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文物修复研究4定价: 50.00出版社名称: 民族出版出版时间: 10/01/2007作者: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 等开本: 16书名: 文物修复研究4ISBN编号: 9787105089611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第五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究会”上的多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馆藏文物科学保护和修复、复制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具体内容包括《论书画装裱与修复》《浅谈纸质文物的虫害治理》《浅谈深字口碑拓片技法》《浅谈纸绢书画为什么要装裱》《清代一种带子的编织工艺探索》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复仿制曾侯乙尊盘的研究试验报告
战国晚期变形铜壶的整形修复
图说金代银盘矫形的修复
简介四川资阳出土青铜车马的修复
鎏金佛造像表面锈蚀与防护
论铁器保护
“有害锈”青铜器的修复保护
山西省博物馆藏汉代四神青铜镜的修复与保护
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西周铜弓形器的保护研究与修复
汉代铜镜的修复与研究
商代铜卣提梁修复小记
青铜器复仿制品模型用石膏的改性
几件青铜器的修复和保护
甘肃平凉地区明代铜佛的修复保护和科学分析
西汉齐王墓龙纹矩形大铜镜的复制研究
等离子体聚合物涂层在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黑色青铜器复仿制品的制作工艺
明代《钱谷青绿山水图》修复略说
浅谈唐寅《竹林雅集图》修复与装裱
包装的沿革及清代宫廷云头套的制作
中日书画装裱工艺中粘合剂制作与使用的异同
谈博物馆古旧书画修复
论书画装裱与修复
唐卡受损分析及防护
浅谈博物馆碑刻拓本收藏保护的环境
乾陵神道石刻(东7石人像)抢救性修复
电脑数码技术在古书画修复保护中的作用
浅谈纸质文物保护中去霉去酸的问题
小麦面粉及同质淀粉的粘度测定及分析
古旧书画“全色”略谈
浅谈纸质文物的虫害治理
也谈矾对纸质文物的影响
荣宝斋的书画装裱
古旧书画修复与复制概说
浅谈书画装裱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略述中国古旧绢本书画的修复
谈谈古书画修复中的全色
浅谈古书画修复的全色方法与技巧
古旧折扇的修复
浅谈深字口碑拓片技法
谈考古文物拓片
浅谈纸绢书画为什么要装裱
《人物勒马图轴》修复工艺的探索
古籍的线装形式美
我国古籍药物防蛀技术述略
古瓷耳饰修复中的补缺塑形
两件出土汉代丝织品的保护
明代缂丝加绣质疑
清代一种带子的编织工艺探索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编织物的科学保护
浅谈戏剧博物馆戏装的保护和利用
故宫倦勤斋木质文物修复技术方案
乒乓球桌的修复和防腐保护
“天然木边座千叟宴插屏”的修复
朱漆描金经板修复
古匾牌的仿制与保护技术
浅谈螺钿镶嵌工艺及其修复方法
木质文物修复中所用木材的分析与确定方法
略谈明清家具的养护及修复
金沙遗址出土木耜的修复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修复
杨机墓彩绘陶器的保护与修复
青花瓷器的修复
汝窑天青釉莲花钵
瓷器文物修复中喷笔及其相关技能的应用
从三彩马的修复看修复理念的变化
山陕会馆琉璃照壁石质基座的清洗与保护
一尊彩绘青石佛造像的保护修复
预置锈层浇注作旧在文物修复、复制中的实际应用
类空鼓壁画——莫高窟135窟特殊病变的修复治理研究
透明模具复制石玉器的优势初探
馆藏画像石棺文物的修复
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运用
北魏彩绘砂岩佛教造像的保护修复
兴国寺丈八佛的修复与保护
吐鲁番出土彩绘泥塑马的修复
吐尔基山辽墓残损壁画的保护修复
记一幅出土长时间未经处理的唐代壁画的修复
曾侯乙笙复原研究
谈辽沈战役纪念馆全景画的修复与保护
十二尊明清石造像的保护修复及得失浅议
沿海遗址出土骨质文物的保护
修复东北金代女真名将完颜娄室的神道龟趺
金代墓的整体搬迁与保护
石质文物复制中色彩的运用
良渚出土玉蝉随展过程中的脱盐保护与分析检测
浅谈锦盒制作
实镶工艺中的镶宝石与嵌金银技术
胶粘剂在纺织品保护中的应用
浅谈当前革命纪念馆藏品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略谈南越王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及保管
浅析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文物保护中档案管理设想
功能恢复——近现代文物修复的重点要求
文物复制中玻璃钢技术的应用
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化学计量
缓冲溶液在文物修复保护中的应用
白蚁危害与防治的思考
室温硫化硅橡胶在文物复制工作中的应用
文物修复收费标准初探
中、意文物保护与修复理念的结合与碰撞
中国应有自己的文物修复理念
从市场看文物复制
对文物出土保护的思考
办公设备在文献复制工作中的应用初探
书画装裱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文物修复研究4》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展望。书中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文物修复领域涌现出的许多前沿技术,比如三维扫描、数字建模、光谱分析等。这些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修复的精度和效率,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大型石窟寺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护的案例印象深刻。通过高精度扫描,可以获得石窟寺详细的三维模型,这不仅方便了后期的研究和展示,也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提供了重要的备份。书中还讨论了人工智能在文物病害诊断和修复方案制定中的潜力,这让我对文物修复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感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物修复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未来我们能够修复的文物种类会越来越多,修复的精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也让我看到了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
评分拿到《文物修复研究4》,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引人入胜的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书中关于壁画修复的部分,简直是视觉盛宴。那些色彩斑斓、历经沧桑的壁画,在书中以高清的图片呈现,而修复后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叹。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敦煌壁画的案例,作者详细阐述了壁画颜料的成分分析、基底的加固技术,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的风貌。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修复技术都凝聚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灵感,例如,在处理壁画酥碱问题时,研究人员会根据颜料的性质和酥碱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渗透加固剂,并且需要精确控制使用量和施加方式,以避免对原有色彩造成影响。书中的插图和照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修复过程的直观记录,从破损的原貌到修复后的新生,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我甚至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修复师们戴着口罩,在潮湿的环境中,用细密的毛刷和专业的工具,一点点剥离附着物,用特制的粘合剂和填充材料,小心翼翼地“拼贴”出文物的完整性。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背后无数次的实验和摸索,都让我由衷地敬佩。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项对历史的深情告白。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可能被遗忘的艺术瑰宝,是如何在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双重作用下,重获生命。
评分《文物修复研究4》的出版,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知识甘霖”。过去,我接触到的关于文物修复的信息,大多零散且难以理解。这本书则系统地梳理了文物修复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病害诊断,到中期的修复操作,再到后期的保护与监测,都有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选择那些已经被大众熟知的“明星文物”,而是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修复技术发展水平和挑战的案例。例如,书中对一件出土的古代漆器的修复过程,让我对漆器的制作工艺和脆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漆器修复需要用到特殊的天然漆,并且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以避免漆层开裂和脱落。修复师们如何一点点地揭去附着在漆器表面的泥土,如何用细小的毛笔一点点地填补漆层的缺损,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精妙。这本书让我明白,文物修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恢复文物的“美貌”,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评分这本《文物修复研究4》我实在是太期待了!从第一本出版我就开始关注,每一本都像一个宝藏,让我对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次的第四本,我抱着极大的热情拿到手中,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一如既往地精美,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部历史的缩影。我尤其喜欢它在案例分析部分,选取的文物种类非常丰富,从陶瓷、书画到石窟寺,涵盖了许多我一直很好奇的领域。每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包含了修复师们对文物背后故事的解读和情感的投入。比如,书中对一件残损严重的古代青铜器的修复过程,不仅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除锈、补强,还深入探讨了这件青铜器可能的使用背景、制作工艺,以及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作者并没有回避修复中出现的困难,而是将其作为案例来分析,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宝贵。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够看到修复师们在实验室里,对着那些支离㣙碎的片段,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考古”般的“再创造”。他们不仅仅是技术匠人,更是历史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这本书让我对“修复”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修补,更是一种对话,一种与过去的对话,一种对生命痕迹的尊重和延续。我还会反复阅读其中的一些章节,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感悟,对文物的热爱也愈发浓厚。
评分《文物修复研究4》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书中在介绍修复技术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关于文物背后历史故事的讲述。比如,在介绍一件古代玉器的修复时,作者不仅仅是讲解玉器材质的分析、裂纹的处理,还深入挖掘了这件玉器可能的主人是谁,它在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着丰富情感和历史信息的生命体。我特别被书中对一件流失海外后被追回的瓷器修复的描述所打动。那件瓷器在异国他乡饱经风霜,回到祖国后,修复师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细致的心思,将其恢复了原有的光彩。书中对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粘合剂、填充料的介绍,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修复痕迹,都让我感到惊叹。这不仅仅是对一件物品的物理修复,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象征,一种民族情感的凝聚。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文物修复师们不仅仅是在修复器物,更是在修复历史,修复文化,修复我们与过去的联系。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技术都更显珍贵。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物修复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普通人很难窥其全貌。《文物修复研究4》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修复原理和技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物“病害”的解读。比如,为什么陶瓷会“开片”,金属会“锈蚀”,书本都给出了详细的科学解释。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各种“病害”的应对策略,从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再到生物方法,让读者了解到修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科学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有机文物(如纺织品、纸张)的修复章节。这些文物的修复难度系数很高,因为它们对环境因素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控制温湿度,如何进行气体净化,如何使用特殊的溶剂去除污渍,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修复师们非凡的耐心和专业素养。这本书让我觉得,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修修补补”,更是一门结合了化学、物理、材料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人文温度并存,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文物修复研究4》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流于枯燥的技术论述,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修复师们的工作日常和内心世界。我喜欢书中关于文物修复伦理的探讨。在修复过程中,如何取舍,如何判断,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尽可能地展现其历史信息,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书中提到,有时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风貌,修复师可能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比如接受一定的残损,而不是进行“过度修复”。这种对“原真性”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尊重,让我为之动容。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修复师个人的心得体会,讲述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挑战以及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这些个人故事,让这本书更加立体和饱满,也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文物修复这份职业的艰辛与伟大。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件修复完成的文物,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理论探讨到微观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让人对文物修复这一复杂领域有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文物修复研究4》在开篇就对当前文物修复研究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引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原真性和可识别性,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留传统修复技艺等。接着,书中就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如古籍善本、石刻碑碣、金属器皿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籍善本修复的部分。我一直对那些泛黄的纸页、古朴的装帧充满了好奇,但又不忍心去触碰,担心自己的无知会损伤它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古籍,在修复师手中,通过一套套精密的流程,得以重获新生。他们如何处理虫蛀、霉变、水渍,如何修补断裂的纸张,如何复原脱落的书页,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书中甚至提到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古籍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差异,以及修复时需要考虑的特殊性,这让我感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浩瀚。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文物修复的百科全书,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评分《文物修复研究4》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物修复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书中的许多章节都聚焦于一些极其珍贵的、甚至是“国之瑰宝”级别的文物修复项目。作者在描述这些项目时,没有使用过于煽情的语言,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谨慎、细致和对文物的敬畏之情,却能深深触动人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某件古代宫廷服饰的修复案例。这件服饰的面料极其脆弱,许多部位已经褪色、破损,上面还附着有难以去除的污渍。修复师们在进行修复前,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服饰的制作工艺、使用场合,以及可能存在的病害。然后,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材料的成分分析,以确保所使用的修复材料与原件的材质相匹配,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一点点地清洗、熨烫、缝补,每一个环节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我甚至能想象到,修复师们在操作时,呼吸都必须轻柔,动作必须精准,因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将文物视为生命,并用毕生精力去守护的职业精神,让我感到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文物修复师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他们承担着将民族的记忆和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
评分读完《文物修复研究4》,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极度耐心、细致和责任感的事业。书中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修复师们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例如,在修复一件古代织物的过程中,由于织物纤维的脆弱性,任何不恰当的拉扯或压力都可能导致其进一步破损。因此,修复师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设计和制作专门的支撑结构,并且需要极其轻柔地进行操作。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修复工作的“慢”与“精”。它不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而是一种需要沉下心来,与时间对话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技艺的精湛,更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和对文物的敬畏。它让我明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术机构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的人的共同使命。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让我看到了那些默默奉献的文物守护者,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件文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