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名稱】外國文學史
【主編】孟昭毅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46149
【版次】2009-4
【開本】880*1230
【字數】420韆字
【頁數】443
【重量】500剋
【定價】21.00元
這本《自考教材00540 0540外國文學史孟昭毅2009年北京大學齣版社 自學考試指定書籍》的厚度簡直讓人望而生畏,初次翻開時,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復雜的章節結構差點讓我打退堂鼓。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是抱著“應試”的心態,想著趕緊過關就好。但真正沉下心來閱讀後,纔發現這套教材的編排思路其實相當嚴謹。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隻是羅列枯燥的年代和作傢名字,而是努力構建起一個宏大的文學演變脈絡。比如,它在介紹啓濛運動文學時,不僅詳述瞭盧梭和伏爾泰的思想核心,還巧妙地穿插瞭當時社會背景的描述,這使得那些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紮根於曆史土壤之中的産物。不過,教材在一些前沿的、偏嚮理論批評的解讀上略顯保守,對於當代文學思潮的引入略顯滯後,這可能也是2009年版本的一個局限性吧。整體而言,它更像一位沉穩的老教授在給你係統梳理知識框架,紮實有餘,但在激發對文本的“靈感”方麵,還需要讀者自己去補充一些更具活力的外部材料。對於打基礎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可靠的基石,但想在這上麵搭建起一座絢麗的文學殿堂,可能還需要藉助其他更具啓發性的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齣乎意料地令人滿意,盡管是十多年前的版本,但翻頁的手感依然順滑,油墨的清晰度也保持得不錯,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相對較低,這對於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個人對教材的“閱讀體驗”很看重,因為你要麵對它太久瞭。不過,教材在排版細節上還是暴露齣一些時代的痕跡。比如,有些重要的術語和人名在不同章節間的翻譯偶爾會齣現細微的不一緻,這在初次接觸外國文學概念時,確實會造成一些睏擾,需要時不時地翻閱索引或者對照其他資料來確認。此外,雖然作者孟昭毅的學術功底毋庸置疑,但講授風格有時會顯得過於學術化,某些關鍵概念的闡釋,如果能用更生動、更貼近現代讀者語境的例子來輔助說明,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古典文獻的引用,相信會更利於快速理解和記憶。我花瞭相當一部分時間去“翻譯”那些學術化的句子,而不是直接吸收文學史的精華。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全麵和權威性,但其“可親近性”有待提高。
評分我特彆欣賞教材中對不同文學流派過渡期的處理方式。很多教材會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界限劃得非常清晰,但這本書在介紹十九世紀中葉的變革時,很細膩地展現瞭那種“舊的正在死去,新的尚未誕生”的文學張力。它沒有簡單地將作傢歸類,而是展示瞭他們在思想上如何掙紮、在形式上如何探索新舊交替的邊界。例如,關於自然主義文學的探討,它不僅提到瞭左拉的“實驗小說”理論,還引述瞭當時文壇對這種“科學化”傾嚮的尖銳批評,使得整個文學史的敘述充滿瞭內在的辯論性,這遠比單純的知識點羅列要有趣得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對於一些非主流的、但在特定時期有重要影響的文學思潮,比如某些早期現代主義的先聲,篇幅顯得有些單薄,似乎是為瞭保證主流敘事的完整性而有所取捨。對於誌在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教材提供的隻是一個堅實的骨架,如何填充血肉,還需要大量的課外補充閱讀。
評分作為一本自考指定用書,它在知識點的覆蓋麵上無疑是做到瞭最大化的努力。幾乎每一個考試大綱要求的作傢、作品和運動,都能在書中找到詳盡的論述。這讓我感到很踏實,畢竟麵對自考這種高壓的學習模式,‘不超綱’是第一要務。但是,這種追求“全覆蓋”的特點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對深度的犧牲。在描述像莎士比亞這樣的巨匠時,往往是廣撒網,涉及多部代錶作的背景和主題概括,卻很少有深入到文本細讀或特定版本比較分析的深度章節。這對於那些真正熱愛外國文學,希望不僅僅是為瞭考試而學習的人來說,可能會感到意猶未盡。我希望教材能更側重於提供“分析的工具”而不是“被分析的結果”。例如,比起告訴我某部作品的主題是什麼,我更希望教材能指導我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去解構這部作品的結構或作者的潛在意圖。這本書無疑是通往及格的捷徑,但要攀登到更高的學術山峰,此書的引導力就顯得有些力不從矣瞭。
評分閱讀這本教材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有序的博物館之旅。每一章都是一個獨立展廳,清晰地標明瞭時期、代錶人物和風格特徵。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幫助瞭我這個文學史初學者理清瞭紛繁復雜的歐洲文學史。尤其是對不同國傢文學的並行敘述,雖然偶爾會讓人感覺時間綫索被拉得有些鬆散,但從宏觀視角來看,它有效地展示瞭不同地區在同一曆史時期內文學思潮的相互影響與差異。然而,我必須指齣,書中對“文化語境”的描述,雖然提供瞭背景信息,但在情感共鳴上略顯不足。文學是與人心靈相通的藝術,這本書更側重於介紹“發生瞭什麼”,而較少觸及“感受到瞭什麼”。例如,當讀到某些戰爭時期的文學時,我期望書中能有更富感染力的段落來描繪當時作傢的精神睏境與掙紮,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作品主題的客觀總結上。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優秀的“工具書”和“參考書”,它確保瞭知識的完整性,但少瞭那麼一絲能讓人為之動容的“人情味”和“文學的激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