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推动易学史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的风貌,从丰厚的易学资源中挖掘和激活中国易学解释学因素,重建中国解释学,编者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开展易学家和易学名著研究,并专门编辑出版专著《历代易学名著研究》。《历代易学名著研究》除了吸收了《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中关于十二本易学文献研究成果外,又增加了郑玄易学研究、朱震易学研究、杨简易学研究、王夫之易学研究、张惠言易学研究,力图最大限度展示不同易学家易学解释的内容和特点。
目录
题词
序言
京房与《京氏易传》
《易纬》
郑玄与《周易注》
孔颖达与《周易正义》
李鼎祚与《周易集解》
张载与《横渠易说》
程颐与《程氏易传》
朱震与《汉上易传》
朱熹与《周易本义》
杨简与《杨氏易传》
吴澄与《易纂言》
来知德与《易经集注》
王夫之与《周易外传》《周易内传》
胡渭与《易图明辨》
惠栋与《周易述》
张惠言与《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
焦循与《易章句》
精彩书摘
(二)“天道即性”的天人观
前面谈到,性与天道的关系是宋明儒者所着力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张载《易说》从“太虚即气”的气本论出发,对这个中心问题发前人所未发,以“性”为中介合一天人,建构了一个有别于汉唐天人图式的新天人观。
张载在《易说》中所说的“天道”,一是指日月星辰运行变化的天象,即该书《系辞上》说:“人鲜识天,天意不可方体,姑指日月星辰之处,视以为天。”后来,《正蒙·太和》视昼夜、四时的变化过程为天道,“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二是指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法则,即《易说·说卦》所云:“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该书《系辞上》亦云:“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概而言之,天道就是各种天象的总和及其变化过程和法则,其中阴阳二气及其相互交感则成为天道的终极决定者和发动者。由此,张载认为天道的基本功能是“造化”、“生生”,并强调这种“造化”、“生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在解释复卦《彖》文“复其见天之心乎”时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日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复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日生也。”
前言/序言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解释学。虽然它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解释学的观念和理论体系,但透过那源远流长、丰厚多彩的解释学资源,可以清楚看到易学始终以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为对象,以追求和体验具有哲学意义的道为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易学家凭借象数、义理与训诂等方法,展开对于《周易》文本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并未完全停留在《周易》的字词句解释的层面上,即通过训诂、考辨、象数和史学等解释方法重构易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恢复《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原来的生活世界,而是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仁”或“知”之前见,对《周易》文本进行创造性解释,以达到视阈之融合,实现了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解释者与文本合而为一,生命与道互诠互显,易学由方法解释转向哲学解释。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变动不居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易学家理解和解释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正是以理解解释、再理解再解释这种独特的形式延伸完善自身,拓展提升自身,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
历代易学名著研究(上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郑玄与《周易注》
评分
☆☆☆☆☆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D%A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是权威,跟老师的交往总是处于向上看的状态,学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情况还是听老师说的多,自己发表意见少。现在当了家长,为了孩子跟老师也没少打交道,但是一直觉得自己好多真实的想法不敢说,老师呢,说出来的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是官话套话。看了这本书,我想我们也许都错了,老师跟学生、老师跟家长,平等地真诚的交流其实并不难。工作是艰辛——往往也是孤独的。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了疲惫、沮丧和困苦——无涉乎诚实、全面与否,这是我的选择——有意的,我将目光投在了值得的地方,心得体会
评分
☆☆☆☆☆
王夫之与《周易外传》《周易内传》
评分
☆☆☆☆☆
朱熹与《周易本义》
评分
☆☆☆☆☆
序言
评分
☆☆☆☆☆
程颐与《程氏易传》
评分
☆☆☆☆☆
《易纬》
评分
☆☆☆☆☆
李鼎祚与《周易集解》
评分
☆☆☆☆☆
王夫之与《周易外传》《周易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