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陸以湉 著,崔凡芝 校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
  • 笔记
  • 冷庐杂识
  • 地方史
  • 民俗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史学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7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63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冷庐杂识:清代史料笔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清陆以(1801——1865)撰,共八卷,是作者根据自己读书所得及平昔见闻随笔漫录而成。记载了清代以及清以前文人学者的学行、经历和交游情况;对历代史实和人物,书中也有评述,其中论述兵法的条目较多;也记及作者对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碑文、文字书画、地理沿革、医理药方等的研究和考据成果;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诗词联帖、印文、砚铭、箴言、记述了三吴地区的山水名胜,均可资后人参考。

目录

卷一
尊师重道
博学鸿词
形容失实
破邪论序
潘文恭公
古书
须发早白
何书田
首饰
后稷至文王
四库全书卷册
颜中丞
予台我朕
金布衣
解元连捷
吴*次太守四六
行军之道
吴梁园比部
蠼*
歙葬
周隋
艺林佳话
乌镇
皇膊芝庭诗
石屋烟霞二洞
鸦胆子
罗愿
世说新语里谚
赠僧联
彭文勤公
卑职
崇尚贞节
有美堂后记
骥隙驷隙
八仙岩
印章
徐文长胡稚威
萧何陈平韩信
他日异时
徐霞客游记
张太史联
挝鼓捕盗
唐文粹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的图书简介,该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 ---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 探赜索隐,钩沉覯往:一部展现清代社会风貌与文人观察的珍贵史料汇编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系列,旨在为研究清代历史、社会风俗、文化艺术及思想演变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一批经过严格甄选、系统整理的清人笔记文献。这些笔记,多为当时士绅、官员、学者或民间知识分子基于亲历、耳闻、手抄或博览所得,以随笔、札记、杂录的形式记录下来的珍贵史料。它们如同清代历史的一扇扇侧窗,映照出官方史书难以企及的生动细节与多元面向。 本丛刊收录的篇目,均以其史料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反映时代之深刻而著称。它们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民俗信仰、学术思潮的直接依据,更蕴含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心性体悟。 卷帙浩繁,撷英集萃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选目标准极为严苛,侧重于那些能够补充正史记载之不足、揭示地方风土人情、捕捉时代变迁细微脉络的文本。这些笔记往往以其散点透视的特点,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必要的微观支撑。它们可能记录了一桩罕见的刑狱案件的审理细节,某省份土地兼并的实际状况,某种民间戏曲的兴衰,或是某位重要人物不为人知的言行逸事。 丛刊的编纂,强调对底本的审慎考订与文本的精准呈现。每一个入选的笔记,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勘工作,力求还原作者的原始面貌,剔除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讹误,确保为后学提供最可靠的阅读材料。 洞察时弊,体察风土 清代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从康乾盛世的极盛到晚清的内忧外患,社会结构、文化面貌、士人精神都经历了深刻的洗礼。本丛刊所汇集的笔记,正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口述历史片段。 通过这些札记,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亲近清代士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对科举制度的得失有何评论?在地方治理中遭遇了哪些基层矛盾?他们对异域文化(如西学东渐的初步影响)的反应如何?以及,在面对天灾人祸、社会动荡时,知识群体的精神世界如何挣扎与调适? 这些笔记中的记录,往往直陈时弊,毫不讳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活的历史”的关键线索。它们不拘泥于帝王将相的宏图,而是扎根于广袤的民间生活土壤,展现了清代社会肌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本丛刊的出版,旨在促进清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库,能够有效拓宽研究领域,深化对特定历史现象的理解。笔记体的特性,使得材料的获取更为便捷,有助于研究者迅速把握某一领域的史料存量与分布。 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本丛刊提供了窥见清代社会全貌的生动路径。那些笔法精妙、记叙生动的片段,往往比正统史书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脉搏。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每一辑,都代表着对某一特定领域史料的系统性整理与介绍。我们坚信,通过对这些散佚篇章的重新发掘与集中呈现,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清代历史的认知图景,为构建更为立体、精微的清史图谱添砖加瓦。它不仅是历史的存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精神的致敬。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功力可见一斑。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如同在耳边低语,让你身临其境。书中对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的描摹细致入微,即便是最平淡的场景,也因为作者的笔触而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历史文献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讲述他的见闻,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侧面。比如,某次宴席上的一道菜肴的摆盘,或是某位官员出行时随从的服饰颜色,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那个时代的肌理,让人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感受那段历史的脉搏。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简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发掘,将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碎片精心拼凑起来,还原出了一幅宏大而又复杂的清代社会图景。那些看似零散的笔记和档案,在作者的梳理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印证的力量。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查阅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求真务实的执着,贯穿在每一个论断的背后。这不是那种凭空臆测的“历史小说”,而是扎根于坚实文献基础上的深度解读。每当读到一个新的史实被揭示出来时,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秘密通道。对于任何一个对清代历史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严谨可靠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论的示范。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醇厚且富有韵味的,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气息,但又不像传统古籍那样晦涩难懂。它在保持文言的精炼和典雅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文气贯通,节奏得当。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措辞精妙的句子,它们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这种语言的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文字表达最精准的意涵,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读完后,不仅知识有所增长,连带着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似乎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虽然是以“杂识”为名,内容驳杂,但读起来却感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似乎很清楚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从宏观的制度变迁,过渡到微观的社会风俗,再到具体的个人际遇,每部分的衔接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这种编排上的匠心,让原本可能显得庞杂的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的消化和吸收。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沉浸其中,不用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因为作者已经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铺垫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当涉及不同主题的笔记相互参照时,那种知识点串联起来产生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说明作者在动笔之前,已经对全部材料进行了高度的内化和重构,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具阅读体验的文本结构,实属不易。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它没有停留在对清代历史表面的歌颂或批判,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精神内核进行探究。作者对于人性和权力运作的洞察力,穿透了历史的迷雾,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尤其是在讨论一些敏感或复杂的社会议题时,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多角度的分析,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和判断。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思考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历史经验对我们当下社会有何启示。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多面性,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

分甘馀话 (清)王士禛撰 张世林点校

评分

清代史料笔记,近代史专业必读!

评分

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汉书》,众所周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而初唐王勃以九岁能读《汉书》即被视为神童。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自汉至南北朝数百年间,已有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二十余位学者,或为注解,或为音释,各成一家。唐代颜师古出,乃博采各家注释,发明驳正,而集大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本“。此后,《汉书》的注疏一直笼罩在颜师古的余荫之下。两宋降至有明,虽有宋祁、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等辈对《汉书》勘误的纠正,但其学术贡献显然远不逮前朝。真正在《汉书》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后。在注重实证的考据方法的指导下,一大批治《汉书》的史学和考证大家,如钱大昭、陈景云、沈钦韩、王鸣盛、王念孙、钱大昕、周寿昌、梁玉绳、徐松等人,“研穷班义,考证注文”,在校订和释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专门著述。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汉书》本身即成为考释的对象,对《汉书》的研究整理也自成专门之学,非专研的功夫不能尽悉。这种情况到晚清尤其突出,很多清代学者的精深见解,散见诸书,连学者亦罕能通习。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汉书》的注释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订的需要。于是王先谦应运而生。 王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虽继承了颜注,但不盲从,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学界评说《汉书补注》是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堪称允当。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总的说来,《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华书局两册精装影印本 2、江苏古籍出版社两册精装影印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册精装影印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二册平装点校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20余年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是为目前惟一标点版本。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

评分

支持京东,送货快,质量高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巢林筆談 [清]龔煒撰。錢炳寰點校。

评分

文体相似(一0七)有澹台?明者(一0七)七修类稿(一0八)经史数见字(一 0八)

评分

家礼(五四)埤雅(五四)?烛(五五)冯文介公(五五)

评分

北游錄 [清]談遷撰。汪北平點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