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名称】外国文学史
【主编】孟昭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6149
【版次】2009-4
【开本】880*1230
【字数】420千字
【页数】443
【重量】500克
【定价】21.00元
作为一本自考指定用书,它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无疑是做到了最大化的努力。几乎每一个考试大纲要求的作家、作品和运动,都能在书中找到详尽的论述。这让我感到很踏实,毕竟面对自考这种高压的学习模式,‘不超纲’是第一要务。但是,这种追求“全覆盖”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对深度的牺牲。在描述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巨匠时,往往是广撒网,涉及多部代表作的背景和主题概括,却很少有深入到文本细读或特定版本比较分析的深度章节。这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外国文学,希望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我希望教材能更侧重于提供“分析的工具”而不是“被分析的结果”。例如,比起告诉我某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我更希望教材能指导我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解构这部作品的结构或作者的潜在意图。这本书无疑是通往及格的捷径,但要攀登到更高的学术山峰,此书的引导力就显得有些力不从矣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出乎意料地令人满意,尽管是十多年前的版本,但翻页的手感依然顺滑,油墨的清晰度也保持得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低,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对教材的“阅读体验”很看重,因为你要面对它太久了。不过,教材在排版细节上还是暴露出一些时代的痕迹。比如,有些重要的术语和人名在不同章节间的翻译偶尔会出现细微的不一致,这在初次接触外国文学概念时,确实会造成一些困扰,需要时不时地翻阅索引或者对照其他资料来确认。此外,虽然作者孟昭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讲授风格有时会显得过于学术化,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如果能用更生动、更贴近现代读者语境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古典文献的引用,相信会更利于快速理解和记忆。我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去“翻译”那些学术化的句子,而不是直接吸收文学史的精华。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和权威性,但其“可亲近性”有待提高。
评分阅读这本教材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有序的博物馆之旅。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展厅,清晰地标明了时期、代表人物和风格特征。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这个文学史初学者理清了纷繁复杂的欧洲文学史。尤其是对不同国家文学的并行叙述,虽然偶尔会让人感觉时间线索被拉得有些松散,但从宏观视角来看,它有效地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内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与差异。然而,我必须指出,书中对“文化语境”的描述,虽然提供了背景信息,但在情感共鸣上略显不足。文学是与人心灵相通的艺术,这本书更侧重于介绍“发生了什么”,而较少触及“感受到了什么”。例如,当读到某些战争时期的文学时,我期望书中能有更富感染力的段落来描绘当时作家的精神困境与挣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主题的客观总结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它确保了知识的完整性,但少了那么一丝能让人为之动容的“人情味”和“文学的激情”。
评分这本《自考教材00540 0540外国文学史孟昭毅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学考试指定书籍》的厚度简直让人望而生畏,初次翻开时,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章节结构差点让我打退堂鼓。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抱着“应试”的心态,想着赶紧过关就好。但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后,才发现这套教材的编排思路其实相当严谨。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作家名字,而是努力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文学演变脉络。比如,它在介绍启蒙运动文学时,不仅详述了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核心,还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这使得那些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土壤之中的产物。不过,教材在一些前沿的、偏向理论批评的解读上略显保守,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引入略显滞后,这可能也是2009年版本的一个局限性吧。整体而言,它更像一位沉稳的老教授在给你系统梳理知识框架,扎实有余,但在激发对文本的“灵感”方面,还需要读者自己去补充一些更具活力的外部材料。对于打基础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可靠的基石,但想在这上面搭建起一座绚丽的文学殿堂,可能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我特别欣赏教材中对不同文学流派过渡期的处理方式。很多教材会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界限划得非常清晰,但这本书在介绍十九世纪中叶的变革时,很细腻地展现了那种“旧的正在死去,新的尚未诞生”的文学张力。它没有简单地将作家归类,而是展示了他们在思想上如何挣扎、在形式上如何探索新旧交替的边界。例如,关于自然主义文学的探讨,它不仅提到了左拉的“实验小说”理论,还引述了当时文坛对这种“科学化”倾向的尖锐批评,使得整个文学史的叙述充满了内在的辩论性,这远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要有趣得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非主流的、但在特定时期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思潮,比如某些早期现代主义的先声,篇幅显得有些单薄,似乎是为了保证主流叙事的完整性而有所取舍。对于志在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坚实的骨架,如何填充血肉,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