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第二章 地质构造和岩体结
第三章 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工程勘察
第1章 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第三章 遥感影像的解译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
第六章 勘探与取样
第七章 勘探点的测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岩土测试
第1章 室内试验
第二章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第三章 标准贯入试验
第四章 静力触探
第五章 载荷试验
第六章 现场剪彩切试验
第七章 旁压试验
第八章 扁铲侧胀试验
第九章 波速试验
第十章 岩石原位测试
第十一章 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
第十二章 土壤氡测试
第十三章 土、水腐蚀性测试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 地基评价与计算
第1章 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第三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第四章 地基变形验算
第五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 特殊性土勘察与评价
第1章 湿陷性土
第二章 红粘土
第三章 软土
第四章 填土
第五章 膨胀岩土
第六章 冻土
第七章 盐渍岩土
第八章 混合土
第九章 污染土
第十章 风化岩及残积土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与评价
第1章 岩溶和土洞
第二章 滑坡和崩塌
第三章 泥石流
第四章 采空区
第五章 地面沉降
第六章 地震
第七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篇 各害工程勘察和评价
第1章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第二章 动力机器基础
第三章 地下工程
第四章 水上工程
第五章 核电厂
第六章 线路、机场场道与桥涵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
第八章 既有建筑物
第九章 罐、仓、塔等构筑物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篇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第1章 浅基础
第二章 深基础
第三章 基坑工程
第四章 边坡工程
第五章 地基处理
第六章 现场检验与监测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地下水
第1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
第四章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第五章 工程降水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地层符号
附录B 岩层倾角换算表
附录C 法宝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附录D 国内外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主要技术标准目录
索引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对于我们搞技术的来说,这恰恰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可持续性设计”这几章的内容。与早期的版本相比,这部分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合规性要求,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绿色勘察技术融入日常工作。例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钻孔位置和减少钻探深度来降低对地层的扰动,以及如何利用非接触式遥感技术进行初步的地质调查,从而减少传统物探方法的现场作业量。这些前沿的理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论文层面是空泛的,但在这本手册里,它们被转化成了可执行的步骤和标准化的表格。我甚至发现,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环境敏感区(比如地下水保护区)的特殊勘察要求,手册里也明确给出了推荐的取样频率和监测指标,这对于我们规避潜在的法律和环境风险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在外跑现场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手册的“即时检索性”。很多时候,我们在野外遇到突发的地质现象,比如遇到异常大的涌水或未预期的断层破碎带,需要立刻查阅规范或者类似案例的处理方法。这本第五版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的编排逻辑明显经过了重新梳理,不再是完全按照传统的“岩土力学-勘察方法-设计参数”的线性结构。我发现它将高频次使用的内容——比如各类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判据、特殊土体的快速识别图谱——前置到了手册的中前部,甚至还增加了一个基于常见工程问题的“快速索引树”。上次我们处理一个复杂基坑开挖问题,时间紧迫,我直接通过“基坑支护”这个关键词,很快定位到了关于“地下水位波动对支护结构影响的修正系数”那一节,里面的公式推导清晰,给出的修正值可以直接套用到我们当天的计算模型中,效率极高。这种设计明显是针对现代快节奏工程环境需求的,体现了编者对一线工作痛点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对新版手册中关于“数据管理与信息化集成”这块的更新感到非常惊喜。这才是真正与“2018新版”这个时间点相匹配的进步。过去的地质手册,更多关注的是现场的物理测量和手绘记录,但现在,工程数据越来越多地走向数字化和三维化。第五版中,专门增加了一块内容,详述了如何将野外采集的测井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数据,按照统一的规范格式导入到主流的岩土工程三维建模软件中。它不仅提供了数据接口的建议,甚至还包含了数据清洗和异常值剔除的标准流程,这极大地减少了数据导入后需要进行大量二次整理的时间。对于我们习惯使用BIM技术的项目而言,这本书相当于提供了一本“地质数据对接指南”,确保了勘察成果能无缝衔接到后续的设计和施工环节,真正实现了信息流的顺畅。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标准部分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校对。对于任何一本工具书来说,其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引用的规范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第五版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严谨,几乎所有的设计承载力、抗剪强度等关键参数的引用,都追溯到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编号。我特意去比对了几组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经验公式,发现针对一些新的加固材料(比如新型粉煤灰固化剂)的应用参数,手册都纳入了近几年的科研成果,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十年前的旧数据。这种“紧跟前沿,脚踏实地”的写作态度,让这本书真正具备了“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书”的资格,它让你在进行关键决策时,心里更有底气,因为你知道你所依据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是经过了当下最严格的行业校验的。
评分这本《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觉得它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工具书。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翻开前几页关于岩石分类和矿物鉴定的图表部分,对比我之前用的老版本,这次的图示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简直是质的飞跃。比如,对于一些细微的蚀变矿物在野外难以辨别的特征,新版里加入了高倍显微照片的对比案例,配上简明的文字说明,即便是初入行的新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在“场地勘察安全规程”那一章的更新。这部分内容是与时俱进的,特别强调了在复杂地质环境下(比如高边坡、软土地层)进行钻探和取样时,如何应用最新的安全监测技术和应急预案。这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比如对新型地质雷达(GPR)在浅层地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参数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范围。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深度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带着你从理论走向实际操作,里面的每一个表格、每一个流程图,都凝聚着大量实际工程的教训与智慧。
评分物流很快,运输包装也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物流很快,运输包装也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运输包装也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运输包装也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物流很快,运输包装也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物流很快,运输包装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