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窯鑒定

明代官窯鑒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肅良 著
圖書標籤:
  • 明代官窯
  • 官窯瓷器
  • 瓷器鑒定
  • 陶瓷
  • 明代陶瓷
  • 收藏
  • 藝術
  • 古董
  • 文物
  • 陶瓷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654880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450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明代是中國瓷器史上光輝燦爛的時代,尤其是集閤一流能工巧匠與藝術傢們所共同製作的官窯,其成就更是令人贊嘆。由於製瓷技術的演進與各朝皇帝的愛好,各種前代所未見到的瓷器被成功地燒製齣來,譬如洪武釉裏紅、永樂白瓷、宣德青花、成化鬥彩、弘治嬌黃、萬曆五彩等等。較之民窯,官窯的製作不但精細優雅,而且宮廷用品有其定製常規,不論紋飾、型器、款識都有脈絡可尋,所以本書就現在公認的傳世品或齣土實物,佐以文獻資料,從官窯的製度、材料、製作、紋飾、款識等各個角度,來作一個客觀的分析與統計。
本書除瞭從文獻的角度進行探索之外,更提供瞭明代官窯鑒真辨假的入門知識及實務技巧,希望對於後繼者的研究有所助益。

內容簡介

明代是我國正式沒置官窯的開端,隨著明代曆朝皇帝的好尚與工藝技術的演進,明代官窯顯現齣多種不同的造形和款式。較之民窯,官窯的製作不但精細優雅,而且因宮廷用品有其定製常規,所以不論紋怖、器形、款識都有脈絡可循。《明代官窯鑒定》就目前已被公認的傳世品或齣土文物,佐以文獻資料,從明代宮窯的製度、材料、製作、紋飾、款識等各個角度作瞭一個客觀的分析與統計。

作者簡介

曾肅良,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 著有《透視藝術市場》、《當代書畫市場》、《古文物探索》、《傳統與創新》、《當代藝術廣角鏡》、《山水畫技法》、《山水畫技法解析》、《藝術戰爭》、《冥想手劄》、《藝術概論》等多部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新版序
自序
明代的官窯製度/001
前言/001
明代官窯的發展與製度/002
明代官窯設置的年代/006
正統、景泰、天順無官瓷之探討/007
材料與製作的研究/012
明代官窯胎土的研究/012
明代的製瓷用土/012
明代官窯各時期的胎十特徵/014
明代官窯色彩的研究/016
前言/016
明早期:洪武、永樂、宣德時期/016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022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時期/026
明代官窯的器形和底足/028
洪武時期/029
永樂時期/030
宣德時期/040
成化、弘治時期/052
正德時期/057
嘉靖時期/065
隆慶時期/066
萬曆時期/074
明代官窯使用的青花料/081
明代官窯紋飾的研究/089
明代官窯的花紋裝飾/089
明代官窯特定紋飾的探討/101
龍紋/101
鳳紋/120
八吉祥紋、八寶紋/125
嬰戲紋/133
皇室宗教好尚與官窯之關係/139
前言/139
宗教的影響/140
明代帝王的宗教信仰與瓷器裝飾工藝的關係/141
洪武時期/141
永樂時期/145
仁宗時期/151
宣德時期/151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154
成化時期/155
弘治時期/157
正德時期/158
嘉靖時期到隆慶時期/158
萬曆時期/161
明代官窯款識的研究/164
前言/164
古代陶瓷官款源流/169
明代各時期款識/172
洪武時期的款識/172
建文時期的款識/173
永樂時期的款識/173
宣德時期的款識/176
正統年間款識/183
景泰年間款識/184
天順年間款識/184
成化時期款識/185
弘治朝款識/188
正德朝款識/191
嘉靖時期款識/194
隆慶時期款識/197
萬曆時期款識/199
明末天啓到崇禎時期的款識/201
明代各時期款識和釉色、器形的關係/202
宣德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02
成化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05
弘治朝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05
正德時期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07
嘉靖朝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09
隆慶時期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11
萬曆時期款識與釉色、器形的關係/212
結論——明代瓷器的影響/216
參考書目/222

精彩書摘

根據明史及《江西大誌》的記載,英宗在宣德十年即位之後,為瞭錶示對宣宗的哀悼,曾經依循明代皇室慣例,“一度減免徵役、造作,禦器廠亦曾停燒。”一直要到正統三年,纔又行恢復。而我們從文獻上得知在宣德八年時,曾由“尚膳監奏準,燒造龍鳳瓷器,差本官一員,開齣該監式樣,往饒州燒造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三韆五百件”(注22),這麼龐大的數目,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而宣德皇帝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後,即已駕崩,英宗皇帝以九歲的稚齡即帝位,為瞭服孝的傳統,照例罷燒禦窯、減免徵役等事宜,差不多三年之後,纔又恢復生産,所以這些在宣德八年纔決定燒製的四十四萬三韆五百件的官窯器,很可能隻燒製瞭一部分,便停瞭下來,直到孝期過瞭纔復窯,把剩下的件數燒完,所以今天我們可以將有宣德款的明代官窯器,從外觀風格上分成兩大類:一類器形威猛,用筆豪放,色澤濃艷的;一類是器形工整輕巧,用筆雅緻,且花紋緊密,僅在用筆重復處纔顯齣濃重的青色,部分學者認為,前者為宣德時期之宣德窯,而後者,則為正統初期的宣德窯(注23)。
另一方麵,為瞭進一步瞭解這一時期的官窯作品,無一件傳世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史料人手,大略談談“土木堡之變”、“景帝以監國繼統”及“奪門之變”這三件大事。
英宗即帝位時,年僅九歲,國傢方針大計,全由太皇太後張氏主持,尚能維持國傢正常的運作。而張氏一死,自小照顧英宗的太監王振便專橫起來,朝廷中的大員,在王振的積威之下,不對王振屈腰或下跪的極少。正統十三年,也先嚮明廷進貢馬匹,王振故意減估馬價,迴賞的很少,激怒瞭也先,而大舉入寇中原,王振力主親徵,英宗那時年方二十三歲,不僅毫無作戰經驗,甚且不曾齣過京師的城門。王振更不用談瞭,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從京師齣發,未曾遇到敵人,糧食已經吃完,再加上遇上風暴,士氣頹喪,終於在距居庸關三十公裏處的土木堡戰敗,英宗被俘。消息傳迴宮中,監國硃祁鈺順勢坐上皇位,就再也不想把皇帝頭銜還給英宗。也先將英宗送還之後,他更將英宗軟禁起來。此時的景帝很可能將有英宗年號的事物,大舉毀去,意圖埋沒史跡,以維持己身的帝位。就像“靖難之變”一樣,永樂帝大毀建文遺物,甚且一把火燒瞭南京宮殿,即可能造成瞭目前正統器物的一片空白,但是事與願違,所冊立的太子見濟因病早逝,而數年之後,景帝也病瞭,朝中便在國中無主之下,放齣英宗,復闢再即帝位,改元“天順元年”,英宗復闢之後,大肆報復景帝舊臣,又大毀景泰年號器物,以報前仇,緻使正統與景泰兩朝二十二年間,競無一件官瓷傳世(注24),所以英宗復闢的天順元年,由於急需補足有關器用,所以在“天順元年委中官燒造”(注25)。
另外,依據《浮梁縣誌》捲八的記載,景德鎮在正統至天順年間,共發生過三次較大的飢荒。即在正統元年至二年,景泰三年,天順二年,而在景泰三年的飢荒是最嚴重的一次,很可能迫使瓷業暫時停歇,所以在景泰五年五月“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注26)。而另一方麵,在元代已傳人我國的銅胎掐絲琺琅工藝(原名大食窯),經明初的積極發展,景泰年間,已經相當純熟,加上景泰帝的喜愛,大量昂貴的色料很可能被挪用來燒製此種所謂“景泰藍”的器物,而造成色料的匱乏和瓷器生産的冷落。而天順二年的飢荒,更使得經濟拮據,民生凋敝,一再減燒或停燒,在文獻中可以看齣來它的影響,《明英宗實錄》:“(天順三年)光祿寺奏請於江西饒州府燒造瓷器共十三萬三韆有餘,工部以饒州民艱難,奏減八萬,從之。”又《明史》捲八十二記載:“天順八年正月,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彼燒造瓷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去官員即便迴京。”由於此時期官窯製作的燒燒停停,斷斷續續,可以說是造成瞭此一時期器物少見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此三朝的器物,目前見到的多是民窯製品,我們隻能從這些民窯器看齣大略當時的燒瓷風格。大體上說,正統時期的風格,比較接近於宣德晚期,而天順時期則接近於成化時期,依據文獻記載來推斷,天順時期應當是這三朝官窯燒造得數量較多的時代,其時代特點也較為容易辨彆,至於所謂正統官窯器,依據江西省景德鎮研究所所長劉新園先生認為,在永樂、宣德禦器廠遺存的同一地層中,挖掘齣一批無款青花器,很有可能即是屬於正統時期,詳細的情形,還有待進一步的資料整理和研究。

前言/序言

  對於藝術史的興趣,源自於大學時代,本人於1980到1984年四年間,在颱灣師範大學美術學係學習美術創作的同時,也逐漸對藝術史論的研究産生濃厚的興趣。1987年進入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班就讀,開始瞭本人對藝術史論的探索,尤其是對古代陶瓷史的鑽研。猶記得在我接觸陶瓷史資料之時,正值江西景德鎮珠山禦窯廠的考古與修復工作緊密地進行之中,許多新的實物證據與文獻資料,陸陸續續被考古專傢與藝術史學者發現,許多新的見解在藝術史界被熱烈地討論著,當時身為研究生的我,為瞭增加對考古文物實際的理解,曾經在1989年親赴景德鎮,進行深入的考察。
  多年來,數以萬計在景德鎮考古所齣士的物件,在文物專傢們細心與辛勤的修復之下,一一展現齣原來的樣貌,部分修復品在1996年曾經到颱北鴻禧美術館展覽,本人在仔細參觀之餘,也對許多物件進行瞭資料拍攝的工作,此一展覽對於學術界的研究工作,確實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時隔二十年,通過學術界的多方研究,景德鎮明代官窯瓷器的研究,已經有瞭相當可觀的成果。2001年9月,本人結束瞭在英國近四年的進修返迴颱灣,便積極地以新的資料投入到這項研究工作之中,在當時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嚮前又邁進瞭一步。2002年,《明代官窯鑒定》由颱北三藝圖書公司以繁體字版齣版、發行之後,深獲海內外好評,也收到許多讀者來函指正。
《明代官窯鑒定》 是一本緻力於深入探究明代皇傢禦用瓷器鑒定方法的專業著作。本書旨在為陶瓷愛好者、收藏傢、研究者以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提供一個係統、嚴謹的學習平颱,幫助讀者掌握辨識明代官窯真僞的關鍵知識與技巧。 全書內容緊密圍繞“明代官窯”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其鑒定要點。作者深知,鑒定之法,重在“眼學”與“技法”的結閤。因此,本書並未止步於理論的闡述,而是將豐富的實踐經驗融入其中,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契閤。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官窯製度的梳理 要鑒定明代官窯,首先必須對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官窯製度有清晰的認識。本書將首先迴顧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脈絡,分析這些宏觀因素如何影響瞭瓷器的燒造與審美取嚮。 明代官窯的設立與演變: 詳細梳理明代各朝代(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等)官窯的設立情況、燒造地點(景德鎮的重要性、其他窯場的輔助作用)、管理機構以及各時期官窯製度的特點與變化。 禦窯廠的運作機製: 深入探討禦窯廠的生産流程、工匠隊伍構成、原料的采購與供應、釉料配方的研發與傳承,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等裝飾技法的應用。 朝代風格的遞進: 重點分析不同朝代官窯瓷器在器型、胎質、釉色、青花發色、彩繪技法、款識書寫等方麵的獨特風格特徵,以及這些風格特徵的演變規律。例如,永宣青花的濃艷沉雄,成化青花的淡雅飄逸,嘉靖、萬曆青花的鐵銹斑等,都將進行細緻的描述與對比。 第二部分:器物鑒定的核心要素分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器物本身的鑒定。作者將從器物的各個組成部分,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為讀者提供細緻入微的分析方法。 胎質與胎骨: 深入研究明代官窯瓷器的胎土選擇、淘洗工藝、陳腐技術以及燒造後形成的胎骨質感。從“糯米糕”般細膩的永樂胎,到“酥油”般溫潤的成化胎,再到嘉靖、萬曆時期胎骨的變化,都將進行詳盡的描述與比較。 釉質與釉色: 詳細闡述明代官窯釉麵的成分、燒造溫度對釉麵的影響,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釉色特點。重點分析各朝代代錶性的釉色,如永宣的青白釉,成化的卵白釉,弘治、正德的白釉,以及嘉靖、萬曆時期的青白釉、醬釉等。同時,將探討釉麵齣現的“橘皮紋”、“棕眼”、“縮釉”、“蛤蜊光”等自然現象的辨識。 器型與比例: 梳理明代官窯瓷器的典型器型,包括碗、盤、高足杯、梅瓶、玉壺春瓶、葫蘆瓶、洗、爐、筆筒等。分析各朝代器型的時代特徵、演變趨勢以及比例的和諧與否。強調器物造型的力度、轉摺、綫條流暢等美學要點。 青花發色與紋飾: 對明代官窯青花瓷的鑒定給予極大篇幅。詳細分析不同時期進口蘇麻泥青、國産青料(平等青、迴青、石子青、 Osmanthus 青等)在燒造後産生的不同色澤、暈散、鐵銹斑等特徵。深入剖析紋飾的構圖、筆法、綫條力度、色彩搭配,以及各朝代代錶性的紋飾題材(龍、鳳、海水、團花、纏枝蓮、祥雲、人物故事等)的風格特點。 彩繪技法與色彩: 詳細介紹明代官窯釉上彩(鬥彩、五彩、填彩等)和釉下彩(青花)的工藝特點。分析各時期色彩的運用,如永宣的紅藍寶石般艷麗,成化的雞血紅、藤蘿紫,萬曆五彩的豐富濃烈等,以及色彩的層次感、暈染效果。 款識的辨識: 這是鑒定中的重要環節。本書將係統梳理明代各朝代官窯款識的書寫風格、字體結構、筆畫順序、落款位置、字體大小、青花發色等。尤其會重點講解各朝代款識的典型特徵,例如,永樂、宣德款的“宣”字寫法,成化款的“大明成化年製”楷書,嘉靖、萬曆款的草書或楷書,以及如何辨識後仿款識。 第三部分:鑒定的輔助手段與實證研究 除瞭“眼學”之外,本書還將介紹科學的輔助鑒定手段,並結閤實物照片與案例進行深入分析。 科學檢測方法: 簡要介紹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XRF)、顯微鏡觀察等科學檢測方法在陶瓷鑒定中的應用,以及這些方法如何印證或補充傳統的眼學鑒定。 傳世品與齣土遺物的對比: 引用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官窯精品圖片,以及近年來重要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進行細緻的對比分析,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瞭解不同時期官窯瓷器的真實麵貌。 辨識仿僞: 針對明代官窯常見的仿製情況,例如清代仿明,民國仿明,乃至當代仿製,揭示其鑒定中的難點與誤區,教授讀者如何識彆仿品的破綻。 本書的價值與讀者收獲 《明代官窯鑒定》並非一本簡單的圖錄,而是集理論、實踐、實證於一體的專業鑒定指南。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建立係統化的鑒定知識體係: 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到微觀的器物細節,全麵掌握明代官窯鑒定的核心要素。 提升鑒賞能力與辨識水平: 掌握細緻觀察、理性分析的方法,提高辨識真僞的能力,避免“打眼”的風險。 深刻理解明代官窯的藝術價值: 在鑒定過程中,體悟明代工匠精湛的技藝與卓越的藝術成就,提升對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認知。 成為一名更自信的收藏者或研究者: 為陶瓷收藏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為學術研究提供有力的參考資料。 本書力求語言通俗易懂,邏輯清晰,圖文並茂,旨在讓每一位對明代官窯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能夠更從容、更準確地走進明代官窯的精彩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明代官窯鑒定》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這本身就暗示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品質。作為一名對明代瓷器曆史研究頗有造詣的學者,我一直期待有一本能夠係統、全麵、且具有學術高度的關於明代官窯鑒定的著作,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作者在撰寫此書時,展現瞭令人欽佩的博學和嚴謹。他對每一件器物的分析,都建立在紮實的考古發掘資料、傳世品研究以及文獻記載之上,邏輯清晰,論證嚴密。書中對於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曆等不同朝代的官窯瓷器,都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細緻的區分。例如,在對永樂青花的研究中,作者不僅闡述瞭其鈷料的來源和特點,還重點分析瞭器物的造型特點,如盤、碗、瓶、罐的比例關係,以及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如“趕珠龍”、“海水紋”的繪製技法,並結閤傳世品和齣土資料,對永樂官窯的年代劃分和風格演變進行瞭科學的界定。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一些極具爭議的器物,如“壓手杯”等,也進行瞭多角度的考證和分析,給齣瞭基於證據的閤理推斷,而非簡單的結論。作者還特彆關注瞭明代官窯的生産管理和技術傳承,探討瞭禦器廠的設立、工匠的組織、質量的控製等,這些都為我們理解明代官窯的輝煌提供瞭宏觀視角。書中的圖片資料極為豐富,且都是高質量的實物照片,為鑒定提供瞭直觀的依據。閱讀此書,如同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鑒定大師進行瞭一場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淺。

評分

《明代官窯鑒定》這本書,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深入的研究,為我打開瞭全新的認知維度。我一直覺得,鑒定一件物品,不僅僅是看它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背後的曆史、文化和工藝。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書中,沒有簡單地將明代官窯進行朝代劃分,而是深入探討瞭各個時期官窯瓷器在審美趨嚮、社會需求、技術發展等方麵所呈現齣的時代特徵。例如,他會在描述宣德青花時,不僅僅談論鈷料的“蘇麻離青”特徵,還會結閤宣德時期宮廷的審美趣味,以及與當時士大夫階層對器物品味的互動,來解釋宣德瓷器那種沉靜、內斂卻又充滿力量的美學風格。同樣,對於成化瓷器的細膩、秀麗,書中也會追溯到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皇室成員的個人喜好。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還涉及瞭明代官窯的仿古現象。他會詳細講解,比如,景德鎮禦器廠在不同時期,如何模仿宋代名窯的器物,以及在模仿過程中,如何融入明代的時代特色,從而形成瞭獨具風格的“仿古”作品。這種對曆史背景和文化傳承的深入挖掘,讓每一件官窯瓷器都仿佛擁有瞭生命,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載著厚重曆史的文化符號。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鑒定,是建立在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評分

《明代官窯鑒定》這本書,為我這位對中國古代瓷器有著多年研究的學者,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和寶貴的參考資料。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紮實功底和嚴謹治學精神,令人欽佩。他不僅對明代官窯的胎、釉、彩、器型、款識等基本鑒定要素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更在這些基礎上,深入探討瞭不同窯口、不同時期的官窯瓷器在燒造工藝、材料運用、裝飾風格、審美意趣等方麵的細微差異及其曆史演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宣德青花”和“成化青花”的比較研究。作者通過對宣德青花鈷料的“蘇麻離青”特性、暈染效果、繪畫風格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其雄渾、奔放的時代特徵;同時,他又對成化青花所使用的“平等青”料,以及其細膩、婉約、層次感豐富的繪畫技法進行瞭深入剖析,展現瞭成化官窯精巧、秀麗的獨特魅力。這種跨越朝代的、細緻入微的比較分析,為我們理解明代青花瓷的發展脈絡提供瞭清晰的脈絡。此外,書中對於一些罕見的官窯品種,如明代早期的一些特殊釉色,以及晚明時期瓷器的風格變化,也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結閤瞭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極具參考價值。本書的齣版,無疑將對明代官窯的研究領域産生深遠的影響。

評分

這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絕的《明代官窯鑒定》,我作為一個對中國古陶瓷,尤其是明代官窯懷揣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明代輝煌瓷器世界的大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述引人入勝,從細微處著筆,娓娓道來,將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國寶級瓷器,以一種鮮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瓷器胎質、釉色、器型、紋飾、款識等各個鑒定要素的細緻剖析。比如,在談及胎質時,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細膩”、“堅硬”等詞匯,而是深入到胎土的成分、淘洗工藝、燒成溫度對胎質的影響,以及不同時期、不同窯口官窯胎土的微妙差異,甚至通過與同時期民窯胎土的對比,突顯官窯的嚴苛標準。這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對“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形容有瞭更深切的體悟。同樣,在釉色部分,書中對青花、釉裏紅、祭紅、甜白、黃釉、綠釉等多種官窯釉色的顔色光譜、光澤度、橘皮紋、縮釉等特徵進行瞭深入的講解,並輔以大量高清晰度的圖片,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釉色的美學意境,以及它們在不同光綫、不同角度下的細微變化。作者的嚴謹態度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例如在描述一款成化青花瓷時,不僅分析瞭青料的暈染、層次感,還著重強調瞭其胎釉結閤的緊密程度,以及底足修足的特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辨彆真僞的關鍵所在。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在學習鑒定知識,更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鑒賞之旅,對明代官窯的理解和認知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提升。

評分

《明代官窯鑒定》這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美的圖文呈現,徹底改變瞭我對明代官窯的認知。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真正理解和欣賞明代官窯的著作。這本書的作者,無疑做到瞭。他不僅僅關注器物的錶象,更深入挖掘瞭器物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信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裝飾紋飾”鑒定的內容所打動。作者對明代官窯常見的龍紋、鳳紋、花卉紋、海水紋、八寶紋等,都進行瞭詳盡的解讀。他會分析不同時期龍紋的形態特徵,例如,永樂龍紋的威猛,宣德龍紋的矯健,成化龍紋的飄逸,以及嘉靖、萬曆時期龍紋的程式化。他還會深入探討,這些紋飾的構圖、綫條、色彩,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宮廷審美、宗教信仰相契閤的。更有趣的是,書中還涉及瞭對一些特殊紋飾的解讀,例如,成化青花中的“嬰戲圖”所傳達的吉祥寓意,以及永樂、宣德時期“海水紋”的生動錶現力。通過對這些紋飾的深入分析,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場景和精神世界。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件官窯瓷器上的紋飾,都是一段曆史的縮影,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評分

說實話,在購入《明代官窯鑒定》之前,我曾看過不少市麵上關於古董鑒定的書籍,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充斥著主觀臆斷,難以令人信服。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作者用一種近乎“偵探”般的嚴謹和細緻,帶領我們走進明代官窯的神秘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款識鑒定”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教你記住幾個款識的字形,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時期官窯款識的字體演變、書寫風格、刻寫或書寫的手法,甚至連款識的位置、大小、比例關係都有詳盡的講解。比如,他會指齣洪武時期款識的某些特點,以及宣德時期款識在筆畫粗細、轉摺處的微妙變化,並結閤實物圖片進行對比,讓你在反復觀察和對比中,逐漸形成自己對款識的直觀判斷能力。不僅僅是款識,書中對器物的“胎釉結閤”這一重要鑒定要素,也做瞭非常深入的闡釋。作者解釋瞭不同時期官窯胎釉燒結的溫度差異如何影響胎釉的結閤程度,以及釉層是否會産生“剝釉”現象,這些細節的講解,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信息。他還通過對不同朝代器物底足的修足痕跡進行對比分析,例如,宣德的“跳刀痕”,成化的“砂底”等,都為我們提供瞭實用的鑒定技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鑒定的過程中,作者的引導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明代官窯鑒定》。我之前對明代官窯的瞭解,大多停留在錶麵,知道它們名貴,知道它們精美,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這本書,則讓我真正觸摸到瞭明代官窯的靈魂。作者的敘述,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他不會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引導讀者一步步去探索和發現。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瑕疵鑒定”的部分。很多人認為,官窯就應該是完美無缺的,但作者卻指齣,恰恰是那些看似“瑕疵”的地方,纔最能體現器物的真實性和時代特徵。他會講解,比如,釉麵上的一些微小的“棕眼”,底足上的一些“跳刀痕”,甚至是釉麵上的“橘皮紋”,在不同時期、不同窯口,都有其獨特的形成原因和鑒定價值。他還會舉例說明,某些“瑕疵”,實際上是當時工藝水平的體現,或者是因為使用瞭特殊的釉料,而並非是後人僞造的痕跡。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鑒定方法,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對明代官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學會瞭如何鑒定官窯,更是學會瞭如何去欣賞一件器物,如何去理解它在漫長曆史中留下的痕跡。

評分

在我多年的古董收藏生涯中,接觸過不少關於瓷器鑒定的書籍,但《明代官窯鑒定》這本書,絕對是我近些年來遇到的最傑齣、最實用的作品之一。作者的功底之深厚,體現在他對明代官窯器物每一個細微之處的精準把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器型”鑒定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列舉器物的名稱,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官窯器型的演變規律。例如,他會分析洪武時期器型的渾厚與質樸,永樂時期器型的秀美與流暢,宣德時期器型的端莊與大氣,以及成化時期器型的秀巧與玲瓏。他還會通過對比不同朝代同一類器型的細微差彆,例如,同為碗,明初的碗壁較厚,底足較矮,而到瞭成化時期,碗壁則趨於縴薄,碗口也更為敞開,這些都反映瞭時代審美的變遷。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還結閤瞭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對一些傳世品與齣土品的對比分析,為器型的鑒定提供瞭堅實的依據。他還會探討,某些器型的齣現,是否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宮廷需求,甚至與外來文化的影響有關。這本書讓我明白,器型不僅僅是器物的形狀,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文化、技術發展的重要載體。

評分

《明代官窯鑒定》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工藝的由衷贊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明代官窯“白釉”係列的研究深深打動。作者對永樂甜白、宣德青白、成化亮白等不同時期白釉的闡述,細緻入微,充滿智慧。他不僅描述瞭白釉的顔色深淺、光澤度、玻璃質感,更深入到釉料的配方、燒成溫度、氧化還原氣氛等關鍵技術環節,解釋瞭為何不同時期的白釉會呈現齣如此微妙的差異。例如,對於永樂甜白的“暗花”工藝,作者會詳細介紹其雕刻手法、紋飾的隱約程度,以及在特定光綫下纔能顯現的藝術效果,這讓我對“甜白”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此外,書中對正德時期豆青釉、嘉靖時期黃釉等官窯釉色的研究,也同樣精彩。作者通過對這些釉色在不同器型、不同光綫下的呈現方式的分析,揭示瞭明代工匠在色彩運用上的精湛技藝和獨特審美。他甚至還會探討,不同釉色在當時宮廷禮儀和宗教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讓這些瓷器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承載著時代精神的文化載體。讀這本書,我深刻感受到明代官窯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和欣賞這份寶貴遺産的絕佳窗口。

評分

當我第一次翻閱《明代官窯鑒定》時,就被書中精美絕倫的插圖深深吸引。那些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明代官窯珍品,被清晰、細緻地呈現齣來,仿佛觸手可及。然而,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精美的圖片。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將復雜的鑒定知識,用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釉裏紅”和“青花”等裝飾技法的詳細解析。作者不僅介紹瞭釉裏紅在燒成過程中容易齣現的“飛紅”現象,以及如何通過控製燒成氣氛來達到理想的紅色效果,還深入探討瞭不同時期釉裏紅的呈色差異。對於青花,他更是從鈷料的成分、使用方法、暈染效果、層次感等方麵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並結閤元末明初青花料的演變,解釋瞭不同時期青花瓷的獨特魅力。書中還涉及瞭對器物“底足”的鑒定,這是很多普通讀者容易忽略但又至關重要的一點。作者詳細講解瞭不同朝代官窯器物底足的形狀、胎質、修足手法,以及可能齣現的“火石紅”等現象,並輔以大量的實物圖片,讓我們能夠清晰地辨彆其中的差異。閱讀這本書,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走進明代官窯的寶庫,學習如何去發現和欣賞那些隱藏在器物之中的奧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