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是中国第四代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感动孩子和曾经是孩子的所有人。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入选教材,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他的代表作《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大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项,这是中国作家次获得该奖项。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儿文学奖”。
《乌雀镇》
该书为曹文轩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新作《流氓鸟》《我是一头蠢驴吗》《黑魂灵》《罗圈腿的小猎狗》《飞翔的鸟窝》及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作家用干净、纯美的文字,透过主人公的执着、善良,把美好的事物带到孩子心里,教会孩子认识生活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痞子八哥》
《痞子八哥》收录了曹文轩经典长篇小说《皮卡》中的六个作品,分别是《痞子八哥》《背叛的门牙》《草环》《杜夏老师》《矮鬼》和《鬼蜻蜓》。本书围绕着小男孩皮卡的成长故事展开,他善良、纯真无邪、机智、想入非非、极容易对一些事情或事物发生兴趣,而一旦发生兴趣就非常专注。那就让我们进入小男孩皮卡的世界,跟随皮卡一起成长吧!
《饥饿的冬季》
本书是曹文轩的新短篇小说选集,包含《鸭宝的河》《饥饿的冬季》《三角地》《尖叫》《会说话的铃铛》《瞎眼山羊把歌唱》6篇。作者用其细腻而率真的笔触直抵人性的本真和生活的本源,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欢乐和苦难,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内含及出色的审美情趣。
《沉默的田野》
《沉默的田野》是曹文轩短篇小说精选集,汇集了《红枣》《古堡》《渔翁》等多篇经典作品,小说语言流畅、立意积极向上,是青少年文学的经典,适合热爱文学的青少年阅读欣赏。
《弯桥的四个梦》
《弯桥的四个梦》是曹文轩短篇小说精选集,汇集了《阿雏》《沉默的渔网》《弓》等多篇以积极向上的青少年为主题的经典作品,小说语言流畅、立意积极向上,是青少年文学的经典,适合热爱文学的青少年阅读欣赏。
《葵花飘飘》
《葵花飘飘》是“曹文轩精品集”系列之一,包括《大麦地》《葵花田》《老槐树》《鬼谷》《天黑了,该回家了》《第五只轮子》六篇故事,这里有孩子的成长剪影,有孩子的心路历程,有孩子的特殊经历,有孩子的奇幻之旅,围绕孩子作者展开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稻香渡》
曹文轩精品故事带我们重温纯美少年时光。
男孩桑桑的小学生活令人刻骨铭心,他所经历的友情、亲情以及对生命的体悟,像一幅画作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少年细米与知青梅纹姑娘相识相知在梦一样的江南水乡,辽阔的稻田、静谧的湖水、雪白的芦花,夹杂着少年与少女的相依相伴,让我们可以伴随少年一同成长。
《八月桂花》
珍珍是个奇怪的女孩,总是紧紧跟在妈妈的后面,像个小尾巴;槐子和秀娟认定,水下那座城确实是存在的,他们在不断地找寻着;秋虎与夏望同在一个学校一个班上读书,两人又都喜欢鸽子,然而夏望家很富,秋虎家很穷,小鸽子“凤“的到来,带给了秋虎希望;八月里,总有一天是摇桂花的日子,在这个隆重的日子,婉灵却没有被邀请摇花……“纯·美”的“曹氏滋味儿”,会让你回味无穷!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等。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4卷)。其中《红瓦黑瓦》《草房子》等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等文字。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0年出版“曹文轩纯美绘本”系列,其中《痴鸡》分别获得2010年度和2011年度输出版权优秀图书奖。
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项,这是中国作家次获得该奖项。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儿文学奖”。
《乌雀镇》
黑猫
偷走娃娃的人
怎么对付一只鹰
这秃子是个恶霸
草丛中的蛋
大树下的宝物
驴赛
迷路的母鸡
这里的河边静悄悄
第十一根红布条
枪魅
海牛
痴鸡
飞翔的鸟窝
罗圈腿的小猎狗
黑魂灵
《痞子八哥》
背叛的门牙 43
草环 83
杜夏老师 139
矮鬼 177
鬼蜻蜓 213
阅读卡 237
《饥饿的冬天》
鸭宝的河
饥饿的冬季
三角地
尖叫
会说话的铃铛
瞎眼山羊把歌唱
《饥饿的冬季》阅读卡
《沉默的田野》
还有一顶蓝帽子
红枣儿
古堡
渔翁
鱼鹰
野风车
枫叶船
沉默的田野
海里的船
放鸭记
麦子的号叫
紫檀色的皮肤
《沉默的田野》阅读卡
《乌雀镇》
孩子低头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他的弟弟,确认弟弟一时半刻不会醒来,一边看着婴儿车,一边倒退着离开了。距离婴儿车五六米远时,他转过身去,撒腿往巷子里跑去。
男孩刚刚消失在巷口,那个陌生人就站了起来。他转动脑袋看了看四周,见四下无人,以轻盈的步伐,极快地走向婴儿车。到了婴儿车旁,他再度转动脑袋看了看四周,一把抱起熟睡的娃娃,立即离开了广场。
《痞子八哥》
这天放学回家,他没有直奔鸟笼子。做完作业,皮卡正准备上床睡觉。当他去厕所撒完尿,正穿过客厅时,头一偏,看到了窗台上的鸟笼子,迟疑了一下,又走了过去。他准备再说一声“你好”时,八哥欢快地靠近皮卡,歪着脑袋,淘气地看了看皮卡,开口说了一句:“早上好!”皮卡惊呆了,随即大声叫起来:“八哥说话了!八哥
说话了!”在各自房间里的奶奶、爸爸、妈妈和皮达也听到了这一句“早上好”,都走到了客厅。“它说话了!”皮卡指着八哥说。起初,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是八哥的声音。妈妈很纳闷:怎么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爸爸也很纳闷:是谁在说胡话?现在是夜间,怎么说“早上好”呢?大家望着八哥。八哥在鸟笼里蹦来蹦去,然后又说了一句:“早上好!”全家人都笑,不仅是因为它终于开口说话了,还因为这句话十分滑稽:一种甜甜的小女孩的腔调,关键是它在夜幕笼罩大地时说“早上好”。
《饥饿的冬季》
重又回到山顶之后,树鱼指了指下面:“谁都不用怕,下面是雪,可厚了,就只管往下滚就是了……”说完,往前一冲,倒在了山坡上,骨碌碌地滚了下去。他的身后扬起一蓬蓬细雪来。
到了下面,树鱼摆出一副很舒服的样子,在那儿躺了一会儿,然后站起来,向山顶上的孩子们招着手:“下来呀!下来呀……”先是桐子滚了下去。桐子与树鱼一起向山顶上招了招手之后,男孩女孩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下滚去。不一会儿工夫,就全都滚到了山脚下。真有一条小溪,一半结着冰,一半没有结冰,在淙淙地流淌。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鱼。草丛里倒确实有橡果。不知是被什么鸟叼到这里的。树鱼一边和孩子们一起找橡果,一边悄悄地引导着孩子们往那棵柿子树走去—现在,它正被山坡的一道皱褶挡着。树鱼已经看到了柿子树,但他做出一副聚精会神地找橡果的样子,蹲在地上,扒着压在草上的雪。蓬草突然叫了起来:“柿子树!”孩子们全都跑了过来……
寒冷的冬季,这棵柿子树让受着饥饿煎熬的孩子们感到震撼。他们谁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一时,他们忘记了饥饿。这一颗颗看上去鲜艳而温润的柿子,却并没有让他们想到它们是可口的美味,是可充饥的。他们开始数枝头的柿子。数来数去,总是有好几个数字。反复数了五六遍之后,才终于有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数字:三十六颗。又观望了一阵,这才想到吃上。树鱼又有点儿后悔了,但他却说:“我们分了它们吧。”他心里感到了疼。
《沉默的田野》
整个一个下午,小六顺就这么悄然无声地坐在土坡上的楝树下。此时,已是初夏天气,楝树上开出一片淡蓝如烟的小花。六顺总能看见那片田野,也总能看见在田野上拾田螺的何九。田野很简单,尽是水田。水田间是水渠,水田里盛着蓝晶晶的、阴凉且又毫无动静的水。水面上有一些从田埂上垂挂下来的无言的草茎。田里的秧苗尚未发棵壮大,田野就绿得很单薄,很没有力气。还未被秧叶遮住的田水,沉默的田野泛着清静的水光。田野几乎是无声的,静止不动的。偶尔有一棵楝树在地头的田埂上孤立地长着,顶着几片轻柔的云彩,却更衬出田野的空疏和寂寞。此刻,何九独自拥有着这片田野。他戴一顶破斗笠,背一只柳篓,在聚精会神地寻觅着田螺。这地方的水里,生长着一种特殊品种的田螺:个儿很大,比拳头还大;螺壳呈扁圆形,很坚硬,颜色与水牛角相似,色泽鲜亮,油光光的,仔细看,还有一些好看的金黄色暗纹;壳内螺肉饱满,并且特别鲜嫩。螺壳的漂亮,使许多城里人动心,弄一两颗放在玻璃柜中,权当一件小小的艺术品欣赏。何九似乎每拾一颗这样的田螺,都有一丝欣喜。他微驼着背,在田埂上走,目光来回于田埂这边的田和田埂那边的渠。田里的田螺,有些他一眼就能直接看到了,有些他先看到的只是它们从泥土上滑动过后留下的细辙。每逢这时,他的目光就随着那清晰而优美的细辙耐心而愉悦地追过去,有时要追出去丈把远,目光才能触摸到它们。这个时间里,他的眼睛总睁得很大。然后他用眼睛盯住它们,小心翼翼地把脚插到秧行里,一步一步走过去。将它们拾起后,他会顺手在清水里轻轻涮涮,再将它们丢进篓里。渠里的田螺总吸附在渠边水下的草茎上。细细的长长的草茎上,却硬有几只大大的田螺吸附着,颤颤悠悠,半隐半现,那形象煞是动人。每逢这时,他格外地耐心。他先在田埂上跪下,然后俯下身子,将手轻轻伸入水中,像捉一条游动的小鱼一样小心。他知道,若稍微一碰草茎,或使水受到震动,受惊的田螺就会立即收起身子,与草茎脱落开来,向水的深处急急沉去。何九就这样在空寂的田野上不停地转悠着,如同一个飘来荡去的孤魂。六顺望着何九的身影,总会想起十天前的情景来—村头围了一堆人。何九被围在中间。前天,他借了大伙出钱买的那条合用的大木船,说去芦荡割些芦苇盖间房子。而今天早晨,他却突然报告村里人,说那条大木船拴在河边上不见了,四处都找遍了,也找不着。人们或互相交换着眼色,或低声嘀咕,但朝何九斜瞥或直射的目光里,总含着怀疑。有些目光里甚至含着鄙视。“你很会用船,该知道怎么拴住它。拴船的又是根铁索,是不能被风吹走的。”村里摆肉案的人在油乎乎的围裙上搓擦着手说。何九说:“是不能被风吹走的。”“那这船飞上天啦?”说话的人是放鸭的阿宝。他一个冷笑,歪过脸去。何九无言以对。过了好一阵,才说出另一种可能来:“莫非被人偷了?”“偷了?谁偷?这村里还有谁会偷?”孟二家的媳妇把奶头准确地塞到怀中孩子的嘴里,眼睛往一旁看着说。何九立即低下头去。何九的名声很坏,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有个何九。从前,他走到哪儿,哪儿的人都会突然地警觉起来。等他离去后,总要仔细清点一下东西。半年前,他才从牢里释放出来。“打我记事,这村里就没有丢过船。”老木匠把话说完,一使劲儿,把烟斗里的烟灰全都“噗”了出来。“船倒是没丢过,可丢过一头牛。”不知是谁接过一
句话,立即转身挤到人群外边去了。
《弯桥的四个梦》
阿雏
阿雏坚决地记住:他的双亲亡于他六岁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
那天,有路人捎来消息:五里外的邹庄要放电影。远,父母怕阿雏睡沉了骨头软,难抱,便掏给他五分钱买糖嗍,软硬兼施,终于将他哄住,跟老祖母待在了家中。看电影的人很多,田埂上行人缕缕行行,互相呼唤着,黑空下到处是远远近近的人声和小马灯闪烁的黄火。 要过渡。
河边站满了急匆匆的人,船一靠岸,逃难一般都抢上,
船舷离水面只剩两三寸了,又爬上两个大汉来。船离了岸,船上人一个挨一个,挺直了身子,棍子似的立着,战战兢兢,全不敢看水。船歪歪地行至大河中心,远处一艘轮船驶过,把波浪一层层地扩大过来,人一摇,船一晃,翻了。各人顾各人,赶紧逃命,河上一片呼爹叫娘。会水的,自然不在乎。半会水的,呛几口水,也翻着白眼上了岸,直着脖子吐水。阿雏的父母皆是“旱鸭子”,听见喊了几声,沉了。上了岸的人忽然想起似乎该下河救人,无奈天阴黑得让人胆怯,几个下河的光在水面上乱喊乱抓,动作小,却是虚张声势,没有一个敢往河水深处扎的。待有胆大的赶到,时间又太迟了。出事后几日,大狗的老子在河边村头说,当时,船翻了,阿雏的父亲一把死死抱住他的胳膊,两人就一起沉到了河底。他就又掐又拧,可阿雏的父亲任掐任拧死不撒手。他想自己小命这回要玩儿完了。吃了一嘴河底烂泥,他突生一个大的智慧:拔出口袋里的手电筒,往阿雏父亲手里一塞!灵!阿雏父亲呛蒙了,以为一定是抓住了什么救命的东西,松了他,却抓住那手电筒。他乘机一松手电筒,摆脱了阿雏父亲,钻出水面,一人爬上了岸。这话时,大狗的老子的脸很活,很有光泽,显得自
己的智慧比别人优越许多。而那些听的人都惊呼:“险啊!”很是佩服大狗的老子的聪明和狡猾。
《葵花飘飘》
大麦地
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泻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阴沉的天空,忽然飘飘然,扶摇直上,变得高远而明亮
草是潮湿的, 花是潮湿的, 风车是潮湿的, 房屋是潮湿的, 牛是潮湿的, 鸟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
葵花穿过潮湿的空气,不一会儿,从头到脚都潮湿了。她的头发本来就不浓密,潮湿后,薄薄地粘在头皮上,人显得更清瘦,而那张有点儿苍白的小脸,却因为潮湿,倒显得比往日要有生气。
一路的草,叶叶挂着水珠。她的裤管很快就被打湿了。路很泥泞,她的鞋几次被粘住后,索性脱下,一手抓了一只,光着脚丫子,走在凉丝丝的烂泥里。
经过一棵枫树下,正有一阵轻风吹过,摇落许多水珠,有几颗落进她的脖子里,她一激灵,不禁缩起脖子,然后仰起面孔,朝头上的枝叶望去,只见那叶子,一片片皆被连日的雨水洗得一尘不染,油亮亮的,让人心里很喜欢。
不远处的大河,正用流水声吸引着她。
她离开那棵枫树,向河边跑去。
《稻香渡》
艾地
1
油麻地小学四周环水,很独立的样子。
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碜。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学校与地方联合,想将秦大奶奶逐出这片土地,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然而终于没有成功。
秦大奶奶坚决地认为,这片土地是属于她的。
也许,确实是属于她的。
秦大奶奶的丈夫是秦大。他们夫妇俩,原先与这片土地并无关系。他们是在一九四八年年初,才买下了这片土地的。为买这片土地,这对夫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欲望:穿一件新袄遮挡风寒的欲望,吃一片西瓜解除暑渴的欲望,将自己放在床上消解一下疲倦的欲望,煮一碗红烧肉润一润枯肠的欲望。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镰刀割破了手指,鲜血一路滴在草上,不知道疼;终年光着的脚板,在隆冬季节裂开鲜红的血口,不知道疼;瓦砾硌着脚,不知道疼;鞭子打在脊梁上,不知道疼。秦大在世时,这里的人每当谈到他时,评价不外乎就是这些:“这个人太小气,一锥子扎不出血来。”“跌倒了,还要从地上抓一把泥。”使这对没有生养孩子的夫妇感到幸福的就是在夜深人静、四周流动着淡淡的荒凉时,做着土地的美梦:一片土地,一片风水好的土地,在春风里战战兢兢如孩子般可爱的麦苗,
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金子一样的麦穗……
他们终于用几十年的心血换下了这片土地。
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中央盖了一幢草房,从此,两双已经过早疲倦的眼睛,就时时刻刻地注视着这片土地。这年春天,天气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暖和得早,才是二月,风已是暖洋洋的。一地的麦子,在和风里一日一日地绿着,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然而,秦大并未等到收获的五月,就在田埂上永远地睡着了。村里几个总是帮人家送丧的人,在将他放入棺材时说:“抬过这么多死人,还从没见过身子轻成这样的人。”
秦大奶奶倒是看到了收获的季节,但就在麦子飘香之时,土地已不再属于个人。
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块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然而,当十几只船载着堆得高高的茅草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地方政府是厚道的,事先给她在别处盖了房,并且还划给她一片小小的土地。
但秦大奶奶不要,她只要这片土地。她蓬头垢面地坐在地上:“你们打死我吧,打死我也不离开这里!”
十几只茅草船就那么无奈地停在水中。
地方政府是耐心的,充分给她说理:“办学校,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大业。”秦大奶奶双目紧闭:“我没有子孙!”
实在说不通。学校又必须在秋天建起来,油麻地的人有点儿无可奈何了。上头来人了,问学校怎么还不动工。
这里的人就老实报告。上头的人说:“无法无天了!把她赶出去!”地方政府也看清楚了:非得这样不可!
这一天,几乎是全村的人都出动了。他们割麦子的割麦子,上茅草的上茅草,拆房子的拆房子,测量的测量……
秦大奶奶则被几个民兵架着,拖走了。秦大奶奶差点儿以死相拼,无奈那几个民兵身强力壮,使她根本无法以死相拼。她只能一路号哭:“我要我的地呀!我要我的地呀!”她朝那些人吐着唾沫,并朝过路的人大叫:“救命呀!救命呀!”没有人理会她。
秦大奶奶硬被关到了那间为她新砌的屋里。她在屋里乱撞门窗,破口大骂。几个民兵在门外说:“你再闹,就把你捆起来送走!”丢下她,走了。
当秦大奶奶终于弄断窗棂,钻出屋子,跑回那片土地时,那幢房子早已不见踪影,满地的麦子也已收割一尽,茅草堆积如山,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地上是一道道石灰撒成的白线以及无数的木桩,甚至已经挖开了好几道墙基,一些汉子正在叫着号子打夯……一切皆已面目全非。
她瘫坐在地上,目光呆滞地一直坐到天黑,然后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告状。她告到乡里,又告到区里,再告到县里,然后又回过头来告到乡里、区里、县里……眼见着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眼见着背一点儿一点儿地驼了。
跟她讲理,她又听不进去,只顾说她的理。拍桌子吓唬她,她干脆赖到你脚下:“你把我抓起来,把我抓起来,抓起来扔进大牢里!”
油麻地的事,当然只能按油麻地人的意志去做。油麻地小学早盖好了,并且是方圆十几里地漂亮的一所学校。每天早晨,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唱着跳着,高高兴兴地来上学。高高的旗杆上,一面鲜艳的红旗,总是在太阳光刚照亮这块土地的时候升起来,然后迎风飘扬,造出一番迷人的风采。油麻地的人,听到了草房子里的琅琅的读书声。他们从未听过这种清纯的充满活力的众声齐读。这时,若有船路过这里,就会放慢行驶的速度。声音传播到田野上,使油麻地的人,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名的兴奋,其间,很可能会有一个人一边使劲挥舞锄头,一边扯开沙哑的喉咙,大声吼唱起来。
秦大奶奶在告状之余,也会来到校门口。她对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反复地絮叨:“这块地是我的!”
孩子们只是朝她笑笑。其中一些,似乎觉得她很怪,有点儿害怕,见了她那怨恨的目光,就赶紧走进校园里。
教员们还多次在深夜里看到了秦大奶奶,她像幽灵一样,在校园里到处走动。
各级政府时常被她打扰,实在太烦,可又拿她没有办法,只好在她做出让步和做出种种保证之后,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在油麻地小学的一角,给她盖一间小小的草房,并给她保留一片小小的土地。
《八月桂花》
八月里,总有一天是摇花的日子。
这个日子,是精心挑选的。那时,一树的桂花都开了,就像一首歌唱到了高潮。
雀芹的爸爸仰脸仔细看那一树的花,心里明明已经很有把握了,还是叫来几个人一起帮着看。看来看去好一阵,雀芹的爸爸说:“可以摇花了?”那几个人都点点头:“可以摇花了。”
一年一度的摇花,不算是仪式,但却充满了仪式感。
上午,太阳刚刚生起的时候,一树的花都苏醒了,还带着夜露。一大早,雀芹帮着爸爸妈妈,已在桂花树下铺上十几张干干净净的席子。大人和小孩陆陆续续地向桂花树聚拢了过来。摇花的事,都交由村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做,大人们则是站在外围观望,不住地鼓动孩子们用力、加油。
参加摇花的孩子们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一脚踏上席子的,必须去河边,在石码头上坐下,用清澈的河水将脚仔细地洗干净——踏上席子的,必须是一双双干干净净的脚。若是有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的脚还没有洗干净呢。”被说的那个孩子,便会抬起脚去检查,发现自己的脚真的不是那么干净,要么退出摇花,要么就赶紧去河边再仔细地清洗。
时间一到,无数双小手抱住了桂花树,一个个倾伏着身子,高高地撅着屁股,随着雀芹爸爸的一声“摇”,一起用力摇动,只见花枝乱颤,那桂花如稠密的雨珠纷纷飘落下来,直落得树下的孩子一头一身,一个个成了金黄色的人。抖一抖身子,花又落到席子上。
“加油!”“加油!”……大人们一边喊,一边做出摇树的动作。
摇动,一波又一波。总有花纷纷落下,仿佛那些花,是分拨的,一拨一拨的,后一拨与前一拨也就相隔几分钟,可那几分钟只要没有过去,这后一拨的花,纵然你把桂花树摇倒了,也不肯落下。
眼见着眼见着,席子被花覆盖了,看上去,没有席子,只有一地的花。
那花挤在一起,还在开放中,看上去,好像在微微动弹。
八月,摇花,是这个村庄的一个隆重而圣洁的节日……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不是一个空屋,里面还会放上床、桌子等家什。谁谁谁睡在哪张床上,谁谁谁坐在桌子的哪一边,不停地说着。有时好商量,有时还会发生争执,严重的是,可能有一个霸道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恼了,突然地一脚踩烂了马上就要竣工了的屋子。每逢这样的情况,其他孩子也许不理那个孩子了,还骂他几句很难听的,也许还会有一场激烈的打斗,直打得鼻青脸肿哇哇地哭。无论哪一方,都觉得事情很重大,仿佛那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屋子。无论是希望屋子好好地保留在树下的,还是肆意要摧毁屋子的,完全把这件事看成了大事。当然,很多时候是非常美好的情景。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了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盖屋子。
那时,我既是设计师,又是泥瓦工、木匠和听使唤的小工。我对我发布命令:“搬砖去!”于是,我答应了一声:“哎!”就搬砖去——哪里有什么砖,只是虚拟的一个空空的动作。很逼真,还咧着嘴,仿佛是一大摞砖头,死沉死沉的。很忙碌。一边忙碌一边不住地在嘴里说着:“这里是门!”“窗子要开得大大的!”“这个房间是爸爸妈妈的,这个呢——小的,不,大的,是我的!我要睡一个大大的房间!窗子外面是一条大河!”……那时的田野上,也许就我一个人。那时,也许四周是滚滚的金色的麦浪,也许四周是正在扬花的一望无际的稻子。我很投入,很专注,除了这屋子,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那时,也许太阳正高高地悬挂在我的头上,也许都快落进西方大水尽头的芦苇丛中了——它很大很大,比挂在天空中央的太阳大好几倍。终于,那屋子落成了。那时,也许有一只野鸭的队伍从天空飞过,也许,天空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一派纯粹的蓝。我盘腿坐在我的屋子跟前,静静地看着它。那是我的作品,没有任何人参与的作品。我欣赏着它,这种欣赏与米开朗基罗完成教堂顶上的一幅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后的欣赏,其实并无两样。可惜的是,那时我还根本不知道这个意大利人——这个受雇于别人而作画的人,每完成一件作品,总会悄悄地在他的作品的一个不太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早知道这一点,我也会在我的屋子的墙上写上我的名字的。屋子,作品,伟大的作品,我完成的。此后,一连许多天,我都会不住地惦记着的我的屋子,我的作品。我会常常去看它。说来也奇怪,那屋子是建在一条田埂上的,那田埂上会有去田间劳作的人不时地走过,但那屋子,却总是好好的还在那里,看来,所有见到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直到一天夜里或是一个下午,一场倾盆大雨将它冲刷得了无痕迹。
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那时,除了积木,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玩具了。一段时期,我对积木非常着迷——更准确地说,依然是对建屋子着迷。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它会一连好几天矗立在那里,就像现在看到的一座经典性的建筑。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堂美术课往往总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的、横着的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屋子就是家。
屋子是人类古老的记忆。
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的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的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你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书挺厚,印刷质量也不错,正好适合我女儿看,放了暑假也不担心女儿整天看动画片了。
评分这个宝贝不错,还会再买这个品牌。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小宝看的得爱不释手
评分真的 不错 质量 包装都很好 内容不用说了 家里收了很多他的书 读起来很意境
评分打开一看,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实在太好了,而且很实惠
评分物流不是一般的慢,整整走了一个星期,不知道什么原因,显示3天后能收到的结果3天后才有物流单号,好乱,这个物流不行~
评分字迹清楚,纸质很好,孩子很喜欢看,物流很快,态度很好。
评分包装完好书内容小孩也非常喜欢
评分书很好,内容很有趣,一打开包装就看起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