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減150時候買的,還不錯。不過平時買是有點貴瞭。
評分印刷質量和內容都不錯,就是送來的時候上邊有點磕損
評分麈尾,是魏晉清談傢經常手執的一種道具。直到唐代,還在士大夫間流行。宋朝以後逐漸失傳。近現代的人沒有見過實物,往往顧名思義,把麈尾認為與馬尾拂塵是一類東西;或見古代圖畫中有之而不識,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實,考古與文物界,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傅蕓子先生發錶《正倉院考古記》之時,對麈尾的形製已經瞭然。近年來的文物與考古的報告、論文、著作中也多有提及。可是文獻界與文物界有時脫節,1979年齣版的《辭海》下冊4728頁“麈尾”條的解說是:“拂塵。魏晉人清談時常執的一種拂子,用麈的尾毛製成。”
評分正版,好書!給好評。
評分據說,麈是一種大鹿。麈與群鹿同行,麈尾搖動,可以指揮鹿群的行嚮。“麈尾”取義於此,蓋有領袖群倫之義。魏晉六朝清談傢習用麈尾。善於清談的大名士,纔有執麈尾的資格。那是不能隨便交與他人,特彆是交與侍從代為掌握的。而“拂塵”,在我國魏晉以至隋唐時期,一般是侍女等人手執,是侍候主子時拿的東西。這是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彆。這點區彆非常要緊,關係到人的身份。
評分東晉開國元勛、大名士王導有一篇《麈尾銘》:“道無常貴,所適惟理。誰(《藝文類聚》作‘勿’)謂質卑,禦於君子。拂穢清暑,虛心以俟。”(見於《北堂書抄》捲一百三十四,《藝文類聚》捲六十九,《太平禦覽》捲七百零三)麈尾本來的用途似乎是“拂穢清暑”,大約兼有拂塵、扇子的功用,可是,“禦於君子”,經清談名士手執以後,身份倍增。誰還敢說它“質卑”呢?所以陳代徐陵《麈尾銘》引申王導的話說:“拂靜塵暑,引飾妙詞。誰雲質賤,左右宜之。”
評分滿意
評分麈尾,是魏晉清談傢經常手執的一種道具。直到唐代,還在士大夫間流行。宋朝以後逐漸失傳。近現代的人沒有見過實物,往往顧名思義,把麈尾認為與馬尾拂塵是一類東西;或見古代圖畫中有之而不識,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實,考古與文物界,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傅蕓子先生發錶《正倉院考古記》之時,對麈尾的形製已經瞭然。近年來的文物與考古的報告、論文、著作中也多有提及。可是文獻界與文物界有時脫節,1979年齣版的《辭海》下冊4728頁“麈尾”條的解說是:“拂塵。魏晉人清談時常執的一種拂子,用麈的尾毛製成。”
評分是魚國墓地報告很好的補充材料,彌補瞭報告的缺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