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公路工程
  • 水泥混凝土
  • 标准规范
  • 汇编
  • 公路建设
  • 混凝土工程
  • 质量控制
  • 施工技术
  • 行业标准
  • 工程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70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1651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8
字数:14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所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属性(推荐性或强制性)已在目录中标明,标准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标准是在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目前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包括标准正文中“引用标准”或“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的标准的属性),但其属性以本汇编目录中标明的为准,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请注意查对。目录中部分行业标准年代号后加“(1996)”,表示该标准在1996年进行了确认,但未重新出版。目录中标有“*”号的表示该标准有修改单,标准中相关内容已按修改单改正。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规范是广大工程建设单位和建设者必须遵循的技术准则,这些标准规范对于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公路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方便广大公路建设者更好地查找和应用标准规范,我们对现行的公路建设常用的水泥混凝土、钢材、金属三大材料及其试验检测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整理汇编,出版《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规范汇编》、《公路工程常用金属材料与钢结构标准汇编》、《公路工程金属试验规程汇编》,汇编收录的均为现行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汇编还收录了条文说明,以方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标准的内容。

目录

一、混凝土原材料与辅料
1.集料与水
GB/T 14684-2001 建筑用砂
GB/T 14685-2001 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 17431.1-1998 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集料
GB/T 17431.2-1998 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 第2部分:轻集料试验方法
JGJ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 63-2006 混凝土用水标准(附条文说明)

2.水泥
GB 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13693-2005 道路硅酸盐水泥
GB/T 1345-200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GB/T 1346 200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3.外加剂与掺合料
GB/T 1596 200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8075-2005 混凝土外加剂定义、分类、命名与术语
GB 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
GB 50119-200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J 146-1990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JGJ 28-1986 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
JT/T 523-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

4.辅助材料
JC 901-2002 水泥混凝土养护剂
JC/T 907-2002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JC/T 949-2005 混凝土制品用脱模剂

二、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GB/T 11837-1989 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GB/T 19496-2004 钻芯检测离心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GB/T 50080-200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附条文说明)
GB/T 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附条文说明)
GBJ 82-1985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GBJ 107-19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用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用砂的定义、分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品和建筑砂浆用砂。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T 177-1985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
GB/T 601-1988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配制
GB,/T 602-1988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2419-1994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GB/T 6003.1-1997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eqv ISO 3310-1:1990)
GB/T 6003.2-1997金属穿孔板试验筛(eqv ISO 3310-2:1990)
GB/T l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idt ISO 679:1989)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天然砂natural sand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冈岩石的颗粒。
3.2 人工砂manufactured sand
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严格围绕该书的涵盖范围展开,力求详实且专业,不涉及其他主题。 --- 图书简介:《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 导言:筑牢交通生命线,规范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路交通网络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水泥混凝土作为应用最为广泛、承载能力最为关键的结构材料,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寿命、行车安全与维护成本。本《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正是为适应新时代公路建设对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的严苛要求而精心编纂的一部专业工具书。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系统、全面地整合现阶段国内公路工程领域与水泥混凝土相关的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TG/T、JT/T)以及交通运输部颁布的重要技术规范,为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及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权威、便捷的参考平台。我们深知,标准的统一性与精确性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石,因此,本汇编力求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部分:原材料的严格把控——奠定质量之源 公路工程的耐久性与承载力,始于对原材料的精挑细选。本汇编详细收录了对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关键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标准。 1. 水泥篇: 涵盖了适用于公路工程的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水泥等各类水泥品种的性能指标、试验方法及储存要求。重点收录了《公路工程用硅酸盐水泥》等核心标准,对水泥的安定性、早期强度、抗硫酸盐侵蚀性等指标进行了详尽的规范阐述。 2. 骨料篇: 砂、碎石是混凝土体积的主要组成部分。本部分集中了关于骨料选择的标准,包括对骨料的粒度分布、坚固性、洁净度(如泥粉含量、有机物含量)的限制性规定。特别关注了对高品质路面用粗骨料抗压、抗磨损性能的专项检测标准。 3. 外加剂篇: 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普及,外加剂的规范性使用至关重要。本汇编详细列出了高效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等各类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复配要求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推荐掺量范围,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与长期性能的优化。 第二部分:配合比设计与性能指标——科学配比的艺术 混凝土的性能是通过精确的配合比设计来实现的。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规范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流程与最终性能的判定标准。 1. 配合比设计规范: 详细收录了根据设计强度、工作性(坍落度)、耐久性要求(抗渗、抗冻融)进行初步配合比设计、试配、调整直至施工配合比确定的全过程技术要求。强调了水胶比控制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决定性作用。 2. 性能指标测试标准: 涵盖了对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和易性控制: 坍落度、扩展度及扩展度复测等标准。 力学性能测试: 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的取样、标准养护及判定标准。 耐久性指标: 抗冻融循环次数、抗氯离子渗透性(电通量法)的试验规程。 第三部分:施工工艺的精细化管理——确保现场质量落地 高质量的原材料和科学的配合比,必须通过规范的施工工艺才能转化为合格的工程实体。本汇编对路面、桥梁、涵洞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混凝土施工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规范梳理。 1. 搅拌与运输: 规定了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搅拌合格率的检验标准,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防止离析的措施。 2. 浇筑与振实: 针对薄层结构与厚大截面结构的特殊性,分别给出了适用的振捣方法(如插入式振捣器、振动梁)和振捣时间要求,重点强调了密实度的控制指标。 3. 养护技术规程: 养护是决定混凝土最终强度的关键环节。本部分收录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高温、低温)的保湿养护、薄膜养护及标准龄期的要求,并明确了不同养护方法下的强度增长曲线参考值。 第四部分:质量检验与评定——验收的权威依据 工程的最终交付依赖于科学、公正的质量检验。本汇编汇集了针对公路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和评定细则。 1. 检验批次划分与抽样方案: 明确了根据施工规模和结构部位划分检验批次的原则,以及各级别质量控制所需的样本数量和检测频率。 2. 结构实体检验: 涉及对已浇筑混凝土的取芯检测、无损检测(如回弹法、超声波法)的适用范围和判定依据。特别关注了对铺装层厚度、平整度(高程控制)的测量规程。 3. 常见缺陷与处理: 对麻面、空鼓、蜂窝、露筋等常见外观质量缺陷的界定标准、允许范围,以及相应的修复加固技术规范进行了收录。 结语:面向未来的工程实践手册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以其内容的权威性、结构的系统性及检索的便捷性,旨在成为公路工程从业人员案头必备的“标准宝典”。通过对这些核心规范的严格遵循与理解,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风险,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的整体耐久性和服务水平,为建设人民满意、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让人有点提不起精神。字体小得可怜,行距又密不透风,仿佛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塞进最多的文字。我试着在某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打算沉下心来研究一下关于水泥水化热控制的部分。结果不到半小时,我的颈椎就开始抗议,眼睛干涩得厉害。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削弱了对内容的吸收效率。如果说内容本身已经足够硬核,那么一个友好的阅读界面至少能减轻读者的认知负担。但这本《汇编》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它仿佛在傲慢地宣称:“内容就是一切,形式不重要。”我期待看到一些图表来辅助理解复杂的配筋率要求,或者用流程图来梳理不同等级混凝土的试验步骤,但这些全都没有。它完全依赖读者自身的想象力去构建复杂的工程场景,这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性也让人感到有些困惑。虽然它按照不同的规范体系进行了分章,但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有时候显得生硬和突兀。比如,前一页还在讨论路面结构层的厚度要求,下一页突然跳到了关于桥梁伸缩缝材料的性能指标,两者之间缺乏一个清晰的过渡或解释,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宏观的知识地图。我希望能有一个总体的导论,勾勒出公路混凝土工程的整体框架,然后每一章再深入到具体的标准细则。这本书就像是把一堆散落的零件直接扔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拼装成一辆车,过程中的挫败感是显而易见的。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对所有规范了如指掌的资深人士用来进行交叉比对,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或快速查阅某一类标准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导航系统显然不太友好。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是基于它名字里“汇编”二字,以为它会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整合,能把不同年代、不同级别的规范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最好还能附带一些历史沿革的解释,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标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然而,事实是,它更像是一个赤裸裸的官方文件堆砌,缺乏必要的导读和注释。每一个章节都是标准条文的直接引用,缺少了将这些条文与实际工程现象联系起来的桥梁。比如,当读到关于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时,我希望能看到一个插图解释,说明如果保护层太薄或太厚会对结构耐久性造成什么具体影响,以及在实际浇筑过程中容易在哪里出现偏差。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些“软性”的辅助材料。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其枯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踏入了一片干燥的沙漠,找不到任何可以润泽理解力的绿洲。它更像是法院的判例集,而不是一本教授技艺的教科书。

评分

我本来以为,作为一本汇编,它应该涵盖了从原材料检验到成品检测的整个流程标准,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闭环。但翻阅之后发现,很多关于现场取样和送检的具体操作规程描述得过于简略,更像是对其他专门检测规范的引用列表,而不是详尽的操作指南。例如,关于混凝土试块的制作,标准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振捣次数和密实度的要求,但对于如何确保振捣的均匀性,或者如何避免试块在拆模过程中产生微小裂缝这些实战中的“窍门”,书中只字未提。这些“场外知识”恰恰是决定最终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侧重点明显偏向于宏观的指标设定和法律层面的约束,而在微观的操作层面,它显得力不从心,留给读者自己去摸索和试错的空间太大了,这对于追求严谨性的工程领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看封面上的名字——《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汇编》——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我原本是希望能找本关于路基处理或者沥青铺设的实用指南,结果翻开扉页,全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和技术参数,眼睛都快要看花了。比如,它对混凝土配合比的细微调整,对养护时间的精确到小时的规定,看得人头晕脑胀。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标准值,但说实话,除非你是天天跟搅拌机打交道的工程师,否则这些术语就像是外星语一样难以消化。我原本是希望找到一些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项目是如何解决冬季施工难题的”,或者“新型外加剂的应用效果对比”,但这本书里只有冰冷的数字和不可置疑的规定。感觉这更像是一本给考证人员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给基层施工人员日常翻阅的参考手册。要是在工地现场急需查找某个规范细节,这本汇编或许能派上用场,但作为一本入门或拓展视野的书籍,它实在太过专业和晦涩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