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开创性的文明史杰作。
《文明的解析》率先将计量分析引入人文学科著作,从此伟大到卓越的距离可以度量。首开先河将3000年间全世界范围内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大腕们精确排名。
★一部科学和艺术的大百科全书。
《文明的解析》涵盖了近3000年全世界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成就,相较于《文明的度量》,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从而可以而直观地比较出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类成就。
★ 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新颖史观。
打破巴尔赞的巨作《从黎明到衰落》聚焦西方文化的局限,《文明的解析》以超大历史跨度,勾勒描绘出整个人类史的宏观景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默里对中国和日本的文明评价极高,认为在某些领域里“它们代表着人类所能取得的至高成就”。
★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之一,《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纽约客》、《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
★ 作者查尔斯·默里是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出版过多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是纽约畅销书榜作者。
《文明的解析》 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磅作品。查尔斯·默里把人类3000年的文明成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率先使用科学细致的统计分析法,编写了从公元前800年到1950年人类科学艺术成就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勾勒了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上的图形和轨迹。
默里耗时5年,对著名人物的生平辞典和艺术、哲学及科学史进行了研究,这些科学艺术史料中,哪些人是不可不提的?这些不可不提的人中,哪些人又举足轻重,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成就是如何分布的?在世界范围内呢?在欧洲和美国呢?伟大成就与一般成就的区别在哪里?
默里采用科学严谨的计量学,对这些史料按一定标准进行了测量,并列出各领域人才成就排行榜。默里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统计结果是令人震撼的:一方面,上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伟大成就的速度在减缓;另一方面,在历史中,那些卓越的人物与重要的事件在短暂的时间里、在某些地理区域内集中地相继涌现。面对统计结果,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严肃的问题:科学和人文是相对立的吗?为什么人类成就多集中于欧洲?为什么男女平等后,男性成就仍大于女性?为什么创新主要集中在1400年后?此外,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创造力在衰退?默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可以取得很大成就。
默里用一种极富新意的方式——计量方法来研究人类文明史,用数字图表等冷峻形象的方式来解释科技和艺术,是本书不可多得的亮点,使《文明的解析》从众多历史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对于任何一位拥有全球视野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别具一格、发人深省的著作。
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ay),美国政治学家、作家和自由论者。1943年生,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W·H·布雷迪学者。
查尔斯·默里每隔10年就会给美国的思想界丢下一枚重磅炸弹。他首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在1984年出版《节节败退》之后,而该书被认为是1996年美国福利改革法案的理论基石。作为1994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穆雷与已故的理查德·J·海恩斯坦合著的《正态分布曲线》,因对智商在构建美国阶级结构过程中所扮演角色进行的分析而激起巨大争议。
默里还著有 《做自由论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997)、《在我们的手中》(2006)和《真正的教育》(2008)。另一著作《分裂》(2012)描述了过去半世纪美国的阶级分化。他zui近的一部著作是《来自人民:重建自主的自由》(2015)。如今,默里的鸿篇巨著《文明的解析》又将给我们新的惊喜。
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是的大胆尝试。你无须赞成查尔斯·默里的方法,却不能否认,此书令人惊异,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英国历史学家 保罗·约翰逊
本书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些严肃且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创造力的分布如此不均衡:多见于西方而非东方,多见于男性而非女性?为什么多见于犹太人——而且又以哲学、科学而非艺术见长·此外,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如默里所叹惋的——创造力的衰退·感谢默里,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讨论很长时间了。
——美国历史学家 格特鲁德·希默尔法尔布
查尔斯·默里的《文明的解析》对上下三千年间人类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的地志学进行了界定测量,攀爬人类成就的高峰,然后又深掘其根基。和他所歌颂的巨人们的作品一样,默里的巨著显示出标志天才之作的“智识结构”和“先验的善” 。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 乔治·吉尔德
前言
第1部成就的概念
第1章时间的概念
第2章谜团的概念
第3章地点的概念
第4章惊叹的概念
第2部识辨重要人物和事件
第5章卓越及识辨卓越
第6章洛特卡曲线
第7章重要人物之一:重大人物
第8章重要人物之二:巨人
第9章重要事件之一:重大事件
第10章重要事件之二:超级发明
第3部规律与轨迹
第11章正视近代欧洲的作用
第12章……及已故白人男子
第13章欧洲成就的密集分布
第14章计入人口:成就率
第15章解释一:和平与繁荣
第16章解释二:模型、名城与行动自由
第17章还有什么有待解释?
第4部论成就之兴衰
第18章亚里士多德原理
第19章动力之源:目标和自主权
第20章内涵之源:组织结构和先验物质
第21章人类成就是否每况愈下?
第22章总括
附录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正如地球表层有大洋和大陆一样,若要了解某一历史事件距今有多久远,也需要给时间填入历史事件。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这不是什么难事。我们也许会感叹,光阴似箭,20年好似白驹过隙。但记得某一事件发生了多久却不难,想想前后的事件就行了。正是由于有一连串的往事,人的一生才不致变得一团模糊。
我们对近代史的概念也是一样。老一辈人对20世纪发生的事情距今有多远有一种直觉。谈起20世纪,我们脑海里浮现出一连串的事件。朝鲜战争距今有多久?答案是1950年。然而了解它距今有多久并不只是用现在的年月减去1950年。上了岁数的美国人可能还记得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用鞋敲打桌子。再往后是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人类首次登月飞行,水门事件,伊朗扣压美国人质危机,海湾战争,“9·11”。以上一连串事件充填了自1950年至今天的这段时间,使我们对朝鲜战争发生了多久有了一个概念。
1个单位。从20世纪退回到19世纪,不过百年而已,而认识上的偏差已经出现。对许多不喜欢历史的美国人来说,从1812年到美国内战这段时期一团模糊。不过200年还是好对付的,因为大多数人可以凭着自己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感受时代的久远。如果有人不了解1812—1861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人一般至少可能还朦胧地知道,这段时期美国不断向西扩展,奴隶制在国内成为辩论的焦点。
再退回200年,从1800年退到1600年。1600年时,美国历史可以说还没有开始。墨西哥以北地区的惟一欧洲居民是佛罗里达州的少数西班牙人,还有圣劳伦斯河一带的少数法国毛皮商人。在罗马,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到了尾声。英国王位上坐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新建成的环球剧场正在热演的剧目是《恺撒大帝》和《皆大欢喜》。
记住以上几百年的事已经很难了。1600—1800这200年似乎比1800—2000年的200年更加模糊不清。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说出1600—1800年期间哪怕是十几件大事也要想一会儿。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坐标。路易十四、查理二世、克伦威尔、王政复辟时期、腓特烈大帝、美洲大陆的定居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以上的人事代谢,不同人会记得不同的细节。但透过历史薄雾中显现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可感受到1600—1800年相隔的时间跨度。大多数人的记忆可能已达到了极限,1600—2000年间一共400年的历史仍然是一段为人所知的历史。今天的世界基本上在这400年间形成。以上400年构成了第yi个单位。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一步步退回到公元前8000年,看看是否有可能理清10000年的历史。
2个单位。从公元2000年退回两个单位,也就是说从莎士比亚时代退回一个单位。我们现在回到了公元1200年。欧洲正在从中世纪的思想桎梏中挣脱出来。威尼斯是欧洲的商业首都。零的数学概念刚刚从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又是从印度人那里学的)传入欧洲。锡耶纳大学和牛津大学建立于12世纪末。比萨城新建不久的一座钟楼日益倾斜,令人心悬。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经过1000年的发展,已近鼎盛。同中国文化相比,欧洲文化显得极其落后。在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的时代已经过去,民间开始流传一个叫罗宾汉的人的传说。
想想看,我们的时间概念是如何崩溃的。除非你熟谙历史,否则你脑海里的罗宾汉时期的英国很可能不过是一些由城堡和国王组成的画面,交织成一幅把莎士比亚也包罗在内的古代英国图景。殊不知狮心王理查一世距莎士比亚年代之久,恰如莎士比亚距今天之久。
3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圣诞节这一天加冕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日本迁都京都,此后在这里呆了将近1100年。zui后10年,挪威人开始骚扰英伦三岛。此后的100年里,英伦各岛乃至北欧和东欧部分地区笼罩在恐怖之中。然北欧海盗之患初起距罗宾汉时代之久,犹如莎士比亚距今天之久。
4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奄奄一息。罗马帝国陷落后,罗马军队准备撤离不列颠。如果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显得模糊一团的话,罗马帝国时代的英国就更令人茫然了。一般人还记得,罗马人把英国看作是边陲之地。孰知公元407年罗马军团撤离英国时,罗马统治英国的时间比今天美国建国时间还长将近150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下的英国有一些名门望族,其先人可追溯到前十几代。代代都说拉丁语。一些大户人家住在富丽堂皇的别墅里。当时这些房子年代之久,超过今日英国的很多陈年豪宅。
5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1世纪。住在拿撒勒城的基督7岁左右,也许刚开始学木匠活。当时距恺撒遇刺不足50年。几年前,维吉尔刚刚过世。奥维德尚在世,写了《爱的艺术》一书,罗马社会为之哗然。中国开始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6个单位。从基督降生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前400年。对西方人来说,这一年有特殊意义,因为从公元前400年起一直到今天,历史的延续始终没有中断。公元前400年,苏格拉底仍游走于雅典的广场,与学生谈经说道。公元前400年前后的几百年里,主要是前后的几十年里,雅典城邦为西方艺术、文学、音乐、哲学、数学、医学和科学奠定了基础。
7个单位。如果说公元前400年是西方世界与它的过去直接相交的前沿阵地的话,公元前800年就是其zui远的边陲。当年尚存世的物件中,只有三件仍然是当今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光芒不减。它们分别是:已经被人吟诵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虽然它们还没有形成文字,《旧约》中的部分内容也已写成。除此之外,公元前800年显得极其陌生,为人所知的事件越来越少。退到公元前800年时,哪怕是一位专家也很难罗列出这些年里发生的大事,或有把握地讲述公元前700年和公元前600年分别发生的大事。
8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前1200年。只有少数地标依稀可见。这毫不奇怪。公元前1200年距罗马帝国之遥远,恰如我们距查理大帝时代之遥远。特洛伊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交战各方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封建小诸侯,充其量不过是受到美化的部落而已。伊利乌姆并没有什么无顶的塔楼。安纳托利亚平原上,唯有一座城墙环绕的小城。公元前1200年的灿烂文明在埃及。当时的埃及处于拉美西斯王朝时期。古以色列人出走埃及时,埃及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
我们刚刚退回了8个单位,记忆中的事件已经完全消失。埃及学家从一个法老的墓碑上得到了具体的日期,也能根据考古记载、碑文及偶尔发现的古代文献部分地重新构建社会、政府和经济生活。然而需要描述知识、艺术或技术成就时,学者只能参照零星的证据,推论出一个大概轮廓。我们现在用大约一词表达一段时间,长则几百年,短则几十年。
12个单位。鉴于有记载的史实少得可怜,我不再逐个单位往后退,而是一下后退4个单位,一共1600年,相当于罗马陷落与今天间隔的时间。我们回到了公元前2800年。当时的埃及和公元前1200年的埃及一样,居世界文明之首(思索这一事实,令人赞叹不已)。而且公元前2800年的埃及文明正处于鼎盛期,而不是日薄西山。其技术水平之高,1600年后的埃及不能及。
毋庸赘言,1600年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当今图书馆收藏的zui早的一份文献即来自这一时期,一位法老的诫子书。这一古代文献能流传至今实属侥幸。它提醒我们,在这1600年期间,父教母育,婚嫁丧礼,千古不变。一些家族走向显赫,世代袭爵,然终为历史所湮没。1600年间,人世间的沉浮荣辱周而复始。各地的英雄人物迭起,其丰功伟绩代代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到了公元前1200年时,他们的壮举早已失传了数百年。在这1600年里,古人恰如今人,历尽悲欢离合。但若要探究其间发生了什么,以求对这段漫长岁月有一概念的话,却找不到什么痕迹,唯有支离破碎的史料,诉说战争的始末,王朝的兴亡。
25个单位。通向公元前8000年的路途上只剩下几个小站。苏美尔文明比埃及文明更悠久,但具体说出它何时不再是一些散落的村庄,而形成一种文明很难。有人认为是公元前6000年,有人认为是2000年以后。两种观点差别之大足以显示,茫茫历史原野上,已无迹可循。我不再继续回推下去。zui后一站是公元前2800年。请读者想一想,从公元2000年到公元前2800年,人类走过的道路是何等的漫长!总共12个单位,相当于今天与莎士比亚时代间隔时间的12倍。请读者牢牢记住上面的4800年,再加上200年,乘以2。再用2乘以这段漫长岁月,我们于是回到了公元前8000年。
长久记住10000年间的事是不可能的。不过若能记上几分钟的话,有两个好处。
一万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认识到这一点,可以避免把人类文明看作人类进化史、地球史或宇宙史上的一瞬间。后者固有其道理,但就人类而言,今日之世界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虽然就宇宙而言,这一段历史不过是一瞬间。
认识到一万年有多漫长还有助于防止产生所有时代都一样的思维模式。从25个单位中去掉一个单位,区区400年而已,而光阴已倒转到莎士比亚时代。21世纪的人是近几百年的受益者。而这几百年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有着天壤之别。
……
《文明的解析》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如何塑造世界的史诗。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串联起来,展现出人类文明的总体趋势和内在逻辑。我尤其欣赏他对“合作与竞争”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他指出,文明的进步既需要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来激发创新和发展。例如,他分析了古希腊城邦之间的竞争如何促进了哲学和科学的繁荣,而随后的帝国扩张和贸易往来又如何加速了文明的传播和融合。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对文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充满力量,他不仅描绘了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文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让我对人类的未来保持着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
评分初次翻开《文明的解析》这本书,内心涌起的是一种既兴奋又略带忐忑的情绪。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充满好奇,渴望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宏伟力量。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其吸引人的问题: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并非是线性上升的直线,也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偶然爆发,而是无数复杂交织的变量,在时间的长河中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结果。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尝试着去剖析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去探寻那些驱动文明从萌芽走向辉煌,再到某些时刻的停滞甚至衰落的根本原因。这种探索的视角,让我觉得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土壤,不仅挖掘出文物的残片,更重要的是,他试图还原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创造、如何协作、又如何冲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互动时的细致入微,他没有简单地将文明视为孤立的岛屿,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交流、碰撞、学习和借鉴,正是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才孕育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过去的低语,感受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们留下的智慧火花。
评分在阅读《文明的解析》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复杂性本身的深刻洞察所吸引。他并没有试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历史,而是承认文明的演进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例如,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可能引发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而某些看似“野蛮”的社会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许也曾起到了维持秩序、保障生存的作用。作者的这种客观和辩证的态度,让我得以更全面地审视人类历史,不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他鼓励我们去理解那些不同文明的“独特性”,但同时又揭示出它们背后共通的驱动力和发展规律。这种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强调普遍联系的分析方法,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我特别喜欢他在探讨“衰落”时所表现出的审慎,他并没有把文明的衰落简单归咎于某个外在的敌人或内部的腐败,而是分析了可能导致衰落的多种因素,例如资源枯竭、内部矛盾激化、技术停滞,以及对外部威胁的应对不力等。
评分《文明的解析》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来自一种宏观审视的力量。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尺度,去审视那些共同的、跨越时空的特质。他探讨了科学、艺术、哲学、政治制度等不同领域的进步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创新”这一概念的解读,它并非总是源于天才的灵光一闪,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体系化的、鼓励探索的环境所孕育出来的结果。比如,他分析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如何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如何在中世纪欧洲经历了一段沉寂后,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积累”与“爆发”的辩证关系,让我对文明的进步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反复提及了“知识的传播”的重要性,无论是口头传统,还是文字的出现,亦或是印刷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每一次传播方式的革命,都极大地加速了文明的进程。阅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享受的许多便利和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前辈辛勤耕耘、智慧结晶的成果。这种对人类共同遗产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翻阅《文明的解析》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之中。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梳理和解读。他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地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宏观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文明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论述。无论是口头传统的传承,还是文字的发明,亦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一次传播方式的革新,都为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许多便利和成就,都离不开前人在知识传播上的不懈努力。作者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又不失生动,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同时,他也对文明发展中的停滞和衰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醒我们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评分《文明的解析》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场关于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宏伟探索。我发现,作者在梳理文明进程时,并没有仅仅关注那些显赫的帝王将相或是辉煌的建筑,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创新者、思想家身上。他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技术、艺术、科学和哲学是如何孕育、传播并最终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将人类文明的进步视为一个不断“试错”和“积累”的过程。例如,他详细阐述了古代文明在天文学、数学上的早期探索,即使在当时可能没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却为后来的科学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对“长期主义”的肯定,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的内在韧性。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文明发展中的反复和曲折,例如,他提到一些曾经辉煌的文明,在经历了一个辉煌时期后,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停滞甚至衰落。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文明的解析》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人类文明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历史的印记。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分散在不同时空的历史碎片,编织成一幅连贯而又充满张力的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剖析。他认为,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艺术杰作和哲学思想,无不源于人类不受束缚的想象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明的进步并非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或制度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不断探索和突破。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哲学家式的思考,他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人类的过去,并对未来进行审慎的展望。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初次接触《文明的解析》这本书,我就被其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极其广阔的视角,梳理了人类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漫长历程,并试图揭示驱动文明进步的深层动力。他并没有将文明的发展视为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强调了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反馈。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制度”对文明影响时的深度。他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创新能力和社会结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制度并非是僵化的框架,而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调整的。同时,作者也对文明发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了有趣的探讨,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趋势中,也存在着无数个体选择和微小事件的蝴蝶效应。
评分读完《文明的解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体智慧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交汇与碰撞。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剖析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在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深入探究了这些成就背后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文明的互动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客观,他没有简单地将文明视为相互隔离的实体,而是强调了知识、思想和技术的跨文化传播如何加速了文明的整体进步。比如,他对丝绸之路的解读,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这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文明成果,都建立在前人无数次的尝试、学习和超越之上。作者的笔触充满着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同时也对文明发展中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评分《文明的解析》这本书,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壮丽的图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将那些分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条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脉络。他并没有将文明的进步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伟大人物或某个偶然事件,而是强调了制度、思想、技术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他对“范式转移”的阐释,即在科学、艺术或哲学领域,当旧的认知框架无法解释新的现象时,就会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引领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对“变革”的分析,让我对知识的演进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文明的发展并非总是单向的进步,某些文明的衰落,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训意义。他对这种“兴衰周期”的探讨,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审慎的认识。
评分大部头的书,先收着慢慢看
评分书很新很满意,快递员态度很好,赞一个。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大部头的书,先收着慢慢看
评分大部头的书,先收着慢慢看
评分好!
评分大部头的书,先收着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