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林耀华评传

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林耀华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守永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林耀华
  • 传记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民族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本土
  • 品读人类学家丛书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01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88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1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他是一代宗师、学界泰斗;
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他享誉世界,为人谦恭;
他平易近人,深受爱戴;他出身普通农家,却拥有哈佛博士学位;
他传承燕京学派,壮大了中国民族学;
他是少数民族的朋友,为新中国鞠躬尽瘁;
冰心称他为“吴门四犬”之老大,他自谦人类学界一老兵;
他掌管多个学门,爱徒遍及世界,人称“五代同堂”;
他原是《金翼》之家中的“小哥”,生前为中央民族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就是林耀华先生。

作者简介

潘守永,1966年生于山东枣庄,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1996-1999年跟随林耀华先生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为哈佛燕京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目录

写在前面
“金翼”之家
“吴门四犬”燕京大学时代
读书于哈佛扬名于世界
研究中国认识社会林耀华与汉学人类学
重新设计中国民族学的蓝图——给新中国民族学研究“定调”
田野中的人类学家
教学生涯六十载书斋田野相辉映
创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
民族调查研究的点滴往事
附录
附录一 林耀华关于《中国经济文化类型》 一书的计划
附录二 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学者在西方国家获得人类学社会学学科学位情况一览
附录三 林耀华先生的饮食起居
附录四 林耀华先生行年简谱
附录五 林耀华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金翼”之家
这里也许需要多说几个小小的插曲。林先生的本科论文《严复研究》完成于1952年,全文共12万字,除正文外有照片和附录若干,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界》第七卷出版了论文的主题部分“严复的社会思想”,约8万字。但是,全文直到2000年才得以正式出版,所以很多研究严复的学者没有机会读到这部最早完成的学术作品。当年林先生为了进行严复研究,除了一般文献梳理外还专门到福州的严家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严复后人的关系,得以阅读严复的藏书和家谱。这当然一方面得益于他的社会学、人类学训练,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在燕京大学的社会关系。这个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林先生治学“有道”,深得现代学术之堂奥,另一方面说明先生于“人物研究”深有体悟,也见证了燕京大学的学术训练之高超,本科毕业论文能够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获得学术好评(似乎也说明今日本科教育的缺憾)。
此外,林先生于1935年在燕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其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被汉学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Freedman)广泛引用,正式出版的时间也是2000年。“义序”的研究进一步展现了林先生在人类学研究上的“天赋”。

前言/序言

  中国的人类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近十余年来,学科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呈现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这套丛书是以个人评传的方式呈现的,叙述聚焦于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的人类学家,而不是诸多田野民族志所关注的村庄乡民。应当意识到,对于人类学家个人学术历程和生活经历的总结,对当代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关注个人,一方面,能够以个案的方式展现学科的发展历程,说明时代变迁和学科发展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类学家的学术实践,他们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跌宕起伏的语境中,是如何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特别是个人体验和学术创新,发现在创建与转型过程中,学科是如何经由他们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从而重新观察和认识个人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丛书的作者,是入选的人类学家们最亲近的弟子或继承前辈衣钵的亲人,力求借助功底扎实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翔实的访谈资料,从学术经历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立体地展现人类学家的风采。通过对他们求学经历的追溯、学术著作和学术思想的概括,我们可以更为深切地感悟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治学精神,更为充分地感受人类学的入文关怀和学术智慧。

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林耀华评传 导读: 本书系“品读人类学家丛书”的“本土篇”中的重要一卷,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林耀华先生的学术思想、人生轨迹及其深远影响。林耀华(1905—1999)先生是中国现代人类学领域的巨擘,其一生致力于将西方人类学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范式。本书并非对林耀华先生著作的简单梳理,而是一部立足于历史语境、学术谱系与后世影响的综合性评传。 第一章:时代的召唤与早年的求索 本章追溯了林耀华先生的早年生涯,重点探讨了塑造他学术视野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与思想碰撞,西方思潮涌入,民族危亡感深重。林耀华先生的家庭背景、早期教育经历,尤其是他接触到的梁启超、鲁迅等先驱思想,为其日后关注社会结构与民族问题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重点剖析了林耀华先生留学法国,师从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Marc Bloch)和著名的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弗尔(Lucien Febvre)的求学阶段。虽然他最终选择了人类学方向,但其在法国的训练,特别是接受的严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训练,尤其是对于“历史的深度”和“社会结构”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研究路径。他并未全盘照搬法国的学术传统,而是将其转化为理解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工具。 第二章:从“文化研究”到“社会结构”的转向 林耀华先生回国后的学术生涯初期,正值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创建与分化时期。本章细致考察了他如何从早期的文化人类学视角,逐渐转向关注社会结构与亲属制度的研究。 重点分析了林耀华先生参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工作,以及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这些田野经验是其理论成熟的关键。他在此阶段深入探索了诸如彝族、苗族等西南民族的社会组织形态,形成了其早期的核心观点——“社会结构决定文化表现”。 本书着重探讨了林耀华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如华北农村)的分析框架的建立。他通过对地方精英、士绅阶层与农民之间权力关系的考察,超越了当时流行的文化主义倾向,力图揭示支配性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章:理论的熔铸:兼收并蓄与本土化创新 林耀华先生的理论建树,在于他成功地将欧洲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尤其是英国结构功能主义(如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以及法国社会学(如涂尔干)的思想,与中国本土的社会历史经验相结合。 本章详述了林耀华先生在“血缘组织与地缘组织”关系研究上的独特贡献。他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亲属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组织形态的经典范式。本书将“差序格局”置于全球人类学“亲属与婚姻研究”的谱系中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该概念超越了传统的“氏族/部落”二元对立,更贴切地描绘了东亚社会的弹性与动态性。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他对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考察,阐释了他如何通过人类学视角解读中国社会中的权力、伦理与仪式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学术生态中的角色与影响 林耀华先生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家,也是中国人类学教育体系的塑造者之一。本章关注他在燕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实践,以及他为培养新一代人类学家所做的努力。 本书探讨了林耀华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选择与坚守。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他如何调整研究方向,保持学科的学术纯粹性,以及他对学风、治学的严谨要求对后辈学者的示范意义。 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林耀华学派”的形成与特征,即对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历史纵深的持续关注。他所倡导的田野工作精神,强调深入社区,细致观察,至今仍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遵循。 第五章:超越与对话:林耀华评传的当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林耀华先生理论在当代人类学研究中的“生命力”。尽管自林耀华先生逝世已逾二十载,其关于差序格局、精英结构的研究,在当前全球化、城市化和乡村再造的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我们将讨论后来的学者如何发展、修正或挑战林耀华先生的理论。例如,在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如何重新审视林耀华先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构研究”与当代身份政治之间的张力。 本书旨在为当代人类学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本土学术传统的参照系,强调任何学科的成熟,都离不开对本土经验的深刻洞察与理论的创新性转化。阅读林耀华的学术历程,即是理解中国人类学如何从追随到独立构建自身学术话语的历史过程。 结语: 林耀华先生的学术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学术版图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本书力求以审慎、公正的态度,呈现这位大师的学术贡献、思想挣扎与人格魅力,帮助读者领略中国人类学本土化探索的艰难与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这个系列,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严谨和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些为某一领域默默耕耘、贡献卓越的学者充满敬意,而林耀华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我之前虽然不是人类学专业的,但接触过一些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书籍,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变迁有过一些了解。我感觉,林耀华先生的研究,一定深度介入了那个时代和社会,他的视角和方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述的观察方式。我猜测,这本书不会只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更可能会深入到林耀华先生的个人经历,他的学术道路上一定充满了挑战和探索。书中是否会展现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那些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记录,那些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的交流,那些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抽丝剥茧,都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位学者如何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去探寻和记录中国的本土文化。

评分

“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这个系列,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充满了学术的韵味。当看到“林耀华评传”这几个字的时候,我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中国人类学发展历程中那些重要的节点。林耀华先生的名字,在中国人类学界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丰碑。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洞察社会本质的学者感到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炼出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深刻的见解的?我猜测,这本评传一定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林耀华先生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剖析他的学术思想,揭示他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中国本土社会研究的开创性贡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他如何将西方的人类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通过林耀华先生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去理解、去分析我们身边的人类社会。

评分

这套《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系列,我早就跃跃欲试了,尤其是当看到名字里有“林耀华”三个字的时候,更是觉得期待值拉满了。林耀华先生在中国人类学界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深远。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他的研究成果,比如他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研究,还有他对民族志的构建和运用,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次能看到专门为他撰写的评传,真是太棒了。我猜测这本书里一定会有对林耀华先生学术生涯的梳理,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到他在田野调查中的点点滴滴,再到他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他那些经典著作背后的故事,比如《义井》和《烟雨湘西》等,这些作品不仅是人类学的经典,更是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宝贵资料。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这位中国人类学奠基人,理解他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评分

《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这个系列,在我看来,就是一本本打开中国社会大门的钥匙。而“林耀华评传”这把钥匙,我相信一定能开启一段关于我们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深度探索之旅。林耀华先生,这个名字自带光环,在中国人类学界,他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前行。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理解一个民族,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数据和官方的陈述,而是要深入到最微小的生活细节,去感受最真实的人情世故。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把我们带回到林耀华先生进行田野调查的那些年代,那些淳朴的乡村,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风俗习惯。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描述林耀华先生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他如何赢得信任,如何观察他们的生活,如何记录他们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者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一本让我们重新认识“本土”价值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读到《品读人类学家丛书·本土篇》这个系列的名字,就勾起了我对本土人类学研究的兴趣。人类学这个学科,在我眼中总是带着一点神秘感,似乎是遥远国度的奇闻异事,或者是某个边缘群体的独特习俗。但“本土篇”这三个字,瞬间拉近了我和这个学科的距离。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文化、社群和生活方式?尤其是“林耀华”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饱经风霜、眼神睿智的学者形象,他一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更可能是通过林耀华先生的研究视角,带领我们去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中国社会。书中会不会涉及他对某些具体地域、特定民族的民族志考察?那些田野中的艰辛与乐趣,那些与被研究者的互动,那些在细微之处捕捉到的文化信号,都让我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体会到,人类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