
第二节 宋人研究《淳化阁帖》的成果
一、刘次庄《法帖释文》
二、陈与义《法帖音释刊误》
三、黄伯思《法帖刊误》
四、曹士冕《法帖谱系》
五、《淳化阁帖》存世情况
第三节 《淳化阁帖》的宋人翻刻
一、绍兴国子监本
二、淳熙修内司本
三、泉州本
第四节 《淳化阁帖》的帖目
法帖第一 历代帝王
法帖第二 历代名臣
法帖第三 历代名臣
法帖第四 历代名臣
法帖第五 诸家古
法帖第六 王羲之书
法帖第七 王羲之书二
法帖第八 王羲之书三
法帖第九 晋王献之一
法帖第十 晋王献之二
第五节 《潭帖》
第六节 《绛帖》
《绛帖》的研究专著《绛帖平》
第七节 《戏鱼堂帖》
第八节 《元祐秘阁续法帖》
第九节 《大观帖》
一、《大观帖》成册时间与内容
二、《大观帖》的主持者
三、《大观帖》修订《淳化阁帖》情况
四、《大观帖》的翻刻
五、《大观帖》存世情况
六、《大观帖》的艺术价值
第十节 《汝帖》
一、《汝帖》的翻刻
二、《汝帖》的价值
三、《汝帖》存世情况
第十一节 《兰亭续帖》
一、《兰亭续帖》的价值
二、《兰亭续帖》的流传情况
三、《兰亭续帖》帖目情况
第十二节 《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帖》
一、《题名帖》的价值
二、《题名帖》流传情况
第十三节 《鼎帖》
一、《鼎帖》的价值
二、《鼎帖》流传情况
……
第三章 金代法帖
第四章 元代法帖
第五章 明代法帖
第六章 清代法帖
第七章 民国法帖
第八章 单刻帖
第九章 历代法帖史料编年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五节 《潭帖》
《淳化阁帖》是奉皇上诏谕刻成的。虽如至宝而无人敢擅自翻刻,直到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丞相刘沆守长沙时便以《阁帖》为底本,主持摹刻《潭帖》,至庆历八年(1048)完成。
刘沆(995-1060)字冲之,号庐山,出生于邑北婺源(今属江西永新县),天圣八年(1030)举进士,皇祜三年(1051)三月升任参政知事。《宋史》载:“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①
《潭帖》仿《淳化阁帖》亦为十卷。《潭帖》因刘氏为长沙太守时所刻,又称《长沙法帖》。长沙宋为潭州辖,故又称《潭帖》。该帖后世未见传本。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往时故相刘公沆在长沙,以官法帖镂版,遂布于人间。”
《潭帖》是刘沆主持摹刻的,实际执行人是高僧希白。宋曹士冕《法帖谱系》卷上“庆历长沙帖”条讲得很清楚:“丞相刘公沆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希白模刻于石置之郡。”
宋曾宏父《石刻铺叙》卷下:“庆历间慧昭师钱希白摹镌,自五年乙酉至八年戊子讫事。”钱希白字宝月,号慧照大师,长沙人,擅书法,在摹刻《潭帖》时用力甚勤。
所以,《潭帖》一面世,便好评如潮。宋高宗就说:“希白于字画得佳处,故于二王书尤邃。”曾宏父《石刻铺叙》卷下引苏轼说:“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风味,故《长沙法帖》比淳化待诏所摹为胜。世俗不察,争访《阁帖》,误矣。”
《潭帖》翻刻自《阁帖》,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篇而成。宋曹士冕说:“增人《霜寒》《十七日》,王蒙、颜真卿等诸帖。”
前言/序言
法帖之史,即书法艺术繁衍传播之史。法帖之风兴起于北宋淳化,兹有《淳化阁帖》;集其大成于清乾隆,乃是《三希堂法帖》。虽然,此固囿于书法,实乃国艺之范例,教化之重典,垂绵万世之瑰宝也。
法帖之始,传为六朝之末,或谓隋之开皇,而见于造物乃宋淳化间。曹氏《法帖谱系》云:“熙陵以武定四方,载橐弓矢文治之余,留意翰墨,乃出御府所藏历代真迹,命侍书王着模刻禁中,厘为十卷。”是录《淳化阁帖》,又称之为法帖之祖,此帖启后世法帖之先河。
宋勒《绛帖》《大观帖》百弓,元勒《乐善堂帖》,明勒《东书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及《真赏斋帖》等七十余,清摹刻无数,著名者《快雪堂》《三希堂》等,而《三希》乃帖之大观,可谓无古人无来者。
纵观法帖之生,乃书艺之幸事,其书迹秘本得以真传,为后世书学之发展立以固基。法帖繁衍,谱系日趋丛杂,及证伪、释义、考订,凡此等等,有学人对之辨究,由此,帖学之道生焉。继宋后,书学与帖学相互交织,兴衰同步矣。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与《中国法帖史(套装上下册)》无关,侧重于介绍一部涵盖古代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的著作。 --- 《千古思潮:中国古代思想流变与核心观念探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进脉络与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约八十余万字,旨在深入剖析不同学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与相互影响,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思想图景。 上卷:先秦诸子与思想源流 上卷聚焦于中国思想史的奠基阶段——先秦时期。开篇追溯了殷商时期的巫术信仰与原始宗教观念,探讨了“天命”思想的早期形态。随后,重点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如何催生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儒家思想的构建与演变: 详述了孔子思想的“仁”与“礼”的核心,以及其后孟子对人性“性善论”的论证与实践路径。特别关注了荀子“性恶论”的提出,及其对后世法家、名家思想产生的复杂影响。书中对儒家经典如《诗》《书》《礼》《易》的文本解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强调了不同历史阶段对经典的阐释差异。 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探索: 深入剖析了老庄思想中的“道”与“德”的概念,探讨了其对自然、政治与个体生命态度的深刻影响。书中详细考察了《道德经》和《庄子》在义理上的精微之处,特别是对“无为而治”、“齐物论”等核心命题的现代诠释。 法家与名家的现实关怀: 对法家思想,特别是商鞅变法理念、韩非子集大成后的“申韩之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其在集权国家建构中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名家的逻辑思辨,如“白马非马”等命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指出其对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独特贡献。 墨家与其他流派: 墨家“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与儒家思想的对比分析,是本卷的重要内容。此外,对阴阳家、兵家等其他重要学派的思想特征及其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影响也有所涉猎。 下卷:秦汉经学与魏晋玄思 下卷将目光投向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思想如何从争鸣走向融合与转型。 秦的法制与汉的独尊: 阐述了秦代“焚书坑儒”对思想界的破坏性影响,以及汉代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构建了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天人感应”政治哲学,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化基础。书中细致分析了汉代经学如何演变为一套僵化的学术传统。 魏晋风度的兴起: 面对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与儒家体系的失灵,魏晋时期出现了思想的“返璞归真”倾向。本卷着重探讨了玄学的产生,特别是竹林七贤与“正始之音”的形成过程。 玄学的核心议题: 深入探讨了王弼、何晏对“有”与“无”、“名”与“实”的辩证分析,指出了玄学对儒家传统思想中积极入世态度的消解,转而关注个体生命体验与精神自由。书中对比了玄学与早期道家在对“自然”理解上的继承与发展。 佛教的东渐与本土化: 详细记录了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与本土思想,特别是玄学,进行融合的过程。通过对鸠摩罗什、道安等高僧的理论建树的分析,揭示了“格义”这一早期翻译策略如何使佛教思想在中国扎根,为后来的禅宗等流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点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不仅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考据,更结合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探究思想流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全书语言凝练,考证严谨,力求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来阐释思想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教科书,更是一部理解中国文化深层逻辑的导读。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把握中国古代思想精神的连续性与断裂点,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内在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