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经典全译版)》
启蒙读物,一字未删
美国“革命之父”作品
万余字评论,近百条注解,无障碍阅读经典论著
应当活着为奴,还是死了也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面对压迫统治,人们该如何应对?
当民族自豪感被背叛,人们到底该怎么办?
到底应该继续做二等英国人,还是做堂堂正正的美国人?
托马斯·潘恩用上满火药的枪炮对腐朽的传统政体进行轰炸,为难产中的美国接生。没有托马斯·潘恩,就没有现在的美国;没有《常识》,现代政治文明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给“美利坚合众国”起了名字,他是美国“革命之父”,他受到华盛顿、拿破仑和马克思的称赞,他是托马斯·潘恩。
它是美国“革命之父”的作品,它是习大大青年时代的读物,它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它是《常识(经典全译版)》,它一字未删。
托马斯·潘恩,英裔美国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为剑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他是一个神奇的人。
潘恩给难产中的美国接生,并给襁褓中的婴儿起名“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赞扬他的人是不分地域的,拿破仑和华盛顿赞扬过他,马克思也赞扬过他。但他是一个革命家而不是政治家,性格中带着一种天然未凿的天真,导致当时的美国人包括他的朋友华盛顿、杰弗逊和罗什都不喜欢他。
他曾参与英美法三国的革命,但三者都背叛了他,但是现在英法美三国都有塑像为其纪念,整个世界、整个的现代政治文明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蒙。
1. 少年习大大的启蒙读物
习大大在访美时说:“我青年时代就读过……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
2. 美国“革命之父”作品
他给“美利坚合众国”起了名字,他是美国“革命之父”,他受到华盛顿、拿破仑和马克思的称赞,他是托马斯?潘恩。
3. 一字未删
它是一本激进的民主主义巨著,它是习大大青年时代的读物,它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它是《常识(经典全译版)》,它一字未删。
4. 万余字评论,近百条注解,无障碍阅读经典论著
编者序
再版序言
概论政府的起源和目的&简评英格兰政体
第二章 论君主政体与世袭
第三章 对美洲当下情况的思考
第四章 论美洲目前的能力,附带一些杂感
附言
有些作家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或很少有区别。但实际上它们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从根本起源上就不一样。社会由我们的需要产生,而政府则由我们的邪恶而来。前者通过凝聚我们的情感积极促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则制止我们的恶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一个鼓励互动,另一个制造界线。前者是奖励者,后者则惩罚。
任何状态的社会都是祝福,但政府呢?即使好的政府也只是一个必要的诅咒,坏的政府则是无法忍受的祸害,因为当我们受苦,遭受政府造成的、只有无政府国家中才会存在的不幸,想到正是自己养活了使我们受苦的机构,我们就会感到分外痛心。政府就像衣服,标志着纯真的丧失 ;国王的宫殿就建筑在伊甸园亭榭的废墟上。假如良心的冲动是清澈的,所有人都无法抗拒地遵守,人就不需要其他立法者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发现有必要放弃一部分财产,买到一种方法来保护其余财产;这样做是因为一种智慧,一切世事都教会了他们在两害面前要取其轻。所以,安全是政府的真正目的和结果,所以无可辩驳的推论就是,我们认为哪种形式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代价小,受益大,其他所有人也会愿意接受。
为了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政府的目的和结果,我们可以假设有几个人在地球上某个与世隔绝的偏僻角落住了下来。他们可以代表任何一块土地的移民,或世界上的移民。在这种自然的自由状态下,他们首先会想到社会,千百种动机都会使其趋向社会。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他的心灵也扛不住太久的孤独,所以很快他便被迫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安慰,而对方也有同样的需要。四五个人联合起来,就能在荒野中建起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住所。而单个人则可能劳碌一生亦无所获,也许他砍倒树后搬不动,或能搬动但竖不起来,同时饥饿会迫使他放下工作……各种不同的匮乏都需要他进行不同的满足。疾病,甚至一件小小的不幸,都意味着死亡,因为虽然它们并不致命,但都会使他无法生活,虽然没有死,他已经陷入了可以叫作“萎缩”的状态。
所以,客观需要就像引力一样把新来的移民迅速地组成社会。互相给予的幸福随之而来,只要人们保持完全真诚相待,就不会需要法律和政府的约束。但是,只有老天不会被恶侵蚀, 所以注定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如何克服移民初期遭遇的困难(这些困难把他们团结在一份共同的事业中),现在就要怎样减少自己的责任和对彼此的情谊。这种减少会导致必须建立某种形式的政府,以弥补精神美德的缺陷。
选一棵树就能供他们开议会用,全体移民可以在树荫下聚集,讨论公共问题。他们制定的批法律只能叫作约定,无法用任何刑罚保证,除了公众的鄙视。在这次会议中,每个人都有占一席位的自然权利。
但随着聚居地的扩大,公共事业也会增加,而成员间的距离也在扩大,当初每次大家都聚在一起,现在就太不方便了。那时人数还很少,住处很近,公众事业都是小事,也不多,掰着手指头就能数清。这时就需要他们授权,从全体成员中选出一定的人员来专门管理立法工作,被选的人应该关心那些把他们选出来的人所关心的事,应当像全体成员亲自出席时一样行动。如果聚居地继续发展,就必须增加代表名额,且要兼顾聚居地每个部分的利益,所以好把整个聚居地适当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派出一定人数。而且要保证,代表们不能形成与选民无干的利益,为了审慎起见,好常常举行选举。通过这种方式,代表们会在几个月后回归并混杂于人群,所以在位时会谨慎地考虑到权杖并不是自己的,这就保证了他们对公众的忠诚。这种频繁的换届会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休戚相关,各部分自然会互相支持。政府的力量和民众的幸福正是基于这一点。找个人叫他国王,是毫无价值的。
这就是政府的起源和兴起。政府即精神美德无力管理世界时的必要模式,这也是政府的目的和结果,即自由与安全。即使跳梁的表演迷乱了我们的眼睛,或者声音欺骗了我们的耳朵,即使执念扭曲了我们的意志意愿,或者利益迷住了我们的心智,自然和理性的声音仍会简单地说:这 是对的。
我从无法人为推翻的自然法则中推出政体的概念。这条自然法则就是:一件事越简单就越不容易乱,即使乱了也容易恢复。根据这个箴言,我想对大肆吹嘘英格兰政体的人说两句。刚刚脱离黑暗的附庸时代时,它是高贵的,我同意这一点;当暴政蹂躏世界时,即使脱离一点点也是光荣的救赎。 但这种政体是有缺陷的、不稳定的,无法产生它貌似预示的结果,这很容易证明。
专制政府是人性的耻辱,但拥有这个优点:它们简单。如果人民受苦,就知道苦难源自何处,也知道补救的方法,不会有一堆让人茫然不知所措的病因和药方。
再版序言
也许本书所述思想暂时不足以流行并获得普遍认可。只要长期习惯了一件错误的事就不会去质疑,以至于它表面看起来就是正确的,一旦出现反对声音就会激起捍卫传统的可怕呼声。但反动的呼号很快就会过去,时间比逻辑更有说服力。
当权力长期暴力滥用,人们就会质疑这种权力是否合法(当然,一旦受害者被逼到奋身质疑的地步,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也会牵连其中)。因为英格兰国王认为自己有权利支持议会 的权利,这片土地 上的善良人民就遭受了严酷的双重压迫,于是他们就拥有了不容置疑的权利,质疑国王和议会的借口,同样有权利反对两者对权利的僭越。
笔者在书中极力避免谈论关于我们单个个体的事情,所以没有针对个人的赞美或谴责。智者和有尊严的人无需一本小册子来打动,而不明智和不友好的人会继续固执己见,只有更多的伤害才能使其疼醒。
美洲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人类的事业,一直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很多事情,具有普遍意义而非地方性意义,这些事情触到了所有爱人之人的原则,这些事件唤醒了人们的情感。有人企图用火和剑使一片土地沦为废墟,向全人类的天赋权利宣战,企图把捍卫者从地球表面消灭干净。所有接受了自然 赐予的情感能力 的人都在密切关注,而其中一个党派纠纷的人就是作者 。
另外,新版的发表略微延迟,因为我一直在关注(觉得可能有必要关注)任何反对独立原则的企图,但目前仍未出现反对意见。既然对公众有个交代的截止时间已经过了,现在只能假定没人会反对了。
大家完全没有必要知道本书的作者是谁, 因为值得关注的是主旨本身而不是人。但仍有必要指出,他和任何党派都没有任何瓜葛,也没有受到任何官方或个人的影响,他只遵循理性和原则。
费城 ,1776年2月14日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的笔触中充满了对不公的愤怒和对自由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感是如此真挚,以至于它能轻易穿透历史的尘埃,感染今天的读者。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化并提炼为一场关于“理性”与“专制”的对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和解”可能性的论述,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任何试图维持现状的努力都是徒劳且危险的,这种毫不妥协的立场,正是当时社会情绪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纯粹性”,它没有被后世的各种修正和复杂化所污染,完完整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对彻底变革的渴望。它更像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而不是温和的安慰剂。对于那些习惯了中间路线和模糊说辞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直接和尖锐,或许会带来某种程度的“阅读冲击”。
评分这本《常识(经典全译版)》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平时对历史和政治哲学接触不多的读者来说,简直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常识”的简单读物,更是深入剖析了启蒙时代社会运作逻辑的精妙之作。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那种清晰、有力的论证逻辑所折服。他仿佛用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当时北美殖民地与母国英国之间政治关系的症结所在,那些关于天赋人权、政府合法性来源的探讨,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君主制的弊端,作者的措辞极其坚决,毫不含糊,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警惕,跨越了时空,直击人心。全译本的翻译质量也非常出色,保留了原文那种朴实而又富有煽动性的文风,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思想冲击力。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了解历史事件,更在于提供了一套审视现代政治体系的底层逻辑框架,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议题时,能够回归到最基本的原则上去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结构、权力制约和个人权利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辩论赛,开篇即是强有力的开场陈词,直指核心矛盾——即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关系的不可调和性。随后,作者层层递进,先从自然法和理性角度确立了独立的道德正当性,接着,他巧妙地引入对各种政治体制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君主制的无情批判,这部分读起来简直酣畅淋漓。更让人称道的是,它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具体地展望了北美建立新政府的蓝图和益处,这种前瞻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远的战略眼光。那种自信、果断,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描绘,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民族情感和行动欲望。对我个人而言,这种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它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宣言,更像是一份系统性的“操作手册”,指导着人们如何从奴役走向自主。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厚厚的“常识”时,心里还有点忐忑,担心它会像很多经典著作一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时的观点。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作者显然非常懂得如何与普通的民众对话,他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用一种邻家大叔般的口吻,将那些宏大的政治理念,一步步拆解成谁都能理解的道理。这种叙事策略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它成功地将原本只属于精英阶层的政治讨论,拉到了街头巷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务实精神。他不是空谈理想,而是紧密结合殖民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处境来展开论述,使得“独立”这个听起来无比宏大的目标,变得触手可及且势在必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扫盲”过程,帮助我厘清了许多关于政府职能和人民义务的模糊概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普及性和实践性,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道什么”,更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行动”。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常识”也展现了卓越的修辞技巧。它不像严肃的哲学论文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和反问,使得文字极富节奏感和煽动性。作者深谙大众心理,他知道如何用简单、重复且有力的口号来巩固核心观点,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共识。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当时的街头巷尾,那些被翻译和传诵的片段是如何点燃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抗争火种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持续发酵的社会运动的文本核心。它成功地将一个精英阶层讨论的议题,转化为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全译本的译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没有为了追求“文雅”而削弱原文的战斗性,使得我们能完整地体验到这种文字所携带的变革力量。它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清晰、有力的论述来重塑政治现实的经典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