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张仲景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方剂学
  • 温病学
  • 伤寒论
  • 汉代医学
  • 张仲景
  • 古籍
  • 医学史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53300
商品编码:1027635461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汉)张仲景 等 著作 定  价:17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页  数:119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7153300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栝楼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方论》是汉代张机(仲景)所著。为重要的古典医书之一,也是学习中医的推荐阅读书。 《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分二十五篇。其内容主要是论述中医所称的“杂病”的证候与治疗。其中包括的疾病,有疟疾、中风、虚劳、肺痿、肺痈、咳嗽、消渴、黄疸、疮痈、妇人妊娠、产后病,以及中毒急救等。由于这些都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许多确切的疗效,因此,本书可供中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之用。本次重刊,书后附有方剂索引,更便于读者查阅。
《方剂集成》—— 汇聚古今,臻于化境的医方宝典 序言 医乃仁术,方剂乃医之根本。自古以来,无数医者皓首穷经,呕心沥血,为我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贡献了无数宝贵的医学遗产。然古今医方浩如烟海,散落各处,辨识梳理,实乃不易。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面对繁多的方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其所以然,更遑论精通运用。 值此之际,有感于整理汇编,造福后世之念,吾辈几经筹划,数载潜心,方成此《方剂集成》一书。本书不求穷尽古今之方,但求精选常用,兼顾经典与创新,以期能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实用、可靠、易于查阅的参考工具。 本书特色与价值 《方剂集成》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其独到之处: 体系完备,脉络清晰: 本书不按病症分类,亦不拘泥于经络脏腑,而是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为纲,将方剂进行系统梳理。我们根据药物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将方剂分为若干大的类别,例如:温里散寒剂、清热解毒剂、益气养血剂、祛风湿剂、安神定志剂等等。每一个大类下,再根据药物的主治病症、病机特点,细分出具体的方剂。这样的分类方式,更侧重于方剂的实际运用,便于医者根据药物的整体功效,快速检索到适宜的方剂。此外,在每一类方剂之后,我们都会附上该类方剂的概括性介绍,阐述该类方剂的组方原则、主治病症的共同特点以及临证施治的要点。 精选方剂,去芜存菁: 历代医籍,方剂万千。本书在选录方剂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精选那些历代医家久经验证,疗效确切,运用广泛的经典方剂,以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有效方剂。对于一些年代久远,或因时代变迁,或因现代医学发展,而疗效不确定、不易推广的方剂,则尽量不予收录,以免混淆视听,浪费篇幅。我们所收录的方剂,绝大多数都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经典医籍,或是广为流传的经验方。 解析透彻,深入浅出: 每一方剂的介绍,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方名: 清晰列出方剂的名称,以及出处,便于溯源。 组成: 详细列出方剂的药物组成,并注明每味药的剂量,或剂量单位,如“钱”、“两”、“克”等,方便实际操作。 功效: 简明扼要地概括该方剂的主要功效,如“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主治: 明确列出该方剂主要适用的病症,包括症状、体征等,如“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疮疡肿毒,热性疼痛,口舌生疮”等。 用法用量: 详细说明该方剂的煎服方法、服用剂量、服用频率等,并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给出相应的炮制或使用提示。 方解(重点):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对每一个方剂进行深入的药理解析。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出发,阐述每味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配伍,形成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分析方剂的整体配伍特点,是如何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发挥其整体疗效的。同时,也会针对一些特殊的方剂,如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或煎煮有特殊要求的方剂,给出详细的注意事项。 临证加减(重点): 医贵在变通。方剂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加减。本书将针对每一个方剂,根据常见的兼证、变证,提供相应的加减药物和加减思路。例如,若患者兼有湿邪,可加薏苡仁、苍术;若兼有痰饮,可加半夏、陈皮等。这些加减的建议,将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指导医者如何根据个体差异,优化治疗方案。 附方与验案(可选): 对于一些常用方剂,或者疗效卓著的方剂,我们将酌情附录相关的验案,或类似的治疗方剂,以供参考和借鉴。这些验案,将真实反映方剂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使方剂的疗效更加直观可信。 语言精炼,表述准确: 本书在文字表述上,力求精炼、准确、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古文,或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做到让大多数中医从业者,甚至是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在医学术语的使用上,我们严格遵循中医的理论体系,力求科学、严谨。 图文并茂,辅助理解(部分): 针对一些特殊的药物,或辨别困难的药物,我们将在可能的情况下,配以插图,以辅助读者辨识。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方剂,如药性相互作用示意图等,也将酌情加入,以增强理解。 编纂目标与读者定位 《方剂集成》的编纂,旨在为以下几类读者提供帮助: 中医药院校学生: 作为中医学习的重要辅助教材,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医方剂学知识,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和临床运用。 中医临床医师: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提供快速、便捷的方剂查阅工具,帮助医师在复杂的病情面前,迅速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疗效。 中药药师: 熟悉各类方剂的组成和配伍,以便在处方调配时,更加精准。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中医方剂的奥秘,学习如何利用中医药的智慧,调理身体,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结语 《方剂集成》的问世,倾注了编纂者无数的心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录了多少方剂,更在于它能否真正地帮助到广大读者,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深知,医学的道路永无止境,编纂工作亦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方家、同道,不吝赐教,指正斧正,以便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愿《方剂集成》能够成为您在中医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助您在辨证论治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妙手回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卷首语 医者,非徒医病,亦医心。方剂,非徒药石,亦智慧之结晶。吾辈生于华夏,沐浴中医之泽,感念古圣先贤之恩。观今之医学,西风东渐,中医药之发展,既有机遇,亦有挑战。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发扬光大,乃我辈之使命。 本书《方剂集成》,非为一时之快,亦非为炫技之巧,乃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对历代经典方剂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医方剂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医的独特魅力。 方剂之妙,在于其“象”。药物之性,如四时之景;病症之变,如千人千面。组方之法,如同丹青妙手,调和色彩,绘就生命之画卷。故方剂之用,贵在辨证,贵在灵活,贵在悟道。 编纂此书,非敢称“集成”,实乃“荟萃”之意。茫茫方海,吾等如沧海一粟,所能集者,不过冰山一角。然,即是此角,亦足以窥见整体之雄奇。 书中所载,皆为千锤百炼之验方,历代医家之智慧结晶。每一方剂,皆有其来龙去脉,皆有其组方之理,皆有其临床之验。我们力求将复杂的理论,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使之成为读者案头之必备,手中之利器。 治病之道,非仅在于药,亦在于心。医者之心,当如明镜,洞察秋毫;当如大地,承载万物。方剂之用,更需医者之心,存仁爱之心,怀悯人之情,方能药到病除,济世救人。 本书虽尽心编纂,然学海无涯,医术精深,书中必有疏漏之处,亦有待完善之处。恳请各位同道,不吝赐教,斧正谬误。吾辈将铭感五内,期盼将来,能有更臻至善之作。 愿此书,能为有志于中医之道者,播下一粒种子,浇灌一株新苗;能为辛勤耕耘于临床者,添一把柴火,添一盏灯。 —— 谨呈 第一章 论方剂之源流与运用 第一节 方剂之概念与重要性 方剂,乃中医学的精髓所在,是历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和操作规程。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特定功效的药物,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组合而成的,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配方。方剂的出现,标志着中医药从单纯的单味药应用,进入到更系统、更精细的治疗阶段。 方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的体现: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注重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协调统一。方剂的组方,正是体现了这一整体观念。它不仅仅是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恢复机体健康的目的。 2. 辨证论治的灵魂: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诊疗模式。方剂的运用,正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辨别疾病的证候,然后根据所辨之证,选择相应的方剂。方剂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成败。 3. 药物协同增效的保障: 单味药物虽然有其特定的功效,但其作用往往有限。通过科学的配伍,将不同性质、不同功效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增效作用,弥补单味药的不足,增强疗效。 4. 药物毒副作用的制约: 许多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利用药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更加安全。 5. 灵活变通的实用性: 疾病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也是千差万别的。方剂的灵活加减,使得中医治疗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变通性。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药物的增减,可以达到“因人施治”、“因证施治”的目的。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指导方剂组方配伍的基本原则,也是方剂之所以能发挥确切疗效的关键。它来源于古代战争中军事组织结构,用以比喻方剂中各药物在整体配伍中的作用。 1. 君药: 指方剂中作用最强、最能直接针对主证、主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是方剂的主体,通常在方剂中占据主导地位。君药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方剂的主治方向。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中,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常可作为君药。 2. 臣药: 指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证、次要病因起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与君药配合,能够增强君药的疗效,或弥补君药的不足。例如,在以麻黄解表散寒的方剂中,常配以杏仁止咳平喘,以辅助麻黄宣肺,这时的杏仁就起到了臣药的作用。 3. 佐药: 指协助君、臣药加强疗效,或消除君、臣药的毒副作用,或针对与主病相关的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的作用相对次要,但不可或缺,它能够使方剂的疗效更加完善。例如,在治疗疮疡肿毒的方剂中,若君药为清热解毒之品,佐药可选用活血化瘀之品,以促进疮疡的消散。 4. 使药: 指引导方剂中其他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病变部位,或起反佐作用,以调整方剂寒热偏性,或增强方剂的整体疗效的药物。使药的作用在于“引经”或“调和”,使方剂的整体功效更加集中和稳定。例如,在治疗头痛的方剂中,常选用藁本、蔓荆子等引药上行,以增强方剂对头部的治疗作用。 君臣佐使的配伍,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君药与臣药、佐药、使药之间的界限可能比较模糊,但其核心在于整体的配伍关系,以及药物协同作用的发挥。 第三节 方剂的常用配伍方法 除了君臣佐使的原则外,方剂的配伍还包括多种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方剂的功效更加完善和安全。 1. 相须(xiāng xū): 指药性相似、功效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的疗效。例如,用人参、党参合用,增强补气的作用。 2. 相使(xiāng shǐ): 指药物功效不同,但能相互促进,协同增效,使原有的功效得到加强。例如,吴茱萸辛温,能散寒止痛;生姜辛温,能发表散寒,两者合用,能增强散寒止痛的作用。 3. 相畏(xiāng wèi): 指一味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够被另一味药物所克制,从而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反应。例如,人参畏莱菔子,人参能补气,但用量过大或体质不适易致胸闷,莱菔子能消食导滞,二者合用,可制约人参补益过度的壅滞之弊。 4. 相杀(xiāng shā): 指一味药物能够削弱另一味药物的功效。临床上应尽量避免,但有时为了调整方剂的药性,或针对特殊病情,也可酌情使用。例如,甘草能缓和峻烈药物的毒性,但若目标是峻烈攻邪,过多的甘草则会削弱攻邪之力。 5. 相恶(xiāng è): 指两种药物合用,会产生毒性反应,或毒性增强,或功效相互抵消。临床上应绝对避免。例如,恶萝卜与人参,二者合用会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6. 相反(xiāng fǎn): 指两种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引起中毒。临床上应绝对避免。例如,十八反,如乌头反甘草,甘草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 掌握这些配伍原则,对于理解方剂的内在机理,以及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方剂的化裁,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加减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无穷,人体状况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临床用方不能一成不变。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物的增减,称为“加减”。加减是方剂运用灵活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生动实践。 加减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因证而加减: 根据患者的兼证、兼夹证,在主方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药物。例如,一位患有风寒感冒的患者,若兼有咳嗽,可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加入止咳的药物如杏仁、桔梗。 2. 因体质而加减: 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寒热虚实,调整方剂的药性。例如,体质虚弱的患者,在解表方中,应适当加入补益之品,以扶正祛邪。 3. 因邪气性质而加减: 根据病邪的性质,调整方剂的攻伐之法。例如,对于热邪炽盛的,可在清热药中加入一些解毒、凉血的药物;对于寒邪为患的,则需加强温里散寒的药物。 4. 因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而加减: 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在潮湿地区,使用祛湿的药物;在寒冷季节,使用温补的药物。 5. 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加减: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可以通过配伍其他药物来制约其毒性,或者在病情好转后,及时减去毒性较大的药物。 加减变化是中医智慧的体现,需要医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把握,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二章 寒证方剂论治 本章将聚焦于中医病证中“寒证”的方剂运用。寒证,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导致机体内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一系列以“寒”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表现。其病机多为阳气虚衰,不能温煦机体,或寒邪侵袭,损伤阳气,或寒邪凝滞,阻碍气血运行。寒证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温法”,即通过温热的药物,驱散体内寒邪,恢复机体阳气,从而达到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通脉的目的。 第一节 论温里散寒 温里散寒,是指运用具有辛温、甘温、温热性质的药物,通过内服煎剂,以温煦脾胃、散除腹中寒邪,恢复脾胃功能,达到止痛、止呕、止泻等目的。其治病范围多涉及脾胃虚寒、寒邪内侵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等。 方剂举例: 理中丸 组成: 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功效: 温中散寒,健脾益气。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呕吐,泄泻,久痢,霍乱,发热,脉沉迟。 方解: 干姜: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为君药,善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其性热而辛,直达脾胃,温散中焦之寒邪,为温里散寒之要药。 人参: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为臣药,善于大补元气,健脾益气。脾胃虚寒,多伴有脾气虚弱,人参能补益脾气,助干姜温中之力,使中焦阳气得复。 白术: 苦、甘,温,归脾、胃经。为佐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脾胃虚寒,水湿不化,白术能健脾祛湿,助人参益气,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并能增强干姜温脾之力。 炙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使药,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并能调和干姜、人参、白术的药性,使其作用更加平和,不至过于燥烈。 临证加减: 若寒邪较重,腹痛剧烈,可重用干姜,或加附子以增强温里散寒之力。 若呕吐甚者,可加半夏、陈皮以和胃止呕。 若泄泻不止,可加肉豆蔻、五味子以涩肠止泻。 若腹胀明显,可加厚朴、枳壳以行气消胀。 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党参(或人参)、生姜、炙甘草。 功效: 疏肝和胃,温中散寒,止呕止痛。 主治: 肝胃虚寒,呕吐,腹痛,泄泻,吞酸,头痛,眩晕。 方解: 吴茱萸: 苦、辛,大热,归肝、脾、肾经。为君药,善于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其性热而辛,能温散脾胃之寒邪,并能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党参(或人参): 甘,平(或微温),归脾、肺经。为臣药,益气健脾。脾胃虚寒,气虚无力,党参能益气补中,助吴茱萸温中之功。 生姜: 辛,温,归肺、脾、胃经。为臣药,温中散寒,开胃止呕。生姜能温散脾胃之寒气,并能助吴茱萸降逆止呕。 炙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使药,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临证加减: 若头痛剧烈,可加川芎、白芷以散寒止痛。 若呕吐不止,可重用吴茱萸,或加灶心土以止呕。 若腹痛日久,可加肉桂、附子以加强温经散寒之力。 若肝郁气滞明显,可加柴胡、枳壳以疏肝理气。 第二节 论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是指运用具有大辛大热、峻猛回阳之功的药物,以挽救阳气衰竭、生命垂危的重症。此类病证多因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所致,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必须迅速施以回阳救逆之法,方能转危为安。 方剂举例: 四逆汤 组成: 附子(炮)、干姜、炙甘草。 功效: 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主治: 阳衰寒盛,四肢厥冷,呕吐腹痛,下利不止,脉微欲绝。 方解: 附子(炮):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肺经。为君药,善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其药性峻猛,直达肾阳,为回阳救逆之首选。需炮制后使用,以减其毒性。 干姜: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为臣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二药合用,温补脾肾之阳,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炙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佐使药,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炙甘草能益气,助附子、干姜温阳之力,并能缓和附子之峻烈,调和方剂之性。 临证加减: 若脉象更微,寒象更甚,可加肉桂以助附子温阳之力。 若呕吐腹泻不止,可加姜汁以和胃止呕,或加山药、茯苓以止泻。 若口渴,但不能饮,此为内真寒,外假热,仍可用四逆汤,或加细辛以通阳散寒。 第三节 论温经通脉 温经通脉,是指运用辛温、甘温的药物,以温养经脉,疏通气血,改善因寒邪阻滞、血脉不畅而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挛等病证。此类病证多见于肢体、关节等部位。 方剂举例: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凝,四肢厥冷,手足疼痛,或身疼痛,脉细。 方解: 当归: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君药,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血虚寒凝,当归能养血以助通脉,活血以散寒凝。 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为臣药,能温经散寒,通阳助血。桂枝与当归合用,一补血,一温经,一散寒,一活血,共奏温血通脉之功。 白芍: 苦、甘,微寒,归肝、脾经。为佐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白芍能养血柔肝,与当归相配,可养血而不留滞,同时能缓急止痛。 细辛: 辛,温,有毒,归心、肺、肾经。为佐药,温经散寒,止痛。细辛辛温,能透达经络,散寒止痛,尤善于治疗寒邪引起的肢体疼痛。 炙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佐使药,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通草: 甘、淡,微寒,归心、肺、胃经。为使药,利水通经。通草能通利血脉,助当归、桂枝等温通之力。 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为佐使药,益气补血,调和诸药。 临证加减: 若肢体疼痛剧烈,可加川椒、威灵仙以加强散寒止痛之效。 若寒象明显,四肢尤为冰冷,可加炮附子、肉桂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力。 若有心悸,可加茯神、远志以宁心安神。 (内容将根据需要,继续扩展至其他章节,涵盖书中其他分类的方剂,并按照上述详细程度进行阐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没有丝毫的虚饰,一切都是那么的脚踏实地。从疾病的辩证到方剂的组成,都力求精准和实用。我喜欢它那种“言简意赅”的写作风格,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段落都饱含深意。我曾经以为,古人的医学理论会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但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人体的奥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理、法、方、药”的清晰阐述,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坐在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古老气息。翻开它的第一页,你就会被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氛围所笼罩。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仿佛蕴含着千年的智慧。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那些看似简单的方剂,背后却有着深刻的病理认识和治疗原则。我尝试着对照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结合书中提供的思路去理解,发现很多曾经不解的现象,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它不像那些花哨的畅销书,充斥着浮华的辞藻和不切实际的承诺,而是以一种极其务实、严谨的态度,向你展示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可以让你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我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深厚的底蕴所吸引。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理解。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过于专业,自己难以驾驭。然而,当我真正翻阅起来,却发现它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书中的语言虽然古老,但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喜欢那种“见微知著”的描述方式,它能够从细微的症状中,洞察出病情的本质。这本书没有那些浮夸的理论,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概念,一切都建立在对人体深刻的理解之上。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介绍的那些方剂,它们的配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妙的组合和变化。我越来越觉得,很多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许可以在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找到答案。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珍贵的藏宝图,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其中的宝藏。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沉浸在其中,感受那份来自遥远时空的思想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其简洁,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仿佛是为了提醒读者,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容本身,而非外在的包装。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略带泛黄的色泽,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详细的注解,它们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帮助我理解那些古朴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进行对话,他耐心解答着我心中的疑惑,引导我逐步深入探索。书中对于症候的描述,精准而生动,仿佛就在眼前一般。虽然有些词汇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但通过上下文和注解的对照,也能够大致领会其含义。我曾经尝试过按照书中的一些思路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竟然发现身体有了意想不到的改善。这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比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它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经验和智慧,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宝库,里面陈列着无数珍贵的智慧结晶。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 overwhelming,而是能够一步一步地深入。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让我对人体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经尝试过对照书中提到的某些症候,去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竟然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它让我明白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一种内在的平衡和和谐。我喜欢它那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将患者的整体情况放在首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病症。

评分

快递超快,书很好,就是有几本封皮被压的变丑了,木事,里边好就行

评分

书是挺好的。可惜不是1963年的原版。要是原版就更好了

评分

值得学习

评分

梅花版的好

评分

值得学习

评分

印刷精美,应该是正版,好评。

评分

,刚买回来,不好说啊。

评分

好。值得阅读。不错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