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邦达集3: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出京帖;冻合帖;致定国五札;致定国三札;文宇帖;车马帖;辱书帖;别纸帖;疏奎言论帖;赠远夫诗帖;试后四诗帖;冶淘帖;老病帖;守边帖;还朝帖;造门帖;奉别帖;女夫帖;汴堤帖;别纸帖;致赵景道书礼并诗帖;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寒山子庞居士诗;诸上座帖;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懒残和尚歌后记语等。 足以见御史公待吾弟兄之意也。二月望后一日偶书于此卷尾。又明谢在杼跋:“米宝晋当时片纸只字俱入御府。仰书高皇帝下自矜伐。寸善必录之意。天台散人臣谢在杼拜手恭题于庶城寓宇。时丁丑重五前十日。”又焦源溥跋:“人人以米南宫书奉为楷模。求真迹百无一也。时丁巳岁见来阳伯于黎阳治中。示所携南宫山水歌一帖过目焉。至今神魄依稀。适晤萧大将军季馨出所藏珊瑚帖。 一见既如见山水帖也。始知季馨鉴赏与阳伯略同。豪杰之见耳。借留临摹。形似而已。神情竟下传也。关中焦原溥。”又清成亲王永瑝跋:“傅文忠王家。藏米真迹二种。 一为蜀素卷。已贡入御府矣。 一即此简尺并珊瑚帖。信希世之珍也。余所见海岳书又有虹县诗、府公帖。而多景楼诗及褚兰亭跋则藏余家。家有南威可与论淑嫒。翰墨绿殊自幸也。下然六七百年后欲得前贤遗笔。而见之即片纸只字犹或难焉。况七八种耶。等我一直对古代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法书,总觉得那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沧桑。最近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古书画过眼要录》这个系列,虽然手上的是晋隋唐五代宋法书 贰(3)这一卷,但光是看到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绝世墨宝。翻开书卷,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刻板的介绍,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或龙飞凤舞、或端庄大气、或飘逸洒脱的笔法,在作者精细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下,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笔尖流淌出的风流倜傥,颜真卿笔下蕴含的磅礴正气,以及怀素狂放不羁的艺术激情。作者对于每一件作品的来源、流传、真伪辨析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学到了宝贵的鉴定知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都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意,觉得那不仅仅是写字,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一种精神的表达。这次能够接触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法书 贰(3)》,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把开启古代艺术宝库的钥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那些曾经只在传说中、或是在模糊图片中才能见到的珍贵法帖。 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更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作者对于每一件作品的考证都细致入微,从文献资料的梳理,到笔墨痕迹的分析,再到与其他传世作品的比对,都显得专业且严谨。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被一些细小的发现所打动,比如某个鉴定上的关键节点,或者某个流传链条上的趣味故事。这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看书,而是在和一位资深的艺术侦探一起,抽丝剥茧,探寻真相。
评分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书画研究者,但长久以来,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向往从未停止。《古书画过眼要录》系列,特别是这本《晋隋唐五代宋法书 贰(3)》,无疑是满足了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诸多好奇。它如同一个精心搭建的桥梁,连接了当下与古人,让我在指尖轻轻拂过纸张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先辈的灵魂。 书中对于每一幅作品的品鉴,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形结构,而是深入到笔墨的微妙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纸张的年代特征,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宏大视角,将一件件孤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这让我不仅能欣赏到书法的艺术之美,更能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
评分我本身就是一名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人,一直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源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书法作品。《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法书 贰(3)》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对这一领域探索的渴望。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珍贵的法书,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严谨学术精神和深刻的文化洞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尊重。每一篇关于作品的介绍,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故事,讲述着这件艺术品的前世今生,它的创作者是谁,它经历过怎样的流传,又承载着怎样的时代精神。这种叙事方式,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让遥远的古人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对于我这个对古代书法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法书 贰(3)》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晋隋唐五代宋这一时期法书的脉络,但市面上能找到的资料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 书中的内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过眼”。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细致的描述和专业的分析,引导读者仿佛真的“看”过了这些真迹。从笔法的刚柔并济,到墨色的变化万千,再到章法的错落有致,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拿出手机搜索相关的作品图片,然后在脑海中将文字的描述与视觉的感受结合起来,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些古代法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