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材00540 0540外国文学史孟昭毅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学考试指定书籍

自考教材00540 0540外国文学史孟昭毅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学考试指定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考
  • 外国文学史
  • 00540
  • 0540
  • 孟昭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教材
  • 文学史
  • 自学考试
  • 指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6149
商品编码:10259594188

具体描述

【教材名称】外国文学史

【主编】孟昭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6149

【版次】2009-4

【开本】880*1230

【字数】420千字

【页数】443

【重量】500克

【定价】21.00元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概述 本书聚焦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转型时期,旨在为读者勾勒出这一时期欧洲及美洲外国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与重要图景。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科学思想的飞速发展以及哲学观念的深刻反思,共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思潮与艺术形式。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核心作品,力求展现文学如何敏感地捕捉并回应时代精神的脉动。 时代背景与文学思潮 19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文学在法国兴起,强调科学方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描绘社会现实,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关注人性的生物学和社会学Determinism。这一思潮在欧洲大陆产生广泛影响,如挪威的易卜生、俄国的契诃夫等,尽管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与此同时,象征主义文学在法国悄然兴起,作为对自然主义机械论和朴素现实主义的反拨,它强调诗歌的音乐性、暗示性和神秘性,追求表现主观情感与精神世界的隐秘角落。象征主义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人物如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等,其诗歌的创新性和象征意象的运用至今仍为文学界所称道。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曙光开始显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和理性主义产生了深刻怀疑。存在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思潮的萌芽,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作家们开始探索更为主观、破碎、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以捕捉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迷茫与疏离感。 欧洲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家 一、自然主义的深化与演变 自然主义在19世纪末期达到顶峰,法国的左拉是其集大成者,他通过《卢贡-马卡尔家族》等系列小说,以百科全书式的宏大视野,描绘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动图景,强调环境和遗传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他的作品风格粗犷、写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易卜生将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融入戏剧创作,他的戏剧深刻揭示了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玩偶之家》、《群鬼》等剧作,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俄国文学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契诃夫这样的大师。他的戏剧和短篇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含蓄的象征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等剧作,以及《套中人》、《第六病室》等小说,都展现了俄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困境和无法言说的失落感。 二、象征主义的诗意探索 象征主义文学尤其以其诗歌创作而闻名。法国的波德莱尔,虽然常被视为象征主义的先驱,但他的作品《恶之花》已经展现出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他关注城市生活、堕落与救赎,以独特的意象和精妙的语言,开启了现代诗歌的新篇章。 马拉美和魏尔伦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马拉美追求“纯粹的诗”,强调诗歌的暗示性和音乐性,其诗歌晦涩而富有哲理。《一个贵妇人的 the Afternoon of a Faun》等作品,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魏尔伦的诗歌则更加强调音乐感和情感的抒发,其《诗的艺术》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宣言。 三、表现主义与前期现代主义的酝酿 表现主义文学虽然主要盛行于20世纪初,但其萌芽和早期探索已可在19世纪末期找到端倪。表现主义强调表达主观情感和内在体验,常常以扭曲、夸张的意象来反映作者内心的激荡和对现实的强烈情感反应。在德国,施特林德堡的戏剧就已显露出表现主义的倾向,他撕裂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展现了人物之间激烈的情感冲突和生存的压抑感。 美洲文学的崛起与特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文学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从惠特曼的开创性诗歌,到马克·吐温对美国西部生活和民俗的生动描绘,再到亨利·詹姆斯对美国人在欧洲的心理和文化冲突的细腻刻画,都展现了美国文学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追求。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如德莱塞,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刻描绘,展现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他的《嘉莉妹妹》、《美国悲剧》等作品,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成就。 欧洲文学的转折与现代性的挑战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欧洲,深刻影响了文学的面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荒诞、压抑和非理性,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官僚体制、社会规则下的无力感和生存焦虑。他的作品如《变形记》、《审判》、《城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 法国的普鲁斯特以其意识流的叙事手法,通过《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鸿篇巨著,对时间、记忆、意识以及人生的无常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索。他的作品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维度,对后世小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本书的结构与研究视角 本书将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域划分,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将深入分析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主要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随后,我们将探讨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初步特征,以及战争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冲击。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美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独特贡献,以及其与欧洲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研究视角上,本书将采取历史唯物主义与接受美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关注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也注重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我们将力求展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以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 学习建议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指定教材,也适用于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外国文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建议读者: 精读代表性作品: 深入阅读本书提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梳理文学流派: 把握不同文学流派的核心特征、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联系时代背景: 将文学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理解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 进行比较阅读: 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发掘其异同之处。 积极思考与讨论: 鼓励读者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学习小组或与他人讨论中深化理解。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外国文学的系统认识,掌握理解和分析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外国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自考指定用书,它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无疑是做到了最大化的努力。几乎每一个考试大纲要求的作家、作品和运动,都能在书中找到详尽的论述。这让我感到很踏实,毕竟面对自考这种高压的学习模式,‘不超纲’是第一要务。但是,这种追求“全覆盖”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对深度的牺牲。在描述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巨匠时,往往是广撒网,涉及多部代表作的背景和主题概括,却很少有深入到文本细读或特定版本比较分析的深度章节。这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外国文学,希望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我希望教材能更侧重于提供“分析的工具”而不是“被分析的结果”。例如,比起告诉我某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我更希望教材能指导我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解构这部作品的结构或作者的潜在意图。这本书无疑是通往及格的捷径,但要攀登到更高的学术山峰,此书的引导力就显得有些力不从矣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出乎意料地令人满意,尽管是十多年前的版本,但翻页的手感依然顺滑,油墨的清晰度也保持得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低,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对教材的“阅读体验”很看重,因为你要面对它太久了。不过,教材在排版细节上还是暴露出一些时代的痕迹。比如,有些重要的术语和人名在不同章节间的翻译偶尔会出现细微的不一致,这在初次接触外国文学概念时,确实会造成一些困扰,需要时不时地翻阅索引或者对照其他资料来确认。此外,虽然作者孟昭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讲授风格有时会显得过于学术化,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如果能用更生动、更贴近现代读者语境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古典文献的引用,相信会更利于快速理解和记忆。我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去“翻译”那些学术化的句子,而不是直接吸收文学史的精华。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和权威性,但其“可亲近性”有待提高。

评分

阅读这本教材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有序的博物馆之旅。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展厅,清晰地标明了时期、代表人物和风格特征。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这个文学史初学者理清了纷繁复杂的欧洲文学史。尤其是对不同国家文学的并行叙述,虽然偶尔会让人感觉时间线索被拉得有些松散,但从宏观视角来看,它有效地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内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与差异。然而,我必须指出,书中对“文化语境”的描述,虽然提供了背景信息,但在情感共鸣上略显不足。文学是与人心灵相通的艺术,这本书更侧重于介绍“发生了什么”,而较少触及“感受到了什么”。例如,当读到某些战争时期的文学时,我期望书中能有更富感染力的段落来描绘当时作家的精神困境与挣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主题的客观总结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它确保了知识的完整性,但少了那么一丝能让人为之动容的“人情味”和“文学的激情”。

评分

这本《自考教材00540 0540外国文学史孟昭毅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学考试指定书籍》的厚度简直让人望而生畏,初次翻开时,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章节结构差点让我打退堂鼓。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抱着“应试”的心态,想着赶紧过关就好。但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后,才发现这套教材的编排思路其实相当严谨。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作家名字,而是努力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文学演变脉络。比如,它在介绍启蒙运动文学时,不仅详述了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核心,还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这使得那些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土壤之中的产物。不过,教材在一些前沿的、偏向理论批评的解读上略显保守,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引入略显滞后,这可能也是2009年版本的一个局限性吧。整体而言,它更像一位沉稳的老教授在给你系统梳理知识框架,扎实有余,但在激发对文本的“灵感”方面,还需要读者自己去补充一些更具活力的外部材料。对于打基础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可靠的基石,但想在这上面搭建起一座绚丽的文学殿堂,可能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

我特别欣赏教材中对不同文学流派过渡期的处理方式。很多教材会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界限划得非常清晰,但这本书在介绍十九世纪中叶的变革时,很细腻地展现了那种“旧的正在死去,新的尚未诞生”的文学张力。它没有简单地将作家归类,而是展示了他们在思想上如何挣扎、在形式上如何探索新旧交替的边界。例如,关于自然主义文学的探讨,它不仅提到了左拉的“实验小说”理论,还引述了当时文坛对这种“科学化”倾向的尖锐批评,使得整个文学史的叙述充满了内在的辩论性,这远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要有趣得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非主流的、但在特定时期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思潮,比如某些早期现代主义的先声,篇幅显得有些单薄,似乎是为了保证主流叙事的完整性而有所取舍。对于志在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坚实的骨架,如何填充血肉,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