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工程施工

防水工程施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杨 著
图书标签:
  • 防水工程
  • 建筑工程
  • 施工技术
  • 防水材料
  • 屋面防水
  • 地下防水
  • 渗漏处理
  • 工程质量
  • 防水规范
  • 建筑施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6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9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建筑防水专家委员会推荐用书·防水工程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防水工程施工》是“防水工程技术丛书”的第四本,重点阐述了防水工程施工工艺及工艺原理,操作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及防水工程保护与维修技术。《防水工程施工》共分为12章,其内容有:绪论、防水主体的特征及环境条件、材料和施工准备、刚性防水材料施工、涂膜防水材料施工、防水卷材施工、金属防水施工、密封材料防水施工、注浆堵漏防水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检验与验收、防水工程的维护管理与修补等。
《防水工程施工》为高等院校防水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与土木工程类其他专业的参考教材。
《防水工程施工》将知识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不仅可供注册建筑师、土建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专业防水人员阅读,而且对从事建筑业界各级管理、设计及施工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防水工程施工特点与意义
1.1.1 特点、本质
1.1.2 任务与意义
1.2 保证施工质量因素
1.2.1 准备充分
1.2.2 技术保证
1.2.3 工序合理
1.2.4 工作面要求合理
1.2.5 其他层次质量保证
1.2.6 工艺适合环境条件
1.2.7 过程严格检验
1.3 防水施工的分类
1.3.1 按防水材料形态分
1.3.2 按施工时是否采用加热操作分
1.3.3 按施工时的防水材料的摊铺方法分
1.3.4 按防水工程部位分

第2章 防水主体的特征及环境条件
2.1 防水主体的特征
2.1.1 主体形式
2.1.2 主体材料
2.1.3 主体环境
2.1.4 主体变形
2.1.5 主体功能
2.2 地区环境条件
2.2.1 气温
2.2.2 气候
2.2.3 风
2.2.4 湿度
2.2.5 地下水
2.3 相关层次条件
2.3.1 结构层
2.3.2 基层
2.3.3 保温层
2.3.4 保护层
2.3.5 使用层
2.4 维护保养
2.4.1 成品保护
2.4.2 保养制度
2.4.3 维修工艺

第3章 材料与施工准备
3.1 常用防水材料
3.1.1 按材性划分
3.1.2 按形态划分
3.1.3 按化学结构属性划分
3.1.4 按材料品种划分
3.1.5 按材料品名划分
3.2 技术准备
3.2.1 图纸学习和会审
3.2.2 施工方案
3.2.3 技术交底
3.3 物资准备
3.3.1 材料
3.3.2 机具
3.4 现场准备
3.4.1 现场清理
3.4.2 基层清扫与含水状况
3.4.3 节点处理
3.5 找平层的施工
3.5.1 质量要求
3.5.2 找平层的种类

第4章 刚性防水材料施工
4.1 特点和要求
4.2 材料要求
4.2.1 水泥和骨料
4.2.2 外加剂
4.2.3 配筋
4.2.4 聚丙烯抗裂纤维
4.2.5 密封材料及背衬材料
4.3 施工机具
4.4 防水层施工
4.4.1 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4.4.2 小块体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4.4.3 水泥砂浆防水层
4.4.4 防水混凝土

第5章 涂膜防水材料施工
5.1 涂膜防水施工的特点
5.2 涂膜防水施工的条件和要求
5.2.1 气温条件
5.2.2 气候条件
5.2.3 基层条件
5.3 找平层施工
5.3.1 找平层的种类和作法
5.3.2 屋面找平层的坡度要求
5.3.3 找平层转角弧度的要求
5.3.4 找平层质量要求
5.3.5 水泥砂浆和细石混凝土找平层施工
5.3.6 找平层缺陷对防水层的影响
5.3.7 找平层缺陷的修补
5.4 施工准备工作
5.4.1 技术准备
5.4.2 物资准备
5.4.3 现场准备
5.5 施工程序安排与涂膜防水施工工艺
5.5.1 施工程序安排
5.5.2 涂膜防水施工工艺
5.6 防水涂料施工的一般要求
5.6.1 涂膜防水层施工顺序
5.6.2 节点增强处理
5.6.3 胎体增强材料铺设
5.6.4 复合使用的相容性
5.6.5 成品保护
5.7 防水涂料施工方法
5.7.1 涂料冷涂布施工
5.7.2 涂料热熔刮涂施工
5.7.3 涂料冷喷涂施工
5.7.4 涂料热喷涂施工
5.7.5 道桥工程涂料防水施工
5.8 防水涂料施工方法的选择
5.9 硬泡聚氨酯喷涂施工
5.9.1 屋面用喷涂硬泡聚氨酯的物理性能要i
5.9.2 施工准备
5.9.3 喷涂施工
5.10 保护层施工
5.10.1 浅色、反射料保护层施工
5.10.2 粒料保护层施工
5.10.3 水泥砂浆保护层施工
5.10.4 预制板块保护层施工
5.10.5 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
5.11 防水涂料施工的安全技术

第6章 防水卷材施工
6.1 防水卷材施工特点
6.2 防水卷材的施工条件和要求
6.3 找平层施工
6.4 施工准备工作
6.5 卷材铺贴施工工艺流程
6.6 防水卷材施工的一般要求
……
第7章 金属防水施工
第8章 密封材料防水施工
第9章 注浆堵漏防水施工
第10章 施工检验与验收
第11章 施工组织与管理
第12章 防水工程的维护管理与修补
思考题

精彩书摘

2.防水工程施工的特点
根据防水功能要求和防水层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防水工程具有自己的特点。防水功能要求高,要求做到滴水不漏,不能有针孔般大的孔洞,发丝般细的裂纹,甚至不能存在毛细孔。而且要求在设计耐用年限内都不能出现这些现象。虽然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但又是防水功能所必需的,因此对施工质量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防水层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差,施工位置可能在地下、地上、室内,施工的部位可能是地下的构筑物、屋面、墙面、楼地面。因此,其质量不但受防水材料、设计、施工部位等的影响,还受大气自然环境、自身结构变形和相邻层次质量等条件的影响。
材料品种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水材料日益丰富,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性能特点,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质量要求选择不同的材料。
施工工期长,由于防水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施工时间一般较长。
成品保护难,一般情况下,防水工程和其他工程交叉施工,防水工程材料强度相对比较低,容易破坏,成品保护难度大。
薄弱部位多,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螺栓、预埋件、预留洞、阴阳角等节点都是防水薄弱部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水措施,才能达到防水的目的。
管理难度大,由于防水工程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加上施工的流动性和单件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高处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地下作业和临时用工量大,协作配合关系较复杂,决定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复杂性。
3.防水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防水工程施工的技术是伴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和防水设计理念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热沥青叠层卷材施工法是最早的防水施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具有一整套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经有过一支优秀的专业油毡施工队伍,他们具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责任心,油毡防水施工质量较好。后来建筑防水工人的队伍不断萎缩,后继无人,许多省市的建筑公司甚至不再保留原有的防水工种,而用未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工人员代替。

前言/序言

  建筑防水的基本定义是:为防止雨水、地下水、工业和民用的给排水、腐蚀性液体以及空气中的湿气、蒸汽等对建筑物各个部位的渗透而从建筑材料上和构造上所采取的措施。它既包括工程所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设计、施工、维护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发挥防水功能保障作用。如对房屋建筑工程而言,屋顶和屋面除应保证安全承受各种荷载作用外,还需经受与抵御温度、风吹、雨淋、冰雪的考验,以及具有适应温差和基层结构伸缩、开裂引起变形的能力。其他防水工程也有类似状况与要求。因此,防水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防水发展跨入产品品种和应用领域多元化的时期。在产品方面,新型防水材料发展迅速,已形成多类别、多品种、多样化、系列化的格局。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沥青油毡工业开始,发展到今天门类齐全的防水材料工业;从传统产业发展到现代工业;从产品的单一化、主导化发展到多元、系列化,其成就是巨大的。与此同时,防水工程领域不断扩大,已从建筑工程扩大到市政工程;从单一的分项工程扩大到分部工程。建筑工程防水领域随着房屋建筑使用功能标准的提高而扩大,从最早的屋面和地下室,进而到卫生间、厨房,及至外墙面、楼地面,扩展到广场、绿地工程的地下空间等,都对防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又开创了污水处理场、垃圾填埋场和桥梁面等防水工程,其防水技术已逐步迈向专业化和系统化。这些成就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这些工程建设都为防水行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一幅蓬勃发展的前景。
  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中设置学科,一般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科目。“防水材料与防水工程”的特点,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多专业的交叉学科。按工程领域分类,既属土木、建筑工程,又涉足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按专业技术分类,则分为防水材料、防水设计、防水施工三大科目,是防水学科的分支。在教学系统中,这些分支是由不同学科的专业构成的。基础课程包括:结构工程学、建筑学、建筑材料学、建筑物理学(热工)、化学工程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学、塑料工艺学、工程管理学)。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防水材料与工程是一个为诸多工程领域服务,具有综合技术特点的系统工程。
《深海之秘:沉浸式海洋探索指南》 内容简介 《深海之秘:沉浸式海洋探索指南》是一部带领读者踏入神秘莫测的海洋深处,揭开其壮丽面纱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并非描绘人工建筑的防水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地球最广阔、最未知的疆域——海洋本身,从其宏观地质构造到微观生命形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剖析。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海洋科学的浓厚兴趣,提供关于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地质活动以及人类探索海洋历史的详尽知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海洋科普读物。 第一部分:蔚蓝星球的脉搏——海洋的宏观尺度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地球的视角出发,审视海洋在整个星球系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海洋的构成与分布: 详细阐述全球海洋的面积、体积、深度分布,以及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的地理特征、洋流系统和水温盐度变化。我们将探讨海洋地壳的构成,如玄武岩、沉积岩,以及海底地形的形成,包括海沟、海脊、海山、大陆架、大陆坡等。特别会介绍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并解析其形成的地质机制。 海底地质活动与板块构造: 深入讲解海底火山喷发、地震以及海底山脉的形成过程,揭示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这些地质现象中的核心作用。读者将了解到中洋脊的扩张作用,以及俯冲带带来的岩浆活动和地震风险。我们还将关注海底热液喷口,这些“深海绿洲”如何孕育出独特的生命体系。 海洋动力学: 详细解释潮汐的成因,包括月球和太阳引力对地球海洋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潮汐(如半日潮、全日潮)。我们将深入剖析洋流的驱动力,包括风力、密度差异(温盐环流)以及地球自转(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并重点介绍全球主要的洋流系统,如墨西哥湾暖流、黑潮、本格拉寒流等,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 海洋气候与天气: 探讨海洋与大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包括蒸发、降水、季风的形成,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气候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全球天气模式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海洋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如何影响地球的温度平衡。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在宏观的地理和物理环境中,孕育着地球上最丰富多彩的生命。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潜入海洋的各个层级,探索其蓬勃的生命力。 海洋分层与生态分区: 详细介绍海洋的光照层、温跃层、深海层、以及各个层级的温度、压力、光照强度等环境条件如何塑造不同的生态系统。我们将介绍浅海、深海、极地、热带等不同海洋生态区域的特征。 浮游生物的奥秘: 揭示在海洋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也是地球氧气的重要生产者。我们将介绍硅藻、甲藻、桡足类等代表性物种,并探讨浮游生物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原因。 潮间带的生命: 详细描述潮间带(潮上带、潮坪、潮下带)特有的生物适应性,介绍海藻、贝类、螃蟹、海葵等如何在潮起潮落、干湿交替的环境中生存。我们将重点关注海星、海胆等棘皮动物,以及它们在维持潮间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珊瑚礁的绚丽世界: 深入探索珊瑚礁作为“海洋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介绍珊瑚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复杂的三维栖息地,支持着极其丰富的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我们将分析珊瑚白化现象的原因及其对全球珊瑚礁生态的严峻威胁。 海草床与红树林: 关注这些沿海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固碳、以及为幼鱼和无脊椎动物提供重要育苗场所方面的作用。我们将介绍海草的种类,以及红树林植物的抗盐特性和独特根系。 深海生命的奇迹: 挑战读者对黑暗、低温、高压环境的认知,介绍深海生物的惊人适应性,包括生物发光、特殊的捕食策略、以及对化学能的依赖。我们将重点介绍深海鱼类(如琵琶鱼、蝰鱼)、巨型鱿鱼、以及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 海洋哺乳动物的智慧: 描绘鲸鱼、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迁徙模式、沟通方式以及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关注虎鲸的捕食技巧,以及座头鲸的歌声。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性: 探讨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分析过度捕捞的危害,以及发展可持续渔业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不同渔法的优缺点,以及海洋保护区的作用。 第三部分:人类与海洋的对话——探索、利用与保护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由来已久,从古老的航海探险到现代的深海科技,我们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对海洋的保护也日益紧迫。 海洋探索的历史足迹: 回顾人类早期航海探险的历史,从古代文明的航行到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发现,再到近代科学探险的里程碑。我们将提及麦哲伦、库克船长、林德伯格等伟大的探索者。 现代海洋科学研究: 介绍海洋学的发展,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海洋学、生物海洋学等分支。我们将详述各种先进的海洋探测技术,如深潜器、遥感卫星、水下机器人(ROV、AUV)、声纳系统等,以及它们在收集数据和研究海洋中的作用。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探讨人类从海洋中获取的各种资源,包括渔业、矿产(如锰结核、稀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我们将分析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与潜在的环境风险。 海洋污染与生态危机: 深入分析当前海洋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包括塑料垃圾污染、石油泄漏、重金属污染、核污染、以及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和贝类生物的影响。我们将揭示这些污染源的产生机制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后果。 海洋保护的努力与展望: 介绍国际社会在海洋保护方面的各项举措,如设立海洋保护区、制定禁渔期、推广环保渔法、减少塑料使用等。我们将探讨建立蓝色经济、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及利用科技手段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未来方向。 公民的海洋责任: 呼吁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护海洋做出贡献,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选择可持续的海产品、参与海洋垃圾清理活动等。本书将激发读者成为海洋的忠实守护者。 《深海之秘:沉浸式海洋探索指南》以其丰富的知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蓝色星球心脏的大门。本书不仅是对海洋知识的梳理,更是对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深刻反思,旨在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激发对这片神秘疆域的敬畏与热爱,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行动中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它似乎完全跳过了我们日常施工中最头疼的那部分——“突发状况的处理艺术”。我一直以为一本专业的施工手册会详细介绍各种基层处理的“潜规则”,比如混凝土表面残留的浮浆怎么快速有效清除而不影响后续粘结,或者在冬季低温施工时,如何调整沥青基材料的活性以保证其足够的延展性。但这本书的描述相对理想化,仿佛所有的基层都是完美打磨光滑、干燥度符合标准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老旧屋面做改造,基层上遗留了大量的旧防水层残渣和油污,按照书本上的“标准流程”,我们应该彻底铲除干净,但这在工期紧迫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最优妥协方案”的指导,比如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哪种界面剂能最大程度地弥补基层缺陷,或者如何通过调整涂刷遍数来补偿因基层吸水率不均导致的材料损耗。它更像是在一个真空的、理想化的施工环境中撰写的规范集,缺乏对真实施工现场那种多变性、不可控性的深刻洞察。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教材,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在现实中“不得不”怎么做。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新型材料”和“传统工艺”之间的平衡处理得不太尽如人意。我本来很期待能看到关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聚氨酯、JS复合防水材料的深度解析,特别是关于它们在不同受力条件下的长期表现数据。然而,书中对这些现代高分子材料的介绍,更侧重于它们的化学成分和实验室测试结果,对于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析油”、“起泡”等常见质量问题,提及得非常简略,处理方式也仅仅是笼统地归结于“施工不当”。反而,书中对传统的沥青油毡和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用了更多的篇幅进行详尽的工艺描述,图文并茂,细节丰富。这让我有点困惑,是作者的知识结构偏向传统,还是认为传统工艺的成熟度更高,更值得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希望站在行业前沿的读者来说,我更希望看到对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面防水、绿色屋顶的排水层设计等新兴领域的规范性指导,而不是花费大量篇幅去解析某种已经快被淘汰的非沥青基卷材的搭接要求。信息的时间效度和前瞻性,在这本书里体现得不够明显。

评分

这本《防水工程施工》的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得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一直对建筑行业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很感兴趣,尤其是防水这一块,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楼宇的寿命和使用者的舒适度,绝对是马虎不得的环节。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我发现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宏观的项目管理和材料的理论性能分析上,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操指南。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防水卷材的分子结构、耐老化曲线,以及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理论失效模式。这对于一个想了解如何在潮湿的地下室拐角处精确控制涂料厚度,或者如何处理伸缩缝边缘撕裂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高屋建瓴”。我期望看到的是大量的图示、施工的常见错误案例及其纠正方法,甚至是不同工种之间的协调技巧。这本书更像是给研发工程师或项目总监准备的,用来制定规范和审核方案,而不是给现场班组长拿来对照检查的工具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推导,对于初学者来说,门槛确实有点高。虽然理论基础扎实是好事,但如果能增加一些“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转化案例,让理论更贴近实际操作的复杂性,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峻的教条主义”。它几乎完全不带有任何“经验分享”或“教训总结”的色彩。在描述每一个工序时,语气都是不容置疑的陈述句,完全没有探讨的余地。比如,当谈到密封胶的选择时,书中直接断言“必须使用A品牌的高模量硅酮胶”,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在某些低位移的接缝中,使用成本更低的聚硫胶可能更为经济且满足要求。这种缺乏讨论和对比的写作方式,使得读者无法理解规范背后的真正原因和适用边界。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基于多年的行业经验,对不同规范条文进行“翻译”——哪些是绝对不可逾越的红线,哪些是留给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弹性空间。这种绝对化的表达,反而让人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做任何偏离文本的微小调整,尽管有时候偏离是更优的选择。总体来说,它是一部严谨的文献汇编,但缺乏人情味和实战智慧的融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让我感到有些跳跃和碎片化。它似乎试图涵盖从项目立项到最终验收的防水工程全过程,但每一个环节的深度都显得不够。比如,在“防水设计”这一章,它罗列了大量的规范条文,但对于如何进行合理的“构造层次设计”——比如,哪种结构自防水和外加层防水的组合最优,哪种情况下应该选择刚性防水还是柔性防水,缺乏清晰的决策树或流程图引导。同样地,在“质量控制与验收”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各种检测指标,比如闭水试验的时长和水位要求,但对于如何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能覆盖所有薄弱环节的“隐蔽工程验收标准”,描述得比较模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零散的知识点有所了解,但缺乏一个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骨架”。它更像是不同专家在不同时间完成的章节的堆砌,而不是一个统一的、逻辑严密的施工方法论体系的构建。这种不成体系的感觉,使得我在试图将其应用于复杂项目时,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行动路径。

评分

1.3.4

评分

常用防水材料

评分

3F.1

评分

2.4.1

评分

5.6.o4

评分

防水卷材施工特点

评分

2.1.2

评分

第11章

评分

2.4.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