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名称: | Package Design Index 2016 包装设计 平面设计年鉴作品集 | |
| 出版单位: | RIKUYOSHA | |
| 作 者: | RIKUYOSHA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7月 | |
| 语 言: | 日文 | |
| I S B N: | 9784897378268 | |
| 图书定价: | 380 RMB/本 | |
| 图书规格: | 平装 273mm*210mm 开本 422 页 1.6 KG/本 |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专业刚毕业的学生,我发现自己对“好的设计”的理解在翻阅这本年鉴后有了质的飞跃。以前总觉得包装设计无非就是把产品信息塞进去,然后弄得花哨一点吸引眼球,但这本书里展示的案例,那种“少即是多”的哲学被贯彻得淋漓尽致。很多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隐藏着对消费者心理、供应链成本以及环保法规的深思熟虑。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高端食品的包装设计,它的开合方式设计得极其巧妙,每次开启都像是在进行一个小型仪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完全超出了一个“容器”的范畴。这种体验至上的设计理念,是我之前在学校里接触得比较少的。而且,它不仅仅展示了最终效果图,还穿插了一些草图和结构分析图,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摸索设计路径的人来说,是无价的“教学材料”。它教会我,好的设计是功能、美学与商业目标完美交融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本范本,硬挺的封面,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恰到好处,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让印刷出来的作品色彩显得沉稳又不失高级感。我本来是冲着里面的实际案例去的,但不得不说,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视觉享受了。设计师们在信息布局和留白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那些复杂的包装结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尤其是不同材质的对比应用,比如磨砂与亮光、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巧妙平衡,看得人跃跃欲试想自己也动手试试。我尤其欣赏那些对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解构和重构的作品,它们没有落入俗套的“中国风”窠臼,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且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了品牌的故事。这本书的版式安排也很有意思,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通过不同篇幅和色彩的区域划分,引导读者的视线在快速浏览和深入研究之间自由切换。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从字体选择到辅助图形的细微调整,都透露出专业人士的匠心。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年鉴”属性有点警惕,生怕它变成一本枯燥的“优秀作品展示录”。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不是简单的按国家或产品类型罗列,而是根据设计语言和解决的问题类型进行了巧妙的划分。这种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地在“极简主义美学”的章节中沉浸一段时间,然后马上跳转到“创新结构与异形”的篇章,寻找灵感上的碰撞。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设计在简洁的视觉表达下,蕴含着复杂的工程学思考。我尤其喜欢那些在运输和堆叠效率上做出优化,但视觉上却完全看不出“功能性”痕迹的设计。这正是区分“能匠”与“大师”的地方——大师能将最实用的解决方案,用最优雅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本书就像一本高阶的“设计词典”,随时可以翻阅,找到对应当下项目痛点的视觉解决方案。
评分我一直关注国际包装设计趋势,所以每年都会留意这类年度总结。与往年的一些年鉴相比,2016年的这个版本似乎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叙事性”。我注意到很多作品开始使用非常原始的材料纹理,比如未经过度漂白的纸浆、麻绳等,这不仅环保,更赋予了产品一种朴实而高级的质感。更让我兴奋的是那些“讲故事”的作品。它们不再只是孤立地展示产品,而是通过包装的图形、文字排布,甚至隐藏在折叠结构里的彩蛋信息,讲述品牌创始人、原材料产地或制造工艺的故事。例如,某个红酒包装,其标签上的烫金线条竟然模仿了葡萄藤的生长脉络,这种细节上的“呼应”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包装设计已经从二维的平面艺术,进化成了三维的体验雕塑。它要求我们设计师必须跳出电脑屏幕,去思考产品在被拿起、被打开、被丢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用户会产生哪些触觉和情感上的反应。
评分作为一个运营和市场营销背景的人士,我通常更关注包装如何助力销售转化。这本书里收录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设计如何精准服务于商业目标,而且不是通过低级的“喊叫式”设计。很多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细微的色彩心理学和信息层级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例如,在那些竞争激烈的货架环境中,哪些设计元素(如独特的轮廓、特定的光泽度)能够迅速“穿透”视觉噪音,抓住目标客户的注意力。书中对一些失败案例的分析(虽然篇幅不多,但点到为止)也极其犀利,指出了问题在于脱离了品牌核心价值,或者定价与包装定位不匹配。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具书,对于产品经理和市场营销人员来说,也是一本理解“设计投资回报率”的绝佳读物。它让我明白,包装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品牌价值的具象化体现,一个好的设计年鉴,应该提供的是对商业逻辑的深刻洞察,而这本年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