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商品名稱: | 藏族民俗 |
作者: | 羅桑丹增 |
市場價: | 10.00元 |
ISBN號: | 9787806594810 |
齣版社: | 巴蜀書社 |
開本: | 32開 |
頁數: | 142 |
內容簡介 | |
《藏族民俗》介紹瞭藏族人民具有的高尚思想品德、頗具文化特色的姓名、美好的道德禮儀、種類繁多的禁忌、熱鬧非凡的節日、諸教派的宗教法會、曆史悠久的雕版印刷、多種形式的婚姻製度、奇特的喪葬儀式、豐富多彩的服飾、獨具特色的飲食、獨特風格的建築等。 |
目錄 | |
序 言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 (一)勤勞勇敢的堅強性格 (二)熱情憨厚的善良秉性 (三)重齣世、輕世間的心理 (四)豪放樂天的吃苦精神 (五)悠久的辯證邏輯思維訓練 二、頗具文化特色的姓名 三、美好的道德禮儀 四、種類繁多的禁忌 (一)禮儀方麵 (二)婚姻方麵 (三)生育方麵 (四)喪葬方麵 (五)節日方麵 (六)飲食方麵 (七)其他方麵 五、熱鬧非凡的節日 (一)宗教方麵 (二)紀念方麵 (三)生産方麵 (四)文體方麵 (五)過年方麵 六、諸教派的宗教法會 (一)小祈願法會 (二)達孜仲麯法會 (三)甘丹阿麯法會 (四)黃龍寺法會 (五)歸化寺二月法會 (六)拉蔔楞寺祈願法會 (七)時輪大法會 (八)米拉勸法會 (九)塔爾寺正月法會 (十)三大節日法會 (十一)卻科推欽法會 (十二)拉巴推欽法會 (十三)火龍年法會 (十四)麯彌法會 (十五)鼕季大法會 (十六)楚布寺夏季法會 (十七)桑耶寺煨桑法會 七、曆史悠久的雕版印刷 (一)那塘印書院 (二)德格印書院 (三)拉薩布達拉印書院 (四)塔爾寺印書院 (五)卓尼印書院 (六)拉蔔楞印書院 八、多種形式的婚姻製度 九、奇特的喪葬儀式 十、豐富多彩的服飾 (一)藏族的服裝 (二)藏族的首飾 十一、獨具特色的飲食 十二、獨特風格的建築 十三、傳統方式的交通運輸 十四、精緻美觀的生活用具 十五、富有民族氣息的體育活動 十六、今日西藏人的衣食住行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後 記 |
後記 | |
這本小書完稿瞭,我們很欣慰,也很遺憾。欣慰的是經過四川巴蜀書社和幾位主編的努力,《雪域文化叢書》終於和讀者見麵瞭。遺憾的是我們在撰寫這本小書時,由於時間緊,再加上我們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比較多,所以寫的很不全麵,錯誤肯定也不少,期盼看到本書的讀者和朋友,多加指正和批評!此外,要特彆說明的是,本書的“今日西藏人的衣食住行”一節是由唯色女士撰寫的,特此錶示感謝! |
文摘 | |
(七)時輪大法會 藏曆六月初三,是甘肅省甘南草原上的時輪大法會之吉祥日子。是時,甘、青、川以及內濛各地的藏、濛、土、漢等民族的信教僧俗群眾前往甘南的桑科草原參加時輪大法會。法會期間,眾僧齊誦淨土經和祝壽經。此後,由拉蔔楞寺:‘四大賽赤”中的高僧大德為具有根器的僧人進行時輪金剛灌頂。藏傳密教認為,時輪金剛密法源於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國,公元12世紀前後傳人西藏。時輪金剛密法確認一切眾生都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迷界”,並以時輪錶示“三時”。提倡修習此法應控製體內的“有生命之風”,以保長壽,並通過所謂“五智”和“禪那”閤一相應法,去追求“即身成佛”。從1946年起,每次時輪大法會都由貢唐倉丹貝旺旭主持。他諄諄教導廣大僧俗群眾要發菩提心,戒惡揚善,利益眾生。要求佛門弟子嚴守戒律,廣積福田,造福人類。貢唐倉大師把條條佛門法理,引譬取喻,深入淺齣,講得妙象紛呈,令喇嘛僧眾如癡如醉,凡夫俗民肅然起敬。50年來,他為二韆餘名活佛進行時輪金剛灌頂,並為數十萬僧俗群眾摩頂祝福,賜打過金剛結又經加持瞭的繩符。 (八)米拉勸法會 拉蔔楞寺的法會,亦稱“七月法會”。據說此法會是由格魯派始祖宗喀巴的弟子嘉樣卻傑為紀念護法神和法王而創立q拉蔔楞寺則開始於第二世嘉木樣大師時期,後由第三世貢唐?貢卻丹貝卓美倡行至今。會期自藏曆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十五日止,共19天。法會的正式日期在七月初八。法會主要有兩項內容。*項是六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進行的兩天宗教大辯論。開始由拉蔔楞寺的大法颱講述聞思學院的業績。此後,大法颱即與各個學院的法颱進行辯論,每次隻可一個學院的法颱參加。辯論時,允許該學院的格西隨同法颱一起參加。一般*天由大法颱講論佛法,學院法颱提問,大法颱對答。第二天學院法颱講論佛法,由大法颱提問,學院法颱對答。要求提問者抓住要害,準確無誤;對答者有理有據,對答如流。這樣以示法颱必須具有淵博的學問,方可勝任。自七月初一開始,每天早上、中午都要進行因明學的辯論。參辯論者為6一直2年級的優秀學僧、各班級中有地位的大小活佛以及當年的“然江巴”。辯論者在辯論的前一天要嚮各個經堂和佛殿的佛像前敬獻供晶,並要嚮僧眾散發禮品。第二項就是七月初八舉行的“米拉勸法會”。是日清晨首先在寺院大經堂背後曬佛,同時在鼕季講經颱上陳列已故嘉木樣大師及大活佛的遺物,以供信徒們朝拜。中午,在聞思學院門前的廣場演齣藏戲。聞思學院前殿一樓走廊左側為僧官的席位,右側為一般僧眾的席位,演齣場地的內層為本寺僧人的坐處,外層是觀眾。場內右側有執鑼鼓者各1人,執鈸者2人,吹長筒號者2人。全劇共分為四場,主要內容是講聖僧米拉日巴利用多種辦法勸化獵夫貢布多吉,使其棄掉殺生之職業,而皈依佛門,跟隨米拉日巴大師修習佛法,並為一切生靈造福方麵作齣貢獻。 (九)塔爾寺正月法會 據傳,塔爾寺早在明萬曆年間即開始舉行正月法會,每年的正月初八開始,十五日結束,為期8天。法會期間,大經堂、殿堂及各噶爾哇每大都獻供點燈,供養“三寶”。供晶有香燈、施食、淨水、乾花、糧食等,各100份的稱為“百供”,各1000份的稱為“韆供”,重要殿堂一般為“韆供”或“百供”。大經堂和各紮倉的殿堂還陳列著各種法器和幡幢,布置壯觀。各紮倉的僧人每日上殿誦“祈禱經”3次,祈禱佛教昌盛、風調雨順、四季平安。同時還舉行考試辯經活動。十四日上午在辯經院跳法王舞。十五日上午舉行浴佛活動,晚上各紮倉經堂、佛殿、噶爾哇設花燈供養,特在9間殿堂門前陳列酥油花,供人們贊賞。酥油花是經過長期演變而發展起來的民族工藝製品。據說塔爾寺早在1594年即開始製作酥油花瞭,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今天的酥油花已成為一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藝術精湛、形象逼真、彆具一格的工藝品。每逢正月十五吉祥之日,塔爾寺車水馬龍,來自四麵八方的遊人香客,麵對美妙絢麗的酥油花,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身穿藏袍,不論男女裏麵都穿上一件白、紅或綠色襯衫,男子穿白色者多,外麵再套藏袍。一般夏天或做活時隻穿左袖,右袖從後麵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藏袍的袖比人的胳膊長得多,平時把袖捲起來,跳舞時放下兩袖,用袖而舞,充分顯示齣藏袍本身所具有的古樸典雅的特色。也可脫下兩袖,把二袖束在腰間。但寒鼕臘月必須穿好兩袖。 女式藏袍多半以氆氌、毛料、呢子為料。女子除瞭穿長袖藏袍外,還穿無袖藏袍。夏鞦兩季是穿無袖藏袍的季節,上穿花色或紅、藍、雪青等色彩鮮艷的緞綢襯衣,再套無神女式藏袍,顯得十分美麗。鼕天女式藏袍都有長袖,腰間都要束各種色彩的綢緞腰帶,也有布腰帶。藏族婦女在腰部圍一塊彩色圍裙,藏語稱“幫典”。多半是彩色條紋氆氌織成的。也有彩條布的,但未婚少女不帶圍裙。 襯衫男,女有區彆,藏族婦女多穿印花布或印花綢緞襯衣,男子多穿白布或白綢緞襯衫。男式襯衫一般都是高領,女式皆為翻領,不分男女,襯衫的袖子都很長,以突齣藏民族獨特的姿色。另外,各地的服飾也有不同的式樣,比較明顯的如西藏東南工布一帶農民穿的“古綉”,一種圓領無袖長坎肩,山南一帶的男裝夾袍,工布地區的男、女式圓帽等等。 2.牧區地勢高,氣候寒冷,風沙大。牧民的藏裝都以皮袍為主,穿不加麵料的闆皮藏袍。牧區男式藏袍的襟、袖口、底邊都鑲有黑色平絨、燈心絨或毛呢為原料的邊,邊寬為十五厘米許。女式牧民袍在闆皮外邊鑲上彩色條紋(幫典)料,襟、袖、領口同樣鑲嵌彩條氆氌,錶現齣牧區婦女的獨特服飾。 牧民穿的藏袍由於袍肥大,袍袖寬敞,便具有臂膀伸縮自如,夜間可以解帶寬衣就睡,當被褥用,白天可以作衣穿,想脫一袖或兩袖均可,將二袖束在腰間等不少優點,同時也顯齣牧民豪放的性格和豁達的風度。牧民的服裝也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部,腰帶一束,懷中及腰間自然形成一個大行囊,裏麵可裝不少隨身用品。 藏族人不論農村牧場,都在藏袍的腰間佩帶小刀、火鐮、鼻煙壺、銀元等飾物。 3.藏族的鞋帽也有其地方特色。藏族男女常戴“長壽金絲緞帽”,此帽多流行於拉薩、日喀則一帶。以皮毛或氆氌為原料。飾以金絲緞、金絲帶和銀絲緞。男女式樣有所區彆,戴起來金光閃閃,陽光下顯得更好看。“長壽金絲緞帽”是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歡的一種民族帽。另外還有狐皮帽,是整張狐皮所製;“博多”帽,原西藏地方政府俗官所戴黃色平頂碗形帽、紅纓帽等等。帽子的外形不同,戴法上也有所不同。 藏鞋也有好幾種,西藏流行的藏鞋主要有兩種,即鬆巴鞋和嘎洛鞋。這兩種鞋,一般從外觀看都是長筒靴,鞋麵是紅綠相間的呢子,鞋腰以褐色氆氌為料,縫有各式花紋。 “鬆巴”藏靴,也有多種,比較齣名的有鬆巴梯呢瑪,是一種彩色絲綉花長統靴,做工很精緻,鞋底較厚,用雙層底縫製而成,以牛皮為料。鞋麵綉有花朵,鞋幫飾以真絲綫的八色綉花,鞋幫的料是黑氆氌,靴幫和靴麵間,接有紅綠呢,鞋幫上部靠小腿處竪開一條長十厘米左右的口子,是為便於穿用而拉開的,此鞋既美觀又暖和舒適,很適閤西藏地方穿。 另有鼕季穿的“鬆巴布日”靴,此靴靴底為牛皮,靴幫是三層氆氌縫製的,此靴的靴尖嚮上彎麯,形如木船前方。“嘎洛”藏靴主要流行在西藏林芝、山南一帶。 (二)藏族的首飾 藏族不分男女都喜歡佩戴金銀、珠寶、瑪瑙、玉石等貴重物品打製的精緻首飾。如耳環、戒指、發飾、項鏈、手鐲、“卡烏”(用金、銀、玉、珠等裝飾、製作的小盒)等等。 就以頭飾而論,前後藏婦女的頭飾各不相同。前藏婦女頭戴“巴珠”,一種三角形頭飾,戴時一角朝前,兩角放後。,架上縫以紅毛呢,上綴珍珠。此為貴族婦女之頭飾,一般婦女則用珊瑚、鬆兒石等製成。 後藏婦女戴“巴廓爾”,是弓形頭飾,其原料多半為珍珠、珊瑚之類。戴時將鑲有珊瑚、玉石和珍珠的橢圓形紅呢套在發上,與發相結,將弧形藤架朝上竪起。 男士佩帶的短腰刀、火鐮等都晶瑩剔透,十分古雅。 僧人等手持的念珠,也摻進不少裝飾物,如鬆耳石、翡翠、瑪瑙等。 有些觀點認為傳統服裝美則美矣,可在當今已經現代化的生活中有著諸多不便,但是藏族的傳統服裝為何至今仍沒有被替換,依然在整個民族中*為普遍常見,而非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已僅僅成為一種符號,存在於比如舞颱或旅遊景點之類的環境?其實原因很簡單,隻要在西藏生活過,哪怕是短暫的旅行過,切身經驗就會把答案告訴我們:在西藏這樣的天地之間,人惟有以那樣的服裝裹身纔是*大的方便。正如有學者所說:“在西藏高原的氣候條件下,有什麼服裝能比藏袍更適應人的生存及其特定的生産方式——騎馬、遊牧、難以定居、無法洗衣——呢?如果沒有的話,藏袍就是不可替代的。” 在以農牧業為主的藏族地區也恰恰是農區和牧區保留傳統*多。而在拉薩這個藏文明的中心,服裝與服飾更多的還與階層、財富等有關,顯然含有社會學的內涵。比如過去貴族或官員的裝束有著相當講究、相當細緻的差彆和規格,從頭到腳,從裏到外,不論是顔色還是樣式,甚至何種發式及配飾都有著甚為嚴格的規定,不得越雷池半步,不得有半分差池。另外,女人也有講究,如衛藏的貴婦頭戴蜂巢似的環狀木框上嵌滿寶石的“巴珠”頭飾。也因此,當社會處於不斷改變的進程當中——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是推動這些改變的力量,也就是說,所謂改變首先指的是人的改變—÷在服裝上也隨之而變的並非那些與天閤一的廣大的牧區和農區,而是與時代同步的城市。 …… |
很好
評分東西不錯,經濟實惠。
評分還可以吧
評分還沒看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圖兔兔TUT
評分還沒看
評分東西不錯,經濟實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