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

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清华大学
  • 留德
  • 日记
  • 回忆录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个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83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4250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外研社文集:季羡林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页数:5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
  写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忆的过程,……把我遇到的人都重新召唤到我的眼前,尽管有的早已长眠地下了;然而在我眼前,他们都仍然是活的。  
  ——季羡林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收编作者撰写的部分回忆录及日记,包括《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中学时代》、《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清华园日记》、《高中国文教员一年》、《留德十年》及《二战心影》。为求脉络清晰,故按文章内容所反映的时代顺序排列。
  《我的小学和中学》200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时,曾被分割为两篇并分别冠题为《我的小学和中学》和《我的高中》,现在恢复原貌。
  《清华园日记》是作者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曾分别出版过影印本与排印本(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排印本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日记内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北京大学高鸿博士对一些重要的人名作了简要注释,对日记中出现的外文(主要是英语和德语)作了翻译。本卷基本以排印本为底本,对高鸿博士所作的注释仍予保留并略有增删,漏字在“<>”中补出。对属于汉字今昔使用习惯上不同的,在整理中一律照旧。繁体字按照简化字编排,不再另外标注。
  《留德十年》记述了作者1935—1945年赴德求学的经过,原有若干种不同版本的单行本行世,这次则依据东方出版社1992年的初版排定。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目录

我的小学和中学
小引
回忆一师附小
回忆新育小学
回忆正谊中学
回忆北园山大附中
回忆济南高中
结语
我的中学时代
一 初中时期
二 高中时代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清华园日记
引言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我的老师们
自序
日记第一册
日记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日记第三册(1933.11.1-1934.11.23)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一 校长
二 教员
三 上课
四 我同学生的关系
五 我同校长的关系
六 我的苦闷
七 我亲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剧
八 天赐良机
留德十年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Fribourg)
三四 同使馆的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二 战心影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抬眼望尽天涯路
三 柏林王气黯然收

精彩书摘

  回忆一师附小
  学校全名应该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十六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决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唯一的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黯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
  我在记忆里深挖,再深挖,实在挖不出多少东西来。学校的整个建筑,一团模糊。教室的情况,如云似雾。教师的名字,一个也记不住。学习的情况,如海上三山,糊里糊涂。总之是一点具体的影像也没有。我只记得,李长之是我的同班。因为他后来成了名人,所以才记得清楚,当时对他的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最奇怪的是,我记得了一个叫卞蕴珩的同学。他大概是长得非常漂亮,行为也极潇洒。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男女外表的美丑,他们是不关心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竞记住了卞蕴珩,只是这个名字我就觉得美妙无比。此人后来再没有见过。对我来说,他成为一条神龙。
  此外,关于我自己,还能回忆起几件小事。首先,我做过一次生意。我住在南关佛山街,走到西头,过马路就是正觉寺街。街东头有一个地方,叫新桥。这里有一所炒卖五香花生米的小铺子。铺子虽小,名气却极大。这里的五香花生米(济南俗称长果仁)又成又香,远近驰名。我经常到这里来买。我上一师附小,一出佛山街就是新桥,可以称为顺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忽发奇想,用自己从早点费中积攒起来的一些小制钱(中间有四方孔的铜币)买了半斤五香长果仁,再用纸分包成若干包,带到学校里向小同学兜售,他们都震于新桥花生米的大名,纷纷抢购,结果我赚了一些小制钱,尝到做买卖的甜头,偷偷向我家的阿姨王妈报告。这样大概做了几次。我可真没有想到,自己在七八岁时竞显露出来了做生意的“天才”。可惜我以后“误”入“歧途”,“天才”没有得到发展。否则,如果我投笔从贾,说不定我早已成为一个大款,挥金如土,不像现在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斤斤计算了。我是一个被埋没了的“天才”。
  还有一件小事,就是滚铁圈。我一闭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弯成钩的铁条,推着一个铁圈,在升官街上从东向西飞跑,耳中仿佛还能听到铁圈在青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这就是我自己。有一阵子,我迷上了滚铁圈这种活动。在南门内外的大街上没法推滚,因为车马行人,喧闹拥挤。一转入升官街,车少人稀,英雄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用不着拐弯,一气就推到附小的大门。
  然而,世事多变,风云突起。为了一件没有法子说是大是小的、说起来简直是滑稽的事儿,我离开了一师附小,转了学。原来,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而一师校长王祝晨是新派人物,立即起来响应,改文言为白话。忘记了是哪个书局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选了一篇名传世界的童话《阿拉伯的骆驼》,内容讲的是:在沙漠大风暴中,主人躲进自己搭起来的帐篷,而把骆驼留在帐外。骆驼忍受不住风沙之苦,哀告主人说:“只让我把头放进帐篷行不行?”主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把前身放进去行不行?”主人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全身都进去行不行?”主人答应后,自己却被骆驼挤出了帐篷。童话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篇课文竞让叔父看到了。他大为惊诧,高声说:“骆驼怎么能说话呢!荒唐!荒唐!转学!转学!”

前言/序言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想写什么《自传》。可是也曾想到过:如果写的话,就把一生分为八段。《留德十年》是其中一段,《牛棚杂忆》是其中另一段。这都已写成出版了。如果再写的话,就是清华求学的四年,因为我自己的成长是与清华分不开的。但也只是想了想,并没有真正动笔,一直到了今天。
  到了今天,想把已经出过二十四卷的《季羡林文集》继续编纂下去,准备先编四五本。我已经把《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交给了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吴明华先生。但此书只有十几万字,如编为一卷,显得太单薄。我于是想到了清华求学的四年。我原来是想动手写的,再写上十几万字,二者凑齐了,可得三十余万字,成为一卷,像个样子了。
  我找出了文革抄家时抄走的后来又还回来的日记,把前四本拿了出来,仔细看了看,面生可疑,好像不是出于自己之手。大概七十多年前日记写出来后从未再看过。我虽然携它走遍了半个地球,却是携而不读。今天读起来,才知道,我记日记自1928年起,当时我十七岁,正值日寇占领了济南我失学家居。到了次年,我考上了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日记就中止了。1930年,我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入清华大学。入学后前两年,也没有记日记。为什么写日记?我说不出。为什么又停写?我说不出。为什么又提笔开始写?我也说不出。好在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与国家大事无关的事情,就让它成为一笔糊涂账吧。
  可是现在却成了问题。我要写回忆清华读书四年的经历,日记却缺了前两年的,成了一只无头的蜻蜓。虽然这两年的事情我还能回忆起来,而且自信还能相当准确,我还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可是时间的细节却无从回忆了。这是颇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 —— 跨越时光的学人足迹与思想印记 季羡林先生,这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泰斗,以其深邃的学识、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温润的人格魅力,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他的著作浩如烟海,涵盖了东方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每一部作品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则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真挚的方式,向我们敞开了这位巨匠的心灵世界,揭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以及在那段动荡年代里,一位学者所经历的求索、成长与坚守。 本书并非一次简单的文字罗列,而是季羡林先生生命长河中两段至关重要的篇章的集中呈现:《清华园日记》与《留德十年》。这两部分内容,虽时间跨度不同,地域背景各异,却共同勾勒出了季羡林先生从一位初涉学术的青年,蜕变为一位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最终回归祖国,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的大家的全过程。 《清华园日记》:青春的萌动与学术的起点 《清华园日记》,顾名思义,记录的是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的日常生活与思想点滴。这是一个充满朝气与理想的年纪,也是一个国家风雨飘摇、知识分子肩负时代重任的年代。日记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学业进展、社交往来,更是一颗年轻心灵在时代洪流中的观察、思考与迷茫。 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先生对于学术的早期热情与投入。他并非是那种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的文字中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清华园,这座孕育了无数栋梁之材的学府,是他知识启蒙、思想萌发的摇篮。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学术思想,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师友,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学术研究。 日记的笔触朴实而真诚,没有矫揉造作,只有最真实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他求学的艰辛,也看到他在学术探索中的快乐。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新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寻,以及对文学、历史的浓厚兴趣。这些早期的阅读、思考与写作,无疑为他日后在东方学领域的深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清华园日记》也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清华园的景象,师生间的互动,校园的氛围,以及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生存状态。这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的个人日记,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份珍贵社会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得以回溯一段被历史长河冲刷的时光,感受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脉搏。 《留德十年》:远渡重洋的求索与学术的飞跃 如果说《清华园日记》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那么《留德十年》则标志着他学术成就的一次重大飞跃。在那个年代,留学德国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也是获取西方先进学术知识、提升学术视野的重要途径。季羡林先生怀揣着对学术的无比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远赴德国,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海外求学与研究之路。 这十年,是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十年。在德国,他师从世界顶级的汉学大师,深入研习梵文、佛学、吐火罗语等古老文明的瑰宝。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战乱的阴影,都曾是摆在他面前的巨大考验。然而,季羡林先生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非凡的才华和对学术的虔诚,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留德十年》以回忆录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他详尽地记述了与导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互动,以及他在图书馆、档案馆里的辛勤耕耘。那些关于古老文献的解读,关于文化交流的思考,关于学术前沿的探索,都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 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德国的研究,特别是对吐火罗文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当时学术界的空白,为中国乃至世界东方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通过现代学术的语言,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重要展示。 《留德十年》不仅仅是学术的回忆,更是一段个人成长的史诗。在异国他乡,他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了人性的温暖。他对故土的思念,对祖国前途的忧虑,都化作了他前进的动力。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独立与担当。 两部分内容的交织与辉映 《清华园日记》与《留德十年》,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时间段和地点,但在《季羡林全集》(第4卷)中被一同呈现,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季羡林先生早期人生轨迹的完整画卷。 《清华园日记》中的少年志,在《留德十年》中得到了实现与升华。从清华园里初露锋芒的学子,到柏林大学里名噪学界的青年学者,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之路,是一条不断攀登、不断超越的道路。而他始终未曾改变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 这两部分内容,让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考,塑造了季羡林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学术思想。这对于理解他的后续学术成就,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学术价值: 它是研究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学术道路的重要一手资料。特别是《留德十年》中关于吐火罗文等研究的细节,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历史价值: 它为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学术追求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文学价值: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朴实、自然、生动,充满人情味。阅读他的日记和回忆录,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能够获得知识,也能得到启迪。 人生启迪: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展现的勤奋、坚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读者,尤其是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的年轻人,具有重要的励志作用。他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境遇下,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多么重要。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学者心灵深处的风景。通过《清华园日记》的青涩与憧憬,再到《留德十年》的勤奋与辉煌,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的脚步,一同走过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同感受他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默默耕耘、最终绽放的光芒。这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翻开本书,您将开启一段与智者同行、与历史对话的难忘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阅读维度。“留德十年”的记录,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经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温润而有力量,他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我被他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所震撼,即使在异国,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探索。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笔下的德国,既有严谨的治学氛围,也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他从中汲取养分,也为之贡献自己的思考。读他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海外的坚守与担当,看到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深沉眷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季羡林,一个在时代浪潮中,以笔为犁,耕耘知识的精神巨人。

评分

读完《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这本书,心中涌动着万千感慨,尤其是“留德十年”这部分,简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季羡林先生的笔触朴实却又充满力量,他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个人在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岁月中的挣扎与坚持。我尤其被他描述的求学经历所打动,那种面对语言障碍、经济困顿,却依然执着于学术研究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笔下的德国,既有严谨的学术氛围,也有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温情,从他观察到的街景、遇到的德国人,再到他对中德文化的对比与思考,都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文化自觉。读到他因为思念家乡而写下的诗句,或是回忆起国内亲友的点滴,那种深沉的乡愁便扑面而来,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季羡林,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学者,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文字穿越时空,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

评分

翻阅《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年代。“清华园日记”的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成长足迹。季羡林先生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了他与这片园子的点点滴滴。他对于校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对于课程学习的专注,对于社会变迁的敏感,都展现了他非凡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我能感受到他当时对知识的如饥似渴,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真挚的情谊。即使是对于一些日常的琐事,他也能写出引人深思的见解,让人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凡。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人,他的起点或许也和我们一样,是在校园里,在对知识的探索中,在对社会的观察里,一步步走向成熟。

评分

《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这本书,用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视角,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留德十年”的章节,让我对那个时代中国留学生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体悟。他描述在异国他乡的种种不易,无论是经济上的拮据,还是文化上的隔阂,都被他以一种平和而坚韧的态度展现出来。我被他对于学问的执着所深深打动,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毅力。他与同胞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与德国当地人的交往,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承与发扬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读他的日记,就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那些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回忆。

评分

合上《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 1: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清华园日记”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季羡林,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如何在校园里度过他的青春岁月。他笔下的清华园,既有朗朗的书声,也有青年学子们激扬的文字和热切的讨论。我能感受到他当时对学术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思。他记录的师生情谊,同学间的友谊,都显得那么真挚而朴素。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透过他的日记,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他对于时局的观察,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都显露出他超越年龄的成熟和远见。而当他回忆起一些琐碎的日常,比如一场球赛,一次聚会,甚至是一次生病,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一同经历。这本书不仅是一份个人化的记录,更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写照,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成长轨迹。

评分

小孩很喜欢

评分

书不错,质量也比较好

评分

评分

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

外研社的书装帧精美,陆续买的第五卷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好,值得收藏

评分

书不错,质量也比较好

评分

季羡林的书不错,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