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窑鉴定

明代官窑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肃良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官窑
  • 官窑瓷器
  • 瓷器鉴定
  • 陶瓷
  • 明代陶瓷
  • 收藏
  • 艺术
  • 古董
  • 文物
  • 陶瓷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4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45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明代是中国瓷器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集合一流能工巧匠与艺术家们所共同制作的官窑,其成就更是令人赞叹。由于制瓷技术的演进与各朝皇帝的爱好,各种前代所未见到的瓷器被成功地烧制出来,譬如洪武釉里红、永乐白瓷、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弘治娇黄、万历五彩等等。较之民窑,官窑的制作不但精细优雅,而且宫廷用品有其定制常规,不论纹饰、型器、款识都有脉络可寻,所以本书就现在公认的传世品或出土实物,佐以文献资料,从官窑的制度、材料、制作、纹饰、款识等各个角度,来作一个客观的分析与统计。
本书除了从文献的角度进行探索之外,更提供了明代官窑鉴真辨假的入门知识及实务技巧,希望对于后继者的研究有所助益。

内容简介

明代是我国正式没置官窑的开端,随着明代历朝皇帝的好尚与工艺技术的演进,明代官窑显现出多种不同的造形和款式。较之民窑,官窑的制作不但精细优雅,而且因宫廷用品有其定制常规,所以不论纹怖、器形、款识都有脉络可循。《明代官窑鉴定》就目前已被公认的传世品或出土文物,佐以文献资料,从明代宫窑的制度、材料、制作、纹饰、款识等各个角度作了一个客观的分析与统计。

作者简介

曾肃良,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 著有《透视艺术市场》、《当代书画市场》、《古文物探索》、《传统与创新》、《当代艺术广角镜》、《山水画技法》、《山水画技法解析》、《艺术战争》、《冥想手札》、《艺术概论》等多部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新版序
自序
明代的官窑制度/001
前言/001
明代官窑的发展与制度/002
明代官窑设置的年代/006
正统、景泰、天顺无官瓷之探讨/007
材料与制作的研究/012
明代官窑胎土的研究/012
明代的制瓷用土/012
明代官窑各时期的胎十特征/014
明代官窑色彩的研究/016
前言/016
明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016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022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时期/026
明代官窑的器形和底足/028
洪武时期/029
永乐时期/030
宣德时期/040
成化、弘治时期/052
正德时期/057
嘉靖时期/065
隆庆时期/066
万历时期/074
明代官窑使用的青花料/081
明代官窑纹饰的研究/089
明代官窑的花纹装饰/089
明代官窑特定纹饰的探讨/101
龙纹/101
凤纹/120
八吉祥纹、八宝纹/125
婴戏纹/133
皇室宗教好尚与官窑之关系/139
前言/139
宗教的影响/140
明代帝王的宗教信仰与瓷器装饰工艺的关系/141
洪武时期/141
永乐时期/145
仁宗时期/151
宣德时期/151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54
成化时期/155
弘治时期/157
正德时期/158
嘉靖时期到隆庆时期/158
万历时期/161
明代官窑款识的研究/164
前言/164
古代陶瓷官款源流/169
明代各时期款识/172
洪武时期的款识/172
建文时期的款识/173
永乐时期的款识/173
宣德时期的款识/176
正统年间款识/183
景泰年间款识/184
天顺年间款识/184
成化时期款识/185
弘治朝款识/188
正德朝款识/191
嘉靖时期款识/194
隆庆时期款识/197
万历时期款识/199
明末天启到崇祯时期的款识/201
明代各时期款识和釉色、器形的关系/202
宣德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02
成化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05
弘治朝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05
正德时期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07
嘉靖朝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09
隆庆时期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11
万历时期款识与釉色、器形的关系/212
结论——明代瓷器的影响/216
参考书目/222

精彩书摘

根据明史及《江西大志》的记载,英宗在宣德十年即位之后,为了表示对宣宗的哀悼,曾经依循明代皇室惯例,“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器厂亦曾停烧。”一直要到正统三年,才又行恢复。而我们从文献上得知在宣德八年时,曾由“尚膳监奏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官一员,开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注22),这么庞大的数目,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宣德皇帝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后,即已驾崩,英宗皇帝以九岁的稚龄即帝位,为了服孝的传统,照例罢烧御窑、减免征役等事宜,差不多三年之后,才又恢复生产,所以这些在宣德八年才决定烧制的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官窑器,很可能只烧制了一部分,便停了下来,直到孝期过了才复窑,把剩下的件数烧完,所以今天我们可以将有宣德款的明代官窑器,从外观风格上分成两大类:一类器形威猛,用笔豪放,色泽浓艳的;一类是器形工整轻巧,用笔雅致,且花纹紧密,仅在用笔重复处才显出浓重的青色,部分学者认为,前者为宣德时期之宣德窑,而后者,则为正统初期的宣德窑(注23)。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官窑作品,无一件传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史料人手,大略谈谈“土木堡之变”、“景帝以监国继统”及“夺门之变”这三件大事。
英宗即帝位时,年仅九岁,国家方针大计,全由太皇太后张氏主持,尚能维持国家正常的运作。而张氏一死,自小照顾英宗的太监王振便专横起来,朝廷中的大员,在王振的积威之下,不对王振屈腰或下跪的极少。正统十三年,也先向明廷进贡马匹,王振故意减估马价,回赏的很少,激怒了也先,而大举入寇中原,王振力主亲征,英宗那时年方二十三岁,不仅毫无作战经验,甚且不曾出过京师的城门。王振更不用谈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京师出发,未曾遇到敌人,粮食已经吃完,再加上遇上风暴,士气颓丧,终于在距居庸关三十公里处的土木堡战败,英宗被俘。消息传回宫中,监国朱祁钰顺势坐上皇位,就再也不想把皇帝头衔还给英宗。也先将英宗送还之后,他更将英宗软禁起来。此时的景帝很可能将有英宗年号的事物,大举毁去,意图埋没史迹,以维持己身的帝位。就像“靖难之变”一样,永乐帝大毁建文遗物,甚且一把火烧了南京宫殿,即可能造成了目前正统器物的一片空白,但是事与愿违,所册立的太子见济因病早逝,而数年之后,景帝也病了,朝中便在国中无主之下,放出英宗,复辟再即帝位,改元“天顺元年”,英宗复辟之后,大肆报复景帝旧臣,又大毁景泰年号器物,以报前仇,致使正统与景泰两朝二十二年间,竞无一件官瓷传世(注24),所以英宗复辟的天顺元年,由于急需补足有关器用,所以在“天顺元年委中官烧造”(注25)。
另外,依据《浮梁县志》卷八的记载,景德镇在正统至天顺年间,共发生过三次较大的饥荒。即在正统元年至二年,景泰三年,天顺二年,而在景泰三年的饥荒是最严重的一次,很可能迫使瓷业暂时停歇,所以在景泰五年五月“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注26)。而另一方面,在元代已传人我国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原名大食窑),经明初的积极发展,景泰年间,已经相当纯熟,加上景泰帝的喜爱,大量昂贵的色料很可能被挪用来烧制此种所谓“景泰蓝”的器物,而造成色料的匮乏和瓷器生产的冷落。而天顺二年的饥荒,更使得经济拮据,民生凋敝,一再减烧或停烧,在文献中可以看出来它的影响,《明英宗实录》:“(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又《明史》卷八十二记载:“天顺八年正月,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去官员即便回京。”由于此时期官窑制作的烧烧停停,断断续续,可以说是造成了此一时期器物少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此三朝的器物,目前见到的多是民窑制品,我们只能从这些民窑器看出大略当时的烧瓷风格。大体上说,正统时期的风格,比较接近于宣德晚期,而天顺时期则接近于成化时期,依据文献记载来推断,天顺时期应当是这三朝官窑烧造得数量较多的时代,其时代特点也较为容易辨别,至于所谓正统官窑器,依据江西省景德镇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认为,在永乐、宣德御器厂遗存的同一地层中,挖掘出一批无款青花器,很有可能即是属于正统时期,详细的情形,还有待进一步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前言/序言

  对于艺术史的兴趣,源自于大学时代,本人于1980到1984年四年间,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学习美术创作的同时,也逐渐对艺术史论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1987年进入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班就读,开始了本人对艺术史论的探索,尤其是对古代陶瓷史的钻研。犹记得在我接触陶瓷史资料之时,正值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的考古与修复工作紧密地进行之中,许多新的实物证据与文献资料,陆陆续续被考古专家与艺术史学者发现,许多新的见解在艺术史界被热烈地讨论着,当时身为研究生的我,为了增加对考古文物实际的理解,曾经在1989年亲赴景德镇,进行深入的考察。
  多年来,数以万计在景德镇考古所出士的物件,在文物专家们细心与辛勤的修复之下,一一展现出原来的样貌,部分修复品在1996年曾经到台北鸿禧美术馆展览,本人在仔细参观之余,也对许多物件进行了资料拍摄的工作,此一展览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工作,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时隔二十年,通过学术界的多方研究,景德镇明代官窑瓷器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成果。2001年9月,本人结束了在英国近四年的进修返回台湾,便积极地以新的资料投入到这项研究工作之中,在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向前又迈进了一步。2002年,《明代官窑鉴定》由台北三艺图书公司以繁体字版出版、发行之后,深获海内外好评,也收到许多读者来函指正。
《明代官窑鉴定》 是一本致力于深入探究明代皇家御用瓷器鉴定方法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陶瓷爱好者、收藏家、研究者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系统、严谨的学习平台,帮助读者掌握辨识明代官窑真伪的关键知识与技巧。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明代官窑”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鉴定要点。作者深知,鉴定之法,重在“眼学”与“技法”的结合。因此,本书并未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其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契合。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官窑制度的梳理 要鉴定明代官窑,首先必须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官窑制度有清晰的认识。本书将首先回顾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脉络,分析这些宏观因素如何影响了瓷器的烧造与审美取向。 明代官窑的设立与演变: 详细梳理明代各朝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官窑的设立情况、烧造地点(景德镇的重要性、其他窑场的辅助作用)、管理机构以及各时期官窑制度的特点与变化。 御窑厂的运作机制: 深入探讨御窑厂的生产流程、工匠队伍构成、原料的采购与供应、釉料配方的研发与传承,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等装饰技法的应用。 朝代风格的递进: 重点分析不同朝代官窑瓷器在器型、胎质、釉色、青花发色、彩绘技法、款识书写等方面的独特风格特征,以及这些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例如,永宣青花的浓艳沉雄,成化青花的淡雅飘逸,嘉靖、万历青花的铁锈斑等,都将进行细致的描述与对比。 第二部分:器物鉴定的核心要素分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器物本身的鉴定。作者将从器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读者提供细致入微的分析方法。 胎质与胎骨: 深入研究明代官窑瓷器的胎土选择、淘洗工艺、陈腐技术以及烧造后形成的胎骨质感。从“糯米糕”般细腻的永乐胎,到“酥油”般温润的成化胎,再到嘉靖、万历时期胎骨的变化,都将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比较。 釉质与釉色: 详细阐述明代官窑釉面的成分、烧造温度对釉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釉色特点。重点分析各朝代代表性的釉色,如永宣的青白釉,成化的卵白釉,弘治、正德的白釉,以及嘉靖、万历时期的青白釉、酱釉等。同时,将探讨釉面出现的“橘皮纹”、“棕眼”、“缩釉”、“蛤蜊光”等自然现象的辨识。 器型与比例: 梳理明代官窑瓷器的典型器型,包括碗、盘、高足杯、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洗、炉、笔筒等。分析各朝代器型的时代特征、演变趋势以及比例的和谐与否。强调器物造型的力度、转折、线条流畅等美学要点。 青花发色与纹饰: 对明代官窑青花瓷的鉴定给予极大篇幅。详细分析不同时期进口苏麻泥青、国产青料(平等青、回青、石子青、 Osmanthus 青等)在烧造后产生的不同色泽、晕散、铁锈斑等特征。深入剖析纹饰的构图、笔法、线条力度、色彩搭配,以及各朝代代表性的纹饰题材(龙、凤、海水、团花、缠枝莲、祥云、人物故事等)的风格特点。 彩绘技法与色彩: 详细介绍明代官窑釉上彩(斗彩、五彩、填彩等)和釉下彩(青花)的工艺特点。分析各时期色彩的运用,如永宣的红蓝宝石般艳丽,成化的鸡血红、藤萝紫,万历五彩的丰富浓烈等,以及色彩的层次感、晕染效果。 款识的辨识: 这是鉴定中的重要环节。本书将系统梳理明代各朝代官窑款识的书写风格、字体结构、笔画顺序、落款位置、字体大小、青花发色等。尤其会重点讲解各朝代款识的典型特征,例如,永乐、宣德款的“宣”字写法,成化款的“大明成化年制”楷书,嘉靖、万历款的草书或楷书,以及如何辨识后仿款识。 第三部分:鉴定的辅助手段与实证研究 除了“眼学”之外,本书还将介绍科学的辅助鉴定手段,并结合实物照片与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科学检测方法: 简要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显微镜观察等科学检测方法在陶瓷鉴定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印证或补充传统的眼学鉴定。 传世品与出土遗物的对比: 引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官窑精品图片,以及近年来重要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官窑瓷器的真实面貌。 辨识仿伪: 针对明代官窑常见的仿制情况,例如清代仿明,民国仿明,乃至当代仿制,揭示其鉴定中的难点与误区,教授读者如何识别仿品的破绽。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收获 《明代官窑鉴定》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集理论、实践、实证于一体的专业鉴定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建立系统化的鉴定知识体系: 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器物细节,全面掌握明代官窑鉴定的核心要素。 提升鉴赏能力与辨识水平: 掌握细致观察、理性分析的方法,提高辨识真伪的能力,避免“打眼”的风险。 深刻理解明代官窑的艺术价值: 在鉴定过程中,体悟明代工匠精湛的技艺与卓越的艺术成就,提升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认知。 成为一名更自信的收藏者或研究者: 为陶瓷收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 本书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图文并茂,旨在让每一位对明代官窑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从容、更准确地走进明代官窑的精彩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明代官窑鉴定》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由衷赞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明代官窑“白釉”系列的研究深深打动。作者对永乐甜白、宣德青白、成化亮白等不同时期白釉的阐述,细致入微,充满智慧。他不仅描述了白釉的颜色深浅、光泽度、玻璃质感,更深入到釉料的配方、烧成温度、氧化还原气氛等关键技术环节,解释了为何不同时期的白釉会呈现出如此微妙的差异。例如,对于永乐甜白的“暗花”工艺,作者会详细介绍其雕刻手法、纹饰的隐约程度,以及在特定光线下才能显现的艺术效果,这让我对“甜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正德时期豆青釉、嘉靖时期黄釉等官窑釉色的研究,也同样精彩。作者通过对这些釉色在不同器型、不同光线下的呈现方式的分析,揭示了明代工匠在色彩运用上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他甚至还会探讨,不同釉色在当时宫廷礼仪和宗教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让这些瓷器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文化载体。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明代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这份宝贵遗产的绝佳窗口。

评分

在我多年的古董收藏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关于瓷器鉴定的书籍,但《明代官窑鉴定》这本书,绝对是我近些年来遇到的最杰出、最实用的作品之一。作者的功底之深厚,体现在他对明代官窑器物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精准把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器型”鉴定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器物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官窑器型的演变规律。例如,他会分析洪武时期器型的浑厚与质朴,永乐时期器型的秀美与流畅,宣德时期器型的端庄与大气,以及成化时期器型的秀巧与玲珑。他还会通过对比不同朝代同一类器型的细微差别,例如,同为碗,明初的碗壁较厚,底足较矮,而到了成化时期,碗壁则趋于纤薄,碗口也更为敞开,这些都反映了时代审美的变迁。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还结合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对一些传世品与出土品的对比分析,为器型的鉴定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他还会探讨,某些器型的出现,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宫廷需求,甚至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这本书让我明白,器型不仅仅是器物的形状,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

评分

拿到《明代官窑鉴定》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这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品质。作为一名对明代瓷器历史研究颇有造诣的学者,我一直期待有一本能够系统、全面、且具有学术高度的关于明代官窑鉴定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在撰写此书时,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博学和严谨。他对每一件器物的分析,都建立在扎实的考古发掘资料、传世品研究以及文献记载之上,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书中对于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等不同朝代的官窑瓷器,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区分。例如,在对永乐青花的研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其钴料的来源和特点,还重点分析了器物的造型特点,如盘、碗、瓶、罐的比例关系,以及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如“赶珠龙”、“海水纹”的绘制技法,并结合传世品和出土资料,对永乐官窑的年代划分和风格演变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一些极具争议的器物,如“压手杯”等,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考证和分析,给出了基于证据的合理推断,而非简单的结论。作者还特别关注了明代官窑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传承,探讨了御器厂的设立、工匠的组织、质量的控制等,这些都为我们理解明代官窑的辉煌提供了宏观视角。书中的图片资料极为丰富,且都是高质量的实物照片,为鉴定提供了直观的依据。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鉴定大师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明代官窑鉴定》这本书,为我这位对中国古代瓷器有着多年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宝贵的参考资料。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扎实功底和严谨治学精神,令人钦佩。他不仅对明代官窑的胎、釉、彩、器型、款识等基本鉴定要素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更在这些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官窑瓷器在烧造工艺、材料运用、装饰风格、审美意趣等方面的细微差异及其历史演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宣德青花”和“成化青花”的比较研究。作者通过对宣德青花钴料的“苏麻离青”特性、晕染效果、绘画风格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雄浑、奔放的时代特征;同时,他又对成化青花所使用的“平等青”料,以及其细腻、婉约、层次感丰富的绘画技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成化官窑精巧、秀丽的独特魅力。这种跨越朝代的、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为我们理解明代青花瓷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罕见的官窑品种,如明代早期的一些特殊釉色,以及晚明时期瓷器的风格变化,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极具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明代官窑的研究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明代官窑鉴定》。我之前对明代官窑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知道它们名贵,知道它们精美,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明代官窑的灵魂。作者的叙述,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不会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去探索和发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瑕疵鉴定”的部分。很多人认为,官窑就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但作者却指出,恰恰是那些看似“瑕疵”的地方,才最能体现器物的真实性和时代特征。他会讲解,比如,釉面上的一些微小的“棕眼”,底足上的一些“跳刀痕”,甚至是釉面上的“橘皮纹”,在不同时期、不同窑口,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鉴定价值。他还会举例说明,某些“瑕疵”,实际上是当时工艺水平的体现,或者是因为使用了特殊的釉料,而并非是后人伪造的痕迹。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鉴定方法,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明代官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鉴定官窑,更是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件器物,如何去理解它在漫长历史中留下的痕迹。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阅《明代官窑鉴定》时,就被书中精美绝伦的插图深深吸引。那些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明代官窑珍品,被清晰、细致地呈现出来,仿佛触手可及。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精美的图片。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将复杂的鉴定知识,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釉里红”和“青花”等装饰技法的详细解析。作者不仅介绍了釉里红在烧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飞红”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烧成气氛来达到理想的红色效果,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釉里红的呈色差异。对于青花,他更是从钴料的成分、使用方法、晕染效果、层次感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结合元末明初青花料的演变,解释了不同时期青花瓷的独特魅力。书中还涉及了对器物“底足”的鉴定,这是很多普通读者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点。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朝代官窑器物底足的形状、胎质、修足手法,以及可能出现的“火石红”等现象,并辅以大量的实物图片,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辨别其中的差异。阅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走进明代官窑的宝库,学习如何去发现和欣赏那些隐藏在器物之中的奥秘。

评分

《明代官窑鉴定》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认知维度。我一直觉得,鉴定一件物品,不仅仅是看它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工艺。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没有简单地将明代官窑进行朝代划分,而是深入探讨了各个时期官窑瓷器在审美趋向、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例如,他会在描述宣德青花时,不仅仅谈论钴料的“苏麻离青”特征,还会结合宣德时期宫廷的审美趣味,以及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器物品味的互动,来解释宣德瓷器那种沉静、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美学风格。同样,对于成化瓷器的细腻、秀丽,书中也会追溯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皇室成员的个人喜好。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还涉及了明代官窑的仿古现象。他会详细讲解,比如,景德镇御器厂在不同时期,如何模仿宋代名窑的器物,以及在模仿过程中,如何融入明代的时代特色,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仿古”作品。这种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深入挖掘,让每一件官窑瓷器都仿佛拥有了生命,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符号。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鉴定,是建立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评分

说实话,在购入《明代官窑鉴定》之前,我曾看过不少市面上关于古董鉴定的书籍,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充斥着主观臆断,难以令人信服。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作者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细致,带领我们走进明代官窑的神秘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款识鉴定”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教你记住几个款识的字形,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官窑款识的字体演变、书写风格、刻写或书写的手法,甚至连款识的位置、大小、比例关系都有详尽的讲解。比如,他会指出洪武时期款识的某些特点,以及宣德时期款识在笔画粗细、转折处的微妙变化,并结合实物图片进行对比,让你在反复观察和对比中,逐渐形成自己对款识的直观判断能力。不仅仅是款识,书中对器物的“胎釉结合”这一重要鉴定要素,也做了非常深入的阐释。作者解释了不同时期官窑胎釉烧结的温度差异如何影响胎釉的结合程度,以及釉层是否会产生“剥釉”现象,这些细节的讲解,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他还通过对不同朝代器物底足的修足痕迹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宣德的“跳刀痕”,成化的“砂底”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鉴定技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鉴定的过程中,作者的引导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明代官窑鉴定》,我作为一个对中国古陶瓷,尤其是明代官窑怀揣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明代辉煌瓷器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引人入胜,从细微处着笔,娓娓道来,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国宝级瓷器,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瓷器胎质、釉色、器型、纹饰、款识等各个鉴定要素的细致剖析。比如,在谈及胎质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细腻”、“坚硬”等词汇,而是深入到胎土的成分、淘洗工艺、烧成温度对胎质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官窑胎土的微妙差异,甚至通过与同时期民窑胎土的对比,突显官窑的严苛标准。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形容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同样,在釉色部分,书中对青花、釉里红、祭红、甜白、黄釉、绿釉等多种官窑釉色的颜色光谱、光泽度、橘皮纹、缩釉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辅以大量高清晰度的图片,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釉色的美学意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的细微变化。作者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例如在描述一款成化青花瓷时,不仅分析了青料的晕染、层次感,还着重强调了其胎釉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底足修足的特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辨别真伪的关键所在。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鉴定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鉴赏之旅,对明代官窑的理解和认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评分

《明代官窑鉴定》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美的图文呈现,彻底改变了我对明代官窑的认知。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明代官窑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无疑做到了。他不仅仅关注器物的表象,更深入挖掘了器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装饰纹饰”鉴定的内容所打动。作者对明代官窑常见的龙纹、凤纹、花卉纹、海水纹、八宝纹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他会分析不同时期龙纹的形态特征,例如,永乐龙纹的威猛,宣德龙纹的矫健,成化龙纹的飘逸,以及嘉靖、万历时期龙纹的程式化。他还会深入探讨,这些纹饰的构图、线条、色彩,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宫廷审美、宗教信仰相契合的。更有趣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对一些特殊纹饰的解读,例如,成化青花中的“婴戏图”所传达的吉祥寓意,以及永乐、宣德时期“海水纹”的生动表现力。通过对这些纹饰的深入分析,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件官窑瓷器上的纹饰,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