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上)》讲述起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终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即明末清初一段时期的战争。重点战役有:萨尔浒之战、后金五次迂道入关之战、南明帝抗清各战役、郑成功进攻南京及收复台湾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本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本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本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书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本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本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本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本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本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本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本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本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本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本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本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本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本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 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本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本书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本书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本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本书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上)
第一章 清代全般大势
第一节 清代盛衰概况
第二节 清代军政制度
第三节 清代经济社会概况
第四节 清代外交国防及军备
第二章 萨尔浒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清代开国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争起因
第四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五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六节 作战准备
第七节 作战经过
第八节 申 论
附图15-594 努尔哈赤即汗位前与建州女真一般形势图
附图15-595 努尔哈赤袭击抚顺及歼灭明援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5-596 萨尔浒之役两军集中态势图
附图15-597 萨尔浒之役战场附近地形概见图
附图15-598 明辽东经略杨镐对后金作战计划要图
附图15-599 杜松军在萨尔浒山附近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00 马林军在尚间崖附近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01 刘军在阿布达里冈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02 明与后金军萨尔浒山之役作战经过概见图
第三章 辽沈及广宁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熊廷弼之经略辽东
第三节 袁应泰接镇辽东与辽沈之战
第四节 明继续经略辽东概况
第五节 毛文龙之游击与经略巡抚战守之争
第六节 双方攻防之准备
第七节 广宁之战
第八节 申 论
附图15-603 熊廷弼奉命经略辽东时一般状况图
附图15-604 明与后金军于沈阳、辽阳之役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05 熊廷弼规复辽东之作战构想图
附图15-606 明王化贞之作战计划及毛文龙在金后方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07 明与后金军广宁之役作战经过图
第四章 宁远及锦州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争起因
第三节 双方作战准备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 论
附图15-608 明天启初年在辽东剩余疆土地形概见图
附图15-609 袁崇焕防守宁远击退努尔哈赤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10 后金进攻朝鲜及明军援救朝鲜一般状况图
附图15-611 袁崇焕于宁远、锦州击败后金军(宁锦大捷)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12 明对后金之防御配置要图
第五章 皇太极征朝鲜之战
第一节 宁远战后之概况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皇太极第一次征朝鲜作战经过
第四节 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5-613 朝鲜与后金战前一般态势图
附图15-614 皇太极第一次征朝鲜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15 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作战经过图
第六章 后金迂道袭燕京之战
第一节 袁崇焕二次戍辽
第二节 明与后金议和及备战情形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孙承宗规复凌锦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5-616 后金入侵明京战地形势图
附图15-617 后金军迂道袭燕京(第一次迂道入关)及明军紧急应援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18 明与后金军于遵化、蓟州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19 皇太极对袁崇焕于京畿近郊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20 后金军由冀北退归沈阳及进犯大凌河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21 明与后金军于长山作战态势图
第七章 后金五次迂道入关及松锦之战
第一节 明室式微
第二节 皇太极第二次迂道入关之战
第三节 皇太极改建大清帝国与明之流寇猖獗
第四节 皇太极第三、四次迂道入关之战
第五节 清军持久围困宁锦
第六节 明清松锦之战
第七节 清军攻取关外四镇及第五次迂道入关之战
第八节 申 论
附图15-622 清兵迂道入关作战地区地形概见图
附图15-623 皇太极第二次迂道入关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24 清军第三次迂道入关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25 清军第四次迂道入关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26 明军与清军松锦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27 明军与清军松山战斗经过图
附图15-628 清军第五次迂道入关作战经过图
第八章 南明诸帝抗清各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争起因
第三节 清军之下江南
第四节 南明抗清之屡起屡覆
第五节 南明永历帝之恢复曙光
第六节 南明抗清事业之失败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5-629 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时一般状况图
附图15-630 清军攻略江浙皖鄂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31 明唐王朱聿键称隆武帝时一般状况图
附图15-632 南明于江浙闽湖广抗清作战一般状况图
附图15-633 明永历帝复国运动恢复曙光之形势图
附图15-634 明香车作战失败永历帝入缅作战经过图
第九章 南明郑成功抗清复明漳厦之战
第一节 郑氏之家世
第二节 战前军事政治概况
第三节 战略指导及作战准备
第四节 厦门之战作战经过
第五节 漳浦、海澄、长泰之战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5-635 明郑成功初为将时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36 郑成功举义于厦门后以兵支援鲁王朱以海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37 郑成功支援李定国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38 郑成功恢复厦门及围攻漳州作战经过图
第十章 南明郑成功进攻南京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郑成功继续北伐之议
第三节 第一次北伐受挫于飓风及再整军
第四节 第二次北伐之作战准备
第五节 进攻南京之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5-639 郑成功与李定国驱逐清人恢复明朝之战略构想图
附图15-640 郑成功在北伐前沿海作战要图
附图15-641 郑军将根据地由闽安镇移至台州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42 郑成功羊山遇飓风后再造北伐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43 郑成功北伐攻略瓜洲、镇江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44 郑成功北伐围攻南京之战作战形势图
第十一章 南明郑成功东征台湾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郑成功之谋复台湾
第三节 双方作战准备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5-645 郑成功东征台湾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46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出台湾作战经过图
附图15-647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入台湾地略图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界早期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与贡献。但历时既久,其适应力不足以抗御时代之巨轮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类斗争之舞台,阒然无闻于世。独我中国之文明,兴起之早,盖与古埃及与巴比伦文明相颉顽,迄今已历五千余年。在此长期之生存斗争中,我国国势虽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但至今犹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当有其长存久持之道。吾人综读此五千余年之历史,细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为英国近代史学家汤因比氏(A.J.Toynbee)所发见之定则,即艰难奋斗,乃能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汤因比之言曰:
“人类所受严酷之考验,其第一个阶段是由阴入于阳(即由静入于动),其所经过是动的行为,这是人类受到敌人大挑拨(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类付出其智慧与努力之代价,历尽艰难困厄,最后终于克服敌人获得胜利,遂居于进步前驱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与气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书中亦有如下之记述:
“许久许久以前,一群无衣的、无居室的、无火的野蛮人,来自热带中温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进,由春季以迄夏末。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离开的是温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间感到砭骨的风寒。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形又更坏了。他们不知道原因所在,到处乱窜以期避开。其跑到别处的通通死亡。他们有极少数的人,看到这样刺人的天气无法可避,乃运用人类最高之能力,以从事于有意的发明。有些掘地以蔽风雨,有些采取树枝树叶盖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兽皮以裹身。不久,这些野蛮人便朝向文明大步迈进了。裸体的有了衣服;没有房子的有所遮盖;一无储备的则取肉类干制而收拾起来,在冬天并储有硬壳果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艰苦之环境,终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这样人类与自然环境之斗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上亦有很多之记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泽,皆为我国先民与自然环境艰难奋斗之事迹。其间软弱无能者多已归于淘汰灭亡,惟有坚强奋斗者始能继续生存。此可证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发见之原则,确为不易之定论。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得相同之结论,我国孟子亦有同样之言论。孟子之言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孟子与汤因比氏之所论,即所谓“多难兴邦”与“逸豫丧邦”之意。其实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经历过许多艰难与困厄,但其胜败存亡迥然异数者,盖非艰难困厄之难易,而在经历艰难困厄时能坚忍不屈,动心忍性与增益所不能之为难能可贵也。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之历史中,经历内忧外患艰难之多,无异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艰难卓然自立者,赖有此动心忍性坚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则为中华民族之政治思想,竟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当时所谓万邦,盖即各氏族之众多部落,而使和平辑睦以相处也。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贡纳其方物。故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在统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处,和协辑睦,文化混同,血缘交流,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极则。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让之气氛中,如春风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觉,久之遂混化为一个民族,而其利害祸福无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历史中,当时有所谓夏、夷、黎、苗、猃狁、獯鬻、肃慎、东胡、戎狄、荆楚、百濮、群蛮,乃至鲜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纥、吐蕃、女真、蒙古、满洲等不胜枚举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寻其痕迹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浑然同处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岂世界其他民族之残忍相杀,或近代弱肉强食之理论所可比拟哉?原来世界人类,均属圆颅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与考证,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则属心同理,行同伦也,此为中国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盖实赖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国之军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国古代兵学,对于用兵之战争均以仁爱为出发点。《司马法》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太公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无取于民者,民利之,无取于国者,国利之;无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缭子》曰:“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又曰:“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所以中国之军事思想以安民利民为目的,而用兵则在诛伐暴乱,拯救人民为事,此与西方兵学家以崇尚杀戮征服者大异其趣。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代全般大势
第一节 清代盛衰概况
清自其太祖努儿哈赤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称帝,建元天命,国号后金始,历十二帝至1911年(宣统三年)亡国,共历凡二百九十六年。在此近三百年之历史中,其盛衰概况,概可分为三期,兹述之如次:
清代帝系及年历:
皇帝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历
太祖努儿哈赤 12 天命 1583年萨尔浒战胜。
1615年定八旗兵制。
1616年称帝。1626年死。
太宗皇太极 17 天聪,崇德 元年征朝鲜。二年征蒙古、察哈尔。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1636年)。再征朝鲜。十六年洪承畴降。
世祖福临 18 顺治 六岁即位,十三岁亲政。元年(1644年)入关。多尔衮摄政。二年灭李自成。三年灭张献忠。
圣祖玄烨 61 康熙 八岁即位,十三岁亲政。元年明桂王被杀。二十年三藩平。二十二年台湾平。三十六年外蒙古平。六次南巡。
世宗胤祯 13 雍正 青海蒙古略定。西南苗疆平。
高宗弘历 60 乾隆 十全武功(平准二、平回一、平金川二、靖台湾一、降缅甸安南各一、降廓尔喀二)。六次南巡。编《四库全书》。
仁宗颙琰 25 嘉庆 川楚白莲教乱。清代中衰。
宣宗旻宁 30 道光 十九年鸦片战争。三十年太平天国起事。
文宗奕詝 11 咸丰 英法联军之役。
穆宗载淳 13 同治 慈安慈禧听政。三年洪杨平。捻回平。
德宗载湉 34 光绪 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之役。拳匪之乱。孙中山革命起。
宣统溥仪 3 革命军在广东举事一再失败。辛亥革命军武昌举事成功。清亡。
开创时期:本期自努儿哈赤创业始,至三藩、台湾之平定百年间,努儿哈赤征尼堪外兰以降(1583年),次第荡平关东诸部。又破明兵,拔辽沈,兵威所至,无不率服。天聪、崇德之间,下朝鲜,臣蒙古。迄顺治朝,遂入关定鼎,取明而代之。但明室诸王及遗臣宿将,犹相继保据东南及西南,以图恢复,且有称兵海外者,至康熙初不绝如缕。及康熙二十年(1681年),分据云南台湾之吴世璠、郑经皆死,三藩悉平,台湾在握,海内统一,于是清之国基固矣。
全盛时期:本期自康熙中世至乾隆末年百余年间为鼎盛时期。此期之武功,则西藏、青海、准噶尔、回疆,次第平定,境土增拓,超越前代。其外交,则《尼布楚条约》,使俄罗斯尽撤黑龙江畔之堡寨,而以外兴安岭以南之地,归还中国。其文治,则康、乾两朝,再举鸿博科,广刊巨籍,影响及于全国学界,文学考订,斐然称盛。此期之历史,可与汉、唐媲美。
衰亡时期:本期自嘉庆初年,至于宣统亡国百余年间,内则白莲教、苗族,相继煽乱;而太平天国竟奄有中国本部之太半,满清之不亡者几希,其间更历三朝,用兵十余年,仅乃克之。外则欧人东渐之势力,日以扩张,自鸦片战争以降,数与外人构兵,而每战必败,每败必丧权辱国,如港湾租借,矿山开采,铁道权之让,相逼而来。西力之东侵,如洪水猛兽,一发而不可制,于是内忧外患相乘,清朝遂亡。(汪荣宝《清史讲义》)
第二节 清代军政制度
一、中央之军政
自古以来,凡以一小部族发展而为大部落,复由大部落发展而成国家者,皆因战争而开疆拓土,而建邦立国,故其初必文武不分,军政合一。满清以一小部族兴起于长白山之麓,自亦不能例外。
牛录与四旗兵制:满清始祖努儿哈赤,以遗甲十三起兵复仇,其始仅是一小部落之酋长。及克图伦,收栋鄂,归附日众,兵威骤大,亦仍不过临阵冲锋,受其指挥而已,固尚无画一之兵政。其当时之编制,有所谓“牛录”者,即女真人狩猎时,不计人之多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及至围场,乃每人出箭一枝,而于十人中择一人领之,令毋离队越次,称为“牛录额真”。牛录即大箭,额真即主之意(后至雍正初,以都统印信额真二字作主字解释,非臣下所得用,乃改为固山谙班)。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儿哈赤始分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长一,名曰“牛录额真”,当时只四牛录,用黄、红、蓝、白四色为军旗。以分别四牛,是即四旗兵之始,后来满清八旗兵制之基础即启于此。
八旗兵制: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努儿哈赤犹只有四旗兵,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增设四旗,而用原红、黄、蓝、白四色旗加以他色镶边以别之;黄、蓝、白旗镶以红色边缘者三旗,红旗镶以白色边缘者一旗,为新四旗,合原有四旗,遂为八旗,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是也。其编制如次:
三百人一牛录额真(一再改为“牛录章京”,“左领”)
五牛录为一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参领”),共为一千五百人。
五甲喇额真为一固山额真(此总管大臣后改为“都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梅勒章京”、“副都统”),共为七千五百人,是为一旗。
固山额真之上,有和硕贝勒,称为固山王,此即满清封建王国之规模,固山王即犹中国周代之诸侯也。但其封邑无疆土之胙,以在旗者为之奴属,故旗人对帝王则自称奴才。人民以所属之旗籍贯,不论居地乡里,但曰某旗某牛录,凡能被甲者,即尽属士兵,是为满清初期军政合一之制。(《清代通史》卷上页五三~五四)
行政组织:努儿哈赤已创八旗之后,军律渐整,乃复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参决机务;札尔固齐(蒙古语理事官)十人,分任庶务。此等理政大臣与札尔固齐,常以八旗固山额真(总管大臣)或梅勒额真(佐管大臣)等兼之。其体制文武不分,军政合一。若国人有诉讼,先由札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言于五大臣;五大臣再加审问,然后言于诸贝勒。众议已定,犹恐有冤抑,乃令讼者跪于努儿哈赤前,再详问之。由于此种理讼之认真,是非严明,故臣下不敢欺妄,民隐上达,国内大治,奸宄不生;遗物于道,无或隐匿,必归其主,求其主不得,则悬之公署,使认取之。田野,刈获已毕,始纵牧群,无敢窃害者。行军,队伍整肃,节制严明;克城破敌之后,审核将士功罪,当罚者虽亲不贷;当赏者虽疏不遗,是以将士一遇征伐,靡不欢欣效命,攻城则争先登,野战则奋勇力战,所向克捷,丕烈昭著。
观此,可知满清初期,由军事组织发展而为部落政体。旗,初为军队之标帜,后乃转为部落之区分,为人民之所隶属。其在政治之行政上亦惟知以军事统其部属;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之事,皆视“旗”为区分,驯至听讼理狱大政亦然,军与政为一体。
军、政制度之演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儿哈赤死,太宗皇太极嗣位,乃召诸贝勒定议,每旗仍各设总管大臣一,为总管旗务之大臣。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而行,一切事务,皆听稽察,一如以前之固山额真兼充议政大臣。是为总管旗务之八大臣。其每旗各二之佐管大臣,察理本旗事务,审断词讼,亦一如以前之梅勒章京兼理事大臣,是为佐管旗务之十六大臣。
又,每旗各设调遣大臣二。此十六大臣,出兵驻防,以时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至崇德六年(1641年),以议政大臣或出兵,或在家,有事谘商人员太少,若遇各处差遣则左右及王贝勒之前,竟无议事之人,乃命固山贝子尼堪、洛托、博洛等与议国政。每旗各设议政大臣三员,以巩阿岱等充之。盖其时虽已设六部,但国家大事,仍为贵族将领所操纵;故此虽较努儿哈赤时代之八旗制度为稍异,然以兵制为官制,军民之政不分,前后仍复相同。
天聪八年(1634年),始定军制之名。先是,各旗所隶兵,止就该管将领称为某将领之兵。至此,始以中国军制上之名称如护军、前锋、守兵、边兵、援兵、炮兵、骑兵、步兵各营伍,分别称之。又蒙古兵称左右翼;石廷柱、马光远所管之兵,称汉军;孔有德、耿仲明所管之兵,称天祐兵;尚可喜所管之兵,称天助兵。入关后,顺治十七年(1660年),又因明制而有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备御诸名,论功加授。
蒙、汉八旗之增设:努儿哈赤于初设八旗兵时,合满、蒙、汉为一而编组之。每三百人由一佐领(牛录额真、牛录章京);五佐领设一参领(甲喇额真、甲喇章京),领千五百人;五参领设一都统(固山额真、固山章京),领七千五百人;每都统设左右副都统(梅勒额真、梅勒章京)。共八旗八都统六万人。其时满洲佐领有三百零八人,蒙古佐领七十六人,汉军佐领十六人,共佐领四百人。其后归附日众,生齿日增,至天聪九年(1635年),乃分蒙古为八旗。兵万六千八百四十人。崇德二年(1637年),又分立汉为二旗,以石廷柱为左翼管旗大臣,马光远为右翼管旗大臣。至崇德四年,汉军由二旗再扩充为四旗。崇德七年,又扩充汉军为八旗,“天祐”“天助”兵皆编入之,仍各有旗色以为别。满、蒙、汉八旗外,又设索伦锡泊等兵,察哈尔兵。顺治入关以后,军民之政乃始画分,而非旧制矣。
二、汉化之政制
部院官制之始定:太宗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始定议从汉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如明制,每部皆以一贝勒主之,曰“管某部事”(犹后之管部),其下有承政、参政、启心郎(似为译员)、办事、笔帖式等官。承政,满蒙汉各一人;承政之下皆设参政八人,惟工部分满八人,蒙汉各二人(犹后之尚书侍郎)。办事、笔帖式则各酌事之繁简补授。文臣赐号巴克式、榜式者,仍许旧称,其余并令改称笔帖式。
崇德元年(1636年)设都察院,司谏诤君主,奏劾诸王贝勒大臣之旷职不敬者,乃究察六部听断不公之事,其官制与六部同。明年,更定部院官制。先是,部院设满汉承政三、四人,其余参政凡二等。至是,每衙门只设满承政一员,以下酌设参政、理事、副理事、启心郎、额者库(即笔帖式,犹后来之主事)各官,凡五等。三年(1638年),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专治蒙古诸部事,官制亦同六部。合六部两院,是为八衙门。部事以贝勒主之。军政民政始分,官制亦由此而确立。八年(1643年),又命诸王贝勒不得管理部院,是为满清制度又一演进,盖此时国事日趋繁殷,非复头脑简单之王贝勒所能胜任矣。
文馆之设立与内三院之更定: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以历观历代帝王得失之故,且欲记注国家政事,以昭信史。乃命儒臣达海等十人分为两直,翻译典籍,记注政事,名曰文馆,及崇德元年(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一名内国史院,记注君王起居、诏令,收藏御造文字;凡用兵行政,六部所办事宜,外国所上奏章,编为史册,并修纂历代实录,撰拟郊天告庙祝文,功臣诰命,诸贝勒册文等均属之。一名内秘书院,撰与外国书,及上赐敕书,并谕祭文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等均属之。一名内宏文院,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进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及颁行制度等均属之。每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其下有学士、举人等。时六部衙门虽已设立,然实权则握于文馆。盖其所司事务,比较接近内廷;且当时之王贝勒等虽掌兵事大权,兼领部务,然文馆之事,则非彼等所能干预者。故至是兵民两政乃渐分焉。
内阁与军机处之设立: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世祖裁内三院而设殿阁大学士。康熙即位,又以内三院为太宗之旧制,诏复之,而罢内阁翰林院。但至六年(1667年),复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翰林院;内阁大学士之职,在赞理机务,表率百僚,盖沿宋明之制,其人数为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政令所自出;然满人大学士品级较优,实权多归之。
崇德旧制,每旗设议政大臣三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拟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具奏。故清初之政令,虽号称出自内阁,而实权则仍在满大臣之手。至康熙九年,复顺治十五年满汉官员品级画一之例,于是大学士渐为文臣之极品。然康熙帝又设立南书院于乾清门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令其各拟进谕旨;是时南书院遂最为亲切之地,有如唐翰林之掌内制,于是内阁之权,又为稍分。及雍正年间,因西方用兵而立军机处,选大学士及尚书侍郎为军机大臣,使参机密重务,而内阁遂失其实权。其不入军机处者,除照例之票拟外,几与闲散冗员等;惟大学士品益尊,与三公并列矣。按满清之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自此亦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遂谕不必兼充虚衔,而议政之名乃废。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清初承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开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泄漏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遂名军机处,初仅板屋数间,员寡事简,至乾隆始改建瓦屋。相沿日久,遂为军机章京之专职,而员数且数倍于昔,且不必皆内阁之人,凡部院之能事者,皆得进此任事,大臣之特简者无定员,后复有大臣上行走及大臣上学习行走,章京则满汉各十六人,分为两班,每班各以一人领班,曰“达拉密”。其额外汉章京无定员。此制至清末未变,虽皆兼差,而有实权,犹唐之中书枢密,咸丰谕旨谓丝纶重地,殆属政权所寄之地。其与内阁同为中央政府而分司行政者,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设尚书,左右侍郎;其属有郎中、员外、主事等官,概属偶数,以满汉人分任之。其余号言路、司纠参者,曰都察院;储人材备顾问者,曰翰林院,以入直上书房,南书房为荣。詹事府本东宫官,至定制不立太子,徒以为翰林扬历之阶而已。司裁判者,曰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称为三法司。掌外藩者,曰理藩院,皆满员,无汉官,主教育者,曰国子监,祭酒司业为之长,均以翰、詹官升用。而通政司专司章奏。凡此为满清中央文官之大略。其帝室私掌,不关民政者,有宗人府、内务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銮仪卫等官。兹再将内阁、六部之组织,简述如次:
内阁——内阁大学士以殿阁之名冠之。殿阁之名凡六:故大学士曰中和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裁,增设体仁阁,以配三殿三阁之名),曰保和殿大学士,曰文华殿大学士,曰武英殿大学士,曰文渊阁大学士,曰东阁大学士。其名虽六,而设员则满汉各二人,不必全备。初定满人一品,汉人二品。顺治间俱改正二品,雍正间又俱升为正一品,均由特简补授,并兼六部尚书衔(后不兼)。此外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以六部尚书简充;雍正始置,佐大学士厘阁务。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兼礼部侍郎衔:初定满人二品,汉人三品,顺治年间俱改正五品,寻改正三品;雍正年间,升为从二品,所以敷奏本章,传重纶也。其下复有侍读学士,满四人,蒙二人,汉二人共八人。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人各二,共十六人。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共六人。中书满七十人,蒙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共百二十四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蒙六人,共四十六人。中书舍人满二人,汉四人。共六人。内阁承办本章有五所:(一)满本房,司缮写。(二)汉本房,司翻译。(三)蒙古本房,司翻译外藩属国文字。(四)满票签处。(五)汉票签处,司缮写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俱以侍读学士、侍读司其事。中书分任之批发红本,曰红本房,以内阁翰林等官司其事。(见《清代通史》卷上第一册五○四~五○七页,下段同上)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满汉各一人,初定满人一品,汉人二品,顺治间改俱为二品,康熙六年复旧,九年再改俱正二品,雍正升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品秩亦经屡改为正二品。初制,吏礼二部汉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寻罢兼衔。又各部院初设有启心郎,顺治十五年始裁,各部各设清人吏司,吏部四,户部十四,礼部四,兵部四,刑部十八,工部四;又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六部分司而外,尚有堂主事一官,以满汉军充之,其数满人三至五不等,而汉军则部各一人,掌文案及章奏之事。又各部均有司务厅,司务满汉各一人,掌出纳文书,稽查胥吏。笔帖式满人三十四至百零五,汉军四至十六,蒙古二至八人不等,掌翻译清汉章奏文籍等事。而各部尚有附属之局、所、库、仓等机关。
三、地方制度一——行省
地方行政区:行省之制,创始于元,当时名曰行中书省,明清因之,以为地方最高级之行政区。按中国地方制度历史,在秦曰郡,在汉曰州,在唐曰道,在宋曰路;元仿魏、晋尚书行台之意,改中国为十一行省,地方权力益重。清仿元制,官职则略依明制,分行政区为四级:最大者曰省,道次之,府又次之,厅、州、县为最下。其官级则县上有府,府上有道,道上有司,司上有督抚,凡五等,是为普通之行政区。此外如东北各省、新疆、顺天府、蒙古、西藏、青海,及土司等,则为特别行政区。兹以表示之(见下页)。
……
编辑推荐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海报:
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